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金文书法初探

2023-03-10 17:15周炎土
书画世界 2023年12期
关键词:黄宾虹

周炎土

内容提要:作为近现代的艺术大师,黄宾虹在金文书法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黄宾虹对金文的学习创作分为三个阶段,其作品也相应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其金文书法取法甲骨文、金文、六国的文字,甚至古文抄本及宋元法帖,不拘一格。黄宾虹成熟期的金文作品风格古雅醇厚、苍茫奇崛,体现了深厚的文人气质,以及追求内美、“以画入书”的审美取向。

关键词:黄宾虹;金文书法;内美;以画入书

黄宾虹(1865—1955),生于浙江金华,籍贯安徽歙县,原名质,字朴存,晚号宾虹,别署为予向、虹叟,近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金石学家。黄宾虹作为一代山水画大师的地位已毋庸置疑,然其在金文书法上的成就却是为画名所掩。黄宾虹的金文书法成就不是单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所得,而是其综合学养的完美体现。他精通各类古文字,进而发现金文书法之内美,大胆地将山水画的笔意融入金文书法创作,形成古雅奇崛的风格,终臻化境。通过梳理黄宾虹的金文书法研习之路,我们可以发现其金文取法的多样性,感受其书法的内美特质。

一、黄宾虹金文书法的风格演变

(一)探索与创作:工整有余,奇趣不足

黄宾虹金文书法创作的第一阶段是从20多岁到59岁这段漫长的岁月。在20多岁时,有人送他《师簋》拓片,他如获至宝,不忍释手,遂将其装裱成册,随身临习,自此打下良好的金文基础。尔后,其入世渐深,看过的各类金石器物亦多,对其热爱至闻韶忘味。黄宾虹不间断地临习金文,先后临写过《师簋》《大盂鼎》《散氏盘》《龙盘》等“三代”钟鼎铭文。他凭着金石学功底,以及对“三代”古文字的认识,直接把大篆审美范畴定格在“三代”金文中,直取其为金文书法创作的根基。

黄宾虹早期的金文书法作品字形方正,章法较为单一,用笔拘谨,个人面貌尚不明显。如他46岁所书《联鄂楼》题额正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隐居北京期间,是黄宾虹研习金文书法困而知、勉而行之时,也是其金文书风慢慢沉淀,进而产生渐变的阶段。

(二)积淀与成熟:刚柔并济,雅致醇厚

黄宾虹金文书法创作的第二阶段是从60岁到87岁。到了耳顺之年,黄宾虹的大篆已粗具个人面貌。他从清代“使笔如刀”的刚健婀娜笔法中悟出抑扬顿挫的浑厚用笔。在这一时期,他留下很多临习作品,如《临〈大盂鼎〉》《临〈卫肇鼎〉》《临〈免盘〉》等,金文书法功力日益精深。他在取法上不局限于所临金文,先秦的古玺印文也为其所用,字体瘦长,行笔虚实相间,用墨浓淡有致。如其60岁所书《青水嫩苔留鸟篆,绿杨残叶带虫书》一联,风格上接近《虢季子白盘》,线条粗细中等,结构瘦长,用笔较凝练,墨色厚重,空间布白已有灵动舒展之态。其84岁所书《钟鼎勒铭无量寿,田畴勤穑有丰年》一联中“丰”与玺印《鄈丰》中的“丰”字形相近,在用笔中借鉴秦汉印斑驳古朴的质感,刚柔并济,雅致醇厚,已具奇崛而高古的气息。

(三)追求与化境:苍茫奇绝,尤重内美

黄宾虹金文书法创作的第三个阶段是88岁以后。这也是黄宾虹一生中金文书法创作的高峰期,体现出人书俱老、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金文作品线条的块面有铜锈的斑驳感,弧线和垂线含有枯藤倒挂的生拙感,生而老辣,拙而灵动。其气息妙在有法无法之间,天真烂漫,变化自然,生机勃勃。在他90岁所书两副同样内容的《和声风动竹栖凤,平顶云铺松化龙》联中,一股古雅苍茫之气扑面而来;二者在笔墨和结构上截然不同,而线条舒展,极为优美,分明已入化境。黄宾虹著名的“五笔七墨”论由“平、圓、留、重、变”五个层次组成,其金文书法创作在此时期由“平、圆、留”转向“重、变”,原先的“平”已全然变成“奇”,而“奇”表现为“重、变”。除了用笔上更加一波三折,他还大胆地采用宿墨,使其晕化开来;书法气息淡雅凝重,大朴不雕;结体亦高低错落,在齐与不齐之间,形成了一种欹正相生之趣。这一阶段,黄宾虹在金文书法创作上并不刻意追求字体外观的工整妍美、圆润秀劲,而更重“内美”。其“内美”之气质本是由内而外产生的,与那种肉眼可以轻易看见的“外美”在格调和风骨上有着显著差别。关于“内美”,黄宾虹有很深切的体会,他在给学生顾飞的信中说:

