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论指引
——以重庆市黔江区为考察中心

2023-03-10 06:38张晗杨洪林
关键词:黔江区武陵山边区

张晗, 杨洪林

(1. 湖北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 湖北 恩施 445000; 2. 湖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党的民族理论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形成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界在深化这一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围绕概念内涵[1]、增强文化认同[2]、加强民族团结与增强国民意识[3]、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4]等方面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郝亚明将这些路径归纳为“民族团结、国族建构、共同体建设三种话语趋向。”[5]这些学术观点有的是基于概念的逻辑演绎、有的是依据社会现实进行的归纳总结,不乏真知灼见。但是,这些学术成果也存在仅从方法层面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而没有上升到方法论层面讨论的缺憾。

党的二十大总结和提炼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归纳起来就是“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6]“六个必须坚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六个必须坚持”是指导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法宝。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论就是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方法的理论。“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个互为支撑、有机联系、协调统一的整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但从新时代党对民族工作加强和改进的要求以及具体的民族工作实践来看,是否存在特别凸显的具体方法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应该怎样运用这些方法论?是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从部分到整体: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加强和改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的重心经历了从部分到整体的加强和改进历程。十八大以前,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使民族工作的对象拓展到中华民族的全体成员,工作范围拓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域。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大家庭是整体,家庭成员是部分。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民族工作的重点方向一方面是推进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另一方面是搞好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就注重探索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在实践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以民族区域自治来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1947年5月,内蒙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自治政府,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1949年9月,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专设“民族政策”一章,分4条对民族政策进行阐述。该《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并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民族自治机关[8]46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的4部宪法都有“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表述。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保障少数民族权益的政策性安排。

在推进这些政策落实、落地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相继领导开展了民族访问交流、民族识别、设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等工作。1950年7月至1952年底,中央政府为了加强民族交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增强互信,先后派出西南、西北、中南、东北内蒙古4个中央民族访问团,分赴民族地区开展访问工作。访问团的成员既有行政领导,也有专家学者,每到一地就向少数民族同胞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并开展社会调查、送医送药等活动。访问团返回北京后,将访问成果向国家领导人进行了专题汇报。中央民族访问团开展的这些工作,不仅增强了少数民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也凝聚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民族工作的共识。1950年国庆前夕,中央决定邀请一批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组成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观礼结束后,云南普洱区代表团成员在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上提议用传统仪式盟誓,誓言永远跟共产党走,维护民族大团结。盟誓结束后,他们将誓词和盟誓人员的签名刻在石碑上,形成“民族团结誓词碑”。这些活动既增强了少数民族同胞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也增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民族识别是一项落实民族平等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础性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注中国的民族情况,当时自报上来的民族名称有400多个,后来经过民族识别,确定民族数量为56个。1956年,著名学者潘光旦访问包括重庆市黔江区在内的武陵山区,开展土家族识别的调查研究工作,为土家族识别为单一的少数民族提供学理支撑。为了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成立了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或自治旗。重庆市黔江区也曾在1983年被批准设立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重庆成为直辖市后,2000年撤销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设立重庆市黔江区,但黔江区仍然参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受有关政策。

为了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我国相继推出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兴边富民行动规划等重大政策措施和规划。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5〕10号)。这些政策措施对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开始执政后的前两个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落实了民族平等、加强了民族团结、增进了少数民族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让少数民族同胞摆脱受歧视、被压迫的处境,真正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各民族之间也逐步消除历史上的隔阂,增强了互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在这两个时期,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和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制约,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工作的重心放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从矛盾最突出和最集中的部分入手,解决了当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并在指示、批示开展民族工作的过程中把握了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积累了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首先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然后提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后来习近平又相继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9]。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6]从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确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的深化,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中国公民公共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铸牢全体国民的共同体意识。这就要求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对象要涵盖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体国民,而不仅仅关注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中华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也有少量侨胞长期生活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应该开展到中华民族分布的每一个地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不能仅仅关注民族地区,还要拓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域,甚至海外。2022年7月,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伟力”[10]。

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概括为“十二个必须”。“十二个必须”体现了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进行前瞻性思考,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进行谋划,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整体性进行推进,是坚持系统观念方法论的体现。

