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研究

2023-03-10 17:23羊悦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工作

羊悦

(江苏理工学院 材料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政治思潮、负面言论,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牢固与否,直接关系到网络秩序、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1]。高校肩负着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重大使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既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重要实施领域。在融媒体时代,网络对青年人的影响很大,很多青年都是在网上接受信息的[2],青年学生是高校网络话语表达的主体。大学生正值社会性成长的关键时期,海量的、良莠不齐的信息必然影响着他们尚未稳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充分发挥融媒体优势,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就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时代特征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意识形态话语在交往实践中所产生的影响人们思想、引导舆论走向的效能,其包含话语的“权利”“权力”和“权威”三个维度[3]。它不仅指说话的权利,而且还包括说话的有效性和威力。换言之,作为一种“思想上层建筑”[4],意识形态话语权通过确立话语权威,使其承载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同和自觉支持,从而对民众的思想行为产生持续稳定的影响力、支配力和引领力。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网络空间的呈现与延伸,是网络传播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有机融合所形成的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双向互动的话语影响力、辐射力的彰显[5]。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高校话语主体以网络为载体,充分发挥表达权利,以提高社会主流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辐射力的意识形态工作权力。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话语传播平台也在不断变化,从博客、QQ、微博、微信到抖音、快手,表达的途径更加多元、形式更加多样、效果更加直观。

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逐渐形成以下特点:(1)话语主体日趋多元化,话语客体趋于主动参与甚至转变为主体。融媒体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者、传播者、接受者相互融合,高校教师、宣传部门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信息发布者,学生也不再盲从填鸭式、灌输式的信息接受模式。网络不仅打破了话语主客体的空间距离,也消弭了二者的身份界限。(2)话语范式由传统单向度的被动接受为主,转向多角度的主动表达为主。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因大量自媒体的加入,由同质化变为多样化、分众化,由政治权威、理论权威转向话题引领、价值影响,关注内容的视角也由“俯视”或“仰视”变得更加“平视”。(3)随着话语载体的丰富,逐步构建起新型话语体系。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通过融媒体技术,将图文、声音、视频借助微博、微信、直播平台,形成立体的传播网[6]。

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现状与不足

(一)队伍松散,缺乏协同联动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7]因而,融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应是一支善于运用融媒体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青年学生情绪认知、不断提升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和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的队伍,应由学校党政领导干部、思想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及学生代表等构成。实际上,由于组成人员的工作性质不同,并且缺乏系统的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培训、政策培训、纪律培训及业务能力培训,因此,不仅未掌握网络宣传和思想引导工作的专门本领,而且对融媒体平台和新技术的使用也不熟练;各支队伍既缺少联动协同的工作机制和治理机制,也未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整体工作局面。

(二)平台多样,未形成统筹格局

目前,我国高校在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校报、广播站、宣传栏、官方网站等传统媒体使用率居高不下,但“两微一端”的使用率则差了一大截[8]。平台建设各自为政,未形成大宣传格局。例如,很多高校只有校报、宣传栏和官方网站由宣传部来主管和运营,其他网络媒体则由其他部门、学院或学生社团自行管理。因管理权限犬牙交错,教学单位、学生社团管理的平台,其服务重点在学生课余生活方面,不重视学生意识形态的引领,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发挥得不够。

(三)内容固化,吸引力、传播力不足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质量体现在广大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上。目前,理论式宣讲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网络意识形态宣传内容与电视新闻所报道的差异度小;部分平台还存在缺乏学生隐私保护、心灵抚慰温度不够等问题[9];网络意识形态宣传内容在体现时代特点、充分联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大道理”变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等方面实践得还不够。因此,对学生而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影响力、传播力还不够。

(四)安全意识不足,网络素养教育亟待开展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活跃于网络空间,但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令人堪忧。针对大学生的各类诈骗案件频发,如账户密码被盗取、网络诈骗、校园贷等。同时,大学生更习惯通过网络关注社会问题、交流校园生活、发表言论,因此容易受到网上所谓“意见领袖”的诱导,继而在语言、行为上有偏激表现,造成网络安全突发事件[10]。为此,高校需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帮助他们筑牢网络安全意识,养成正确的网络参与能力。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机遇

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融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媒体生态格局。一方面,爆发性增长的各类网络平台为高校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了更多的路径选择;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打破了“报、网、端、微、屏”的媒体界限,形成立体多维的信息传播网,有助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宣传的多方位呈现与更广泛覆盖。

