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移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2023-03-10 22:10侯婉玉毕国菊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老字号东北文化产业

金 凤,侯婉玉,毕国菊

(黑龙江省图书馆,哈尔滨 150001)

据典籍记载,早在远古时期,居住在东北的肃慎族就已经和中原产生了联系,“昔虞顺以天德嗣尧……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汉族移民东北最早记载见于殷末,《汉书·地理志》记载:“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民以礼仪、田蚕耕作。”[1]自殷商末年东北地区开始出现移民,至辽、金、后金时期大量掳掠中原汉民到东北,及清朝实施开禁放垦、招徕汉民,封建王朝统治结束,东北地区接纳大量关内的逃荒人口,日伪统治使大量关内民众强迁成为劳工,中东铁路时期以俄国为代表的欧美移民迁移到此,新中国成立后的军垦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可见,东北历史就是一部国内外移民不断迁徙的移民史。移民在东北一地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影响、交融,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移民文化,这些文化从语言、文字、思想、建筑、艺术、风俗等多方面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东北移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2]2004年中国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则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相关联的活动的集合[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对文化的消费需求日渐增强,文化产业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升级转型的一个动力。东北移民的历史进程中遗留下来的文物、文献传承了公共文化产业,老字号商业品牌促进了工商业发展,移民故事演绎助推了影视艺术产业、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

1.文物、文献推进公共文化产业

人类的发展始终伴随着迁移的脚步,东北是在不同时期大量移民的迁徙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移民的到来影响当地土著居民的生产、生活,也遗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建筑、遗址等,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东北移民特色的公共文化产业。

北宋年间的“靖康之变”使徽钦二帝等万余人被迫北迁,形成了以金上京为代表的金源文化,金源文化以女真族传统文化为底蕴,吸纳了迁移至此的北宋人的中原文化,并以金源文化遗址为依托建成了阿城区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中东铁路的建设使大批俄罗斯人迁移到哈尔滨,遗留下被俄罗斯人称为“境外文化遗产”的俄侨文献,黑龙江省图书馆存藏达1600余册;黑龙江省博物馆承继其前身东省文物研究会存藏的俄侨文献期刊200余种,报纸100余种[4],成立中国首家俄侨博物馆;在原中东铁路沿线上遗存着千余座具有百年历史、风格各异、独特文化内涵的老建筑,形成了中东铁路老建筑遗址产业,其中以横道河子机车库、昂昂溪俄系建筑群尤为突出,横道河子镇也因此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5];由于东北地广人稀因而成为中原移民的主要迁入地,这些迁入寄居的流寓人士(流寓人士是指短期或长期寄居或流亡异乡的客籍人士[6])中的文化名人也留存很多《域外集》《绝域纪略》《松漠纪闻》等[7]传世移民文献资源。

2.移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群落化的聚集与生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的助推因素,东北历史民族文化的融合是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的助力条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东北地区的原住民与移居迁入的先民们共同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上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发展最快的是明清时期,二百年封禁政策的解禁使清末东北三省人口总数超过1600万[8],这个时期东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历史新高。新中国成立后,山东人晁楣参加北大荒军垦时创作了大量作品——北大荒版画,成为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闯关东迁入东北、知青下乡支援东北边疆、复员军开垦北大荒等一系列短期和长期的移民运动,使东北地区人口迅速增长、经济飞速发展,精神文化方面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大鼓、高跷、京剧、皮影戏等中原文化的表演艺术在东北得以演变、升华,独具东北地域特色的东北二人转、东北大鼓等非遗文化艺术得以广泛流传;中东铁路的修建,具有艺术才华的俄侨将俄罗斯的音乐、芭蕾舞、歌剧带到东北,这些都是表演艺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移民遗存的老字号品牌产业

几百年的移民历史使东北从一个荒芜之地变为良田沃野,移民们凭借勤劳的双手和艰苦的奋斗精神开垦出一片沃土,推动了当地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东北“老字号”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打上了移民文化的烙印。

