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前身: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研究(1912—1937)

2023-08-03 01:53陶瞿颖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渔业水产江苏省

白 斌,宁 波,陶瞿颖

(1.复旦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2.宁波大学 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3.上海海洋大学 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上海 201306;4.潘天寿中学,浙江 宁海 315699)

人类海洋渔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但专门的水产教育直到近代才出现。1897年,日本开办了涉及水产学科所有分支的专门渔业学校[1]。同时期,许多欧洲国家也开始设立类似渔业学校的教育机构,不过其课程更多的是关注航海知识。1919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设立渔业学院,其课程则更多的是从消费的角度关注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2]。相比之下,近代中国的水产教育并不落后,以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为代表的一批沿海水产教育机构陆续创办,并最终形成了目前各沿海省份基本都有海洋大学的格局。

伴随水产教育的发展,对于水产教育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展开。清末沈同芳所著《中国渔业历史》就记述了日本设立水产学校、教授养殖技术的历史[3]序言,其后的诸多渔业史专著也有专章涉及对渔业教育问题的研究[4]。中国最初的水产教育主要是向日本学习,任教老师多为赴日留学生,学科设置也基本参考日本[5]。在人才与课程引进的基础上,中国近代学校水产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技术型人才过渡到专业型人才,实行多层次、多样化的学制,课程设置逐步细化且渐成系统,师资的专业化程度也逐渐提升[6]。不过,由于渔业教育基础薄弱、渔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业发展无法有效推动渔业教育、渔业教育外部环境恶劣等多种原因,近代中国海洋渔业教育发展相对比较缓慢[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水产教育为水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世纪末,为适应海洋产业发展、高等渔业教育发展和现代海洋社会建设的需要,我国的渔业高校普遍更名为海洋大学,由单一学科的渔业大学转变为综合性的海洋大学[8]。总体而言,在目前海洋教育相关研究中,对于水产学校发展历史的关注尚显不够。

作为中国南方的第一所水产学校,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的创办和发展非常曲折,自创办起就获得各方关注[学校正式名称为“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在政府公文中也以此为准。不过,由于该校位于吴淞,因此人们也称之为吴淞水产学校(时吴淞属于江苏,1927年上海特别市才成立)。该提法多见于新闻报刊当中,当时上海影响较大的《申报》则存在两者混用的情况]。留日归国学员在该校的创办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早期学校课程设置也是向日本看齐[9]。该校的办学起点很高,是一所甲种实业学校,意在培养高级渔业和航海人才。20世纪30年代遭到炮火摧毁后,该校的部分教学工作在浙江、福建等多个兄弟水产学校借地展开。1937年,学校内迁四川异地办学,水产教育受到严重打击。抗战胜利后,其复校地点历经辗转,教学水平也处于恢复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产业与政策的支持下,学校于1952年成为国内第一所独立建制的本科水产教育高等学府,后经一路发展,最终成为今天的上海海洋大学。可以说,该校是近代中国水产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培养了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众多优秀海事人才的摇篮之一,对该校在上海期间的办学与发展进行研究,对于中国海洋渔业教育的发展和海洋文化教育的传承有一定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一、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的创办与发展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从构想变为现实,再到形成完整的学制、规模,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初创时期与发展时期。

