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静,梁诗琦
(遂宁市河东新区朝阳路小学校,四川 遂宁 629000)
《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1]。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意蕴深刻含蓄,许多语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具有西方语言无可比拟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洞见其精髓呢?我们认为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去感受、去领悟,才能把握其理趣,领略其艺术魅力。因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对于语言感悟能力,早在1928年现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就明确提出:“教师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这是现代语文教学中关于语言感悟能力较早论述,这是对教师的要求。人民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言感悟能力,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2]对于学生来说,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训练和培养同样重要:“良好的语感方便学生深入理解文字的含义和精妙之处,同时有利于辅助性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3]同时,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还可以克服语文教学的单一性和封闭性,能促使学生在认识事物的深刻性、广阔性、创造性方面得以提高和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一个人的语言感悟能力与其精神世界是紧紧相连的,语言感悟能力的提高必将促使其精神世界的升华。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将自然地增强,殊不知,有的人就是读书读到老都不善于领会文章所描绘的意境、精髓。所以一个人的语言感悟能力必须经过有意识的、长期的培养才能敏锐起来,而且又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感悟能力,我们倡导的是生活中的语文,很多语言感悟也来自于生活,“悟”性的好坏,更离不开丰富的生活。“语文是从生活中提炼的一门学科,作者也是从生活的经历出发创作的文章。当学生了解了作者的经历时,便能够进一步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作者的情感,进而得到语感的培养。且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止一次强调了要在课堂之上融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元素。”[4]所以,教师首先要有对生活的敏锐感觉。其次,教师要有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才情修养,自己不断悟得语言包含的内涵,正如《教师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所记载,有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去听一位历史老师的课,平时听课时,他总是会记下执教教师教学的环节,最后给予点评,可是那课太吸引人了,一下子把他吸引了,直到下课他也没有记下一个字,课后他问那位执教教师,“你备这堂课花了多长时间?”执教教师回答:“我花在备课上的直接时间是15分钟,但我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说得多好啊,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更应常常看书,看不同类型的书,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理解感受能力增强,才能在课堂上用我们自己丰富的才情,真诚地与学生交流,琢磨精彩的词句,感悟那些发自作者的内心的语言和情感。并以此去影响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特别注意以自己的语言感受去影响、训练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并以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带动和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听是学生凭借语言理解老师这一说话者的意思,从而理解和接受老师传递信息的过程。听的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思考,在培养学生听话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在学校多听并善于听老师和同学所说,听他们朗读、听他们解答。在生活中为什么要多听别人说,因为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思想素质不同的人,其表现出的语言水平,语言个性也是不同的,采用多种方式,根据学生实际开展听教学必然使学生在语言感受上有不同的效果。例如:我们抓住低年龄阶段的孩子喜欢听童话故事的特点,给他们讲了大量的故事。且在讲故事时注重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并结合恰当的肢体语言,将学生的思维完全带入了故事情节中。在讲完之后,请学生评价我们是怎么用语言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过程中,我们像春雨润无声一样达到了激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目的。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些都是读书的经验之谈,只有“熟读”才能“精思”。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的书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阶段都要重视读,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言感悟能力的基本方式。我们语文课应以读为主,通过读来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很多课文学生可能通过读,找出我们想要讲的东西,要引导学生美读,反复读,深情诵读加细细品读,在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的基础上,用心灵和作者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所以感情诵读是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重要方法和主要途径 。
1.美读
“课堂是语感培养的主阵地,文本是语感培养最好的载体,而有感情地朗读文本,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之美,更能增强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是催生‘语感’之花的最好途径。”[5]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诵读教学,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感情充沛,抑扬顿挫,以这种读来加强语言的感悟。比如:《浪花》这一课,我们先教学生多次诵读,读完之后,再引导学生了解、理解课文内容,去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最后点名某个学生当众读,并予以评价,这样他们的情感体会就会步步加深,进而对语言文字产生真切而强烈的感受,激起他们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只要学生顺利地就进入了角色,诵读课文时,同学们自然就想读了、好读了,特别是像“……悄悄的搔痒了我的小脚丫。笑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它才哗哗哗地笑着跑回家。……”等句子,学生读时,满脸都是有趣;开心的表情,“哗哗哗”这个词,更是读出了浪花调皮、可爱的语气,仿佛学生自己就置身于海滩上捡贝壳和海浪嬉戏,深深地感受到了大海的美,海边玩乐的趣。这也顺理成章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2.精读
