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诗经》看先秦弓矢设计

2023-03-08 07:46黄大昭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弓形小雅诗经

黄大昭

一、张弓弛弓

先秦时的弓的设计和如今有很大差异,它们在使用和闲置的时候有不同的状态。使用时,将弦系在弓的箫部两端,形成张力,此时可以弯弓射箭,这样的弓称为张弓,也是我们现在常见的弓的形态。但是弓在大多数时候是不使用的,此时卸下弓弦,弓即反背,处于松弛状态,称为弛弓(图1)。在《诗》中,对弓松弛状态的描写非常多,《小雅·角弓》:“骍骍角弓,翩其反矣。”《小雅·彤弓》:“彤弓弨兮。”均说明弓在平时处于松弛状态是反弓的。《小雅·采薇》:“象弭鱼服。”弓在解弦松弛时,弓身会反方向拘曲,这样的弓在上弦张弓后会具有更强的弹射力,弛弓的末端称作弭。象弭,即以象牙装饰弓末端的弭。《鲁颂·泮水》:“角弓其觩。”关于“觩”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觩”指弓放松的样子,即弛弓(以毛氏为代表)。一说认为“觩”指弓弦拉紧而弓弯曲的样子(以郑玄为代表)。无论“觩”指何意,都说明了弓有两种状态——弛弓和张弓,且在日常使用中,弓的这两种状态切换频繁,只有在战场上上弦为张弓,战争结束立刻松开为弛弓。闲置时将弓松弛,才能在控弦时将弓翩反,获得最大的张力。

图1 彤弓弨兮——张弓与弛弓的对比(图片来源:成东、钟少异《中国古代兵器图集》)

在壁画和雕刻中,我们往往看见的都是弯弓搭箭的张弓,几乎看不到闲置的弛弓,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55件弓,虽然都已不完整,但是专家发现出土的弓,实际都是反弓,使用时必须把弓反过来才可以系弦。这样的弓和《诗》中“翩其反矣”“弨兮”的记载是一致的,也是难得一见的弛弓的考古资料。所以《诗》中弛弓的描写对于我们研究先秦武器的使用非常重要。而弓处于松弛状态时,并不会完全放松,而需要借助另一个工具,便是《秦风·小戎》中所言的“竹闭绲滕”。

二、竹闭绲滕

《秦风·小戎》:“竹闭绲滕。”学人对此多有注疏。“闭”也写作“柲”。朱熹《诗集传》:“闭,弓檠也……以竹为闭,而以绳约之于弛弓之里。檠弓体使正也。”[1]说明了闭即弓檠的具体位置和作用。竹闭、绲滕是弛弓状态时,起保护弓体作用的工具,但是具体是何形态,如何作用,古人并未说清,而考古发现给出了实证。

当代学者在考古工作中发现一种“弓形器”,普遍于殷商时期和西周早期,分布广泛,多发现于墓葬或车马坑中。这种“弓形器”中部有弓背弧形,两端有弧形臂,有专家将其定义为“弓柲”,也叫“弓檠”(图2)。出土的弓形器多为青铜质,其上铸有丰富的花纹。据考古专家统计,弓形器的出土位置有的在人骨腰部,有的在车马坑内,加之弓形器两端的构形构造,可以推测弓柲可佩在人的腰间,也可以挂在戎车之上用于悬挂辔索。有学者认为弓形器是在弛弓状态下使用,用丝麻等物缚在弓背部的中央,防止弓臂因时张时弛而开裂,纠正弓在使用时弣向前凸的毛病,可以防止弛弓时,弓反折过猛,损伤弓体韧性与复合强度。张弓时,系上弓弦,拿下弓形器才可以张弓射箭。[2]这一观点与典籍中记载的“弓柲”的作用更为契合。在小屯殷商墓出土的弓形器在接缝处有纤维的遗存,“在身与臂接合处的内角两侧,三面均有革条的痕迹,是用革带缠在弣饰上的遗留。”这里纤维或革带的痕迹即可能是将弓形器系在弓弣上的“绲滕”。包山楚墓出土半月形弓,“节及两侧缠以密集的丝带,其外髹黑漆”[3],缠绕的丝带,也应为“绲滕”。

图2 商代弓柲(图片来源:滕铭予《也谈弓形器的形制及相关问题》,载《考古》 2011年第8期)

