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简论

2023-03-10 16:06于维涛孙福胜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3年2期
关键词:教育学师范院校立德

于维涛, 孙福胜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教师工作与研究部, 北京 1026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1]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都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工作。新时代我国教师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面临教师教育学科建设需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有待健全、教师教育亟待振兴等诸多迫切的重要的问题。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是破解这些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试从考察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实践的和政策的背景,简述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的核心要义,找寻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的基本路径等方面来对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进行初步探索。

一、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的背景考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因此,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需要立足新时代发展状况,深刻理解其政策背景和实践背景。

(一)政策背景

一是规定了“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任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强调“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3]。《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教师教育本专科和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体系。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设置‘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国家定期公布高校在教育学一级学科设立‘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情况,加强教师教育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4]“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是新时代我国教师教育工作的新任务新使命,必须要站在教育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深刻理解“教师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依托和发挥高校教师教育优质资源优势,在教育学一级学科设立“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一体化和“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专业建设。

二是指明了“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6]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全面贯通的教师教育体系,是一种高水平的现代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其中包括师德师风建设体系、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提升行动体系等基础体系。

三是提出了“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发展”的要求。《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强调“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乡村教师”[7]。《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明确提出“着力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发展”[8]。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高质量教师的培育、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等,都是为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发展服务。教师教育振兴是全面性系统性的振兴,是“教师教育学”学科建设在教师教育具体实践中的重要体现,新时代我国教师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展理念、建设质量、动力支撑等方面实现了全面变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为动力。

(二)实践背景

一是成立教师教育学专门研究机构。如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成立教师教育学专门研究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西南大学成立“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成立“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成立“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此外,国内高水平综合大学积极响应教师教育学相关政策方针,成立教育学院。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等高水平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的建立,很好地助推了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发展。

二是开设教师教育学研究生学科专业。如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开设“教师教育学”研究生学科专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开设“教师教育”硕博专业;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开设“教师教育学”硕士专业,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开设“教师教育学”博士专业;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开设“教师教育”硕博专业;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开设“教师教育”硕士专业,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开设“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教育”硕博专业;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开设“教师教育”硕士专业和“教师教育学”博士专业;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开设“教师教育学”硕博专业。

三是加强和创新教师培训工作。第一,以专业标准或指南、培训标准或指南、能力标准等保证培训的规范化。如出台教师专业标准、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教师培训研修指南、教师在线培训实施指南、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等方面相关政策。第二,以培训模式创新为牵引,如通过远程网络培训、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数字化培训等培训模式创新带动教师培训工作发展。第三,以高质量教师培训为目标,如国家级教师教育基地、师范院校、高水平综合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培训机构等教师培训单位通过开展专业化高质量的教师培训,积极引进先进师资和优质课程,不断提升教师培训的综合质量。《中小学教师培训》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教师培训专业学术期刊,为加强和创新教师培训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学术作用。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的核心要义简述

简言之,教师教育学是关于教师教育的存在、本质、发展及其一般规律的学问。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是以新时代中国教师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是一个系统理论体系,包括教师观、教育观、使命观、价值观、发展观、知识观、能力观等基本理论。以下简要阐述“四有好老师”的教师观、“立德树人”的教育观、“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发展观等核心要义,这些核心要义蕴含着“好教师—育人才—促复兴—做引领—为人民”的教师教育内在逻辑。

其一,“四有好老师”的教师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指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9]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师观,新时代的教师观是“四有好老师”,“四有好老师”也是新时代教师的标准观。“四有好老师”是指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老师。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坚持“四有好老师”的教师观,大力培养“四有好老师”。一方面“四有好老师”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道、授业、解惑”是中国传统教师教育思想的精髓,把“传道”作为教师的首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10]另一方面人民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要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要做“学为人师和行为世范的统一者”,要成为“大先生”和“大师”。

其二,“立德树人”的教育观。新时代的教育观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全学段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1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13]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观,自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方面“立德树人”包括“立德”和“树人”。“立德”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提出了高要求,“树人”对教师的教书育人和教育教学提出了高要求,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素质、教书育人素质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立德树人”的“立德”和“树人”两者交互作用。“立德”和“树人”共同融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全过程中,共同融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全过程中。

其三,“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1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坚持“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方面“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有力推动,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明证。另一方面“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不仅要担负大力培养“四有好老师”的重大任务,而且要担负大力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的重大职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着基础性和战略性的支撑作用。

其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15]新时代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教育各方面,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并转化为新时代教师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一方面“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新时代教师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遵循,要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者和引领者。另一方面“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新时代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塑造等方面的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其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对教育事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这是新时代教师教育必须要坚持的发展观。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发展观要求教师教育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发展观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探索我国教师教育从区域不平衡发展到均衡发展再到高质量发展,探索更好实现人民对高质量教育和高素质教师的迫切需要,探索更好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的基本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17]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坚持开放创新。

其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教师教育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意蕴和价值追求。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的价值取向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民教师,以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来带动高质量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坚持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创新发展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创新产物,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品格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理论内涵,为新时代我国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能量。

其二,坚持扎根中国大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18]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必须要立足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必须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一方面深入本土教师教育实践。高度重视本土教师教育实践,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为参与者、“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师范院校—高水平非师范院校—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教师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另一方面加强系统能力结构建设。全面统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师的管理发展”“教师的教书育人”等工作,着力加强师德师风能力、管理发展能力、教书育人能力等核心能力建设,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系统能力结构。

其三,坚持开放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19]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不是要闭门造车,而是要持开放创新的态度和精神。一方面坚持全球视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要以开放包容姿态主动向世界各国学习,开展全球教师教育发展的对话交流,加强全球教师教育经典理论、特色实践、思想大师等学术研究,广泛吸收全球教师教育的精华。另一方面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教师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继承创新中国传统教师教育的知识体系,批判借鉴国外教师教育的知识体系,结合新时代中国教师教育的知识内容,积极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猜你喜欢
教育学师范院校立德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探索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