自然之中合乎准则,其美在内,不在外观。画有初视之令人惊叹其技之精工,谛审而无天趣者,为下品;初见为佳,久视亦不觉其可厌,是为中品;初视不甚佳,或正不见佳,谛观而其佳处为人所不能到,且与人以不易知。此画事之重,要在用笔。用笔天趣,非深明其旨者,视若无睹。如文字之美先在造句练字,以至成篇,无不尽美,此为上品。[1]

在黄宾虹看来,具有“内美”的作品虽初看不至于惊艳,但细心观赏足以让我们长久回味,自然也就是上品。黄宾虹的金文书法作品正是这样耐人寻味、弥足珍贵的艺术佳作,其中无疑蕴含着大美的艺术审美取向,是大道至简的完美再现。

二、黄宾虹金文书法创作取法的丰富性

黄宾虹金文书法创作取法是丰富多样的,但在取舍上,他的审美认知又是很明确的。他向来以取奇为主,不取像《石鼓文》已趋于平正的类型。总结下来,其取法大致可以分为五种。

(一)取法甲骨文

清代王懿荣意外发现甲骨文,引起一波研习甲骨文书法的热潮。随着研究的人越来越多,甲骨文书法也进入了黄宾虹研究关注的范畴。在金文书法创作中,关于对甲骨文的取法,他在写给一友人信中说:“暇集古印文,……亦为前人所未为者,其获新知,当不在甲骨下。”[2]他在丁丑夏月所书的《采绘成图谋岁月,乐章诃曲合华彝》一联中,其中“章”“曲”“华”等字都取法甲骨文风格。

(二)取法商周金文

商周金文是黄宾虹金文书法创作最主要的取法对象。黄宾虹对商周金文临池不辍,如前面提到他所临习的金文有《师簋》《大盂鼎》《散氏盘》等,而且他嗜好收藏金石拓片。在黄宾虹看来,其收藏的主要兴趣在于研究古文字,他深知收集、释读、考证古文字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收藏亦可以增阅历,补学养,极大地丰富了其金文书法创作的表现手法。商周金文是黄宾虹大篆创作的重要取法对象,对其晚年形成独特的金文书风起到了很大作用。

(三)取法六国文字

黄宾虹对六国文字的取法得益于其丰富的藏印。1911年,他开始搜罗古印,一直到92岁逝世。其夫人宋若婴携子女捐给国家的遗物中,古印竟有893方之多,皆为其毕生心血之所聚。除了印章文字,陶器、泉币、兵器等的铭文也是其取法对象。六国文字主要是指玺印、泉币、兵器、陶器上镌刻的文字。黄宾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仆极嗜周秦奇字玺,其文字皆六国时所造为多,足补钟鼎、《说文》之阙”[3]188,“近嗜研求六国文字,惟印文匋器时有未经前人著录,尤觉可喜”[3]93。可以看出,黄宾虹对六国文字十分看重。在金文书法创作过程中,黄宾虹对大量的古玺印、货币、陶器、兵器上的字形特点进行吸收,为己所用,如古玺印中“金”“玉”“江”“见”“司”“静”“高”等字,泉币中的“化”“重”等字,陶器上“阳”“饮”“子”“不”等字,兵器上的“游”“平”等字。虽然这些六国文字在黄宾虹金文书法创作中运用不多,但也深刻影响了他金文书法的面貌。

(四)取法古文抄本

古文抄本主要指魏晋以来流传下来的书籍中手抄的文字,主要有《说文解字》、三体石经、各类汉简中的文字,有别于甲骨文、金文、小篆,是独特的篆书系统。所谓古文,其实是个较笼统的概念。一般意义上的古文,指以《说文解字》为主的文字。古文抄本有的出自前人手抄,有的出自碑文,有着大量先秦文字的雏形,对我们了解先秦文字意义极大。黄宾虹说:

盖《说文》之古文,为六国文字,《说文》之籀文,为周秦之文字,欲求其与彝器合者,恒不可得。而惟魏之三体石经之古文,与近代出土之古匋,及周秦古印之文字,往往相似。[4]