但值得注意的是,“弓柲”仅流行于殷商时期和西周早期,在西周中后期,乃至东周秦汉以降都没有再见弓形器的身影。也就是说在《诗经》产生的早期,广泛流传过做工成熟的弓弭,而后期并没有大量流行使用弓形器的证据。而稍后的《诗经》中“竹闭”“骍骍角弓,翩其反矣”“彤弓弨兮”“角弓其觩”等对“弓柲”多有描写。秦陵一号铜车马的弩弓弩臂前端7.8厘米处有一横孔,孔内贯穿一根由铜丝扭结而成的绳,绳两端系结于弩弓背部,与弓弦平行间距8厘米。专家论证这一根铜绳应为“弓檠”或“弓柲”。这种弓柲的主要作用也是保护弓背,防止弩弓发射时由于反弹力过强,造成弓背折损,或者弩弓滑脱。在弩弓闲置时,也可以约束弓体自然反弹,保护弓体。但是一号铜车马上的“弓柲”和发现的殷商至西周早期的弓形器在形制上有极大的差异,也和典籍中“以竹状如弓缚之于弓里,亦名之为柲者”的记载有很大差异。所以这一和弓弦平行的绳是否为“弓柲”还值得商榷。

相比较而言,殷商至西周早期时流行的“弓形器”,更符合“弓柲”或“竹闭”的形象。真正的“竹闭”应为竹片做成,弯成一定弧度,此弧度和弓的弧度相当,再“以绳约之”。这也是竹片的韧性可以达到的弧度。但无论竹还是绳的材料都极易腐蚀,考古活动中不得见,所以我们只能从“弓形器”中窥探“竹闭”的身影。

三、征战用弓

1.角弓

角弓是战争中最普遍使用的弓。《诗经》中有两次提及。《小雅·角弓》:“骍骍角弓,翩其反矣。”《鲁颂·泮水》:“角弓其觩。”《考工记·弓人》记载,角弓用干、角、筋、胶、丝、漆六种材料制作,用木材或竹材削薄片叠合而成,制作弓身,然后在竹木上用胶粘贴动物角片和筋,用丝线缠紧,再通体髹漆,角弓两端用于挂弦的弭用动物角制作。弓弦用丝线或动物筋制作,韧性强大,便于拉伸。这样的角弓已然是功能强大的复合弓。《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射出的箭能穿透七层革甲,其强度可想而知。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55件弓,几乎没有完整的,但是经专家拼接复原发现大部分弓皆为弯曲有一定弧度的木片叠合而成,弓中部用丝线缠绕,外面髹黑漆,和《弓人》的记载是一致的。弓两端弧度内侧皆有弓弭,且为兽角质,弓弦都已不存。根据兽角做的弓弭可以判断这些弓为“角弓”(图3)。

图3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角弓(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

2.二弓

《秦风·小戎》:“交韔二弓。”《鲁颂·閟宫》:“二矛重弓。”两处皆明言有两张弓,即一辆戎车上载两张弓。郑笺《閟宫》:“二矛重弓,备折坏也。”[4]1422说明战车上一般有两张弓,一张常用,若一张有损坏后再使用备用弓,可见准备的充分。

四、赐弓之礼

1.彤弓

《小雅·彤弓》:“彤弓弨兮。”彤弓是天子专赐给有功的诸侯用于征伐的,和彤弓一起赐予的还有百件彤矢,千件玈弓矢,成为礼制。《周礼·夏官·司弓矢》:“司弓矢掌六弓……王弓、孤弓以授射甲革、椹质者;夹弓、庾弓以授射豻侯、乌兽者;唐弓、大弓以授学射者、使者、劳者。”六弓分别为王弓、孤弓、夹弓、庾弓、唐弓、大弓,并未有彤弓。可见彤弓只说明弓为红色,并不表示弓的种类。文中三次言说“彤弓”:“彤弓弨兮,受言藏之……彤弓弨兮,受言载之……彤弓弨兮,受言櫜之。”周朝礼乐征伐皆出自天子。天子以兵授人,彤弓便是天子授予征伐权力的象征。可见诸侯接受天子赐予的彤弓,在家中珍藏备至,也反映了西周时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同时说明天子赐给彤弓时,彤弓的状态应为松弛反背的弛弓,而并非我们现在所常见的有弦之弓的形象。

2.敦弓

《大雅·行苇》:“敦弓既坚……敦弓既句。”《毛传》:“敦弓,画弓也。天子敦弓。”[4]1082《周礼·夏官·弓人》:“为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规。”天子的弓,九把弓可以合围成一个圆,说明弓体弧度很小,弓体较直,所以说“敦弓既句”。按照《荀子·大略》记载礼制,天子的弓有雕刻的图案,诸侯用红色的弓,大夫用黑色的弓。《行苇》中的敦弓、鍭矢的使用场合并不在战场,而是在燕饮的射礼上,礼乐的意义更胜一筹,所以这样的场合,应使用精工细作的敦弓。秦陵一号车上的弩弓上原有彩绘,但基本上已全部脱落,仅在几个带束处残存着几点白色,已无法分辨原样,是为敦弓的原型。