习近平在部署和指挥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时也坚持了系统观念。贫困问题曾是制约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有的地方越扶越贫,还有的地方以获得贫困帽子为荣。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苗族村寨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号召,要求“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11]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挂牌督战,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推出帮扶政策和帮扶措施,积极培育困难群众战贫、脱贫的能力。笔者在参与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工作中发现,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胜利,主要得益于中央和省级党委政府坚持系统观念。不仅中央和省级财政向民族地区投入了大量资金,中央还协调东部发达省市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开展东西部协作。东部发达省市为西部贫困地区提供资金、项目、技术支持。黔江区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经过精准识别后贫困发生率为13%,2017年11月脱贫“摘帽”。虽然精准扶贫是一项专项工作,但在扶贫过程中加强道路交通、饮水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建设,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普遍受益,增加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2021年,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9]笔者在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依吉乡访谈一位村支部书记时,他谈到以前村里不通公路,骑马在村里走一圈需要半个月,精准扶贫把公路修通了,现在一天就可以走遍村里的寨落,村里的很多藏民也搬进了精准扶贫过程中修建的新居。笔者在依吉乡调研时正值俄喜节,很多藏族同胞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歌唱中国共产党。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习近平推出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从整体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在民族地区显得尤为突出。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省市相比,不管是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是公共服务的保障程度都有较大差距。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方式,也是解决乡村发展不充分矛盾的重大战略。民族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生产生活条件和物质生活水平都将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得到快速提升。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6]“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从富裕的对象来说,包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所有成员;二是从富裕的方面来说,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三是从富裕的程度来说,包含了差别,不搞平均主义的共同富裕。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体现了民族工作的重心从关注部分拓展到关注整体,使民族工作有了更高的站位。新时代部署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重大战略都着眼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利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些重大战略也必将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坚持系统观念指导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持续推进这项工作也必将以系统观念作指导。重庆市黔江区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坚持以系统观念为指导,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从辖区到片区:黔江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

黔江区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处在武陵民族走廊的核心地带,东与湖北省咸丰县、北与湖北省利川市接壤,南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毗邻。截至2021年底,黔江区共有户籍人口55.5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15万人,乡村人口33.37万人。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黔江区常住人口中,土家族占比为55.11%,汉族和苗族占比分别为29.27%和15.19%,其他少数民族占比为0.43%。2000年6月,虽然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撤销了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地市级的黔江开发区建制,成立黔江区,但由于辖区内有少数民族聚居,黔江区仍然参照执行相关民族政策。

黔江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高、民族成分多、流动人口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任务艰巨。黔江区常住人口中的少数民族占比超过70%,是占比较高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并且,黔江区常住人口现有40个民族成分,其中5个民族成分为近5年新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近年来,黔江区不仅是人口的流出地,也成为人口的流入地,流动人口数量多。既有大量户籍人口从黔江区流入东部地区,也有区内人口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还有其他地区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流入黔江区。区内的民族成分多、流动人口多,虽然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但不同民族的人口由于文化传统和利益诉求的差异,在族际接触过程中,特别是初期可能产生矛盾冲突。历史经验表明,文化差异和资源竞争是影响族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文化差异在族际接触的初期对族际关系形成主要影响,文化差异越大族际接触的拒斥性回应越激烈,也越容易造成族际冲突。资源竞争则是族际接触持续一段时间后影响族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当某一主体认为出现明显的竞争失利时就可能产生族际冲突。”[1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对族际关系进行积极调控。

黔江区位于省际结合部,省市间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公共服务水平、地方性法规的差异,也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困难。省际结合部指的是省级行政单位的毗邻地带。黔江区的东面和北面都与湖北省接壤,处在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结合部。重庆市成为直辖市后,黔江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强于湖北省利川市和咸丰县。黔江区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也明显高于周边的湖北省属县市。黔江区户籍人口55.52万人,设置了3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而利川市91.75万人仅设置14个乡镇,咸丰县38.46万人仅设置10个乡镇和1个区工委。黔江区的行政资源投入大大超过湖北利川和咸丰。在乡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黔江区的建设标准也高于湖北利川和咸丰。由于省级地方性法规存在差异,基层在执法过程中出现执法标准不一,导致同一事项,在一个省合规,到另一个省或市就不合规,给边区人民带来困扰。由于属地管理原则和执法权的限制,省际结合部也曾是“矛盾的‘多发地’,纠纷的‘是非地’,犯罪分子的‘藏身地’。”[14]这些差异强化了省际结合部的边区人民基于省籍的地域认同意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利。笔者在鄂渝边区调研过程中,当询问访谈对象是哪里人时,他们会明确地回答是“重庆人”或“湖北人”。

武陵山片区分属4个省市管辖,跨省协作面临很多体制机制障碍,也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困难。黔江区所处的武陵山片区具有相似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面貌,秦汉时期曾被纳入同一行政单位管辖,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具有紧密的联系。分属鄂渝湘黔4省市管辖以后,武陵山片区处在4省市的边缘地带,区域联动和跨省协作面临很多体制机制障碍和现实困难。武陵山片区每个省市的地方法规、发展规划都存在差异,并且由于各方面资源的相似性,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容易形成竞争态势,给合作带来困难。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相互的合作和认同。武陵山片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破解跨省协作的障碍。

