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平 杨 艺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明确提出,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履行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服务,为国家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基本职责。[1]立足“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全力推动首都发展,是北京未来发展的纲与魂。自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大规模爆发以来,全球政治与经济格局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正在重塑世界新秩序。作为全球城市网络中的枢纽性城市,北京必须积极应对全球格局变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在全球化语境下探索“四个中心”建设举措,释放“四个中心”“四个服务”蕴含的巨大能量。
从已有研究来看,卢明华等通过比较北京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探讨了北京“四个中心”建设评估结果,研究发现:北京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国际组织数量、创新专利产出等方面与世界一流水平仍存在着差距。[2]高金萍基于国际舆论分析视角,进一步阐述了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的进展及成效。[3]当前,关于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的研究视角多样,但缺少全球格局变化视角下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受疫情影响,大国博弈持续演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中断等因素[4-6]猛烈地冲击着国际关系,催化新旧世界秩序的交替。在政治格局方面,随着中国等亚太经济体影响力的不断增强,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格局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由多极化格局向多极格局过渡,[7]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望进一步提升。在经济格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供应链均在进行重构,[8]“经济区域化”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化的重要形态,[9]这使得中国构建产业链健全、体系独立的本地产业体系的需求愈加迫切。已有的较多研究对全球格局演化趋势尤其是疫情影响下的全球格局新变化进行了深入剖析,但大多数讨论仅聚集在对中国影响的层面,较少讨论对首都发展的影响层面。本文试图聚焦全球格局变化对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的影响,将“四个中心”建设置于全球化语境下,以探索首都发展应对之策。
近年来,全球政治与经济格局均在进行深刻调整,围绕着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大国战略博弈深入演进,这将对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格局调整与新冠肺炎疫情的综合影响下,新一轮大国战略博弈持续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正发生着深刻调整,国际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从世界主要地区GDP占比来看,2000-2020年北美地区、欧元区的GDP所占比重呈显著下降趋势,传统发达地区的经济优势正在相对削弱。与之相反,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GDP所占比重持续提高,从2000年的24.76%增长至2020年的31.97%,经济增长态势良好(图1)。从世界主要国家GDP占比来看,2000-2020年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GDP所占比重逐年提高,以美国、英国、日本为代表的传统发达国家GDP所占比重则呈明显下降趋势。可以看出,新兴经济体的后发优势日益凸显,呈现出“东升西降”的新格局,这将改变大国博弈的不对称格局,推动国际力量加速重构。未来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经济份额还将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地位有望出现全面上扬的结构性变化。后疫情时代加速了国际格局与治理体系的深刻变化,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区域主义或将持续上扬,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因此,中国仍然处于战略发展机遇期,首都北京要增强危机意识与风险意识,坚持首善标准,立足全球视野推进“四个中心”建设,于变局中开新局。
中美关系走向新的历史关头,是当前国际力量对比调整的重要特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国际经济秩序正在加速重构,向美国一超独大的单极化国际政治体系提出了挑战。2000-2020年,中国占全球的GDP比重从3.58%提高至17.37%,美国则从30.32%降至24.72%,两国的经济总量差距持续缩小。中美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展开大国战略博弈,尤其在贸易、投资、科技、人才等领域呈现出尤为明显的竞争态势。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美国升级了对华为等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封锁和制裁,短期内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造成了较大冲击。中美贸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经济的外部风险和下行压力,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10]双方有必要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重建中美博弈新的战略框架。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更加凸显了首都经济对于巩固国家安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高标准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实现更高水平的首都发展,有助于中国在中美战略博弈中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在全球竞争中打造首都新优势。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世界经济格局因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得以重塑,全球经济再平衡明显加速。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国家意识到制造业产业转移给新兴经济体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开始实施“制造业回流”“再工业化”等世界经济再平衡战略,这给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体系带来了重构性影响。从主要国家进出口依存度来看,中国的进口依存度由2005年的28.38%降至2020年的16.01%,出口依存度由33.83%降至2020年的18.5%。近五年来,美国、英国、日本的进出口贸易依存度也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20年疫情后显著下降。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各国的生产、投资与出口一度中断,经济下行风险明显加大。[11]在本土利益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等不利于全球化的行为选择,但这只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暂时阶段。此次疫情充分暴露出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各国一度被切割成一个个经济孤岛,[12]这更加凸显了产业空心化的潜在风险。因此,强化本国供应链安全韧性不仅关乎国家发展,更关乎国家经济安全。本土需求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本地现代产业体系与世界级产业链集群建设刻不容缓。
