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舆情环境分析的高校思政隐性教育研究
——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2023-03-08 02:57曹越,钟游
科技管理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隐性舆情校园

书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作者:白显良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2441-4

出版时间:2013 年9 月

定价:42 元

21 世纪以来,信息传播渠道愈发多元化,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播面积扩大,国内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热点事件都会在极短时间内呈现在大众面前。在这种舆情环境下,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网络的重要使用群体,其思想意识易被舆情环境影响。因此,如何顺应舆情的环境特征展开高校思政工作是一项重要实践课题,而隐性教育理念的提出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

由白显良编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一书,是一部聚焦于隐性思政教育的理论专著。首先,作者在透视隐性思政教育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对隐性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从中剖析出隐性思政教育思想的传统思想支撑。其次,作者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讨隐性思政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并对隐性思政教育的类型进行了细致梳理与划分。最后,作者以实际校园教育工作要求为基础对隐性教育的要素进行总结,并具体探讨隐性思政教育的过程与环节。该书揭示了隐性思政教育实施原理与规律,理论阐述清晰,对于现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实施具有较高指导意义。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作用下,如今舆情环境错综复杂,影响力较大,存在鲜明的“双刃剑”特征,它一方面充分满足了群众的知情要求,另一方面也对群众思想意识产生不利引导。同样,舆情环境也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信息传播主体的素质难以保障,舆情传播质量无法保证,因此网络舆情环境中存在着大量不良信息,而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可能被错误的舆情误导和利用,最终不仅削弱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同时也动摇了高校对大学生的意识引领地位,削弱了高校在思政教育中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基于上述分析,本书中提出实施隐性思想教育,运用内隐的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展开思想意识引领与政治意识引导工作,具体的教育路径与方法如下。

其一,立足整体,重视舆情环境的影响力,搭建隐性思政教育基础工程。高校需要正确分析与把握当前的舆情环境特征,并顺应舆情环境特征与发展趋势审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摆脱原本思政育人孤岛思想,将思政育人工作与舆情统筹起来。高校可以设置舆情环境管理专项小组,专门负责把控和引导校园舆情,同时与校园媒体部门和基层党组织、团委等部门联动合作,共同就基于舆情环境的隐性思政教育展开调研,通过群策群力、经验共享形成对舆情环境的准确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各自构建出符合舆情环境的隐性思政教育路径。

其二,把握关键,基于校园舆情环境创新隐性思政教育实施路径。面对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的舆情环境,高校要重新审视思政教育生态的更迭演进,采取符合舆情环境特征的手段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推动显性思政教育课程与隐性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为此,高校可以以校园媒体为基础搭建互联互通的校园舆情传播体系,由舆情环境管理专项小组负责在校园内架起引领校园舆情的新媒体格局,如建设校园自媒体平台矩阵作为校园舆情发布营地,在校园日常中发布积极舆情信息,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感受社会正气和先进文化,进而达成以舆情促教育的效果,实现隐性思政教育的“润物无声”。

其三,抓住重点,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舆情风险把控与隐性思政教育能力。作者在分析隐性思政教育的教育者要素时,指出隐性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庞大的育人工作,其教育者不仅是思政课专业教师,还有广大教职工。基于舆情环境特征实施隐性思政教育,需注重对校园舆情传播人员的正向引导,充分发挥指导员、学生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等教职工的思政工作价值,使其能够运用正向舆情培育学生的积极思想。为此,高校可以定期开展主题培训工作,锻炼特定教职人员的舆情应用能力,推动其参与到隐性思政教育体系中。

综上所述,隐性思政教育的实施目的在于让学生得到思想引领,而该过程深受教育环境影响,为此,笔者结合2018 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舆情分析环境下的高校思政‘软教育’研究”(2018Q18)以及2018 年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文化走出去背景下陕西会展产业发展路径研究”(2018J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认为,高校需要充分把握好校园的舆情环境,积极对抗校外的负面舆情,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发生后的学生舆情导向,并运用隐性教育手法强化学生的是非观,引导学生秉持社会正气,科学看待社会舆情。

猜你喜欢
隐性舆情校园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舆情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