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2022后半年伊犁师范大学进行线上办公教学的现实,对在籍师生的沟通交流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创制并回收了255份问卷,通过对问卷数据的详细分析,指出线上交流存在流畅度不足、课后交流频繁度不足、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线上办公教学活动。
关键词:线上;沟通交流;网络软件
1. 师生线上交流情况问卷分析
1.1 所调查的师生基本情况
回收的255份有效问卷中,有183人为研究生,占比71.76%;有60人为本科生,占比23.53%;12人为专任教师,占比4.71%,没有调查到专职行政人员与行政、教师岗位双肩挑人员的相关数据。
所调查的人员中,女性居多有198人占比77.65%,男性为57人占比22.35%。另外,年龄在20-29岁的人员最多有225人占比88.24%;20岁以下的有15人占比5.88%;30-39岁的有9人占比3.53%;50-59歲6人占比2.35%;未收到40-49岁以及60岁以上人员的有效数据。
被调查人员的学院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人员多为教育学院、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或本科生,年纪较大的教师人群较少。
1.2 线上交流工具使用情况
对于线上交流工具的使用情况,笔者首先调查了“在校期间”与“无法返校期间”两个时期来进行对比。
在校期间,有225人经常使用线上交流工具,占总调查人数的88.24%;有21人偶尔使用线上交流工具,占总人数的8.24%;有9人几乎不用线上交流工具,占总人数的3.53%;0人完全不用线上交流工具。对于此时线上交流工具的主要使用目的,如图2所示。
无法返校之后,有249人经常使用线上交流工具,占总人数的97.65%;仅有6人偶尔使用线上交流工具,占2.35%;没有人是几乎不用或完全不用。在这期间,线上交流工具的主要用途如图3所示。
通过以上数据对比发现,无法进行线下办公教学使线上交流工具的使用猛增,绝大多数人的使用目的也由“班级、作业等任务传达”为主“日常寒暄交流”为辅,变成了“线上上课”为主“线上开会”为辅的状态。
对于不同线上交流工具的使用频率,笔者列举了微信、钉钉、腾讯会议、QQ、学习通、短信和电话、雨课堂和其他八项,让被调查者进行排序,具体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使用频率排第一位的是微信,排第二位的是钉钉和QQ,排第三、第四位的是腾讯会议,排在第五位的是学习通,排第六位的是电话、短信。雨课堂仅有13人参与排序,将其排位第七位,可见使用频率不高,还有人将“其他”项排为第七和第八位,但并未写出详细软件名称,可见对于被调查人员来说,除以上七种工具外,暂无其他常用工具。
1.3 线上工作、交流情况
首先,对于线上交流的流畅程度,有123人选择非常流畅,占48.24%132人选择一般流畅,占51.76%;0人选择不流畅。通过后续的回访,了解到填写一般流畅的人群,通常是在线上交流时遇到了“网络卡顿”“设备坏掉”的情况,所以造成流畅度下降。其次,对于课后师生线上交流频繁度,有18人选择课后交流十分频繁,占7.06%;57人选择课后交流较多,占22.35%;144人选择课后交流较少,占56.47%;36人选择课后几乎无交流,占14.12%。可见,线上沟通时,大部分师生在课后的交流沟通不多。最后,对于线上交流时,是否会出现任务或作业无法完成的情况,有30人选择经常出现,占11.76%;27人选择较多出现,占10.59%;138人选较少出现,占54.12%;60人选择没有出现,占23.53%。通过后续的回访,了解到“无法及时收到消息”“语言文字理解有误”“所需文件只能线下交接”这三种情况造成了任务或作业的无法完成。
2. 线上交流存在的问题
首先,笔者对被调查者进行提问,让其对“线上、线下哪种办公教学方式更好”进行选择。有204人选择线下,占80%;有51人选择线上,占20%。综合回答结果并进行筛选后发现,大家通常认为线上工作学习存在“专业表述不清”“交流太少”“线上教学效果不好(自律性不够、动力不足、学习氛围不浓厚、教师无法监督、部分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学习资料不够全面”这些问题。
综合被调查者的回答以及问卷调查数据,可以将问题大致归为以下三种:(1)线上交流流畅度存在问题(网络不好、语言文字理解有误),造成专业或工作任务传达不清;(2)线上的课后交流频繁程度不足;(3)线上学习效果不佳(学生方的能动、教师方的监督、学习资料的获取、实验任务的完成存在问题)。
3. 解决问题的建议
3.1 提升线上交流流畅度
基于问卷结果,了解到影响线上交流流畅度的最重要因素为“网络问题”与“语言文字理解问题”,因此,此处主要讨论如何最大程度降低这二者的不利影响。
对于网络问题,应及时充足网费,避免突然断网的情况出现;提前准备好充电宝等工具,避免停电造成设备关机。此外,预备手机、平板、电脑等多设备交流也是重要的方法。
对于语言文字理解问题,首先,交流双方应尽量使用规范化的语言文字,这能减少地域方言等所带来的交流障碍, 还减少了网络不同圈层语境之间的沟通障碍[1],避免出现会意错误的情况。其次,行政等工作较繁忙的人员在任务传达时,可采用Y式沟通的方法,另外配合“标化”沟通内容来提升传达效率、规避信息失真[2],即以一人为核心,将任务传达至另外两人,且提前对固定信息进行格式设定(标化),只允许其余人员对固定信息选择的方法。最后,在传达较为复杂的信息时,可以配以适当的图表进行辅助帮助理解。有时为体现生动性,会配以表情包进行辅助,一般来说文图混合表情包比纯图片表情包的表义更特定沟通双方理解上的偏差更小、效果更好[3]。