新一轮战略调整使得经济区域化与本土化程度得到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化与本土化发展格局的再平衡。当前,为了尽快从疫情的冲击中恢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各国均将重心转向疫情常态化条件下的国内经济恢复。可以预料到,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国间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联系可能会在几个分割的区域内进行,而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联系将受到一定约束。区域化不是逆全球化或者去全球化,它有助于促进区域内部资源整合和配置优化,是迈向更合理全球化格局的必要过程。[13]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应当正确把握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辩证统一关系,改变对内开放滞后于对外开放的发展现状。抢抓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历史机遇,补足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加速建设产业链健全、体系独立、韧性强劲的首都经济格局,将在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伴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工业制造进入4.0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人工智能、生命与健康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成为引领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助推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为世界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将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生产方面,科技革命将引发产业领域新的变革,极大地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比如智能制造将有力提升工业品制造的自动化和精准度,医疗大数据将有利于开展精准高效的疫情监测,物联网将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数字文化产业的兴起将赋予传统文化新活力。在生活方面,互联网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已经深度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远程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新业态加速发展,网上聊天、网上游戏等新兴社交手段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移动支付、互联网购物等新兴消费现象日渐繁荣盛行。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下,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从主要国家和地区R&D支出强度来看,2000-2018年中国、日本、韩国的R&D支出占其GDP的比重均呈显著增长态势。其中,中国由2000年的0.89%提高至2018年的2.14%,美国和欧元区则继续保持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优势(图1)。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地区在研发投入、专利申请等创新指标上保持着快速增长,美国、欧盟、亚洲“三足鼎立”的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已现。[14]现如今,围绕着科技制高点的全球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明确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首都北京作为全国首个推进“减量发展”和“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城市,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强化创新驱动是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15]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为首都发展创造新的技术路径、产品形态、产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北京亟待抢抓变革先机,立足全球视野,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和创新企业集聚的先发优势,北京应当积极探索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和先进技术,培育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同时,重视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加大力度引进国际顶尖的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为构建首都发展新格局创造新的增长动能。
图1 2000-2018年主要国家和地区的R&D支出强度
全球格局变化为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进一步活跃了首都的国事外交活动,科技革命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但同时也要立足全球视野防范首都发展风险,不断增强在科技全球化、文化发展及国际交往中的大国首都地位,为更好地融入与推动经济全球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新作为。
1. 大国首都政务保障要求提高
