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程胜娟,杨淑怡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230012;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慢性病是指起病隐匿、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的、躯体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冠心病等)、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癫痫等)、恶性肿瘤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等[1]。据研究表明,截至2015年我国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人达2.6亿人,慢性病死亡人数达到全国死亡人数的86.6%,慢性病负担占全国疾病负担的70%[2]。社会支持是外部环境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疾病对病人心理及生理造成的损害,影响病人对疾病的认知及行为。感知控制是指病人相信自身拥有调控疾病的能力与信念,可以调节病人的认知、情绪与行为,是一项重要的积极心理学变量[3],在慢性病长期治疗过程中,病人自身对疾病控制的信念比实际控制更重要,有利于增强病人治疗的信念和身心健康。本研究就慢性病病人感知控制与社会支持现状及影响予以综述,为提高病人社会支持及感知控制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社会支持最初来源于精神病学的研究,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正式作为专业概念被提出来。但由于各研究视角的关注点不同,其内涵并未达到统一。综合不同学者的定义,社会支持指个体获得各方面的物质支持、情感支持以及信息支持[4],是一种实际客观的资源或者个体所接受的一些情感上的支持与主观体验[5]。
感知控制也被译为控制感、掌控感、知觉控制、感知控制力等。感知控制的相关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关于感知控制的研究已经广泛应用在慢性病中。关于感知控制的定义,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给予其不同的定义和解释,从能力角度看,类似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即个体对完成某一活动能力的判断、信念和自我控制。从归因角度看,与Rotter的“控制源”理论相似,指对某一事件的倾向性态度。Skinner把上述理论整合,进一步发展成为感知控制[6]。国内学者认为感知控制是与客观控制相对的一种主观控制知觉,是环境与个人实际具有的控制条件,是个体对控制的一种感知、感受或信念[7]。
社会支持评估量表主要包括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8]、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9]等。其中,PSSS量表是由姜乾金等修订,是一种测量个人自我领悟多层面社会支持的工具,共12个条目,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3个维度,有研究探讨其对于国内住院病人社会支持研究的适用性[10],分析发现PSSS量表的3个维度及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介于0.813~0.840,该量表分值越高表明体验到的社会支持越多。SSRS量表由肖水源编制,共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目前已广泛应用在健康人、各种慢性病等多个研究领域,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9~0.94,重测信度为 0.92,该量表分值越高表明病人社会支持水平越高。
感知控制评估工具呈多样化,其中多维健康控制量表C表(MHLC-C)是自评量表[11],用于评定病人健康心理控制源状况;个人掌控感量表(PMS)为自评量表[12],主要用于测量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掌控感。除上述普适性量表之外,很多研究者针对不同疾病的特征编制相应量表评估病人的感知控制状况。慢性病中,哮喘感知控制力问卷(PCAQ)用于评定哮喘病人[13];感知控制问卷(PCQ)用于评定卒中恢复期病人[14];修订版控制态度量表(CAS-R)用于评定心血管疾病病人[15];疾病感知问卷修订版(IPQ-R)中第2部分常用于评定2型糖尿病病人[16]。
慢性病病人社会支持与感知控制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Lobchuk等[17]探讨肺癌病人感知控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病人控制信念越强。张静等[18]以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为研究对象探讨疾病感知控制、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病人感知控制与社会支持相关。刘博等[19]以乳腺癌病人为研究对象探讨影响感知控制的因素,结果表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有助于改善病人对疾病的认知评价能力,病人的感知控制能力越强。孙素丹等[20]以2型糖尿病病人为研究对象探讨感知控制、社会支持与健康促进行为间的相关性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不仅直接影响2型糖尿病病人健康促进水平,还通过影响2型糖尿病病人感知控制水平间接影响健康促进行为。社会支持对感知控制具有保护作用,病人感知到的社会支持越高可直接影响病人面对疾病的心态,控制疾病的信念越强。
国外研究中,有学者以64例心力衰竭病人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不同社会支持水平与感知控制得分变化存在相关性,社会支持与病人的感知控制呈正相关,感知控制可反作用于病人,进一步提高其社会支持利用度[21]。国内研究中,贾媛[22]以冠心病病人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支持、感知控制与自我管理的相关性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控制与社会支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且感知控制在社会支持与自我管理间起中介作用。感知控制越高,其越能够感知到社会支持,相反,感知控制较低的病人社会支持的支持利用度较低,使病人不能充分利用健康管理信息而养成不良的疾病管理行为。
社会支持与感知控制对慢性病病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主要影响病人的癌因性疲乏程度、希望水平、行为水平、生活质量、改善病人焦虑抑郁不良情绪等。
慢性病病人社会支持与感知控制水平会影响病人的癌因性疲乏程度。癌因性疲乏是癌症病人中常见的临床伴随症状之一,是主观的、不适的、有关躯体、情感或认知方面的疲乏感,导致病人出现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及生活质量。白月等[23]研究指出,乳腺癌病人社会支持水平高者疲乏程度更低。这可能是社会支持水平高的病人更愿意主动向周围人倾诉,使病人充分得到来自周围人的理解、尊重与支持,自主寻求有益于自身的自我管理措施,使病人处于一个积极的情绪当中。另有研究指出,提高病人社会支持水平可以为病人提供疾病相关知识及理念,同时给予病人情感支持,从而有效减轻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及癌因性疲乏程度[24],因此,提示临床护理人员要加强相关宣教,注重加强病人的社会支持系统,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更好地为病人医疗过程服务。Boat等[25]研究指出,个体对压力性事件的控制受其个人控制信念的影响。当个体面对压力源时,缺乏对压力事件的认知评估且自身又无法进行应对时,个体会产生失控感,增加癌因性疲乏的程度。武素芳等[26]以乳腺癌病人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效能与癌因性疲乏呈负相关,病人控制效能强则自我管理能力强,行为控制得到改善,癌因性疲乏程度下降。其次,顾卿等[27]通过强化感知控制干预护理模式,从认知控制、信息控制、行为控制3方面进行干预,结果表明强化感知控制干预有助于纠正癌症负性体验,提高病人的希望水平,提示临床护理人员及时评估病人的感知控制水平,通过强化感知控制干预调整病人心理机能,降低失控感对病人造成的消极影响,降低病人的癌因性疲乏程度。