3.2 提升线上课后交流频繁度
首先,由于学生数量庞大,很多时候教师无法做到一对一逐个交流,但学生们通常会有些相同的问题,比如“期末考试形式”“作业提交形式”等,教师可把这些相同问题的回答放在群公告、班级的公共E-mail中形成问题及有关回答资源库以供所有学生查阅,避免多个学生问同样的问题。这样既解决了一对多交流中的重复现象也增加了师生的互动,提高了交流效率[4]。其次,可以增加与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交流,拉近师生距离进而增加频率, 采取不同的网络交流方式进行个性化的网络交流发挥情感增力来激活学生学习的动机、启动认知,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双重交流[5]。最后,可以在课堂中提出相关问题指定同学思考,进行课后探讨,一方面增加了师生交流,另一方面增加了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了解。
3.3 提升线上学习效果
对于线上学习效果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3.3.1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存在自律性不强、动力不足、氛围不够浓厚的情况。对此可以构建虚拟学习社区,让社区中的人感受到“关联感”与“社交真实感”[6]。萨宾·索伊弗特认为,建立虚拟学习社区可以增进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责任感减少独立学习的孤独感。吉恩·科伍奇和理查德·思奇维尔认为,虚拟学习社区有着协商、亲密、承诺及投入等特点[7]。通过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可以增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链接,从而达到增加学习氛围的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3.3.2教师的引导监督
对于教师的引导监督,可以使用尽量生活化的语言、工具,进行讲解演示,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理解专业知识[8]。此外,可以使用多个线上软件联动教学,如在腾讯会议上课的同时,让学生分小组在微信群进行讨论。另外,可以通过打开线上摄像头、课堂随机提问以及布置相关测试题方式来进行监督。
3.3.3学习资料的获取
对于学習资料的获取,虽然电子书刊与网络购买可以解决大部分资料问题,但某些专业知识材料仍需用到特定付费网站、特定馆藏图书。对此可以建设相关学科的学习者资料库,如“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这样的专业移动资料库来供需求者学习。
结语
首先,本文有所不足。缺少专职行政人员、双肩挑人员和其他类别人员的数据;年龄范围有局限,大部分人集中在20~29岁,30岁以上人员数据不够多。其次,本文所研究内容仍有待加深。可以继续发放问卷,扩大样本人群,将本次未调查到的人员进行补充,并继续探讨笔者给出的解决建议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是否会出现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清利.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评《汉语言文字研究(第一辑)》[J].新闻爱好者,2019,(3):98-99.
[2]孙晶.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辅导员沟通管理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2(4):57-60.
[3]许智慧.关于网络背景下高校师生线上沟通的思考——基于SPSS对样本高校学生的数据调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4):3.
[4]徐建星.高校师生课后网络交流调查研究——以江苏省五所高校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0,(6):83-87.
[5]徐建星.高校师生课后网络交流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3):155-157.
[6]史金生,王璐菲.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留学生线上汉语教学调查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1(4):23-33.
[7]甘永成,王炜.虚拟学习社区多重内涵之解析与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5):10-15,71.
[8]张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47-49.
作者简介:张鹤琼,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应用语言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