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

2023-03-08 02:15牛学文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中学历史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历史剧张骞成果

◎牛学文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一、学科项目化学习概念

项目化学习是深度学习的有效载体,根植于杜威的“做中学”等理论。学科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基于课程标准,围绕驱动性问题,在真实性情境中进行持续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形成相关项目成果的学习方式,具有课标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成果性特点。具体表现在要基于国家课标,可以高于国家课标,但不脱离或违背国家课标。学科项目化学习首要特征是学科属性,指向学科核心概念的整体理解,所以必须基于课程标准;体现大单元设计理念和要求,由单维度知识综合走向多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彰显用以致学,把学科内容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打通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藩篱,实现理论与实践对接,突出真实性实践;强调成果导向,调动已有知识、能力、情感,在实践中创造性解决问题,并通过作品或表现来呈现已经达成的预期目标或学习结果。本文拟以金霞老师等“数风流人物(秦汉篇)历史剧”为例探讨如何设计和实施历史学科项目化学习。

二、历史项目化学习设计

1.基于课程标准凝练驱动性问题

基于课程核心素养目标提炼学科关键问题,再把抽象的关键问题放到真实性情境中,使之具有挑战性,从而变成驱动性问题。驱动性问题即关键问题情境化、挑战化,具有指向性、开放性和趣味性。

如基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提炼出“如何有理有据地评述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恰当说明他(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关键问题,围绕这一关键问题,凝练出如下驱动性问题:

“秦汉时期”出现了很多历史人物,有毛泽东诗词中的“秦皇”与“汉武”,有英勇善战的少年卫青,有主动应募出使西域的张骞,有忍辱写成《史记》的司马迁,有改进造纸术的蔡伦,有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他们在我国历史进程中都产生了重要作用,都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今年元旦学校又将举办学生大型汇报演出,如何把课本里的杰出历史人物及其事件编写成生动具体的历史剧并搬上舞台演出?

这个关键问题,包括评述人物、事件、现象三部分,可以重点评述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这里选择秦汉时期的历史人物,采用角色扮演的项目化学习方式,把很抽象的关键问题具体化、情境化、挑战化,学生很容易产生表演冲动。

2.围绕驱动性问题确定学习目标任务

学生要编写秦汉人物历史剧并进行舞台表演,第一需进行多文本和多形式材料的阅读,了解和熟悉秦汉时期历史人物的生平概况、所处环境、重要经历、典型表现、经典话语等;第二要思考演哪个历史人物,为什么要演这个历史人物,这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借助剧本试写与观点分享,能在具体时空条件下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认识其历史作用,形成判断一个重要人物的标准;第三要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剧本编写和公开表演,体悟历史人物的精神力量,培养沟通、协调、合作等综合能力。

所以,该项目化学习的目标任务就是阅读(支持性任务)、评析(支持性任务)、编演(核心任务),其项目成果有两项:一个是剧本(作品),一个是表演(表现),这是项目化学习和其他学习方式最大的不同点。

3.根据目标任务拟定评分规则

评分规则是对一个具体任务质量等级的评判。如针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剧本编写和公开表演”核心任务的评分规则如表1。

表1

评分规则具有方向性和引领性,引导学生了解剧本和表演的基本要求。评分规则最好是和学生一起商定,并不断修改、完善,在协商拟定规则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明确他们努力的方向。

4.运用评分规则规划项目活动

在规划项目实施进度时,首先应有一个逻辑框架。如“数风流人物(秦汉篇)”历史剧的逻辑框架如图1。

图1

这不是进度安排,只能说是一个逻辑框架。读历史人物要通读和选读,目的是熟悉重要历史人物,培养学生文本阅读能力,阶段性结果是读书笔记;评历史人物要分析评价,目的是为了理解重要历史人物之重要,培养学生人物评析能力,阶段成果是观点分享;演历史人物,要有剧本,有演出,目的是为了感悟重要历史人物之影响,培养综合能力,阶段性成果是小组表演,最终的成果是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完成一台校级的历史剧表演。这个逻辑架构,非常清楚,与学习目标环环相扣。

三、历史项目化学习实施

1.入项活动

阅读体验——想不想演?首先让学生们看鸿门宴、孔乙己、钱学森课本剧演出录像。学生看了之后很震撼,感叹他们演得这么好。老师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我们学校的师哥师姐们自编自演的语文课本剧,然后问: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历史书上的杰出人物及其重要事件也搬上舞台演出。学生会觉得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也可以把历史人物搬上舞台。

头脑风暴——演哪个人物?从秦汉时期重要历史人物菜单中选择,选来选去,学生选演曹操、司马迁、张骞的居多。然后就组建了“曹操”组、“司马迁”组、“张骞”组。

修订规则——能不能演好?老师引导学生翻看拟定的评分规则,并组织讨论学生表演与专业表演、文学剧与历史剧的异同,明确什么是好的历史剧剧本和表演,并一起修改评分规则,以指导、矫正学生下阶段的表演。

2.项目实践

阅读——选择的历史人物及其事件是怎样的?

