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omed训练及电针在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中的疗效

2023-03-10 02:59徐娟叶海程彭丽延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3期
关键词:肌张力电针痉挛

徐娟 叶海程 彭丽延

近几年,我国居民的寿命明显延长,使得脑卒中的患病率日益增长,虽然国内医疗水平不断进步发展,使得疾病的病死率有所降低,但随访工作中发现,部分生存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直接影响患者预后[1]。其偏瘫作为脑卒中后较多见的并发症,有数据显示,偏瘫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肢体痉挛的概率占80%以上[2]。其中痉挛是因机体运动神经元受损,从而引起的运动障碍,患者的肢体肌张力随着肌肉牵张反射的速度不断提升而增加,若牵张反射过度兴奋后,可造成肢体腱反射亢进,加上卒中患者本身姿势反射机制障碍,最终造成肢体肌张力升高,使得肌肉痉挛,使得患者痛苦加重,预后欠佳,甚至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对此,临床多选择镇定药物进行治疗,虽然能够减轻症状,但长时间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较多,不利于病情的快速稳定[3-4]。随着临床不断研究发现,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与低频电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前者能够减轻痉挛症状,改善肌张力以及肌肉萎缩情况,提升患者运动能力;后者融合了现代解剖学与中医针灸学,有助于达到交互抑制功效,并起到松弛痉挛肌的目的。本研究两者联合使用的效果更好,不仅缓解症状,同时提升肌张力,促进运动能力恢复,改善生活质量[5-6]。文章对此进行分析,选择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3月—2021年6月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74例,深究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低频电针运用于疾病中的价值,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0年3月—2021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住的74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分组,以随机列表法划分成两组,分别37例。联合组男22例,女15例,年龄42~76岁,平均(55.19±1.20)岁,病程15~40 d;平均(28.39±1.02)d,脑梗死27例,脑出血10例,左侧痉挛20例,右侧痉挛17例;单一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44~78岁,平均(55.30±1.17)岁,病程17~42 d,平均(28.90±1.11)d,脑梗死29例,脑出血8例,左侧痉挛22例,右侧痉挛15例。两组基础信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与家属知情同意,签署同意书。本研究经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2021KY-050-01)。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7]中疾病相关的诊断,以CT确诊。(2)存在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排除标准:(1)重度感染。(2)中途退出试验。(3)颅内肿瘤或者颅脑损伤。(4)存在视听障碍。

1.2 方法

单一组:选择低频电针,确定患者合谷、八邪、肩井、外关、曲池、阴陵泉、太溪、委中、照海、三阴交、血海穴,仪器是电针仪(华佗牌),经皮给予电刺激以及低频疏波,频率2~6 Hz,强度2 mA,30 min/次,1次/d。

联合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包含上肢旋转以及下肢登轮运动,按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对应模式,例如被动锻炼(由电机带动四肢进行被动锻炼)、主动锻炼(按不同阻力开展主动锻炼)、助力锻炼(通过电机帮助下开展被动锻炼),打开痉挛控制模式,调整频率30 r/min,功率6 N·m,阻力4 N·m,60 min/次,1次/d。两组共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1)14 d后测评各组的总有效率,若症状消失/明显减轻,肌张力改善2级为显效;症状有所减轻,肌张力改善1级即好转;未获得以上结果是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8]。

(2)两周后进行Ashworth痉挛分级评价,4级:受损位置强直于伸直或者屈曲位;3级:肌张力明显提升,可完成被动活动;2级:肌张力有所升高,极易屈伸;1级:肌张力轻微增加,受损位置被动屈伸时存在较小阻力;0级:未出现肌张力提升[9]。

(3)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①NIHSS:0~15分轻度;16~30分中度;31~45分严重[10];②Fugl-Meyer: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运动能力越强[11]。

(4)治疗前后评估临床症状积分,按症状(舌强语謇、半身不遂、上肢屈曲)严重程度记为0~3分,0分无症状,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12]。

(5)治疗前后进行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调查,各项总分60分,差<20分,中等20~50分,良好51~60分[13]。

1.4 统计学方法

全文数据选择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算,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

联合组总有效率89.19%高于单一组6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例(%)]

2.2 两组Ashworth痉挛分级

联合组Ashworth痉挛0级、1级发生率高出单一组,但2级、3级、4级发生率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Ashworth痉挛分级情况[例(%)]

2.3 两组NIHSS、Fugl-Meyer评分的变化

两组治疗前NIHSS、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NIHSS低于单一组,但Fugl-Meyer高出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NIHSS、Fugl-Meyer评分的对比(分,±s)

表3 两组NIHSS、Fugl-Meyer评分的对比(分,±s)

组别 NIHSS评分 Fugl-Meyer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n=37) 26.58±3.31 9.22±1.04 45.47±6.32 90.12±1.03单一组(n=37) 27.01±3.49 13.51±2.02 45.80±6.11 83.44±2.56 t值 0.544 11.485 0.228 14.725 P值 0.588 <0.001 0.820 <0.001

