笔墨、画境、诗意

2023-03-10 17:18邹迎双
书画世界 2023年12期
关键词:马远画境笔墨

邹迎双

内容提要:南宋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的高峰,马远是南宋时期杰出的山水画家,其作品构思巧妙,精于布局,笔墨精微雅致,清远空灵。本文以马远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理想美的角度,解析马远山水画作品中笔墨、画境、诗意的关系,使读者身心进入古画中,探寻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华所在,立足传统,打开宋画内涵,努力创新发展中国山水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夯实文化自信。

關键词:南宋山水画;马远;笔墨;画境;诗意

引言

2023年3月,“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展览运用视觉语言全面、立体地展现了千年宋韵书画艺术,是一次全民参与的美育大课。展览一票难求,从开幕到结束,展厅里一直人头攒动,观众们感动于文化大国所特有的生机与气象,沉醉于宋画的意境高妙。如何让宋韵文化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是新时代美术工作者在充分理解宋画内涵、夯实文化自信方面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南宋院体山水画是我国传统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高峰,其以崇高的人文精神和精妙的笔墨技巧,一改北宋雄浑崇高的全景山水,以酣畅的笔墨、清远空灵的意境,描绘出秀丽氤氲的南宋江南景色,为中国山水画开辟了新路径,实现了中国山水画追求表现美的理想。面对如此丰厚的文化财富,作为美术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传承下去,“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1]。马远作为“南宋四家”之一,先世为河中人,后徙居钱塘,画承家学,兼学李唐,南宋光宗、宁宗朝(1190—1224)为画院待诏。马远作画造景多集于一角,史称“马一角”。其在章法经营上善于布白,以少胜多,画面空灵深远,多以大斧劈皴描绘山石,以“拖枝”法绘制松枝、梅枝,笔法简洁洗练。纵观马远的存世作品,其中体现的是构图、笔墨等形式语言本质层面的诗画融合境界。本文将从笔墨、画境、诗意三个角度探讨三者的关系,从中国山水画家所追求的理想美的角度,以南宋画家马远的艺术成就为切入点,解析马远山水画作品中蕴含的中国古典绘画的韵致。

一、笔墨—真实的概括

荆浩在《笔记法》中“提出山水画的‘六要(气、韵、思、景、笔、墨), 其核心是强调要在‘形似的基础上表达出自然对象的生命……提出了外在的形似并不等于真实,真实就要表达出内在的气质韵味。这样,‘气韵生动这一产生于六朝、本是人物画的审美标准,便推广和转移到山水画领域来了”[2]279。南宋山水画追求内在的气质风韵,又需要建立在画家对客观物象精细而概括的观察的基础之上,自然山水景象在不同季节、地域会显现出差异和变化,南宋山水画虽然追求精细准确的表现,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也成了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笔”指中国画笔法,如勾、勒、皴、擦、点等;“墨”指中国画墨法,如烘、染、破、泼、积等。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巧刚好适于表达“真实的概括”这一特征,这种笔墨技巧需要画家身临其境,无数遍地观赏,不断练习,方能求其真。做到“心手相应”,画家方能将自己的精神从技巧的层面解脱出来,方能做到庄子所说的“得之心,符之手”。宋代山水画细节逼真的写实风格的形成与笔墨新技法的出现关系密切,北宋的山水画表现技巧已趋于成熟,到了南宋又进一步提高。写实风格的形成是南宋山水画家重造化、重自然,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提炼升华取得的结果。

以《踏歌图》(图1)为例,马远表现了雨后天晴,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踏歌图》上端有题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该图中山石、林泉、楼阁、人物应有尽有,整个画面近景、中景和远景相互衔接,由近及远,虚实相间,境界开阔。笔墨技法上,马远在学习李唐的斧劈皴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加长了斧劈皴的长度。马远用修长的线条概括秀峰与卧石的轮廓,用大斧劈皴表现卧石与秀峰的主体,在秀峰上夹用些许长披麻皴,近处巨石用笔粗放,以浑厚的墨气和雄健的笔力表现出山石的刚坚和气势。柳树枝干高扬,柳条稀疏精致,显示出提炼造型的能力。山间树干虬曲,树枝斜出伸展,翠竹用双钩填色画出,灵动耐看。马远还精细刻画了近处的稻田和溪水。整幅作品动静虚实处理得当,构图精妙连贯,更显示出马远用笔猛厉迅疾、方劲挺直,显出其“水墨苍劲”的风格和气势。