(一)初创时期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

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是我国水产教育最早的创议者。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初十,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周馥在上呈朝廷的奏章中陈述了时任翰林院修撰张謇对于创办水产学校的设想,主要内容有二:一是各渔业管理机构均设渔业学校一所,用于讲授“捕鱼器具及饲蓄鱼子、腌鱼、冰鱼、晒鲞诸法,陈列七省及各国船艇网罟制作诸品,以求改良精进”;二是渔业学校办学经费由各省补助,而总公司的“水产、商船两学校,既为七省公共,应合七省担承”[10]。光绪三十二年五月,江南吴淞炮台湾工程局及余地300亩被周馥划拨给渔业公司及复旦公学使用;随后,张謇委派驻吴淞经理委员将其改造为水产学校[11]。同年六月,张謇会同渔业总董前往吴淞视察,筹备开办水产学校[12]。因上一年刚刚“废科举,兴新学”,张謇为创办水产学校储备人才计,遂助张镠(公镠)、李士襄(东芗)、曹文渊(悟深)、胡璩泰(乐青)等赴日本学习水产[13]。然水产学校的创办几经周折,直至宣统二年(1910)吴淞炮台湾工程局营地才被划拨给水产学校作为校址[14]。辛亥革命后,水产学校的创办被主掌江苏省教育的黄炎培列入五年教育计划。1912年6月19日,经江苏省临时议会通过的第690号训令任命张镠为水产学校筹办员,然月筹办经费仅有50元。此外,由于水产学校校址没有适合的场所用于渔捞实习船只的停靠,还需要和复旦公学校址进行互换[15]。同年11月26日,张镠借得江苏省教育会三层楼作为教室。同年12月6日,张镠被江苏都督程德全正式委任为校长。至此,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才从设想终于变为现实。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坐落在上海吴淞炮台湾,原为复旦公学校址。其地地处淞沪铁路终点,左挹长江,右濒黄浦,前临东海,“出海二十里,即为吾国唯一之大渔场”,水产教育环境非常优越[16]。1913年1月16日,该校预科第一学期开始,不过暂时在上海老西门赁屋授课。与此同时,该校的校区建设也拉开序幕。同年3月16日,位于吴淞炮台湾的第一期校舍建筑工程开标,拟修建教室楼房15幢、平房6间,宿舍楼房21幢,食堂平房8间,校役等室平房8间。同年8月27日,因江苏省教育会楼房倾毁,学校暂借求志书院校舍半年。同年12月2日,学校第一期校舍建成,除招标工程外,还添建小屋7间、厕所3处。1914年1月13日,学校学生由上海老西门迁入吴淞炮台湾校址,但仍暂借渔业公司房屋为教职工宿舍。同年7月19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第二期校舍建筑工程开标,拟修建平房试验室22间、实习工场8间、调理室2间、原动室2间以及大门1座、小屋7间、坑厕1所。1915年1月28日,第二期校舍建筑落成,其中除原动室因机器未到暂缓修建外,另增建小屋2间。至此,学校的办学基础设施基本成型。

伴随学校校园建设的是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专业设置的成型。1912年12月,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先后录取学生68名。1914年1月4日,第二届预科录取42名,又录取一年级插班生1名。同年7月12日,学校举行第三届预科入学考试,先后招生3次,共录取学生34名。至此,学校在校学生有3届,人数接近150人。在专业建设方面,1914年8月7日,学校任用曹文渊为制造科主任;1915年1月1日,李东芗(字士襄)被任命为渔捞科主任。1915年3月,该校有教员、职员各18人;学校生源除福建和安徽各有1名外,其余均为江浙籍[17]。

(二)发展时期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成立后,发展势头可谓良好。1916年8月21日,学校委托昌祥机器厂建造的实习船“淞航号”拿到轮船执照,遂用于往来江浙沿海调查渔场[18]。1920年,在实际考察社会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学校添设水产(贝扣)职工科,学制一年,招生20名。该科录取的学生须有保证人出具保证书,但不收学费和膳宿费[19]。1921年,随着陈椿寿和陈谋琅从日本水产讲习所学习养殖毕业归来(两人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1917年被派往日本学习),该校增设了养殖科[20],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水产养殖科。同年,学校又增设编网职工科。1924年5月,学校附设养殖试验场于昆山,用于水产养殖试验和研究[16]。同年8月,学校增设航海专修科,开始涉足高等专科教育,并聘任上海招商总局船员养成所所长杨洪麟为主任[21]。1925年,学校增设远洋渔业专修科[22]。至此,学校拥有渔捞、制造、养殖、远洋渔业、航海5科。1926年8月,学校新聘请秦衡江担任教务主任兼数学教员,陈同白担任制造科主任兼制造教员,罗聘卿担任工场主任兼制造教员,陈椿寿(字祝年)担任养殖场主任;同时,学校还聘请了不少人才担任新教员,如聘请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硕士徐祥标担任物理教员兼机械教员[23]。至此,该校无论是专业还是师资都达到鼎盛时期。

1927年,由于学制变更,江苏省立水产学校“遂隶属于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农学院,归高等教育处管辖,改为正式专门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同年,远洋渔业与航海两专科合并为渔航专科。之后,随着大学区制的废除,该校恢复旧名,仍称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并划归江苏省教育厅管辖。经过几次变动,尽管学校的级别得到提升,但学校的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则有所萎缩。随着渔航专科被取消,学校常年经费额被定为4万元[24]。1928—1930年,学校常年经费分别为43709元、42094元和42654元;在校学生人数分别为90人、100人和101人;教员人数分别为17人、15人和16人[25]。从在校师生人数来看,其办学规模要低于办学初期。