五、四鍭既钧

《诗经》中共有十处直接写“矢”。矢又称为箭,必须和弓、弩等搭配使用,所以《诗经》中提到的“矢”几乎都和“弓”同时出现。矢是远距离杀伤性武器。箭头又称为箭镞,在箭的前端。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使用骨、角、蚌、石制的镞,殷商时代铜镞的铸造技艺已成熟,并广泛运用于征战中。周朝还出现了菱形铜镞和三棱铜镞,且渐渐成为主流。考古学家尚未发现完整的西周时期的弓箭,但是出土过大量的青铜箭镞,形制和殷商时期大体相同。《考工记·矢人》对箭矢选材、尺寸和制作规范等都有详细的描写。

箭矢中还有常见的一类为鍭,《大雅·行苇》:“四鍭既钧,舍矢既均……既挟四鍭。四鍭如树。”《周礼·夏官·司弓矢》:“杀矢、鍭矢用诸近射田猎。”鍭矢的特点为前重后轻,这样的箭用于强弩,飞行速度快,穿透力深,有很大的杀伤力,但射程短。《考工记·矢人》对鍭矢形制有所规定。箭镞上插入箭杆的铁茎,这段铁茎称为“铤”,铤应深入箭杆三分之一的位置,才能保证前重后轻。秦陵一号铜车马上62件铜箭,虽为全铜铸成,无法得知箭杆中铁茎长度,但是专家比较二号兵马俑坑出土的661件大型铜镞,判断一号铜车马上的铜箭符合书中对鍭矢的记载,应为鍭矢。战国时期逐渐出现了许多长铤镞,有的铤长甚至达40厘米,可见箭矢在往更具杀伤力的方向发展。

《行苇》中言明鍭矢为四鍭,这与《仪礼》记载的射礼相和。《仪礼·乡射礼》《仪礼·大射》多次提到“袒决遂,执弓搢三挟一个”。说明古代射礼,三矢插于腰侧带上,一矢置于弓上,这样一射为四支箭。射出的四支鍭矢均中于质,说明其射技之高。很多战国青铜器刻纹上都有“搢三挟一”的画面,如辉县赵固镇燕乐射猎图案刻纹铜鉴,一人物射猎时腰上侧插三箭,一支箭在张弓上,正应古籍记载的射礼,也是四鍭的真实表现(图4),此外,襄阳市余岗战国楚墓投壶射礼图铜匜、山西定襄县中霍东周墓铜匜、河北省三汲乡战国墓线刻祭祀狩猎纹铜鉴,均有类似手执四矢的人物和“搢三而挟一”的射者,是射礼中“授矢”的环节还是射中后的唱获,留给我们无尽的想象。《齐风·猗嗟》:“射则贯兮。四矢反兮。”四支箭反复射中相同的位置,说明射艺的高超,也说明了每射四矢的射礼。此外如《小雅·车攻》:“弓矢既调……舍矢如破。”《小雅·吉日》:“既挟我矢。”《小雅·斯干》:“如矢斯棘。”《小雅·大东》:“其直如矢。”《小雅·宾之初筵》:“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大雅·生民》:“舍矢既均。”《大雅·仰》:“弓矢戎兵。”《周颂·时迈》:“载橐弓矢。”都赞美箭矢的速度和锐利。

图4 辉县赵固镇燕乐射猎图案刻纹铜鉴刻纹(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左:四鍭既钧,舍矢既均 右:既挟四鍭,四鍭如树

六、弓箭的收纳

1.弓的收纳

《诗》中韔、鬯、櫜、橐都是收纳弓的容器,《小雅·采绿》:“言韔其弓。”《秦风·小戎》:“虎韔镂膺,交韔二弓。”虎韔即为虎皮做的弓袋。一个虎韔中可容纳两把弓,以备坏轮用。《郑风·大叔于田》:“抑鬯弓忌。”将弓收纳于鬯中。《小雅·彤弓》:“彤弓弨兮,受言櫜之。”《大雅·时迈》“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松弛的彤弓装在箭袋里。《礼记·檀弓下》有“赴车不载櫜韔”的记载。说明韔、鬯、櫜都是装弓的容器,但三者有无区别,注者未曾言明。孔颖达认为收纳弓的步骤是射箭之后,将弓松弛,再收纳于弓韔中。曾侯乙墓遣策有“虎韔”“紫鱼之韔”“豻韔”等记载。江陵望山楚墓二号墓出土的遣策中,也录有“豻貘之韔”,同车中的装备列在一起。[5]都说明了弓袋的日常使用。

