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空间”视角下三线工业遗产再利用路径探究
——以宜昌市809工业遗址开发为例

2023-03-10 06:38魏丽蓉王灿
关键词:遗产记忆空间

魏丽蓉, 王灿

(1. 武汉轻工大学 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23; 2. 河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三线建设领域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1]。2021年,三线建设的历史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简史》[2],正式确立了三线建设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三线工业遗产作为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见证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甚至很多被认为是工业废弃物。因此,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三线工业遗产进行开发再利用成了目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皮埃尔·诺拉在其著作《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中提到:“记忆之场”一开始便意味着两个层面的现实交叉。一种现实是可触及的、可感知的,有时是物质的,有时物质性不那么明显,它扎根于空间、时间、语言和系统里;另一种现实则是承载着一段历史的纯粹象征化的现实[3]。联系到三线工业遗产,不论是机器设备、厂房等物质性表现形式,还是诸如口号、管理智慧、三线精神等非物质性表现形式,均是三线建设历史的符号象征,凝聚着集体记忆和民族认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三线工业遗产就是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具有重大意义统一体的“记忆之场”。而记忆之场的形成,在城市建设同质化的今天,无疑为促进地方的特色化建设、激发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文化记忆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以宜昌市809三线工业遗址的开发为例,阐述“记忆-空间”视角下809微度假小镇的再利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线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现实路径。

一、理论回溯:三线工业遗产中的“记忆-空间”理论建构

(一)文化记忆理论

记忆的研究一开始将记忆视为精神性的存在,且研究领域集中在心理学。之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记忆开始扩展到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理论框架中,研究对象也从个体转变为集体[4]。20世纪20年代,法国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首次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认为“不存在独立于个体之外的集体记忆”,作为集体记忆理论的开创者,将集体记忆引入了社会学领域。哈布瓦赫最为核心的观点是,记忆不是个体活动的过程,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框架下形成的[5],阐述了记忆形成的社会基础。在此基础上,保罗·康纳德提出了社会记忆理论,认为记忆是延续的,阐述了记忆的维持路径。那么到底是什么在操控着记忆呢?阿斯曼夫妇将记忆划分为“交往记忆”和“文化记忆”,并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提出了文化记忆理论。扬·阿斯曼指出记忆的文化基础是“文化记忆”,认为文化记忆是一个不断被重构和建构的动态过程。阿莱达·阿斯曼则指出不论是皮埃尔·诺拉的“记忆之场”还是阿比·瓦尔堡的“自由女神图集”都证实,操控记忆的是一个“借助符号和象征的社会”,而这样的象征和符号都隶属于文化体系[4]。

冷战结束后,建构有利于未来的记忆和回忆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文化记忆理论应运而生。与此相类似,三线建设的发生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从一二线地区共搬迁(含部分搬迁)约600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到三线地区,完成了轰轰烈烈16年的建设历程。三线建设的历史便构成了三线记忆的社会基础,成为了三线人的“集体记忆”。但随着三线亲历者的代际消亡以及相关资料的保密特性,三线记忆需要更加符合社会性质和政治导向的接力性传承。扬·阿斯曼指出:“文化记忆是可以跨越时空进行传承的,但其必须有其载体才得以重视。”[6]而三线工业遗产作为三线历史的符号和象征,理应承担起记忆保留和记忆延续的重要功能。

(二)空间生产理论

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思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法国创伤性城市化的现实以及他本人的政治生活[7]。城市社会环境问题促使他对城市空间生产的问题以及城市建设规划背后的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生产逻辑展开思考,提出了三位一体的空间生产理论[8]。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生产的过程。”[9]社会空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形成于社会运动的过程之中,且空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新的因素的孕育可以影响社会空间,进而改变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现实样貌。对于空间生产的现实意义,他强调:“空间既不是匀质的,其纯粹的形式也不是完全客观的,空间不仅是各种历史和自然因素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和意识形态的产物,因此对于空间的规划或者说城市规划,不单纯是一种科学和技术的方法,它必然混杂着各种意识形态。”[10]这就表明城市空间的生产是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既与本身的历史景观相联系,又与城市规划和意识形态等因素有关。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加速时期,中国的城市更新处于一个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更加复杂的背景之中[11]。因此,“空间”的塑造既要符合全球化、城市化的现实需要,又要与地方的发展进程相一致,助力城市的特色化发展。三线工业遗产是三线建设时期的历史遗留物,是特殊时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兼具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2006年《无锡建议》的出台,三线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依托三线工业遗址打造公共空间成为三线工业遗产再利用的重要方式。三线空间的建造历程是基于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地方的长远发展密切联系。一方面,就三线建设遗产的物质形态来说,其工业背景带来的“老旧”面貌区别于现代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弥补了公共文化空间中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三线工业遗产凝聚着集体记忆,三线空间的塑造在文化表达和身份认同等方面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记忆-空间”的互动关联