不仅如此,黄宾虹还发现可以用汉简来考订古印。不过古文抄本有一弊端,就是传抄过程中难免有误,以致以讹传讹,多有失真,在学习使用时必须认真甄别。

(五)取法宋元金文法帖

宋元金文法帖是指宋元以来的钟鼎彝器款识及名家法帖。前者有《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集古录》《考古图释文》等,后者指赵松雪的《六体千字文》等。通过对黄宾虹金文书法作品的观察与探究,其对二者有明显的取法迹象。例如,他的《大篆千字文》中的“藏”字与赵松雪《六体千字文》中“藏”字的取法基本一致;其《星分箕毕从民好,雨足桑麻乐岁丰》一联中的“岁”字即取法赵的《六体千字文》。由此可看出,二者亦是其金文书法创作的重要取法源泉。

三、黄宾虹金文书法创作的独特价值

黄宾虹是少有的兼备文字学功底和书法创作能力的艺术家。前面已提到黄宾虹一生致力于金石古文字研究,与其进行金文书法创作的精神并无二致。他深刻地发现了金文书法之内美,并从深度和广度上去探索,将金文书法艺术发扬光大。民国画家余绍宋曾说:“今人作大篆,往往用小篆之笔法,或杂糅草隶笔势,皆因未明其理。故仆尝推崇先生所书金文为举世无双。非惟并世,自明以降所鲜见也。”余氏此论断,甚为允当。黄宾虹的金文书法独具一格,有继承性,更有创造性。其独特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黄宾虹在金文作品中体现了深厚的文人气质。篆书从李阳冰之后已经慢慢式微下去。宋元以来,梦英等人多奉李阳冰为圭臬,所书作品线条比较单薄纤弱,显得有些匠气;赵孟頫、李东阳等人则把李阳冰的玉箸篆线条加粗,虽不显单薄纤弱,然终未能脱俗。清代书家欲一改弱、俗之气,在笔力上追求雄壮刚强,却不免失之粗率。黄宾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另辟蹊径,追求刚柔并济、清新脱俗的文人意趣。他的作品既不同于缶翁的古朴雄强,也不同于愙斋的庄重典雅,而是把金石的浑厚古朴气息与文人的高古淡泊精神融入金文书法创作,营造出苍润清逸的意境。

另一方面,黄宾虹大胆地将山水画的笔意融入金文书法创作。他对工整平正的小篆字形向来兴趣不大,而是追求金文“奇”的审美取向。这恰恰契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神。空间布白、线条结构一致的山水画无疑是没有生命力的,有道是“文似看山不喜平”,金文书法亦然。而且黄宾虹在取法上直取“三代”文字—尤其是以装饰性极强的东周籀文为根底,其有图案符号的审美意识亦与山水画之内涵互通。黄宾虹早年浸淫于“新安画派”渐江等人的山水画,“四僧”之一的渐江所画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孤寂荒寒的意境,这种意境在黄宾虹的金文作品中有着强烈的表现。从一开始“以书入画”,再到后来“以画入书”,黄宾虹在“书画同源”上走出了独特之路。另外,黄宾虹的金文书法有着静穆的特征,这种静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娟秀安静,而是深厚的历史感。正是因为与古人的精神契合,黄宾虹才能在金文书法上别开生面。他达到了前人未有之高度,作品的点画结构变化丰富,动静结合,使后人对金文书法审美有了全新的认识。

黄宾虹学习金文数十年,而在晚年才展现出典型的个人面貌,达到了天人合一、挥洒自然的化境。他入古而不泥古,取法多方,这与他深厚的传统学养以及追求内美的审美意识密不可分。黄宾虹的学书之路或可为我们学习书法所借鉴,这也是黄宾虹书法的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小飞. 黄宾虹马一浮信札诗稿选注[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13.

[2]黄宾虹. 编年注疏黄宾虹谈艺书信集[G]. 王中秀,编注.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32.

[3]上海书画出版社,浙江省博物馆. 黄宾虹文集:书信编[G].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4]上海书画出版社,浙江省博物馆. 黄宾虹文集:金石编[G].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494.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猜你喜欢
黄宾虹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乘兴看山多
——黄宾虹纪游山水展(上期)
灿然一灯——再读黄宾虹笔记一则
一锤子凿不出一口井
可歌可泣的忘年交
——黄宾虹与傅雷的故事
黄宾虹的佳作
黄宾虹的佳作
《黄山汤口》背后的故事
浅析黄宾虹入蜀画作
黄宾虹诞辰150周年系列大展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