他的另一幅《梅石溪凫图》中,山水和禽鸟元素兼容,画面左边石壁上有一株倒垂的梅花,是典型的“拖枝”画法,梅花的走势强调了布局的形式感。树石的用笔方折老辣,对角线式构图,岩石、梅花都偏居画面左上方,树下有一群野鸭在水中惬意戏水。全画采用兼工带写的方式,右边的留白与石壁的重墨斧劈皴虚实相接,这种辽阔清旷的意境表现需要通过画面中大面积的天空与水汽渲染来完成。马远在表现烟树、远水等雾气笼罩下的景象时,应是通过水接墨而后通染的方式完成的。

马远在笔墨技法上的独创,丰富了南宋山水画的笔墨语言,虽已经可以对不同季节、地域的自然山水状态进行表现,但在再现自然的同时,他仍然保持着高度的概括性,和西方绘画的真实感不同的是,给观者留出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二、画境—以景抒情的理想表达

在“气韵生动”的审美趣味的要求下,中国山水画家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出的是人的审美理想、人生境界和情趣。北宋山水画偏重整体性把握,山峦重叠,具有凝重雄浑的气势。南宋山水画多在继承北宋风格的基础上,取景“以小观大”,采用特写和“截取法”去营造引人入胜之景,强调以理趣与诗意性营造旷远的意境。马远继李唐之后将南宋山水“截取法”的画境营造手法运用得更具感染力。

从马远的画作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一个真正的立足点,可以“脚踏实地”地来观看画中的山水,原因是马远在画面中采用了“平远”这一独具特色的构图视角,使画境和观者间产生互动,实现画家与观者心灵上的交融。要分析马远画中“平远”的构图视角、了解景物在画面中位置安排,我们需要找到画面中相对合理的视平线把画面分成上下两部分来分析,“画面的下半部通常为俯视的场景,画面的上半部分为仰视的景物,这也解释了画中树头与天空直接接壤的原因,就是仰视。画面中都出现了比主体建筑或人物所在位置更低一级的建筑物,建筑物的透视角度与所处的位置非常重要,因为树头与低一级建筑物的屋顶标示出了画家暗示的相对视点,和画中前景建筑物所在的高度”[3]。这一分析表明,画家希望观者把视点停在山水某处,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设想出比原画更大的山水空间。南宋边角山水画作品在空间布局上成功的关键在于画家有选择地、有取舍地从某个角度、某个对象出发,刻意经营,安排位置,再对有限的对象描绘细节,表达出更具体的诗趣、情调。马远的画作空间感强,画面大部分布白,虽只画一边角,却让人感到辽阔无垠的画境,体现出“以小见大”的视觉效果。

宗白华说:“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4]布白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马远擅长把笔墨和布白完美结合,他的笔墨功力内敛而形式外放,画多为边角之景,往往笔简而意深,笔墨精微而雅致,笔意甚足。他着意经营笔墨与布白,以远山的虚指云气的实,或以长枝的实指空间的虚。往往刻意布置,计白当黑。马远画中的白不是留,是看不到墨色的笔墨而已,这种无形的笔墨却更具实笔无法企及的笔意,赋笔墨以诗意。《寒江独钓图》中,马远以柳宗元名诗《江雪》诗情入画,整幅画只有一叶扁舟和一位垂钓的老翁,剩下的全是空白,画面不点片雪、不染雪山而寒意凛凛,雪山、寒鹊无一不在画意之中,不经意间就把人的思绪引向了广阔的空间。