精读是指对课文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反复地朗读,细细地品读,因为这样,学生脑海中会贮存丰富的语言模式,促使语言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以激起他们的真切感受,达到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目的,例如《丰碑》中,我们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词句,体会将军内心情感的变化:行军在雪山上,当将军发现冻死了一位老战士时,他“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学生反复读、细细品味,就能体会到将军之所以这么生气,说明他对红军战士是多么的关爱,对管理军需物资分发的军需处长是多么的不满。
表达就是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感悟到的方法,进行口语和写作的训练,也是语言感悟由内化到外宣的过程 ,使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我来作诗”等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用表达来激活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的兴趣和良好习惯,而且还提升了学生自身的语言感悟水平和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中,有一些课文,语言优美,生动有趣,有些课文意蕴深刻,不太容易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因势利导,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形象感悟和情、意感悟。
1.形象感悟
对小学生来讲,形象感是语言感悟能力的基础,形象感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生动画面的语言感受。那么,我们又是怎么对这些孩子进行形象感的培养呢?我们抓住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形象思维发展较好的特点,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堂教学环境,进行实物形象的刺激,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运用直观形象思维去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黄河魂》一课,作者主要选取黄河最壮观的瀑布——壶口瀑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它那惊心动魄的磅礴气势,教师单靠讲,学生很难体会到这一气概,于是我们就利用了课件播放了壶口瀑布惊天动地的场面,并配上《黄河大合唱》的乐曲片段,让他们深切感受壶口瀑布瞬息万变的奇观,震耳欲聋的轰鸣,体会它那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的精神和无坚不摧所向无敌的气概。使同学们与作者产生情感的碰撞。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最终达到培养他们语言感悟能力的目的。
2.情意感悟
“意”指意蕴感悟,指领会文章所隐含的意义的语言感悟能力。
“情”指情趣感悟,指品味文章所包含的感情和趣味的语言感悟能力。
情、意是一篇课文的灵魂,是作者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对题材的提炼,形成的思想结晶,它蕴含于语言中,学生不易准确把握,这就需要老师创设情境,引导感悟。
如《看雪》这篇课文,讲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看见过真的雪,当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时,孩子们产生了想去北京实地看雪的愿景。文章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怎样让学生去从课文的语言中体会到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这种强烈感情呢?我们教学时采取了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
当讲解到那位台湾老师给他台湾的孩子们描述玩雪的情景时,在让学生熟读并理解这一部分后,老师让他们观看了“玩雪”的片段及教学图,然后让他们闭上眼睛,一边听音乐一边紧扣老师生动形象的雪景描绘语言,将学生的情感引入课文中。接着老师让学生来说说自己脑海中想象的情景,同学们又兴奋又激动,发言积极,许多学生都说自己就在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中看雪、玩雪。最后,老师又让学生谈谈看到那么美丽雪景有什么想法,学生纷纷谈到:希望我们这儿也下一场雪;想到北京去看雪、玩雪……我于是马上又设疑:那位台湾老师的故乡就在北京,他离开北京那么多年了,在给孩子们谈起在故乡玩雪的情景,你能体会到他什么样的感情呢吗?老师们就让学生将心比心,把自己放在台湾老师的位置上去体会他的感情。大部分同学都说,那位台湾老师谈到小时候玩雪说他很想念北京,他想回北京去看一看……这样通过一步一步地引导,同学们就很容易就体会到“大多数台湾人民都渴望早日回到祖国与大陆同胞团聚。”
叶圣陶曾说“一篇文章必须多揣摩”。通过推敲、揣摩,学生对言语的准确精妙,出神入化,才能有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去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增强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在教学《初冬》这篇课文时,我们采用了比较法,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觉得“柿子树上挂着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红灯笼”这句话中的“挂”字用得特别好,怎样让学生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呢?我采取了换词法,让学生用“长”“结”来换“挂”字,反复对比读,反复对比想象、体会。最后,学生纷纷起来谈到,用“挂”字最好,这样写出了人们一眼就看到那成熟的柿子,又大又红,挂在树上,的确像一个个红灯笼,很多学生还做出一副想吃、流口水的馋相。这样就训练了学生对语言的准确性和感悟能力。又如:《飞夺泸定桥》中“飞”字用得惟妙惟肖。“飞”一是意味着快,体现了红军兵贵神速,行军如飞,克服重重困难抢在敌人之前到达泸定桥;二是意味突破,红军跨越了难以逾越的天险。在敌人看来,他们固守的天险——泸定桥,红军是无法过去的,而红军却超乎寻常,出乎意料地过去了。那简直像“飞”过去的。通过对“飞”的推敲、品味,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了。
语言感悟能力是一个人对语言的敏锐感悟能力,既有对好词好句的推敲揣摩,也有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熏陶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要。老师通过创设情境以不同形式让学生在不同学段受到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这正是语文课堂的本色,也是新课标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创新语言感悟能力教学模式和方法,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更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从而情感受到熏陶,思想获得启迪,个性得以发展,人文素养因此而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