沈阳餐饮老字号“老边饺子”、老龙口白酒都是移民到沈阳的河北人和山西人所创立;清宣统年间浙江绍兴人创办了哈尔滨糕点行业的老字号“老鼎丰”;俄国人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在哈尔滨创办百货商场的老字号“秋林公司”,在其发展的繁荣时期还下设秋林食品厂、秋林糖果厂、秋林卷烟厂等,秋林公司不仅具有商店的经营特点,至今还保持前店后厂的风格;冷饮品牌“马迭尔”则是犹太人在哈尔滨创立的贵族冷饮品牌,随后又创办了闻名遐迩的马迭尔宾馆;哈尔滨餐饮行业中的老厨家经过百余年的浮沉,郑家几代传承,在当今发展成龙江老字号企业,其著名菜品“锅包肉”也是融合了关内、东北、俄式餐饮喜好所发明的,这些老字号品牌都是由迁至东北的移民所研究和创立。

4.基于移民题材的影视艺术产业、新闻出版产业

影视产业所表现的内容一直是文化的风向标,电视剧产业既是一项文化产业,也是具有一定创意的影视艺术产业。移民题材的电视剧《闯关东》、知青下乡东北的影视作品《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等都成功投资、上映和播出。知青小说《蹉跎岁月》《雪城》,俄侨题材的《六角街灯》,北大荒题材的《破天荒》等都是移民题材的著名作品。这些产业的成功源于根植于地域特殊时期的特殊历史事件、移民迁徙历史的文化积淀。

东北移民的特色资源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东北文化产业,但这些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地开发和挖掘,需要从多层次、多角度探讨移民特色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策略。

二、东北移民文化产业发展面临问题

特色文化产业是通过思维创意将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服务,东北移民文化产业即是一种特色文化产业。纵观现已形成的具有移民特色的东北文化产业,可以看出移民特色资源开发不充分,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前瞻性、文化产业链条不完整等都是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1.东北移民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比例相对较低

东北地区文化资源中包含移民迁徙所带来的公共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老字号品牌等,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比例不高。例如,皮影戏由河北地区传入东北后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康平皮影、望奎皮影,东北大鼓也随着“闯关东”由关内带到了山海关外,这些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特殊技艺随着社会关注度的降低、传承人的减少,已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在东北的非遗名录中东北二人转是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发展势头较好的,近几年发展也呈现下滑的趋势。中东铁路沿线上的建筑文化遗址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却只有少部分得到利用,大部分均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展示。

2.东北移民文化资源人文内涵挖掘不充分

东北三省所积淀的移民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很多遗留下来的移民文化遗产在内涵深度的挖掘上还很不充分。以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机构,其所收藏的很多移民档案、文献及资料,出于文献保护、文献内容等种种原因,没有给予全面开放,深藏于保管单位,造成收藏、保护重于开发、利用的局面。东北三省作为一个移民人口占比较大的地域,很多移民文化资源由于缺乏宣传手段,使社会外界对此了解甚少,如果对这些移民文化资源没有一个整体内涵方面的揭示,其开发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东北移民文化产业规模小,产业竞争力不强

文化产业是一项朝阳产业,文化产业竞争力也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东北三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北京、上海、广州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移民文化产业也是如此,表现为产业规模小、没有竞争力。如北大荒版画传承和创作人群少,所创作的版画也多用于展览,没有形成售卖的销售网络。还有一些移民文化由于外在的表现度缺乏,社会各界的参与度较低,也没有形成规模化的文化产业。

4.东北移民特色文化品牌开发力度不够

文化成为产业需要市场的认可,才能完成产业的建立,而要想成为特色文化产业需要一定的文化沉淀和产业积累。品牌是一种创意的凝结、智慧的结晶,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高级结合和价值体现。品牌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成为抢夺市场资源最有力的方式,强势品牌是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东北移民在发展进程中形成金源文化、流人文化、闯关东文化、侨民文化等,这些移民文化与黑龙江的冰雪文化相比品牌知名度较低,开发力度不够。金源文化具有历史特殊性和东北地域的独特性,而现在我们对于金源文化的开发,有一定规模的仅限于建立了阿城区金上京历史博物馆,而其他遗址,如五国头城、北宋徽钦二帝北狩遗址等并没有进行挖掘,开发力度相差很远。闯关东文化产业除在影视媒体中得到体现外,其他方面没有跟进,开发力度远远不够。还有诸如俄桥文化、中东铁路遗址文化等都具有很高的品牌价值,但都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

