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课堂引领力研究

2023-03-10 16:06王爱莲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3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特色

王爱莲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 吉林 长春 130024)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涵盖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小学及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是我国学校教育系统中唯一一门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大课程,在时代新人的接续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政课堂是引领学生获取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是课程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从实效看,教师作为主导者,他们整体驾驭及引领课堂的能力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尤为关键。新时代,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进程中,应密切关注课堂教学实态,积极回应和解决“学生课堂缄默”“教师存在感差”等问题,将改革的重点聚焦到教师课堂引领力的建设方面上来。

一、思政课教师课堂引领力理论内涵

思政课教师的课堂引领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交流启发和教育引导从而推进受教育者对教学内容的同步思考、自觉接受和价值认同的能力。其重点是教师的引导,落脚点是学生的同步思考、理论反思和正确的价值判断,它是站在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去强调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并在二者的有机统一中以推进实现良好的教学实效。

(一)思政课教师的课堂引领力要立足课堂的基本场域

课堂是教师职业的舞台、教书育人的场所,是知识授受、思想交流、观念互动、人格影响的重要场域。但课堂绝不局限于教室的场域,其核心要素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结合课堂的核心要素和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基本特性,则思政课教师的课堂引领力总体上既包括对理论教学的班级小课堂的整体驾驭及其有效引领的能力,也包括对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的积极关注与有效利用的能力。同时在网络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教师的课堂引领力还包括在网络时空场域下通过有效安排、布置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并由此而实现对网络受众(重点是学生)的价值引领的能力。基于课堂的多元性,思政课教师的课堂引领力亦表现为场域多元化的特点。

(二)思政课教师的课堂引领力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思政课堂是面向学生并由学生切实参与、全程参与的教学活动,可以在教室内,也可以拓展在教室外,不论场域何处,学生必然是课堂不可或缺的要素。思政课要立足大中小学段的学生思想认知特点,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一体化设计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设定课程目标和开展教学实践。而这意味着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课堂引领力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基于小学生的感性思维特点,要以对他们的情感引领为主,多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教学,或将他们在“生活课堂”中所看到的、听到的加以政治性的引领,让他们形成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些具体认识,引导其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而针对初中生则重在打牢思想基础方面的引领,高中生在于提升政治素养,大学生则侧重增强使命担当方面的引领。在尊重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还要在同一课堂把握班级不同学生主体的思想特点,努力做到因材引导、有效施教。

(三)思政课教师的课堂引领力必须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关键性人物,直接负责课堂教学的组织、开展和实施,并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思政课教师的课堂引领,从整体环节上看包含有对教学内容的前期准备与设计、课中的呈现及其进程的把控与及时调整,还包括课后的总结反思与新的改进完善,其主要目的是保证教学按计划、按步骤完成。其中,思政课教师在保证课堂教学正常开展的同时,尤为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与情绪的调动、激发和引导,须以思政课程内蕴的思想性、政治性和价值性引领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政治素养不断趋近于时代新人培养的教学总目标。思政课教师的课堂引领,不仅是推动学生获取一般的理论知识,还在于对其理论需求的关注、激发与引导,促使其产生思想情感方面的振动与共鸣,以完成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二、思政课教师课堂引领力的具体构成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一对矛盾要素,思政教师课堂引领的直接对象是学生,目的是推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立足学生主体,依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师的课堂引领力主要表现为思想引领力、政治引领力和价值引领力三个方面。

(一)引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认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与使命,其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同与坚定信仰。而思政课堂作为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渠道,要在大中小各个学段循序渐进、一体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包括依托思政课教材所呈现出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也包括要在课堂中增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引用和补充,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原原本本的马克思主义,继而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去吸引学生、启发学生、引领学生。诚如马克思主义所言“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思政课教师的课堂引领力归根结底是实现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去吸引学生、征服学生并最终武装学生,其根本是发挥马克思主义抓住“人本身”的作用力。当然,理论不能自然自发地去“说服人”,因此,教师的引领就不无必要,而且尤为关键。只有通过思政课教师的精心组织与课堂的集中呈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广泛地被学生认识、了解和接受。因此,引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认同构成思政课教师课堂引领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引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政治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3]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思政课堂要以引领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政治认同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着力点。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政治问题,包括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4]等,思政课教师引领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政治认同,就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引导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成基本的共识与美好的政治愿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材〔2020〕6号)就指出,思政课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四个自信”教育,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大中小学各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教材内容中,实现全覆盖、贯穿全过程。