1932年发生的“一·二八事变”,使得江苏省立水产学校除昆山养殖场外,位于吴淞的校舍及各种设备仪器被日军几乎破坏殆尽[26]。经过师生努力恢复,1933年学校渔捞和制造两科得以继续开办[16]。至此,学校共有6个班,每年级渔捞科和制造科各有1个班级,学生人数总计为94人,教职员26人,常年经费约39900元[27]。1934年,向绍轩和孙洁黄两人视察该校时发现学校养殖科已停招多年,而制造科学习人数也不多。出于节约经费的考虑,两人建议学校在恢复养殖科的同时,与制造科一起改为隔年招生[27]。这一建议在第二年开始实施。1935年督学唐道海视察学校后即指出渔捞科是常年招生,制造科和养殖科为隔年招生[28]。这一年,学校总计有6个班,其中渔捞科3个班、制造科2个班、养殖科1个班,学生130人,全职教职员30人、兼职教员6人[28]。至此,学校办学规模大致恢复到办学初期。不过好景不长,随着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学校校舍毁于战火,只得辗转内陆,在四川合川维续办学[29]。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校才摆脱困境得以继续发展。

二、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的办学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为免费入学,但因学生个人原因退学的,则需要缴纳学费,标准为每月1.5元[30]。学校招生条件为“(甲)年龄在十五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者;(乙)品行端正身体健全者;(丙)高等小学毕业或与之有同等学力者”,招生考试科目为“国文、英语、数学、理科”[31]。从考试科目可以看出,该校办学之初为一所甲种实业学校。被录取的考生还需要填写“入学愿书”(类似今天的入学志愿表)、“履历书”(类似个人信息表,包括家庭信息和求学经历)、“在学证书”(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承诺书)和“保证书”(学习担保人签字),如中途休学则要填写“休学请愿书”[32]。学校的招生时间一般为每年7—8月份,不过有时会受到办学经费的限制。如1925年,由于“省教育预算关系”,遂告知各界该年7月份的招生暂缓,等到预算案解决后再招生[22]。此外,学校还根据学生人数的情况不定期招收插班生[33]。随着办学的成熟,除了正常招考外,学校还接受保送生,凡“旧制高等小学后,成绩列甲乙等者”,持“劝学所或县教育会证明连同毕业证书及本人相片等”即可免考入学[34]。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一学年分为三学期,其中8月1日至12月31日为第一学期,1月1日至3月31日为第二学期,4月1日至7月31日为第三学期[35]。根据学校的办学章程,学校的学习是由课堂的课程学习和校外的专业实习两部分组成,其中后者所占分量之高则体现了专门职业学校的特点。

(一)江苏省立水产学校课程学习

1912年创立之初,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的简章规定学校学制为四年,其中第一年为预科,之后三年为本科。预科阶段不分科教学,到本科阶段则分为渔捞、制造和养殖(暂缺)3科供学生选择学习。预科的课程包括修身、国文、外国语、地理、数学、理科、图画、体操8类108学时,其中外国语学习的是日语(见下页表1);本科阶段分为渔捞科和制造科,除修身、国文、英语、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图画、法制经济、簿记、水产通论、渔捞论、制造论等相一致外,其余课程均偏重所修专业[35]。1915年的学校学则中,预科阶段课程基本不变,但本科阶段的课程变化较大,其中生物学改为水产动植物学,法制经济改为渔业经济、渔业法规两门课程,英语改为外国语(增加了日语的学习比重)。1921年,学校又更定学则,增加养殖科并取消预科:第一年不分科,学习课程包括公民须知、数学、博物学和图画4门;第二年分渔捞、制造和养殖3科,所学课程各不相同;第四年渔捞科就第一、第二类选修一类,制造科就第三、第四类选修一类,养殖科则修第五类(见下页表2)。值得注意的是,在外国语学习中,英语已经替代日语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这时的课程设置显然更为专业和广泛,学生已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修合适的课程[30]。

表1 1915年江苏省立水产学校预科课程[31]

表2 1921年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第四学年分类课程表[30]