慢性病病人社会支持与感知控制水平会影响病人的希望水平。希望水平是个体对生活持有坚定信念,是病人潜在的内部力量,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希望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慢性病病人中。张秀华[28]研究表明高水平的社会支持可帮助病人建立希望,消除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依从性行为,有助于病人的康复,因此,应该重视病人希望水平的评估,并鼓励病人积极寻求社会支持。Chang 等[29]研究表明癌症病人对疾病的控制感越强,希望水平越高。刘莉等[30]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研究表明两者相互影响,感知控制水平与希望水平呈正相关(P<0.05),此外,病人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及评价有助于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对疾病康复的希望水平越高,对疾病的掌控感越高。一方面,提示临床护理人员通过对病人希望水平的干预来提高病人的疾病感知控制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强化感知控制干预可以提高病人的希望水平[27],值得临床护理借鉴。社会支持、感知控制均会影响希望水平,而目前国内关于慢性病病人社会支持、感知控制与希望水平3者的相关性研究较少,因此,针对慢性病病人社会支持、感知控制与希望水平的相关性及是否有变量起到了中介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慢性病病人社会支持与感知控制水平会影响病人的行为水平。社会支持理论指出社会支持可有效调节个体的行为习惯,避免产生不良的行为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保持身体健康。感知控制理论指出个体与环境之间存在反馈,个体行为受环境变量的影响,会依据特定目标对某种变量进行控制。马慧慧等[31]研究表明间接支持层面对病人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更为明显,家人、朋友可以通过各种间接支持方式为病人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管理提供帮助。Gonzalez等[32]、付连琪等[33]对成年2型糖尿病、脑卒中病人的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病人、脑卒中病人的感知控制水平越高,其治疗依从性越高,从而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感知控制可以通过提高自我效能与信念感改善病人的不良情绪,建立信心与希望,病人在此基础上更加积极与有目标地改变行为。
慢性病病人社会支持与感知控制水平会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无论个体获得的支持状况如何,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增益作用。翟清华等[34]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感,促进疾病的恢复,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与曹旭然等[35]研究结果一致。黄莉莉等[36]探讨老年心力衰竭病人感知控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感知控制的不同维度均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P<0.01)。慢性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疗效慢等特点,影响病人对自身健康的控制信念,而感知控制水平高的慢性病病人会自觉参与自身疾病管理,增强病人评估及应对疾病的能力,从而减缓疾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升病人的生活质量。而目前国内关于感知控制、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较少,仅有1项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研究,因此,可以扩大其他慢性病方面的相关研究及内在机制的探讨。
慢性病病人社会支持与感知控制水平会影响病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社会支持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呈负相关。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外部资源,既可以保护应激状态下的个体,也可以维持积极的情绪体验[37]。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改善病人对不良事件的应对,提高病人处理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降低焦虑抑郁的发生[38]。感知控制可以影响病人情感反应,降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体验。徐玲莉[39]研究发现感知控制与抑郁呈负相关,表明感知控制高的病人,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减少。
既往研究表明,慢性病病人社会支持与感知控制密切相关,但现存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具体如下。
目前,关于慢性病病人社会支持与感知控制相关性多集中在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方面。此外,关于二者的研究主要为感知控制与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研究,其相关性研究较少,因此,后续应开展更多其他慢性病二者的相关性研究及内在机制的探讨。
目前研究多采用便利抽样选取研究对象,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这种资料的收集方法优点是简单、方便,但是不能客观、有效地反映总体特征,样本少可能会导致结果产生偏倚,后期研究可扩大样本量且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等方法,尽可能减少偏倚。
社会支持与感知控制的相关性,其设计方法多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因此后续研究应该开展更多的纵向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目前关于社会支持与感知控制相关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较少,后续研究可以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综述慢性病病人社会支持与感知控制现状及影响可见,社会支持及感知控制两者互相作用,密切相关。病人的社会支持水平低会造成其疾病信念感下降;相反,感知控制水平低下也会影响病人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但是,两者的相关性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结合两者相关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因此,一方面,对二者相关性进行更广泛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两者与其他变量的内在机制,在进一步认识两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制定更科学的、更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为慢性病病人提供可靠、有效的心理护理。另一方面,临床护理人员应结合病人实际,客观评估病人社会支持、感知控制状况,给予病人物质和情感上的帮助,并重视家庭成员参与护理过程的作用,加强病人的社会支持水平,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感知控制水平,最终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