虽然在先秦考古中,我们未见到弓袋真容,但是在考古资料中发现过弓袋的形象。如唐长安杨思勗墓中出土一件石刻俑,手抱和腰挂各一弓袋,其中左腰外挂一弓袋,袋内盛弓,但弓的上部已残缺,仅存少许弓背和弦(图5)。弓袋的中部和下端都刻有花纹,并贴金,唯贴金多已剥落。从所露出的弓背来看,弓袋的长度约为弓长的一半。手持的弓袋上刻有凸起的花纹,中间遍刻鳞形纹,并以黑线勾绘,地贴金。[6]两件弓韔都紧紧包裹半个弓身,其上花纹精致美观。

图5 [唐]杨思勗墓4号石刻俑及其弓韔(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长安郊隋唐墓》)

2.箭的收纳

“鱼服”是箭矢的收纳容器,在《诗》中出现过两次,《小雅·采薇》:“象弭鱼服。”《小雅·采芑》:“簟茀鱼服。”鱼服即鱼兽皮做的矢箙,也称箭服,是用于收纳箭矢的袋子。《周礼·夏官·司弓矢》:“中春,献弓弩,中秋,献矢箙。”仲春准备好弓弩,仲秋准备好装盛弓弩的矢箙,为冬季的狩猎做好准备。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提到一种生活在东海的鱼兽,背上有斑纹,鱼兽的皮适合作弓鞑矢服。

箭服的出现很早,在青海柳湾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墓葬中,就出土过三角斜线纹与锥点纹装饰的桦皮矢箙。在秦陵一号铜车马的左...外侧有一个长方筒形铜箭服,里面装有十二只铜箭。一号铜车前...的内侧悬挂一件长方盒形铜矢匣,匣上有盖,盖分两片,均可以自由开合,内装五十四支铜箭(图6)。纪山战国墓出土过一件彩绘箭服,是一件木胎漆器,绘有精致的龙凤虎纹和凤纹。都体现了先秦人们对箭矢收纳容器的重视。

图6 秦陵一号铜车马弩及箭服放置位置

此外还有《郑风·大叔于田》:“抑释掤忌。”掤是箭服上的盖子。弓箭射完,盖上盖子,说明田猎的结束。但是车上的箭服为了弓箭拿取方便,是不设盖子的。而带盖的装箭容器可以容纳更多的箭矢。

秦陵一号铜车舆底前端中部有一长方盒,盒内装有五十四支铜箭(图7),《周礼·夏官·缮人》:“凡乘车,充其笼箙,载其弓弩。”专家据此判断这一长方盒为笼箙。笼箙有盖,分为左右相等的两片,均可以自由开合。箙身和箙盖上都绘有精致的几何纹样。这一箙盖可以“覆矢”,当为“掤”。

图7 秦陵一号铜车马笼箙结构图(图片来源: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

小结

《诗经》向我们展示了冷兵器时代几乎全部的武器种类,从远程弓箭、攻城器械,到近战武器,甚至少有研究的武器收纳,包罗万象。从《诗经》中对弓箭的细节描述上,可知那时的弓箭并不像现在所见,或古代雕刻绘画中所见的挂弦张弓,大部分时候是去弦松弛的状态。如“翩其反矣”“弨兮”“象弭”“其觩”等描述的都是这样的状态。弛弓时还有“竹闭绲滕”保护弓体不受损坏,射箭时才取下竹闭,挂上弓弦。这和今人对弓的认识有很大差异,也弥补了考古资料的不全。弓还分为很多种类,如征伐沙场的角弓、战车上轮换备用的二弓、天子赐赠的彤弓、燕饮射礼的敦弓等,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形制。头重脚轻的鍭矢也反映出射礼的礼仪,和先秦青铜器刻画的纹案相吻合。武器的收纳是历代学者们容易忽视的问题,而《诗经》中给出了很多兵器的收纳方式,如收纳弓的韔、鬯、櫜,收纳箭矢的鱼服,箭服的盖子掤。这些武器收纳包装在其他典籍中记载较少,在考古资料中也不易保存。而《诗经》有较全面的体现,弓矢及其收纳的设计都有章有法,杂而不乱,足见先民的智慧。

猜你喜欢
弓形小雅诗经
作家现在时·徐小雅
降低弓形换位线圈换位尺寸偏差研究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Grammar Tea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小雅山房
一次由“弓形回波”所引发的冰雹天气过程雷达特征分析
猪弓形体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