1924年,经江苏省同意,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废除学年制,试行选科制,其中预科每学期额定学分为30学分,须修满120学分、约两年方可毕业;本科每学期额定27学分,最高32学分、最低25学分,须修满162学分、约三年方可毕业。相比1921年,1924年的课程设置重新增加了预科课程,包括公民学、国文、英文、数学、史地、博物、理化、图画、水上运动9门课程。本科阶段的课程则由共同必修学分、分科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组成,分别为62学时、56学时和44学时,总计162学时,每年开设课程学时为54学时。其中,必修课程为国文、英语和水产通论。分科必修课程中,渔捞科为航用英语、水产动植物学、渔捞和实习,制造科为水产动植物学、有机化学、水产食用品制造法、水产农用品制造法、水产工用品制造法、水产药用品制造法、水产装饰品制造法、食盐采制法和实习,养殖科为有机化学、水产动植物学、淡水养殖学、咸水养殖学、养殖土木鱼类动植物实习、土木实习、养殖实习。本科各科选修课程有6类88门,学生可根据需要选修一类为主,并酌情选修其他各类中的课程[36]。1928年,学校各项教学的时间占比分别为:应用课程40.4%、专门课程33.2%、实习课程26.4%[16]。1934年,学校编订的制造科课程有39门(其中实习课程12门)[37]、渔捞科课程有34门(其中实习课程11门)[38]。

(二)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专业实习

除正常课堂学习外,江苏省立水产学校还安排了专门的实习课程。1912年学校简章规定,本科阶段渔捞科和制造科第二学年开始实习,每周要达到8小时以上,第三学年每周实习时间则要占到总课时量的2/3[35]。1921年的学则中规定,学校在第二、三学年针对不同专业分别安排5周和10周的渔捞、制造和养殖实习;其中渔捞实习在第二学年为连续渔捞实习,第三学年则为连续渔捞航海实习[30]。1924年学校实行学分制后,本科阶段渔捞科第一至第三学年每周实习分别为2节、8节和14节,制造科第二、三学年每周实习分别为8节和18节。养殖科的实习较为复杂,有3种实习课程:动植物实习,自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每周2节,第三学年增加为每周4节;土木实习,仅开设于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每周4节;养殖实习,自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始,每周4节,第二学期增加到6节,直至第三学年结束。此外,在选修课程中,包括细菌学、分析化学、应用分析、制图学等13门均有实习安排[36]。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学生实习分为共同实习和专业实习。共同实习指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要完成的实习内容,如水产生物实习是对各种鱼类的解剖和标本制作;气象实习是学习使用各种气象仪器,就观测数据预测天气变化及提出应对方法。专业实习则按不同专业分别进行,其中渔捞科实习包括操艇实习、操船实习、航海实习、测天实习、渔具实习、网渔业实习、钓渔业实习和远洋渔业实习8种,制造科实习包括化学实习、鱼类干制实习、鱼类盐藏实习、罐食制造实习、贝扣制造实习、制盐实习、皮革制造实习、鱼油制造实习和鱼胶制造实习9种[16]。共同实习一般在学校试验室进行,而专业实习则需要更大的场地和设备,如渔捞科的实习需要大型船只和渔具工场,实习地点基本在海上。截至1926年,学校历届学生水产调查的区域北至大连、天津,南达厦门、汕头等地,国外实习区域则主要在朝鲜与日本沿海[39]。其中,1926年毕业生张君丰曾驾驶海利渔轮局的“海光”“同利”两艘操网船至朝鲜附近捕鱼,毕业生张君一曾驾驶“集美二”渔轮至基隆海域捕鱼[40];1928年,学校远洋渔业科三年级学生曾搭乘拖网渔轮和手操网渔轮赴东海和黄海实习,航海科学生则在上海和汉口之间的长江航线及上海至天津的近海航线实习[41]。制造科和养殖科的实习则在学校下属的制造工场和养殖场进行[28]。此外,1922年学校还在嵊山设立实习场所,供制造科实习使用[42]。