马远最特别的系列作品是《十二水图》(图见扉页),细细品读,我们甚至可以联想到画家在水边写生的情景—画家细心观察水之动势,了解不同水域水浪的细微差异,仔细考量,后以精微雅致的笔墨,创造了富有诗意的画境,完成了系列水图。《十二水图》以特写形式表现不同形态和趣味的水景,虽然此系列作品并没有以诗题入画,但是每一幅作品都有富有诗意的图名,能让观者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万物孜孜以求的潜心探索。每幅图上都有宋宁宗杨皇后题图名及钤印,可以推测水图系列作品是皇家订制,杨皇后题的图名分别是洞庭风细、层波叠浪、寒塘清浅、长江万顷、黄河逆流、秋水回波等等。马远从独特的视角,运用逼真的造型技巧描绘出了不同季节、不同地域江河湖海的运动状态,大片的布白将空间感以及水面上的烟雨朦胧表现得淋漓尽致。马远笔下的水,有的连绵细腻,节奏匀称又富有变化;有的静谧迂回,墨色由重到浅,从实到虚;有的激荡跳跃,鼓起的浪涛之间又有灵动的浪花;有的逆浪排空,无形之水呈现出不同的情态。马远的《十二水图》具有不同的笔法特点和审美意境,画法精细、笔墨简洁、墨气淹润,所画水势或静或动,或急或缓,尽得姿态,为难得的珍品。

三、诗意—诗情与画意的结合

北宋画院要求宫廷画家观察写生,追求细节逼真写实,比如“孔雀升高必先举左”等故事就说明对细节的追求是宫廷画院的审美标准。这样的审美标准也影响到山水画。北宋画院的考试注重构图的立意和诗意的表达,所以常以诗句为题,于是便有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命题典故,李唐也因把“竹锁桥边卖酒家”演绎成在桥头竹林外画一酒帘,表现出酒家为竹林掩蔽的“锁”字意境而被后人津津乐道。这让人们看到宫廷画院另一种优雅而高妙的审美趣味,即对诗意的内涵的表达。

“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为中国山水画的自觉的重要要求。”[2]287这种审美趣味始于北宋后期,“南宋四家”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尤其是马远、夏圭,松下闲吟、寒江独钓、举杯对月等诗题大量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表达出诗情画意,创造出与北宋山水画不同的艺术境界。

马远的《山径春行图》,为典型的“马一角”式山水画,左下角为画面刻画的重点,两棵柳树相交叉,一高士手抚长髯,书童伴其身后,高士仿佛陶醉在春色之中。画家极具匠心地选择了有限的场景,将全部景物集中在左下角,与景物相对的是右上角的大片空白,形成了虚实对半的“对角线”构图。画家通过对有限景物的细致描绘表达出确定的诗趣、思绪。此情此景与宋宁宗的题诗“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互证,能引发观者的共鸣。

在“宋韵今辉”艺术特展中,可以看到马远《松寿图》(图见扉页)。这是一幅借隐居山间的修道高士表达祝寿之意的作品,是宋宁宗为王都提举祝寿而订制。上有宁宗行书七言诗:“道成不怕丹梯峻,髓实常欺石榻寒。不恋世间名与贵,长生自得一元丹。”画中一高士坐于石榻上举头仰望,旁立童子手持灵芝、腰间系着药葫芦,寓祝寿之意,与宁宗诗文互证。循着高士的目光仰观,可见古松盘踞于山石之间,枝干苍劲有力,探身下顾的一枝正与高士的目光相遇。高处的一枝枝干下顾,与低处的一株形成呼应,二松一士形成“之”字形布局,气韵贯通全图。

从以上马远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南宋山水画真正实现了诗、书、画、印的结合。诗、书、画、印的相互辉映,使中国画的艺术表达更为完整,更有特色,既能丰富画面内容,又能扩大画面境界,能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

结语

马远的画不是借由笔墨对客观物象或场景的再现,而是在有选择的布局中,反复推敲,实现笔墨、画境、诗意三位一体。马远精微雅致的笔墨和富有诗意的画境被元代文人画家重新发掘、审视,影响深远。“宋画作为一种美学基因,早已植入中华文化传统。”[5]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做到深入了解,才能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77.

[2]李澤厚. 美的历程[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边凯. 论宋代山水画中景的再现与境的营造[D].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4:4.

[4]宗白华. 宗白华全集:第3卷[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386.

[5]余旭鸿,薛佳音. 湖山览胜:宋韵江南书画艺术[J]. 美术,2023(5):19.

约稿、责编:金前文

猜你喜欢
马远画境笔墨
笔墨童年
南宋绘画专题
李可染《杏花春雨江南》画境
再谈“画境之制”
仙乡画境桂花香
丫环对对联
丫环对对联
丫环对对联
莫言小说的绘画性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