5.东北移民老字号产业后续力不充足

东北的老字号产业中很多是移民所创造和留存下来的,都有过光辉的历史,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这些老字号品牌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出现产品单一、管理陈旧、营销落后、网点流失等现象,不少老字号已经隐退偏僻陋巷,有的老字号甚至销声匿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程度,老字号却由于不适应社会的进步而萎缩。但并不是所有的老字号都是这样,像北京的稻香村、御食园由于经营有方,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而黑龙江的“秋林”老字号却由于经营不善,出现品牌分化,马迭尔也出现产品单一、以冷饮食品供养老字号品牌的情况。东北老字号品牌的没落是产品老化、创新不够、经营理念落后,导致后续发展力的不足。

三、东北移民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当前,文化已经成为国家力量、民族精神的根源,文化自信上升为国家强大的表现,而文化产业则是文化自信的必要支撑,也是文化实力、文化竞争力的具体形式。东北地区要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必须紧紧抓住文化复兴这一关键环节,立足移民社会这一现实,深入发掘移民文化的资源,大力开发移民文化产业,助推东北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扎实有效的移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1.制定符合地情的移民文化产业政策,加强移民文化产业的宣传

一个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成长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9]。东北文化产业的发展相较南方而言更为落后,移民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艰难,所以在制定文化产业政策上要充分考虑东北的经济发展状况,人们的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地情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为移民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动力。移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行业的发展机制、扶持政策、财税的优惠政策等。对移民文化老字号的企业,如秋林公司、老鼎丰等品牌可予以一定的扶持政策、财税优惠政策促进移民产业的发展,对移民文化产业的产品予以一定的补贴、奖励,鼓励文化产品的出口等。

政府是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更是产业环境的营造者。政府在移民文化产业的宣传中应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利用政府官方网站,公布、解读、宣传移民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优惠政策,扩大影响。二是制作宣传片、宣传册,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将移民文化传播出去。三是积极参加国内、国际举办的文化博览会,宣传东北地区的移民文化,也可自行或联合其他地区举办移民文化博览会,将具有东北特色的移民文化和相关产业、产品宣传出去。

2.培养移民文化人才,弥补人才缺失

每一个行业要想发展得好,具有可持续性,都需要有专业的人才,文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具备丰富历史知识、深厚文化底蕴的多层面人才。人才是产业的第一生产力,高素质的人才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于目前东北人口减少、人才流失的现状,政府要根据东北地区文化产业的特点,制定与本地区文化产业相适应的人才建设总体规划;其次,可以采取优厚薪资、落实住房、安置家属等政策积极引进文化产业方面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各项措施留住现有的优秀文化产业人才,以缓解东北地区文化产业人才缺乏,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低的问题[10];再次,移民文化产业中有很多文化产业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青黄不接,如东北大鼓,北大荒版画等,移民文化的遗址中也有很多破败不堪、急需修复,对于这些非遗传承和遗址修复人才一方面可以引进,另一方面可以与高校联合,在高校内设立相关专业,由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培养专业人才,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培养后续人才。

3.吸引多元化的文化投资,弥补资金短缺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文化产业经营和文化人才的引进。移民文化产业要想得以持续、良性发展,同样离不开资金这个强大的后盾。