近年来,黔江区党委政府在民族工作中坚持系统观念方法论,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对民族工作进行前瞻性思考,并从全局性进行谋划,在辖区、边区、片区三个层面整体性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成功经验。2017年12月、2023年1月,黔江区两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示范单位”。黔江区党委每年都要召开民族工作专题常委会,分析研判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把它放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进行谋划和安排。黔江区突破一般地区仅关注行政辖区的做法,而把鄂渝毗邻的边区和具有紧密联系的武陵山片区都作为具有“整体性”的对象,从辖区、边区、片区三个层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做深做实。

(一)以辖区为本,整体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黔江区把辖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对象,在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城市和乡村整体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黔江区人口流动呈现多元态势。首先,黔江区是人口净流出区,2021年末,黔江区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少6万多人;其次,黔江区产业发展也带动一些区外人口流入;再次,黔江区内人口的城乡流动也比较频繁。对于流出区外的户籍人口,黔江区利用微信群、QQ群、抖音短视频号等工具加强联系,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对于流入区内的流动人口,黔江区坚持“四强化”,即强化建立机制、强化共享信息、强化服务工作、强化督查考核,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民委协调、相关部门参与、信息资源共享、综合服务到位”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格局。对于常住人口,黔江区强化宣传教育,并按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的要求,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在辖区营造良好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氛围。

黔江区从推动城乡协同发展、推进城乡共同富裕入手,在城乡整体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黔江区推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十大行动”,促进乡村“五个振兴”,通过加快乡村发展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黔江区还在太极镇等5个重点乡镇和62个重点村建立乡村振兴示范点,通过示范带动,分层分类推进乡村振兴。近5年来,黔江区4.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GDP从4万元提高到5万元。2021年,黔江区共帮助2.2万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7万人,推进共同富裕有了一定成效。

黔江区积极构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在各项事业中整体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年5月,黔江区委、区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对相关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切实履行区委、区政府在民族工作中的责任。黔江区在构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过程中,明确了乡镇基层的民族工作人员和职责,夯实了基层民族工作力量,补齐了短板,确保基层民族工作有人抓、能见效。黔江区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还形成了“教”“创”“交”“宣”“法”五字诀工作法。即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通过课堂和学校“教”出去;树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政治责任,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出来;传承创新优秀民族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托各类媒介,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使优秀文化和民族政策“宣”传开来;加强普法教育,让人民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理念,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牢固法治基础。

(二)加强边区共建共治共享,整体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黔江区加强鄂渝边区共建共治共享,着力解决困扰边区人民的“急、难、愁、盼”问题,从整体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落差较大、社会治安状况较差、产业发展滞后,不仅影响边区人民的生产生活,还影响其身份认同。黔江区把基础设施共建、社会治安共治、公共服务共享、产业发展共富作为推进边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突破口。

黔江区积极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共建,着力解决边区人民出行困难和生活所需,在边区践行共同体理念。由于边区插花地较多和规划衔接不到位,边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多短板。黔江区加强和湖北省咸丰县、利川市的规划对接,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共同建设。近年来,黔江区建成“四好农村公路”2364千米,打通了鄂渝边区的“断头路”,并在插花地带实现了公路建设标准统一、建设进度统一和路网管护统一。在供水管网、输电线路建设过程中,黔江区也协调边区县市一体规划、共同建设,推进管网和线路的共享,在边区呈现出重庆人民用湖北的电、湖北人民吃重庆的水的景象。

黔江区协同咸丰县在小南海镇、大路坝区工委等地建设综治、公安、信访、消防等“多位一体”的协作平台,推进社会治安共治。两地通过协商,在边区确定统一的执法标准,建立联合执法工作组,在边区开展联合执法,提升案件的查处力度和查处效率;建立矛盾纠纷协调机制,及时化解边区人民的矛盾纠纷。2021年,两地共排查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82起,并有效进行调处,矛盾纠纷调处率达100%。小南海镇和大路坝区工委在推进边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确定了“五个一”的工作进路,即共育一个特色产业、共管一条示范街、共建一个协作平台、共商一套工作机制、共营一个良好氛围。在这一工作进路的指导下,小南海镇和大路坝区工委共管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居住的95户居民(34户为湖北籍,61户为重庆籍)不分彼此,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取得了共同体建设的成效。

黔江区还协同咸丰县、利川市推进边区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共同打造边区特色产业,助推共同富裕。黔江区不仅把区内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作为建设目标,还推进边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惠及边区人民。近年来,鄂渝边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逐步缩小,边区人民发出“不管是重庆管还是湖北管,都是中国共产党管”的感叹。黔江区联合咸丰县、利川市打造特色水果、中药材、茶叶等产业,并在一些区域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带动边区人民走向共同富裕。通过这些工作,鄂渝边区形成了“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局面。

