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夜景题材浅议

2023-03-10 17:15杨星
书画世界 2023年12期
关键词:夜景月色山水画

杨星

内容提要:古代夜晚缺少灯光照明,一片漆黑,自然中的山水难以被古人感知,唯有月光能映现物的轮廓,因而古代画家画夜景山水时多借助月影来表现。随着传统农耕社会的消逝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人们不再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时间,画家可以看到的夜景比古代社会要丰富很多,夜景山水也成为值得现代山水画家进一步探索的题材。

关键词:山水画;夜景;月色;题材探索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中最精纯之气的体现是自然山水,传统山水画则是画家通过笔墨体悟造化的产物。夜景山水也是造化的一部分,却不被古代画家描绘。追溯整个中国古代美术史,夜景山水在清代以后才出现,且主要描绘的是月夜之景。这些描绘月夜景色的山水画和描绘白日的山水画在画法上基本无异,画家一般不會描绘深沉的夜色,而是用一些物象来暗示,最典型的就是画月亮,其次是以题跋、画名来说明所画为夜景。清代著名界画家袁江、袁耀曾描绘月色下亭台楼阁、人物活动场景(图1、图2),其中有些作品甚至没有画出月亮,而仅以题跋说明作品描绘的是夜景。

传统国画讲究“计白当黑”“以少当多”的笔墨图式,在缺少灯光照明的古代夜晚,一片漆黑,自然中的山水难以被古人感知,雄伟的山、多姿的树都隐藏于夜色中,因而夜景“不可见,不可画”。而月光可以将物影投射在素墙上,就像中国画的笔墨形象投射在空白的纸绢之上。月影既分明而又朦胧,有黑白、明灭,既能清晰地映现物的轮廓,又蕴含无穷韵味,因而古代画家画夜景山水时多借助月影来表现。

传统农耕社会,没有充分的照明条件,出于生产和作息需要,人们只能选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官方则出于对社会秩序的管理,以自然的昼夜交替为基础,规定民众要“明而动,晦而休”。这种规定在唐宋时期甚至被写进律文:夜间不可在城内随意行走,除“公事急速及吉、凶、疾病之类”[1],凡是夜行者都算犯夜。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夜里还是恶人犯案的时间,是伤风败俗的机会,也是狐鬼惑人的时候。也许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夜景题材在传统中国画中一直属于冷门。

清末以来,中国画改革之风兴起,许多中国画家都尝试融汇中西绘画技法,对中国画进行革新,但在表现夜景题材方面,以月表现夜的传统仍没有被打破。提出“折中中西,融汇古今”的岭南画派主要创始人高剑父,以传统水墨与线条融合日本绘画的渲染技巧,表现鸡鸣之声从月色朦胧的茅屋小店里响起的唐诗逸韵,也是夜景山水画的一种表现。此外,以中国画技法融合西方光影色彩变化,针对夜景山水进行探索的画家还有陶冷月。

陶冷月(1895—1985),原名善镛,字咏韶,号镛、宏斋、五柳后人、柯梦道人,江苏苏州人。他擅画山水、花卉、走兽、游鱼,尤擅画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为真实地表现云月的韵味,陶冷月用积墨积色之法逐层着色,在画朦胧月色中的景物时又参考中国画的没骨法和水彩画中干画法等技巧,力图表现月光投射到云彩和水面上的场景(图3)。陶冷月是美术史上与徐悲鸿、林风眠及岭南画派诸家相辉映并有贡献的画家。其月夜作品意境空灵超逸,既有传统笔墨,又有现代风貌,熔中西绘画于一炉。陶冷月对“洋为中用”有自己的见解:“盖欧西学科中,透视学可以明远近之理,投影可以知明暗之分,光学可以悉色彩之原理,色彩学可以详调色之方法。凡是皆为西画之要素,亦大可为我国画法他山之助。而明乎此,则绘月者未尝不能绘其明,绘雪者未尝不能绘其清矣。”[2]陶冷月的夜景山水虽在传统山水画有所革新,但题材上仍没有跳出以月表现夜的范畴。

