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东北地域印象探究

2023-03-07 23:16:15孔德馨
大观 2023年11期
关键词:父辈漫长荣耀

孔德馨

摘 要:随着《漫长的季节》《父辈的荣誉》两部影视剧的热播,大众对东北地区的印象不断加深,为引导观众对艺术作品中的地域印象有更准确的了解,从影视剧中的背景與东北地区地域历史,多维视角和各层人民命运与时代聚焦下的地域特征,视觉影像“破壁”下的世界建构,困境中个性意志的解放与时代隐喻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两部热播剧进行异同比较,使观众对东北地区有更直观的认知。

关键词:东北地区;地域印象;视觉影像;《漫长的季节》;《父辈的荣耀》

一、影视剧中的背景与东北地区的地域历史

东北地区是对我国东北三大省份的合称,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辆汽车、第一艘轮船都与东北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东北地区的辉煌时期仅仅是中国现代发展史中的匆匆一瞥。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改革开放的缕缕春风率先吹向沿海地区。传统工业的重要地位开始下降,大量的工业资源未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还伴随着相关部门对生态资源的态度转变、工业生产周期性衰减、新技术导致市场竞争、生产热潮退去等问题。产业结构不能及时进行调整,工厂入不敷出,同时,水土流失、自然资源枯竭、农产品积压待售以及农民生活条件较差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到了1997年,香港的回归令中华同胞们倍受鼓舞,改革开放的春风也终于从遥远的东南沿海地区吹到东北地区。本文所分析的影视剧《漫长的季节》和《父辈的荣耀》就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

二、多维视角和各层人民命运与时代聚焦下的地域特征

与其说这两部影视剧是两个家庭的叠影,不如说其都是时代的挽歌。以《漫长的季节》为例,其从一个埋藏多年的悬疑案展开,展现了不同的人物视角,上演了一场颠覆式的狂欢。该剧讲述了一位有着“铁饭碗”的父亲从丢掉工作、失去亲人、家庭破碎到最终开始新的生活的故事,体现了人物命运的曲折,使观众不仅感慨于命案的真相,还见证了人物角色在那个时代中的阵痛与反抗,最后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整部剧充满了时代符号,其中火车与机器的嗡嗡声体现了这个地区曾经的辉煌,而生活中的小人物们在阵阵伤痛中随波逐流。《漫长的季节》中王响一家历经生活的洗礼以及时代的交替,只能埋头苦干,接受生活现实。剧中以王响为代表的工人们曾在下岗热潮中进行反抗,但时代的抛弃、命运的不公以及生活的打击,使其逐渐成为无奈且坚毅的时代符号。在康洪雷的《父辈的荣耀》中,林场伐木工人顾长山一家的故事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剧中的人物同样经历了下岗危机。当时,东北地区的林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从全国最大的木材供应基地转变为最大的自然生态保护区,上山伐树的名额逐步减少、林场可伐区不断缩减,对以伐树为工作的家庭来说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该影视剧还原了当时人们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响应,展现了真实的伐树过程,人们在寂静又广袤的林海中,红着脸,不顾脸上结冰的胡茬,迈着轻盈的脚步,喊着“一二一二!”的号子,声音响彻天地、穿透森林,既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又体现了其对山林的感恩。在一声声号子中,一棵棵倒下的大树展现出父辈的荣耀。

作家残雪认为:“最好的文学一定要有哲学的境界,最好的哲学要有文学的底蕴。文学作品的阅读带给我们肉体的敏感性,哲学则带给我们严密的逻辑性……两种素质缺一不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往往会比小说所描写的社会背景表达得更为细腻,不仅要通过镜头语言来表现出复杂的人物关系、富有逻辑的剧情,还要体现出比小说更加深刻的意境与艺术思考,这要求创作者在进行剧本打磨时更加细腻深入。《父辈的荣耀》与《漫长的季节》以朴素的生活状态为艺术的拓本,清晰地展现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很好地实现了文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为观众呈现了最可贵、最真实的东北市民生活。东北传统制造业的转变给工业、农业、人口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具有东北地域性的影视剧通常直接联系到工业发展、农业变革、人员调动等。如系列剧《乡村爱情》,讲述了东北人家在工农业不断发展中的生活状态。温情一直以来都是家庭剧所展现出来的主题,在地域剧中更是如此,《父辈的荣耀》《漫长的季节》都以暖色调的镜头展开,隐喻家的温馨,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的阳光乐观、积极向上,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东北地区的刻板印象。这两部作品都体现出东北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三、视觉影像“破壁”下的世界建构