正如扬·阿斯曼所说:“记忆需要地点并趋向于空间化”,文化记忆理论与空间生产理论有显著的内在关系,记忆的空间化也一度成为研究的主流[12]。一方面,记忆是空间中的积极因素,特定空间中文化记忆的形成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空间中特性的彰显和精神的表达也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空间可作为记忆的重要储存器,为记忆的保留和记忆的延续提供相应的物质载体。另外,记忆与空间不可避免地会与“认同感”“归属感”相联系,记忆理论与空间生产理论的结合对当代社会促进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线工业遗产的现代化改造可作为文化记忆与文化空间交互的场域。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对三线企业实施了“关、停、并、转、迁”的调迁工程,大部分三线工厂逐渐落寞。现在,我国的城市发展更加注重“文化特性”与“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为三线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提供了契机。三线工业遗产既是集体记忆的重要承载物,也是重要的文化空间,三线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凝聚着区域文化传承和资源再利用的双层意义,是文化记忆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结合的一个典型案例。

二、案例呈现:宜昌市809工业遗产开发中的“记忆-空间”解析

湖北省宜昌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依靠三线建设发展起来的城市,三线遗产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近年来,宜昌市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对三线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目前已形成了一批依托三线工业遗产建立起来的公共文化空间,实现了文化记忆的重现和文化空间的重塑,不仅实现了废弃空间的可持续利用,还推动了宜昌市特色文化的形成。809微度假小镇是依托809三线工业遗址建设而成,目前已经形成了集参观游览、研学活动、宣传展览、会议召开等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实现了三线记忆的保留和延续。

(一)记忆的保留:内外共建打造“记忆之场”

“记忆术借助的是想象出的空间,而回忆文化是在自然空间中加入符号,甚至整个自然场景都可以成为文化记忆的媒介。”[6]809三线工业遗址从一个废弃的军工厂到多功能的度假景区,将记忆的储存工具转变为了生产性的文化空间,得益于其自然场景和人造场景的共建。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空间的双重加持下,809变成了真正的“记忆之场”。

1.利用自然景观营造氛围

中国的三线建设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进行布局,因此具有较为独特的自然景观。809工业遗址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郊的下牢溪风景区内,景区内山峦重叠、溪流蜿蜒曲折,有宜昌市后花园的美称。得益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及历史背景,809微度假小镇兼具了历史的厚重感与新鲜的体验感。山水相间的自然环境与旧工业面貌的碰撞产生了独特的审美体验,使游客仿佛置身于三线建设的时代,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熟悉感和安全感。

2.建造纪念空间传递记忆

除用自然景观营造氛围外,809在内部空间的打造中也颇具心思。809三线工业遗址的开发充分尊重旧有建筑,在保留建筑原貌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地更新利用。首先,对具有时代特色且保存情况良好的建筑外观进行保留,在内部进行适度的改造更新。如809食堂、时光礼堂、亲子乐园、809休闲吧都是在保留原有建筑外观的基础上进行的内部微改造。这类建筑符号的运用让游客仿佛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唤起了对于那个时代的回忆。其次,在保持整体风格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新建筑,完善空间功能。809微度假小镇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适度扩建玻璃体块、增加新的建筑物,既完善了空间功能,又保留了历史厚重感。除此之外,809园区内会经常播放一些具有年代感的歌曲以及有关三线建设的电影,利用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在视觉上和听觉上使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三线建设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

(二)记忆的唤起:空间更新传递文化记忆

正如扬·阿斯曼所言,文化记忆不止使用一堆抽象的概念,而是借助“文本系统、意象系统、仪式系统”等文化符号来完成。三线建设作为我国一段特殊的历史,具有独特的代表其历史阶段的符号系统。宜昌市在对三线工业遗产进行开发再利用时,十分注重符号系统的挖掘以及空间意象的表达,也通过利用象征性符号对三线空间进行改造,实现了记忆的唤起。