目前,文化产业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东北地区的很多移民文化产业品牌由于经营理念和经营思路的落后而面临困境,政府可以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尚有存在必要和可能的文化产业加大投入,挽救和推动地区移民文化产业的发展。设立文化产业的专项资金,对于文化产业中具有地域特色,急需加强保护的文化产业加大投入。如移民文化产业中的建筑遗址,由于年久失修出现建筑破损严重、亟待加以保护的,需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定期维护。移民文化产业中的特色文献资源,由于时间久远、书叶受损无法提供服务,需投入经费进行专门保管、修复,还可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移民文化产业建设。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个人及慈善组织、出版机构、社区组织、基金会、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协作组织等[11]。移民文化产业建设可以借鉴图书馆的做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产业建设中来,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采取社会捐助,吸引慈善组织投资移民文化产业。募集志愿者对移民文化产业中的移民历史进行公益性讲解,向基金会等专项机构申请移民文化的专项资金支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盘活文化品牌和资源,弥补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4.拓展移民文化资源,构建移民文化产业开发新模式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资本是对文化资源的优化升级[12]。只有通过挖掘、拓展移民的文化资源,才能更好地探讨移民文化产业开发合作的新模式。2018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成立,可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问题已经得到政府的关注,两项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是现代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解决文化产业瓶颈的战略选择和重要举措[13]12。东北地区的移民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可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将移民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景点,打造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精髓,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形式[13]14。挖掘移民老字号的深厚文化底蕴,打造具有移民文化特色的老字号产业链,既振兴了东北经济的发展,又传承了老字号产业文化;以情景模拟的旅游方式让游客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游客真正走入非遗,感受非遗的历史与文化,从而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东北的移民文化具有独特性、历史性、共生性,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我们可以学习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洛阳的唐宫乐宴、开封的大宋东京梦华等主题演出,打造以俄侨文化为主的异域主题、以北大荒文化为主的奉献主题、以闯关东文化为主的奋斗主题的东北旅游产业的移民文化主题;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从单一景点文化营造建设转变成为多元文化片区建设[14]。在赋予景点文化内涵的同时,推动特色文化资源集成的“历史文化旅游小镇”建设。开发以昂昂溪、横道河子等建筑集中区为节点,以铁路线路为路径,开辟旅游文化新线路,将分散于各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跨区域联合,打造“凝固的历史移民文化建筑资源”——中东铁路建筑遗址旅游专线。

5.传承典籍,开发移民文献资源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文化遗存则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之根[12]。移民历史文献作为文化遗存的一个载体形式,记录了他们到迁入地的生产、生活,这些文献是他们思想火花的迸发,是他们所思所感的记录。

移民留存的新中国成立前文献典籍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是稀缺和珍贵的。这些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我们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揭示,一方面再现那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为专家学者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史料,而这些文献典籍的开发可以从书目著录、提要撰写、全文数字化等诸多方面全方位进行。黑龙江省图书馆近两年出版了《黑龙江省图书馆藏民国时期俄文文献目录》和《黑龙江省图书馆在华俄侨文献图录》,这是对俄侨移民文献资源的书目整理、图录揭示。通过对这些移民典籍的揭示,传承了历史文献,为移民文献资源的挖掘、再生、保护提供了更好的途径,展现了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

6.坚持保护与开发,实现移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文化资源是一种凝聚独特精神价值的资源,具有传承性、稳定性、共享性和持久性[15]。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它的丰富与否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只有适度地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有效地保护文化资源,才能正确处理好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关系,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的关系。

文化资源保护就是要保护已有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文献、建筑遗址等,这些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环境的变化,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如记载移民历史的纸本文献,由于年代久远,受温度、湿度、昆虫等周围环境的影响,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损,如果过度开发、保存不好,它的破损程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呈几何级数地上涨。历史文物会由于触摸次数的频繁而变得破损加剧,建筑遗址则受到大自然的侵蚀而逐渐受损。东北地区的很多移民文化遗址是以物质化的形式展现的,如果不注意保护,就会随时间的流逝而破损加剧,旅游价值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政府应拨付专项经费对这些历史遗迹、文物、文献进行定期保护和修复;另一方面在接待游客和使用者时应告知正确的方式,对破坏行为要予以纠正和教育。在进行文化资源保护的同时,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文化资源受到破坏而不去开发。对移民文化资源的开发首先要尊重历史,其次要分析欲开发文化资源的特性,根据文化资源所呈现的不同特点进行适时、适度、有步骤、有条件的保护性开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移民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真正结合,体现移民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价值,才能保证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是一个地域、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及文化产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移民是文化的使者,更是文化交流的参与者、促进者,移民文化在东北地域文化及其产业形成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梳理东北移民发展历史,唤起移民文化资源对社会力量的吸引;分析移民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产业投资,扶持移民老字号产业;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移民文化建筑资源、博物馆资源,打造移民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构建移民文化产业开发合作的新模式。以此对促进移民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对接,加快资源转化,建立东北移民文化资源与地域分布相结合的地域文化产业链条,加速东北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老字号东北文化产业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让老字号绽放“光明”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TEST OF TIME
TEST OF TIME
大东北的春节
60年“老字号”中纺标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