2.4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的对比

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积分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的对比(分,±s)

表4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的对比(分,±s)

组别 舌强语謇 半身不遂 上肢屈曲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n=37) 2.67±0.79 1.04±0.30 2.43±0.71 0.86±0.26 2.38±0.73 0.71±0.26单一组(n=37) 2.88±0.85 1.69±0.53 2.57±0.75 1.35±0.34 2.44±0.71 1.19±0.30 t值 1.101 6.492 0.825 6.964 0.358 7.355 P值 0.275 <0.001 0.412 <0.001 0.721 <0.001

2.5 两组QOL评分的对比

两组治疗前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评分均高出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QOL评分的对比(分,±s)

组别 日常生活 睡眠 精神 疲乏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n=37) 35.28±4.15 51.02±1.47 37.13±3.86 50.34±1.02 33.26±4.81 48.45±1.56 36.04±3.78 50.61±1.14单一组(n=37) 35.78±4.09 43.29±2.36 37.55±3.91 45.17±2.11 33.59±4.80 40.91±2.25 36.56±3.42 44.69±2.05 t值 0.522 16.911 0.465 13.419 0.295 16.752 0.621 15.352 P值 0.603 <0.001 0.643 <0.001 0.769 <0.001 0.537 <0.001

3 讨论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主要表示牵张反射升高,主要是因为脑卒中后患者上运动神经元受损,使得脊髓水平的中枢反射解放,并引起肌张力亢进,提升运动障碍发生的风险。长此以往,患者肢体痉挛可造成关节挛缩、肌肉萎缩、骨关节畸形、深静脉血栓、骨化性肌炎等现象,进一步加重运动障碍,给患者机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危害[14-15]。由此可见,痉挛性偏瘫作为脑卒中后较多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通常情况下,90%左右的脑卒中患者可在3周之内产生肢体痉挛,从而导致上运动神经元受损,使得高级中枢丧失对脊髓牵张反射的控制,造成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肌张力呈异常升高趋势,若未能够尽快选择合适的治疗,随着疾病持续进展,可直接降低肢体运动能力,限制日常活动。针对此,尽早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上通常将脑卒中归纳为中风范畴,且较多古代学者认为该类患者容易伴有严重的痉挛情况,并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进行分析,发现其病因是脏腑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受阻,若能够通过针刺刺激对应穴位,可达到镇静安神、活血通络、健脑益智的作用,同时稳定机体阴阳,减轻肌肉痉挛程度。而现代医学上认为,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发生发展受到神经系统的影响,通过针刺能够促进中枢神经以及周围神经,同时减低肌张力,达到交互抑制的目的,使得痉挛肌松弛。对此,临床除了常规治疗之外,多选择低频电针进行干预,其主要是将现代康复医学、解剖学与针灸相联合,可有效拮抗肌群的运动神经元通道,使其出现兴奋作用,并抑制痉挛肌群的运动神经元通道,避免痉挛肌激活,达到减轻痉挛的目的,同时促进肢体分离运动产生,加上电针治疗可发挥一定镇痛效果,可显著降低疼痛,尤其是低频电针能够适量兴奋拮抗肌,通过对拮抗肌的主动运动,促进痉挛肌发生交互抑制功效[16-17]。但实际工作中发现单一治疗较为局限,未能够达到预期结果,甚至增加疗程,给家庭及社会造成负担。近日,随着持续深入的研究,发现在此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的效果更好,可有效减轻患者痉挛状态,并显著降低肌肉萎缩的发生率,同时改善肌张力,促进运动能力恢复[18]。此次试验结果显示:联合组总有效率高出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Ashworth痉挛0级、1级发生率高出单一组,但2级、3级、4级发生率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IHSS、Fugl-Meyer、临床症状积分、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各评分均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组总有效率更高,同时提升肌张力,增强运动能力,并改善神经功能,有效减轻症状,使得生活质量提升。经分析发现,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中包含多种模式,可严格按照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例如患者完全失去肌力而无法进行运动时,可选择纯依赖电机的方式进行主动锻炼;若肌力未完全丧失时,可通过抗自身重力以及部分阻力方式,利用电机帮助患者完成锻炼;而患者可进行抗阻力运动时,可调整阻力相关参数,使得患者进行抗阻力的锻炼[19-20]。由此可见,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明显提升了运动锻炼的高效性,并增强患者抗痉挛效果,促进肌张力改善,并增强患者神经功能与运动能力,同时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提升肌力以及行走能力,加上该训练能够探测到患者痉挛情况,以此减轻痉挛程度,快速控制病情,避免因制动而引起肌肉废用综合征,进一步增强关节运动能力。与低频电针联合使用后,进一步提升了效果,促进病情早日好转。

综上所述,文章为偏瘫康复治疗的相关标准制定提供了临床借鉴内容,其中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低频电针疗效突出,促进症状消失,缓解痉挛状态,促进神经功能及运动能力改善,提升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肌张力电针痉挛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