(三)推进片区协调发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黔江区积极加强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铜仁市等武陵山片区市州的联系,从助推片区旅游产业发展、构建大交通、建设片区中心城市等方面着手,推进武陵山片区协调发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黔江区处在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两大战略规划区的结合部,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支点和武陵山片区互联互通的重要“联结点”,在促进武陵山片区协调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黔江区着力培育核心旅游景区,提升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和引领武陵山旅游联盟的活动,助推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武陵山片区多个县市把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虽然逐步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旅游景区景点,但存在缺乏核心旅游产品和同质化竞争等隐忧。黔江区以“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品牌为依托,坚持走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成功创建1个5A级景区,7个4A级景区。这些景区的创建对武陵山片区其他市州旅游产业发展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游客进入黔江区旅游后通常还会选择到周边游览。武陵山片区大部分区域属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黔江区把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作为辖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区委、区政府领导带队参加武陵山旅游联盟的活动,与其他市州共商旅游产业发展大计,构建旅游大环线,培育旅游新业态。

黔江区按照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定位构建大交通,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基础设施保障。黔江区协同武陵山片区其他市州积极开展高速、铁路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包茂高速、黔石高速、恩黔高速以及黔张常铁路、渝怀铁路的建成通车,构建起了武陵山片区东西、南北向的陆路交通骨架。黔江武陵山机场扩建项目完工后开通国内航线达到14条,进一步提升了武陵山片区交通便捷程度。截至2022年1月,黔江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25千米、铁路通车里程有148千米、航线14条,基本形成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

黔江区在加强交通环境建设过程中助推了城市扩张和功能完善,使其逐步形成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截至2022年1月,黔江城市建成区面积为27.6平方千米,城区人口达到28万人。城市扩张和功能完善带来了人口和资源的集聚效应。近5年,黔江城区新增外来人口4.3万余人。2021年,黔江辖区医院就医患者中,区外来黔患者占比达到32.1%;黔江区在校学生中,区外来黔就读学生占比达到21.4%。此外,黔江区还建成了武陵山现代粮食物流中心,使其成为武陵山片区粮食流动的集散地。

黔江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从整体性着力,不仅关注辖区的整体性,还拓展关注鄂渝边区和武陵山片区的整体性,是坚持系统观念的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对民族工作的要求更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广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黔江区把辖区、边区、片区都作为具有整体性的对象,从这些层面来开展相关工作,其实质就是在这些对象范围内践行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结语

党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过程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工作重点从作为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转向了整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域,把民族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中谋划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前瞻性思考,让民族工作具有了整体性推进的基础。重庆市黔江区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创新工作方法、延展工作边界,注重事物的普遍联系,从辖区、边区和片区三个层面整体推进,着力解决困扰各族群众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区域发展的难题,增进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并在各族群众中培育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前瞻性、全局性和整体性是系统观念实践逻辑的核心意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系统观念“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6]这一论述用两个视点、三层实践逻辑、五对关系、七种思维深刻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坚持系统观念要求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事物的普遍联系,用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来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系统观念“创新了新时代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5],“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16]。

把系统观念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论,要求在实践层面体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的实践逻辑。践行这个实践逻辑,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通起来进行前瞻性思考;要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全局性谋划;要从中华民族全体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域进行整体性推进。新时代党对民族工作加强和改进的要求以及重庆市黔江区的民族工作实践都贯穿了这一实践逻辑。

运用系统观念方法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努力构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离不开党的统一领导和政府的依法管理,整体性推进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全社会共同参与。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17]。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统一领导就是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航定向。重庆市黔江区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区委统一领导,要求区属党委、党组以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协同周边县市党委整体推进,区政府抓各项工作的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仅靠统战部门、民族工作部门的力量难以达到这些要求,必须各部门通力合作,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重庆市黔江区各部门调动了包括水利、电力、交通、文化、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领域的力量共同参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区环境。

运用系统观念方法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特别关注整体性推进。整体性推进就是要关注事物的普遍联系,要注重从全局谋划地方的工作,以地方服务全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事关全国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局性工作,但它又要落实到每一个地方,所以每个地方要坚持系统观念,以整体性推进来服务全局。黔江区在辖区、边区、片区三个层面整体性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持系统观念,以一域服务全局的体现。黔江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让边区人民从明确区分湖北人、重庆人,到发出“不管是湖北人还是重庆人,都是中国人”的呼声,使跨越民族、户籍、地域的共同体理念在这里逐渐形成。

猜你喜欢
黔江区武陵山边区
武陵山歌
黔江区茧丝绸全产业链建设发展
黔江区蚕丝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黔江区多措并举打好乡村振兴开局之战——专访重庆市黔江区农委主任杨泽迁
黔江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武陵山地区几种民族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应用
武陵山地区特色药用植物七叶一枝花的研究与应用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