第1步是通读。先阅读书籍,然后撰写读书笔记(内容摘要和重要史实的梳理)。逼着学生读书,学生想要演活这些人物,需大量阅读。如司马迁项目小组在边读边讨论,还制作了司马迁的卡片。

第2步细读。每个组分别写出印象最深刻、最感慨的事件、经历、场景是什么?从中看到了什么?这需要学生细读。

评析——如何从事件、经历、场景中分析与评价历史人物?

教师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为什么他(们)是你们心目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判断一个重要人物的标准是什么?请根据人物阅读笔记和自己的理解分析和评判,开展一个观点分享会。老师提供写作与分享模板,从观点、证据、解释、连接等四个方面进行写作指导。分享前,小组内每人按照参考模板完成一个文本报告。每位小组发言人汇报并重点讲解证据和解释部分,组内其他成员倾听并及时记录。分享后,小组成员汇集各自的文本资料整理修改后,形成对这一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较为全面完整的观点报告,为后续的历史剧本创编提供蓝本。

如张骞组的写作与分享如下:

◆我选择的历史人物:张骞

◆我的观点是:张骞——手持汉节真男儿

◆我印象最深刻的事件、经历、场景是:

①电视剧《汉武帝》中,张骞终于回到了长安城,他衣衫褴褛,披头散发,脚上鞋子破了,可他还是拿着汉朝使节,步履蹒跚、颤颤巍巍地走进皇宫,汉武帝眼里噙着泪水,神情肃穆。张骞跪倒在地上,说着“陛下,臣……臣来迟了!”他离开长安出使西域时还那么年轻,那么血气方刚,回来时这么一个落魄的模样。

②《张骞西域行》书里,张骞第一次被匈奴扣留了十多年,好不容易到达大月氏,结果返回的时候又被匈奴扣留了,这种悲催的经历真让人揪心。不过他最终还是逃出来了。

◆我认为他是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因为张骞是一个真正的汉朝男儿!当时汉朝对西域几乎一无所知,他明知道出使西域凶多吉少,还是毅然主动应募,他对国家有担当,有使命感。他出使西域尽管没有完成既定任务,但让汉朝了解了西域,为沟通西汉和西域、促成丝绸之路开通奠定了基础。

◆我判断一个人杰出人物的标准是:他的所作所为能对民族、国家和人民产生积极影响,尤其是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他学会了评价张骞,就能去评价汉武帝、评价斯大林、评价罗斯福。这就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如何去评价历史人物,并且有理有据的从史料实证中得出结论。

编演——如何用历史剧来表现历史人物及其作为?

如何把重要历史人物及其经典事件、片段加工编写成剧本,让大家感受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更需要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合作沟通。

让学生观看教师提供的课本剧范本,大家首先一起讨论制定“编剧”要求,小组之间再讨论、互评、完成剧本编写提纲。

该提纲包括重要事件、中心思想、主角(扮演者)、配角(扮演者)、道具和布景、剧情设计(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

各组根据上述提纲、参考各自阅读材料和所选人物主要资料,完成剧本编写,并按照剧本进行表演。

依据修订后的剧本和表演评分规则,老师、同学对三个剧组的剧本和表演进行评价,评选最佳导演、演员和剧组。最后他们得出结论是张骞组最好。于是就让张骞组代表整个项目组到全校进行演出。于是,他们三个组又合成了一个组,对“张骞”组演出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这就是真正的合作。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这就是历史剧的意义所在。

3.展示活动

首先,合作完善“张骞出使西域”历史剧本(剧本略),这是物化作品,是第一个成果;其次,依据这个剧本进行校园表演(录像略),而这是行为表现,是第二个成果。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过分看重学生的剧本和演出有多么精彩,因为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本质是通过解决问题促进学科知识建构与能力迁移,所以项目成果不是最重要的,不能把“通过解决问题”误解为“为了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学科项目化学习重物化成果轻知识建构。

猜你喜欢
历史剧张骞成果
张骞探西域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汉朝人为什么嫌弃张骞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工大成果
西游新记7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历史剧的春天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