随着传统农耕社会的消逝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再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时间,画家可以看到的夜景比古人要丰富很多。西方艺术中光学、色彩学、人体解剖学和透视等知识成为新中国美术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得到推广和普及,“融汇中西”已经不是中国画变革中的主要议题,但如何让中国画在时代变迁中保持生命力,仍是新时代画家要不断探索的课题。社会的变化让近现代画家已经失去了描绘传统山水画的语境,画家需要与时俱进地探索能表现新时代的题材内容。材料与技法的更新则促使一些在传统绘画中未被描绘的题材进入画家的视野。宗其香是其中一位在描绘夜景山水画方面做出积极探索的画家。

宗其香(1917—1999)是我国著名的美术家、美术教育家,他将西画画法引入山水画,率先尝试在山水画中表现嘉陵江、漓江等江面渔火通明、波光流动的夜间景色(图4),画面以写意笔墨描绘江边雄伟的山石,以丰富的色彩表现江面繁华的灯影和粼粼波光。徐悲鸿评价其画“笔墨管含无数物象光景,突破古人的表现方法,此为中国画的一大创举”[3]。

如今的时代照明设备普及,夜间生活丰富,笔者也关注夜景题材绘画的可发展空间,并尝试创作了《夜归》(图5)、《凡星》(图6)、《夜》(图7)、《无眠》(图8)、《夜光》《夜雨》等作品。

《夜归》是“路”系列作品的进一步延伸。对于爱出门写生的创作者来说,夜间的山路、公路甚至高速路都是不可避免要走的。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会,笔者尝试以层层墨色渲染夜空和远山,在夜空和远山之间留下较淡墨色以区分两者,由远及近的蜿蜒山路也以淡墨染出,路上夜行的人用白色勾染,近处的树石则以浓墨勾勒,施以蓝、赭等色。最终的效果是画面保留了夜晚的特点,氛围又不至于萧瑟清冷。

在《凡星》中,笔者侧重的是对星空的表现,画面大部分为浓墨渲染的夜空,其上繁星密布,以白色、蓝色等颜料勾点,画面下方则是星空下的蓝色远山,近景稍留白,以墨笔勾勒山石和路上行人。在这件作品中,笔者想表达的是:苍穹之下,个人平凡而渺小,但只要不断努力前行,也能如星星般闪闪发光。

《夜》是夜景题材系列作品中的写生小品,作品尺寸很小,但笔者以丰富的色彩描绘苗寨夜晚璀璨的灯光,希望在作品中展现人间烟火气。《夜》表达了笔者在贵州雷山一带写生的感受:夜间山上的苗寨家家户户透着灯光,劳作一天的苗民在家里吃肉喝酒,有一种不同于白天的安宁与幸福。

《无眠》是笔者尝试以较为写意的方式呈现的作品,希望在畫面中表现出浪漫主义的夜间意象:夜空绚烂璀璨,繁星密布,星空之下是墨笔勾勒的松林,林间也有点点亮光,仿佛夜间的萤火虫。尽管此画描绘的景色未必是现实中存在的,但山林的夜色也美妙无比,让人无心睡眠。

在夜景题材作品中,笔者尝试打破古人画夜景多画月色的传统,也不同于新中国山水画家以墨与色表现江面灯影波光的做法,而注重以墨与色表现夜色中的星空、山、路、树、石、海(图9)等自然景色,同时不放弃传统中国画中线条的表现力,而不仅仅依赖渲染来表现浓黑的夜色。笔者希望能以笔墨表现前人较少描绘的题材,以自身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进行开创性创作,同时又保持一脉相承的笔墨语言,使这一系列作品具有一定的辨识度。

艺术的发展既受时代和社会的影响,也有其自身规律。中国画在清末由于摹古之风盛行而陷入陈陈相因的境地,因而民国时期便有了中国画变革的口号提出,西画技法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画注入了生命力。艺术发展至高峰,自然会转型。同样,在艺术发展过程中,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新时代的中国画,如何不脱离传统笔墨,又能彰显时代气息和现代精神,是新一代艺术家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彭勃. 中华监察执纪执法大典:第1卷[M].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601.

[2]岭南画派纪念馆. 国画复活运动与广东中国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2017:155.

[3]王震. 徐悲鸿文集[G]. 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142.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猜你喜欢
夜景月色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不妨写夜景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桂香,在月色里飘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过
Lightroom让夜景照片更通透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城市夜景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