随着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北京作为大国首都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其政务服务保障要求也相应提高。《世界城市名册》是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简称GaWC)发布的全球城市等级评定的最权威报告之一。[16]它以金融、保险、会计、广告、法律、咨询等生产服务机构在世界各大城市中的分布为指标,将全球三百余个城市划分为Alpha、Beta、Gamma、Sufficiency四个等级。自2000年起,GaWC平均每2-4年更新一版报告。北京在2000年《世界城市名册》中被评定为Beta+,2004年被评定为Alpha-,2008年等级被提高至Alpha+,位列全球第十位。此后,北京的城市排名基本上逐年上升,2018年上升至全球第四位,仅次于伦敦、纽约和香港。2020年北京的城市排名略有下降,位列全球第六位(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首都北京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地位显著提高,逐渐迈入全球一流城市之列。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北京需要以更高的标准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提供优质的政务服务,充分彰显大国首都的风范和应有担当。
2. 首都在维护国家安全中担当重任
当前,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政治中心建设中树立安全发展观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首都是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办公场所,承接着国内外重大国事外交活动,是召开国家重要会议、产生国家最高决策的地方。作为党和国家的心脏,首都北京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责任,首都安全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17]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新一轮大国战略博弈使得首都政治安全形势更为严峻,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再平衡则凸显了首都经济安全韧性的重要意义。北京必须在把握战略发展机遇的同时增强危机意识,始终把维护政治安全摆在首位,全方位维护首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等,以确保国家政务活动安全、高效、有序运行。[18]
1. 新技术赋能文化传承与创新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文化中心建设特别是传承文化、培育业态方面注入了新动能。在文化传承方面,首都北京具有深厚的文脉底蕴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2020年文物藏品数量达到1624.8万件,文物古迹共有3840处。①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北京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2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4个。在新技术运用上,利用VR/AR、人工智能技术再现历史场景,观众可以立体、直观地欣赏文化遗产,使历史文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利用区块链技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能够在非遗数字化资源发行中更好地保护文物版权。以故宫为例,截至2020年10月,故宫已经完成1294件院藏文物的三维数据采集工作,并使用VR技术加码修复、保护古建筑和文物。在新业态培育方面,随着科技力量与文化发展深度融合,涌现出了网络直播、动漫游戏、电子竞技、互动影视、线上博物馆、数字阅读等蓬勃发展的新业态,并成为文化创新的新增长点。稻香村、同仁堂、吴裕泰等北京老字号相继入驻淘宝直播平台,向数字化新消费方式转型。着力打造多项优质动漫IP资源,2021年北京动漫游戏产业总产值达到1203.09亿元,约占全国的23.7%。②
表1 2000-2020年《世界城市名册》城市排名变化
2. 缺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方面,文化竞争本质上是抢占文化发展制高点。[19]首都北京拥有最能彰显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金名片”,但承载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理念的特色文化产品较少,缺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从国际文化大都市各项排名来看,北京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表2)。纽约的艺术博物馆、伦敦的“创意之都”、巴黎的时尚文化、东京的动漫游戏产业全球闻名,而北京始终缺乏独具城市特色的著名IP和文化标识符号,因此亟待深入挖掘、优化整合其历史文化资源,提炼打造符合大国首都风范的文化品牌,在世界范围内讲好首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1. 大国首都外交外事活动活跃
随着中国在国际交往舞台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首都北京承载的外交活动也愈加频繁,国际交往合作持续深化。2016年至2022年7月,北京的市级国际友好城市数量由52个增加至55个,区级友好(交流)城市数量新增至63个,国际交往“朋友圈”持续扩大。③北京圆满举办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冬奥会等重大外交外事活动,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高。面对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向超过27个国家的55个城市捐赠抗疫物资、提供新冠疫苗,通过“云外事”等活动与多个国家交流合作抗疫经验,共同应对疫情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的巨大挑战。[20]冬奥会的举办还使得北京成为历史上第一座“双奥之城”。在严格保证防疫安全的前提下,北京以首善标准完成了大规模国际体育赛事和重大主场外交活动的接待服务任务,先后举行二十余场同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国际组织负责人的双边会晤,为高品质的国际交往环境建设创造了新契机。
表2 代表性国际文化大都市排名
2. 重量级国际组织及其总部数量少
国际组织是参与国际规则制定、融入全球治理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渠道,[21]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近年来,北京加大力度吸引各类国际组织等高端国际资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相继落户。2016年至2021年,在京国际组织数量由73家增加至101家。但与纽约、日内瓦、巴黎、华盛顿、维也纳等世界城市相比,北京的国际组织数量仍相对较少,尤其缺乏重量级的国际组织及国际组织的总部(表3)。立足新时代大国外交新格局,北京仍需进一步探索支持国际组织及其总部落户的举措,重点吸引科技金融等领域符合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国际组织,引导高水平资源要素加速集聚,拓展更多参与全球话语体系的途径。