1.色彩系统

809园区的建设在色彩的怀旧感与一致性方面达到了平衡。为保留三线厂区的历史感,园区内对旧建筑的外形进行了原真性的保持,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红墙和水泥墙的外观,在墙面上还原了三线建设时期的口号,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业遗址的原始色彩。在色彩的一致性方面,园区内增加的新建筑物的外观多为白色,在材质方面也多使用玻璃和砖石,如坐落在山顶的茶吧及酒店的大堂等。色彩的一致性还表现在园区的装饰细节中,如园区内表示区域的“A5、B4”等标志物多为钢铁材质,又如时光礼堂外栽树的铁桶被刷成了黄色,这些细节无不代表了809园区风格的一致。在色彩系统的有力彰显下,809既保持着工业时代的简朴外貌,又体现着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2.文本系统

“文本符号”对于集体记忆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由于三线建设的保密性质,普通大众对三线建设的历史知之甚少。根据这一现实情况,809园区对原有建筑进行了改造利用,建成了“三线记忆”馆。在场馆内,利用文字和图画的形式对三线建设的时间、重要事件、使用的邮票、人民币等进行了展示,描画了关于三线历史的记忆轮廓。另外,在809园区内随处可见诸如“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等具有历史特色的口号、标语等。除此之外,园区内还在道路两旁设置展板,对三线建设的意义、三线建设的主要成果等进行了文字说明。利用文本系统使游客对三线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使三线的记忆得到了唤醒。

3.符号系统

对符号系统的应用也是809微度假小镇的一个重要特色。代表三线建设的符号多种多样,809对于三线符号的应用大致可归为三类:第一类是以红色五角星、党徽、毛主席像为代表的意象符号表达。在园区中,类似的意象符号随处可见,红色五角星通常出现在区域标识上方,如园区大门的顶部、宣传栏顶部或者印着口号标语的墙壁上,与园区的时代特色相得益彰。第二类为有关三线建设的图画。为了构建三线文化空间,园区充分利用墙壁、配电箱等平滑的表面,在上面主要利用黑、白、红三种颜色描绘有关三线建设的场面,如在园区内的电箱上就可以看到毛主席的头像以及三线人劳动的场景,还配以“广阔天地大有所为”的标语,图画的彰显使园区内的历史感更加浓厚。第三类为三线时期的老物件,如在“三线记忆”场馆中就展出了三线建设时期使用的粮票、人民币、出入证等。老物件的展示使游客更能在空间中找到关于历史的记忆,实现了历史记忆的回顾与延续。

(三)记忆的传承:空间体验传递文化认同

集体记忆是被建构出来的,因此三线记忆存在着代际传承之间的障碍。809微度假小镇的打造依托原有的厂房建筑,辅以时代化的意象符号,将旧时的记忆传递给新时代的青年,在代际传承中实现了文化认同,建立了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始终强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13]。目前,809园区已经建成了三线军工旅行基地,接待的参观人数及研学团体都在逐年增长。2020年4月,809邀请原华强机械厂的老员工故地重游,在座谈会上听老员工讲809厂的故事,感知三线建设的艰辛历程;2021年,图书馆工会参观了809军工厂旧址,聆听了三线建设时期的故事,感悟了几代三线军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2022年,夷陵区统计局组织在岗职工及离退休干部20余人在809三线文化警示教育基地开展了红色基因传承及清廉家风教育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感受三线红色精神。目前,809微度假小镇是中共宜昌市委党校教育基地、宜昌市中小学生研学旅游营地、中国·三峡首家三线军工主题小镇,已成为多所院校的定点研学基地。基于此,809通过建设研学基地和举办相应的活动,将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融入三线空间中,在体验中增强了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凝聚了集体记忆,实现了文化认同。

三、“记忆-空间”视角下三线工业遗产再利用路径探讨

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不仅是工业遗产价值的保存,更是集体记忆的传承和公共文化空间的再造。三线工业遗产作为特殊的旅游资源,其再利用的过程需要有效利用关键的符号意象,结合所在的空间形态进行内容的添加和价值的重构,在塑造新的文化空间的同时传递包裹其中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意义。借助文化记忆理论与空间生产理论,并结合宜昌809工业遗址改造的实践案例,可以得出“记忆-空间”视角下三线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路径。

(一)多方互动打造三线记忆空间

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曾说:“如果未曾生产一个合适的空间,那么‘改变生活方式’和‘改变社会’等都是空话。”[8]空间作为储存记忆和延续记忆的重要场所,在三线记忆的保留传承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三线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应注重三线记忆空间的打造,而三线工业遗产的空间化建设需要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