为了保障学生的正常实习,江苏省立水产学校购买了大量的仪器和试验设备。据1934年编订的设备概要统计,学校拥有机械56种,价值47030元;仪器标本模型479种,价值35519.1元;药品34种,价值4687元;工具及用具130种,价值27103.6元。此外,学校还拥有蒸汽机关拖网渔轮1艘、柴油机关拖网渔轮1艘、柴油机关手操网渔轮1对、旧式帆船2艘、端艇4艘,用于捕捞科实习使用;拥有罐头工场、贝扣工场、制盐工场、制胶工场、干制盐藏工场等各类场所16处,占地29.5亩,用于制造科实习使用:以上所有设备的总价值达562169.7元[37]。除在本校实习外,学校还经常与商轮公司和渔业公司等合作,直接派学生到对方那里实习。如1925年7月,学校第一届航海科二年级学生分乘肇兴、中华、元一、福昌、美顺等公司商轮实习[40];1928年,学校航海专修科二年级学生被送往招商局实习[41]。1932年4月,因战争破坏,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制造科的实习转到位于定海的浙江水产学校开展[43]。

三、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的成就与影响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的办学成就和社会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养海洋专业人才

作为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水产学校,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是近代中国水产人才培养的摇篮之一。自1912年该校创办以来,到1937年因战争原因西迁四川合川为止,学校总共招收了23届学生,毕业479人,其中大部分成为水产、食品、航运界的骨干[44]。1917年,该校第一届学生毕业,其中渔捞科11人、制造科14人,时任校长张镠便寄语毕业生:“此后列身社会,其于水产事业,当以热心做去,不可以畏难而中止,不可委琐而不为,须当努力经营,挽回已失之权利,扩张将来之基础,则渔业前涂庶有裨益。”[45]

回顾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历史,该校在办学初期曾一度遇到各种困难。师资匮乏,养殖科直到本校外派留学人员归国后才得以创办;大量课程因师资原因或无法开设,或开设后效果不佳。不仅如此,教职员的频繁离职也严重影响了日常教学。仅1916年8月至1917年6月这近一年间,学校离职教职员即有9位,其空缺职位则或由本校毕业生充任,或由其他老师兼任[46]。1924年的“省教育会议,公认本校毫无成绩”[47]。学校师资欠缺所带来的课程质量问题比较严重。如1925年,交通部就因该校课程年限等问题拒绝给该校航海专修科、远洋渔业专修科和渔捞本科学生颁发驾船执照[48]。此外,经费不足也是影响学校办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如1928年,时任校长侯朝海就因政府拖欠办学经费而主动离职。不过总体来看,该校办学初期的师资多为留日归国生,之后多由本校培养的毕业生补充,后期学校教师则大部分系对外招聘而来,教员整体质量的上升还是有目共睹的[23]。

根据1926年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的调查,该校历届毕业生大部分从事与水产相关的工作,其中:任职于14个渔业相关部门的有26人;任职于22艘各类商船公司商船的有43人,遍及营口、大连、上海、福州等地;任职于6所水产学校的有60人,其中留本校任教的多达31人,任职于浙江省立甲种水产学校的有15人;任职于10家水产公司或工场的有17人;此外,从事20项各类水产研究工作的有63人[49]。该校早期培养的毕业生大多都成为中国水产教育行业的领军人物,如前文所述首届毕业生陈谋琅于1925年担任浙江省立甲种水产学校校长,陈椿寿于1935年担任浙江省水产试验场的首任总技师,为浙江海洋渔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40][7]。

又据时任校长冯立民的统计,截至1931年,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毕业生总计263人,其中从事渔业的学生比例为16%,此外制造及养殖业13%、船务29%、水产教育12%、水产行政5%,余者升学7%、其他18%[16]。从中可见在各种商船公司就业的比例非常高,而这也符合当年张謇建议创办该校的初衷:“体弱者学水产,体壮者习驾驶,学成之后,即以渔轮为练习”,并以此来培养海军的后备人才[3]18。该校学生也的确是仿照海军的要求进行训练的,在校生的日常制服便全部采用海军式样[40]。而在1934年新修订的教材大纲中,更是安排了为期两学年的军事训练课程,包括测图、持枪、射击、手榴弹投掷等内容[38]。可以说,该校不仅培养了大批水产专业人才,也培养了不少海军航海专业人才。

(二)推广水产科学技术

作为近代首批水产专业学校,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的任务不仅是培养专业的水产人才,也有着推广现代水产科技、改良传统渔业技术、宣传水产事业的重要使命。