(三)引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笃信与笃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5]。思政课堂在引导青少年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政治认同的基础上,还要从价值观念上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积极追求和投身实践的内驱力,以培养出一批批积极渴望并有效投身于祖国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主要包含价值理念与行动实践的两个维度。一方面,结合并吸收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与人类世界共有价值观念中的精华来拓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包容力,进一步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价值,以此推进学生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伟大成就与历史经验,进一步证明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作用,并结合公民自身包括学生个体的发展诉求,阐明核心价值观对个体发展实践的积极意义。综合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与阐释,引发学生的逻辑反思与价值判断,推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做到“观”与“行”的统一。

三、关于思政课教师课堂引领力提升的几点思考

实事求是地说,我国教育在一定范围存有“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这就导致思政课堂在同向对比中“不受欢迎”,其重要性也在教师整体工作任务中“被轻视”,课堂实况还表现出“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消极现象,以及“听是一套,做又是一套”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强化对课堂重要性的认识,紧抓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建设,并以提升教师课堂引领力为突破口,由此带动思政课堂教育实效的改善与提升。

(一)加强对课堂重要性的思想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6],他还强调三尺讲台虽小,但立德树人责任重大。广大教师要敬畏讲台、珍惜讲台、热爱讲台,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认认真真讲好每一堂课。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整个教育系统要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堂的重要性,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高度重视并紧紧围绕课堂的主渠道开展,同时结合多种渠道共同完成育人的职责与使命。思政课教师要按照“八个相统一”的原则,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堂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切实发挥教师教学创造力与课堂引领力,引领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思考、凝练观点,并逐步构建学生自我的思想认知体系,为学生的成长储备必要的基础。

(二)在一体化目标统领下切实把握各学段思政课堂的教学特点与要求

思政课程是贯通学校教育始终的一门课程,其总的目标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需要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在彼此分工的基础上共同配合,在一轮轮的课堂接力中齐心完成铸魂育人的伟大工程。具体而言,小学思政课堂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主要讲授学生与自我、家庭、班级、社会、国家、世界、自然等的关系,帮助小学生从情感上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朦胧认同”;初中课堂则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主要讲授个人和集体、自我和时代、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宪法和法律、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中国和世界等内容,引导学生对党和国家事业有总体性的认识;高中课堂则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思想精髓和理论意义,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后的基本原理;大学课堂则以学生的思维锻炼为基础,充分讲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什么行等深刻的理论道理,强化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各学段课堂既有自身的特点,同时又彼此关联构成一体化的大课堂,思政课教师要在各自所属的教育层级实施有效的教育引领,同时又兼顾相邻层级的有效衔接和必要递进,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方向引领和价值引导。

(三)及时开展思政课教师网络课堂必需的信息技术能力的专业培训

在信息化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不能仅局限于对传统“线下课堂”的教学组织与教育引领,还须转向在线的“云课堂”“网络课堂”,这对于教师尤其是老年教师而言是不小的挑战,为此开展这方面的专业培训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客观地说,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普遍化、大众化及其全方位、无所不及的渗透化、融合化的趋势背景下,思政课堂既是受利者,也是“受害者”。其中,“利”的方面有很多,如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可使课堂知识变得可感可触,通过“现实感受”以增强学生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再如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困难时期,在线课堂让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在同时间(或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中参与学习,保证基本教学的正常开展,如此等等;但不利方面的问题也很突出,如网络课堂教学具有互动性差、对学生的约束力不强、课堂信息安全保障薄弱等问题,这些对于思政课实效而言是致命性的问题。开展思政课教师的网络信息技能培训,其目的是积极适应发展潮流以尽可能地选择、运用和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提升思政课堂的教育实效,并有效避免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失误,以及紧急使用情况下慌张和“抓瞎”。保证教师能够熟练、有序、高效、便捷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平稳与流畅。▲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政特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的特色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