首先,空间的建设需要政策的引导。列斐伏尔指出空间不可能摆脱政治性、战略性和意识形态性[7]。这就需要发挥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引领文化企事业单位关注三线建设的历史以及三线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建造具有集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于一体的空间形态,实现三线建设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四川省发布的《四川省推进工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就提出推动建设“一区、一带、两走廊”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利用总体布局,以“文化”赋能“四川制造”,打造“工业风、文化范、四川味”,就体现了四川省三线空间建设的政策导向意识。其次,吸引民营企业或其他社会力量参与三线工业空间的开发。众多地区三线工业遗址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便是资金的短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运用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共同建设开发三线文化空间。最后,普通群众作为空间生产的实践者和创造者,本应在空间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现实中往往遭到忽视而沦为边缘群体[11]。三线记忆空间的建设需要开放性的意见支持,就需要重视普通群众的力量,将普通群众视为公共空间的建设者,引导公众参与三线记忆空间的建设。为此,三线记忆空间的建设要畅通公众的参与渠道,及时向公众传递相关的信息,并设置专栏倾听公众意见、回应公众诉求,切实做到公众在场、公众参与。

(二)在空间体验中形成文化记忆

对于文化记忆来说,重要的不是有据可查的历史,而只是被回忆的历史[12],充分体现了“历史体验”的重要意义。历史体验作为促成文化一致性的重要过程,静态的呈现和动态的互动都担当着重要的功能。

就物质空间的建设而言,按照列斐伏尔“空间三位一体论”的重要思想,为了使人们更了解空间实践,专家学者应用符号、代码、术语和知识对空间实践进行诠释,使某种空间形态表象化、具体化和概念化[14]。因此,对三线工业遗产的空间化开发应尽量保留原厂的核心建筑,延续原有的空间记忆,凸显遗产地的历史底蕴,实现人们对三线空间的整体感知和文化理解。在保留其原真性的同时,也要进行符号化的装饰,将三线时期经典的文字、符号等与空间相融合,建造实体空间与想象空间于一身的空间形态,实现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就情感空间的营造而言,“重复”和“解释”是加强情感体验、凝聚文化记忆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就“重复”来说,仪式和活动的定期举办是记忆的传承过程,也是文化认同再生产的过程。为了加强空间内的文化体验,就需要定期举办相关的活动和仪式,以加强对三线历史的情感体验。如邀请当地三线历史的亲历者讲述自己的三线经历、参与制作当时的小吃等,通过与亲历者的互动和交流实现记忆的传承,形成立体化的情感体验空间,在空间的体验感知历史,释放文化意义。另一方面,就“解释”来说,文化记忆不是不言自明的,而是需要细致引导的。记忆的生命在于叙事,借此获得营养。一个空间的建造如果只是流于表面便失去了其意义所在,对空间的体验也就只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三线历史是我国现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三线精神更是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三线记忆空间的建设可以很好地起到精神传承的中介作用。为此,需要组建一支专业的解说队伍,积极地解读空间产生的背景,深度挖掘其中的故事,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更需要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加强游客的文化体验,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文化记忆。

(三)互联互通创新空间生产情境

三线建设的历程一直是与城市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三线建设时期的开始伴随着的是内陆地区工业的快速发展,三线建设为内陆地区的工业发展贡献了积极的力量,加速着城市的转型发展,在三线建设中体现出来的三线精神也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时至今天,三线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与城市的繁荣发展、特色化建设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三线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要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结合,以促进三线工业遗产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第一,整合旅游资源,规划特色旅游线路。单一化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对于旅游要素齐全且价值较高的三线工业遗产,其策略之一就是将其与地区内其他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打造精品化、特色化的旅游线路。如位于重庆涪陵区的816小镇,前连乌江画廊,后接武陵山大裂谷等旅游景区,构成了重庆乌江画廊精品主题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目前,攀枝花等地也在着力建设特色旅游线路,实现三线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的互联互通。因此,地方三线工业遗产的开发可以化点为线,与当地的旅游资源一起打造特色化的旅游空间,创新空间景观的同时扩大记忆的感知范围。第二,地区间协同发展,打造国家文化公园。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15]。一段时间以来,长城、大运河、长征路线、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逐步推进相关的景点景区成为网红出游打卡地,展现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恢宏气象。三线工业遗产作为一项独特的旅游资源,既是时代历程的重要见证,又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深度契合。且三线建设遗产的分布地较为集中,三线地区主要呈带状分布,在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式的当下,三线地区互联互通,共同打造国家文化公园,创新空间生产情境不失为一条良好的再利用路径。

猜你喜欢
遗产记忆空间
空间是什么?
遗产怎么分
创享空间
千万遗产
记忆中的他们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