为了便于学生实习,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在校内设有各种实习工场。在指导学生学习先进水产技术的同时,学校也将其实习产品对外出售,以获取办学经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水产相关技术的推广。以制造科为例,由于抵制外货的影响,其出产的贝纽一直供不应求。为此,学校校友会在1919年决定“集合校友资本五千元组成水产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专制各种罐头食物、干鱼、盐鱼、贝纽等品以供社会所需要”[50]。在渔业捕捞方面,学校委派毕业生前往日本学习英国发明的新式轮船拖网作业方式,并于1926年在振新公司的一艘渔轮上进行试验,并拟推广到其他渔轮[40]。就水产养殖而言,1933年学校昆山养殖场拟定的渔业指导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应事业界之请求,代为计划养鱼事宜;实地协助附近各垦牧场等,进行养鱼工作;解答各方咨询之养鱼问题。”[51]根据时任校长冯立民的规划,1934年学校推广渔业技术的各类活动有:发起成立中国水产学会;发起组织上海市渔会;指导罗门岛渔民改良张网、大捕网及流网渔业;指导葫芦岛渔民改良张网、大捕网渔业等23项[16]。依靠该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以上海为中心的东海渔业得以逐步走向现代。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结合中国实际捕捞情况,不求推广新式渔业,着重从改良传统渔具着手,进而改良传统的渔业捕捞方法[52]。学校昆山养殖场依据自身所进行的养殖试验,对一些传统的养鱼技术做出了修正和补充。1933年,学校昆山养殖场编著《养鱼浅说》及相关研究报告等,分发给各养殖户和学术机关;宣传选用优良鱼种的好处,并酌量赠送鱼种给各农场[51]。此外,该校在改良渔业捕捞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以墨鱼的捕捉为例。从前渔民依照旧式方法,燃烧油松木来引诱墨鱼,采用这种方法一夜要消耗大约三四担油松木,而普通油松木每担就要2元左右。学校经过试验发现,电石燃烧产生的青白色火焰也会吸引墨鱼,而燃烧电石的费用,每小时只有1角,一夜则最多花费1元[53],可谓既便捷又经济。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在宣传水产事业、促进水产界共同发展上也做出了一定贡献。如该校的王棠于1924年2月起在《申报》上连续刊登文章《中国之渔业》《对于整顿中国渔业之管见》等多篇,普及渔业知识[54]。该校的昆山养殖场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相关的研究报告,并自主刊印《养鱼概要》《养鱼月历》《养鱼浅说》等文章,选送各相关处所,颇受欢迎[16]。此外,该校还于1915年创办了校刊《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之刊》,由嘉宝光明印刷社编印并发行。而该校校友会也曾编辑发行有名为《水产》的刊物。该刊于1917年12月在上海宝山开始发行,具体刊发期数不详,现存的最后一期是1922年7月发行的第4期。《水产》栏目众多,主要有记载、主张、译述、成绩、调查、照片、杂纂等等,形式多样,所刊文章如《记载:赴日考察渔业日记》《调查:浙江定海黄鱼鲞螟蜅鲞调查报告》《杂纂:国内纪闻:贝扣制造业之近闻》等[55]对于推动水产知识的普及起到了一定作用。

结 语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的设立,从构想到变成现实经历了八年的时光。1912年学校创办后,曾面临校舍简陋、经费短缺、师资不足等各种困难,但中国水产教育事业亦得以由此起步。截至1937年因战争而被迫西迁的二十五年里,该校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以实用技术学习和输出为导向,培养水产与航海专业人才,并推广水产科技、普及水产知识,从而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水产学校之一。

在动荡漂摇的近代中国,一所新的学校要在上海立住脚步,不可谓不艰难,尤其是一所有别于传统专业的水产学校。由于战争的影响,如今已经无法看到学校建设初期的各类档案。不过,从当时的各类期刊和政府文件中,仍能体会到学校早期办学的艰辛。相比浙江省立水产学校被中途裁撤的命运,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在各界校友和水产实业界的支持下,恪守“勤朴忠实”的校训,坚持理论学习与技术实践相结合,终于成为一所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水产实业学校。最初设立的渔捞、制造、养殖3科成为该校不断发展道路上最为坚实的基础,学校也最终演进成为今天的上海海洋大学——以海洋、水产和食品专业为特色和优势的多科性应用研究型大学,并且从1912年在吴淞炮台湾诞生起,逐步带动了全国多个海洋、水产和食品领域的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成立,为中国海洋、水产和食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渔业水产江苏省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加油!水产人!
江苏省交通图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
江苏省政区图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
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