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中的人生智慧

2023-03-09 08:59殷喜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藏族中学
课外语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陋室铭陋室刘禹锡

⊙ 殷喜才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藏族中学)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的骈体铭文。何谓“陋室”?陋室就是简陋的屋子。何谓“铭”?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警戒劝勉和述功纪行,善押韵,篇幅短小精悍,但读起来铿锵有力,有较强的表现效果。

《陋室铭》全文只有81个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从开头到“惟吾德馨”,诗人以类比的方式作为开头,表示山不在高低,水也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人、有了神龙就会出名有灵气,同样,陋室也因为品德高尚的人而变得不再“简陋”,从而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题。第二层是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诗人极力描写陋室的环境——满眼青苔和日常生活中交往的人,虽简陋,但是这里远离生活的嘈杂聒噪,远离官场的钩心斗角,回归宁静、自由的生活,简直是一个圣地般的存在。第三层是从“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诗人继续使用类比手法,将自己的屋舍与诸葛亮和扬雄的屋舍作对比,有意以他们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最后用孔子的话来回应文本开头的“惟吾德馨”,整篇文章读起来简单清晰,具有难以辩驳的语言力量。当然,除了以上文本含义之外,《陋室铭》还隐含着几种人生智慧。

一、安贫乐道的智慧

“陋”是简陋的意思,在儒家经典《论语》中也出现过,比如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评价他最认可的弟子颜回时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的品德高尚体现在“安贫乐道”的豁达心境,一竹筐饭,一瓜瓢饮,住在窄小的、简陋的巷子里尚且能够自娱自乐,笑迎独对破陋。同样,刘禹锡也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也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以,他才会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操守的人还有很多。诸葛亮算一个,他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在南阳躬耕,与良友吟诗作对,但有着高尚的人格志向和甘于平淡的生活作风,最后还帮助刘备成就了一番事业。西蜀的扬雄也算一个,扬雄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语言学家、哲学家,他并不富裕,但他才华出众,可是满腹经纶在那个注重出身门第的时代并没有给他带来物质生活的改善,物质上的清贫反倒更彰显出他的学识渊博和境界高深。孔子就更加超越凡尘俗世了!孔子在列国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奈何那个时代急功近利,遍地狼烟,没有一个国家的君主愿意接受他的思想,孔子甚至一度产生到东夷推行自己理想的想法。什么是“东夷”?夷,是中国古代对居住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九夷,是指东方的各部族的总称。因为这些地方的经济、文化十分闭塞落后,所以有人劝孔子说:“陋,如之何?”意思是说,一个文化先进的人到这样的地方,能做什么呢?谁料孔子自信地回答道:“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就是说,君子居住的地方,怎么会简陋呢?刘禹锡也是以“君子”自处的,他运用这些典故就是在强调,君子看重的是品德修养,而不是物质享受,哪怕自己生活在至简至陋的环境中,也一定要守护好内心的那方净土。

二、淡然处之的智慧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尤其在刘禹锡官宦生活的后几年,他确实没有过过一天安稳的日子。参与“永贞新政”失败的他,被贬到巴山蜀水,后又被贬到安徽和州,都是荒凉之地。本来在京城做官的他到了这里竟然受到州知县的百般刁难,当然也有可能是这位州知县收到了刘禹锡政敌的要求,必须对其百般羞辱。这位知县起先安排他到面江而居的地方安置一所房子,虽然房子比较大,但由于刘禹锡之前在巴山蜀水的荒蛮之地落下了一身疾病,在这里每天要面对风吹,身体总是不太舒服。但是,即便如此,刘禹锡非但没有任何怨言,反而很高兴,还写下两句门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看他如此洋洋得意,以为他是故意为之,于是以工作缘由将他安置在县城北门,居住的地方依然在河边,而且房屋的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但刘禹锡仍然毫不计较,心怀坦荡,并且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越是这样“冥顽不灵”地不肯认输,那些旧势力就越要“整他”。于是,县令又一次以工作缘由,再次将他迁移到城中,这次的房屋面积更小,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这是名副其实的“陋室”了。县令此时应该十分高兴,心想这回看你还得意不得意。让县令没想到的是,刘禹锡这次算是彻底看透了,愤然写下这篇《陋室铭》,这里确实小,但尚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因为小,所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不仅不算“陋”,刘禹锡还让石匠将此文刻于石碑上,立于门前,更是彰显了他本人的高尚品德,也充分显露了旧势力不能容人的狭隘心胸。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面对白居易为其抱不平,刘禹锡居然还有心情反过来劝慰白居易,他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言语之中透露着一个不屈的灵魂在呼喊的声音。身处陋室还有坦然处之的勇气,这真是一个响彻时代的绝唱。

三、臻于自然的智慧

生活中,我们总是强调生于自然、活于自然、回归自然,但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对待一个新房子,首先大动干戈装修一番,置办一系列名贵家具;然后装裱几幅名人字画,置上几个书架,摆满图书,以显示自己出身“书香之家”。但是,刘禹锡并没有这样做!他不是没有钱,他只是看透人生罢了——既然这样,干脆让生活臻于自然,与自然和光同尘吧。于是,我们看到他的居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就像一个久未踏入、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台阶上满是翠绿的青苔,房间内也是一片青绿色,看似荒芜的背后,实则透露作者与自然合二为一的超然追求。

四、遗世独立的智慧

刘禹锡写这篇骈文的时候,正是士子们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最艰难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的唐王朝正在一天天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行废立专权,高高在上的皇帝反而成为宦官的家奴,可谓千百年来闻所未闻。在朝廷之上,牛(牛僧孺)李(李德裕)党争互相倾轧,任人唯亲,愈演愈烈,内卷十分严重;在朝廷之外,大臣们只顾享乐,不顾国事,更有甚者,尽力敛财,不顾百姓生死。唐王朝的崩溃是迟早的,刘禹锡和很多士子看到这样的情况,也能预感到国家将要崩塌的危机,对此忧虑万分。但是,刘禹锡又觉得自己人微言轻,难以改变国家的命运,只能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觉。于是,《陋室铭》当中就有这样的思想倾向,作者提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般会认为“鸿儒”指的是有学问的人,“白丁”则反之,意味着没有文化的人。但结合作者身处的社会状况和自身的处境,肯定还有另外一层深意,即“鸿儒”代指博学之外,更是趣味相近的人;“白丁”代指没有文化之外,更指那些不学无术,一心只管贪图享乐,心里不会装着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人。“无丝竹之乱耳”也表明作者对那些酒馆之中、饭桌之上的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夷。面对这样的官场,刘禹锡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独善其身,遗世独立,这是一个超凡脱俗的选择!

同学们,当我们重读文学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总有像刘禹锡这样的人——几许风雨,几许崎岖,更有世人的不理解。面对这样的处境,究竟是选择积极面对,还是消极逃避,这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和度量的问题。所谓“文以载道”,从《陋室铭》这篇短文中,我们读出了作者独立的人格和高贵的灵魂,我们也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淡然以及不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沆瀣一气的骨气,作者这种身处逆境却保持昂扬斗志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学习。文

猜你喜欢
陋室铭陋室刘禹锡
母 校
赏牡丹
桂花
方寸天地
陋室有鱼
刘禹锡与《陋室铭》
一篇《陋室铭》,仿写正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