(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

融媒体时代,数据思维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来创造价值。数据思维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从具体思维到整体思维、从精确思维到容错思维、从因果思维到关联思维、从自然思维到智能思维的转变[11]。数据思维变革改变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话语思维和话语内容,对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形成了一定的挑战。

信息的快速传播使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着被削弱的风险。一是信息呈现出裂变式、爆炸式传播,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容易被淹没在大量的信息中,从而削弱了高校官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二是随着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西方反动思潮和意识形态通过网络渗透,甚至通过某些具体的高校管理问题大肆制造网络舆论,恶意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冲击的风险。

四、融媒体时代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对策

在融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要想将互联网这个国家安全的“最大变量”,转换成国家治理的“最大增量”,还得从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必须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等科学理论思维,统筹谋划,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力量和资源的整合联动,推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可持续发展[12]。

(一)加强顶层设计,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运行机制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运行机制是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多个话语构成要素遵循一定体制和机理,通过相互协作形成比较系统和稳定的体系,表现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整体运行方式和外部保障措施等方面。完善话语权运行机制,整合高校话语资源,才能让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发挥最大的效能和作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运行机制并不是多个工作方法或者多个工作部门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系统内各要素、各环节、各过程的无缝衔接、互动促进实现的优化整合[13];主要包括协同共治机制、组织生产机制、应急处理机制。

协同共治机制是围绕话语主体,探索高校管理部门与师生协同共治,将高校管理部门、教师、学生作为共同主体,实现学生人群在哪里,宣传阵地就在哪里。组织生产机制是围绕话语内容,整合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做强做大媒体融合发展核心平台,增强内容的组织生产供给,强化“内容为王”理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生产话语内容,提升宣传内容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应急处理机制是引导高校师生提高政治辨识力和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抵制力,提高舆情防控应对能力,坚持正确的话语导向,增强风险管控能力和舆情引导能力。

(二)丰富和融合话语载体,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媒体矩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4]。融媒体平台兼具网络平台的开放特性和媒体的传播属性,以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资源融通、内容兼融、宣传互融。一方面,在“融”上下功夫。高校应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渠道上的融合发展为手段,以强化面向师生的导向服务功能为目标,通过整合媒体资源、搭建报刊等传统媒体的网络端微平台,丰富意识形态话语载体,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以融合媒体平台为宣传阵地,推动形成传播互动格局。另一方面,在“建”上要精准。对照工作中的应用技术缺陷,加快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内容策、采、编、审、发、评全流程覆盖的融媒体平台;运用多场景编辑、多渠道宣传,解决内容生产质量低、缺乏吸引力、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构建立体式宣传、全媒体传播的融媒体矩阵,凝聚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合力。

(三)强化内涵创新,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7]融媒体时代的话语内容不仅包括官方话语、理论话语、学术话语、权威话语等,还应将网络话语、大众话语等话语内容融入其中。高校要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力、吸引力,就要强化话语内涵建设,既要弘扬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5],又要加入流行化、大众化的话语元素,把官方权威话语与青少年流行话语结合起来,不断增强话语内容供给能力。要转变思维方式,坚持核心话语与时代话语相互转换、官方话语与青年话语相互融合、集体话语与个体话语相互衔接、经典话语与流行话语相互映衬。要在话语表达方式上创新,找到“高大上”的意识形态话语与网络话语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由传统的图文扁平式话语表达,转变为动态图文、音视频、动画兼具的全媒体式表达;由传统的说教灌输式话语表达,转变为生动活泼的网络式话语表达;由以官方为中心的单向宣传,转变为“以受众为中心”的多方渗透沉浸式宣传。

(四)提升网络素养,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

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可能面临伦理道德、是非观念和意识形态安全等问题,高校需要推进网络规范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融入网络素养教育。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课,可列为公共必修课。网络安全教育课以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为基础,以网络舆情处理、网络成瘾等实际案例为教学内容,以创设情境、模拟辩论等方式为教学手段,提升大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安全心理健康教育。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个体很容易迷失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引起网络成瘾、网络暴力等问题。因此,要及时关注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论,引导其理智地表达观点和情绪,养成良好的网络素养,全面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成效。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工作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不工作,爽飞了?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选工作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