1. 科技革命与首都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量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技术加速突破,催生了一系列新产业和新业态。当前,围绕着科技制高点的全球竞争尤为激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对于中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作为国内首个推进“减量发展”的城市,首都北京已经率先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创新发展是唯一出路。科技革命与首都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造了新的机遇。从科技活动及专利情况来看,自2010年以来,北京市R&D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截至2020年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6.44%,并且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与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也逐年增加,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表4)。科技创新活动有力支撑了首都高质量发展,高精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北京正在加速融入科技革命的新浪潮。2010年以来,北京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增加值及GDP占比逐年提高,2020年的GDP占比分别达到15.35%、8.27%(图2)。
表3 主要国际组织总部所在城市
2. 科技创新活动的国际性和开放性仍然不足
全球科技创新正进入大科学时代,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国际性和开放性仍需进一步加强,立足全球视野谋划开放创新新格局的力度仍然不足。从国际性视角来看,北京的全球研发总部、国际科技组织、跨国公司总部等国际高端科技资源凝聚与整合程度仍然偏低,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有待增强。目前,落户北京的国际科技学术组织有国际动物学会、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等,但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世界性、学术性、基础性方面,北京均与巴黎、纽约等世界一流城市存在着较大差距。截至2021年12月,北京累计认定的跨国公司总部数量为201家,仅达到上海同期数量(827家)的24%。从开放性视角来看,北京科技创新活动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待提升,参与国际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需增强。2020年北京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8283件,仅达到深圳同期申请量(20209件)的41%。为努力建设成为全球创新网络重要节点,北京应当瞄准国际前沿技术领域,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活动的国际性和开放性,全方位增强国际化创新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释放创新发展潜能。
表4 2010-2020年北京市科技活动及专利情况
图2 2010-2020年北京市信息服务业与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
作为大国首都,北京应当积极应对全球格局的深刻调整,顺应时代发展浪潮,对标国际高水平,探索全球化语境下“四个中心”建设举措。
坚持以首善标准做好大国首都政务服务保障工作,坚决维护首都安全稳定。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首都北京承担的重大国事活动日益丰富,对常态化、高品质的政务服务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当尽快完善重大国事活动常态化服务保障机制,营造安全、高效、有序的政务环境,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提供符合大国首都风范的优质政务服务,全力做好全国政治中心服务保障。面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首都北京在现代化进程中应当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增强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以首都安全稳定构筑国家安全防线。
依托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首都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中心建设提质升级。北京是中国的北京,也是世界的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首都北京承载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深入融入全球文化格局的历史使命。应当深入挖掘、优化整合北京现有的非遗资源,提炼文化精神,着力打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本土文化品牌,彰显首都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形象。顺应新一代科技革命的浪潮,借助新技术手段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新路径,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努力讲好北京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以提升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充分发挥“双奥之城”的独特优势,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大局,开创新时代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新格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大国首都外交外事活动日益活跃,国际交往深度和广度明显提升。为此,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国际交往设施建设,提高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雁栖湖国际会都、第四使馆区等设施的建设品质;另一方面要持续提升服务“软”实力,充分利用“双奥”资源,进一步集聚国际高端资源要素。重点推进国际组织建设和引进工作,抓紧组建全球服务贸易联盟,加大力度吸引科技金融等符合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国际组织,推动更多重量级国际组织及其总部在北京落户。
瞄准国际前沿技术领域,全力推进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早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增强战略科技力量提供坚实基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已席卷全球,首都北京高质量发展与之同频共振,创新发展是唯一出路。为加速解决北京仍面临的高技术领域“卡脖子”的难题,释放创新发展潜能,应当集中力量突破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攻克重大技术难题,立足全球视野推进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全球创新网络重要节点。应着力增强北京科技创新活动的国际性和开放性,加大力度集聚国际高端创新资源,提高参与国际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2021》。
② 资料来源于北京动漫游戏产业协会网站(http://www.bagia.org.cn)。
③ 资料来源于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网站(http://wb.beijing.gov.cn/home/yhcs/sjyhcs/zx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