心理学家布迪厄提道:“作为包含各种隐而未发的力量和正在活动的力量的空间,场域同时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这些争夺旨在继续或变更场域这些力量的构型……他们的策略还取决于他们所具有的对场域的认知,而后者又依赖于他们对场域所采取的观点,即从场域中某个位置点出发所采纳的视角。”作为现实主义题材剧,二者在场域表现中各有千秋,康洪雷导演偏爱细腻温暖的语调,以充满烟火气息的全景视角和感人情节,勾勒出大山深处童话般其乐融融的家庭画卷。《父辈的荣耀》通过对人物和环境的真实呈现,使观众不仅感受到不同的生活温度、感情深度,还感受到同一阳光下地域的广度。剧中三道沟林场的治理、建设、发展作为我国自然文明建设的时代缩影,体现了一代代林业工人从伐树人到守树人的转变,不仅展现出我国在特色生态发展上的探寻和求实,还展现出林场工人为脱贫致富、建设农业生态的时代之力,饱含时代期待。剧中的主人公之一陈兴杰,利用自己所学,从一开始的走出大山、逃离大山,到回馈大山,积极投身于家乡建设,发展绿色经济、林下经济,是新一代人回馈自然的印证;他的养父顾长山在坚持守望林海的同时,寻找新的生活契机,带领一家老小为奔赴小康社会而奋斗;存花竭尽全部心血呵护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们,为一家人追求新生活保驾护航。康洪雷接受采访时说道,为了拿捏这部作品的味道,其带领该剧的主创进行了近4个月的剧本围读,用两个月的时间深入吉林林区进行体验,让大家感受最真实的细节。该剧细腻刻画了人物在面对时代变迁时的改变与选择,以真实的情感引发大众的共鸣,在宣传东北地域文化的同时,展现出东北人民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父辈的荣耀》是现实题材和家庭题材成熟的标志,成功找到了适合老中青三代人观看的视点,将家庭生活的变化融入时代变化,拓宽了这类题材的表达维度。同时该剧将人性的温良和亲情的温暖放到磨难中进行表达,把人物的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更加彰显了温暖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芒。

《漫长的季节》的叙事以悬疑命案展开,讲述了一位父亲寻找关于自己儿子的真相的故事。在长达二十年寻找真相的途中,他孤身一人与命运焦灼抗争,堪比现实版《老人与海》,“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该剧彰显出人性的光辉,秋季的寥寥不去实则是对内容文本的呼应。这样的叙事方式不是电视剧常用的手法,而是对应了小说的行文方式,即序幕、开端、发展、尾声。小说无论真实与否,故事都是它的载体,也是其文学表现的最终指向。《漫长的季节》以这样的形式谋篇布局,体现了其对文本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对悬疑外壳的凸显,而这正是大多数同类作品所忽视的。导演辛爽从悬疑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电影中汲取经验,并将故事发生的地点设置为自身成长的环境。其曾操刀过多部优秀悬疑剧,在多次打磨下,此剧几乎融入了所有悬疑元素,以悬疑为母题,附加惊悚、刑侦、犯罪、复仇等多个标签。无论剧情如何变化,叙事结构怎样变体,该剧通过制造悬念、保持悬念、高潮迭起、揭开悬念,使观众在窥探真相的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刺激感、满足感,最终达到审美愉悦。导演辛爽作为地地道道的东北人,能在剧中融入更多当地的民俗形象。如何直接打破影视剧中描绘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感”,让观众觉得影视世界中的剧情就是现实中发生的,运用方言是最直接的途径。独特的地方方言使东北地域特色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地域性方言、特色的人文环境为展现东北地域特色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和更加浓厚的艺术韵味。东北作为民俗艺术二人转的发源地,其方言赋予说话者一种天然的幽默感和亲近感。在众多优秀的演员中,《漫长的季节》邀请的是有东北生活经历的演员,如范伟、秦昊、杨一威、林晓杰等,他们来自东北地区的不同城市。剧中秦昊饰演的彪子留下了众多口头禅,如“你是真彪啊”“你瞅啥”“扯犊子”等,这些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日常用语在影视剧中被演员表述得极其自然、不造作,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并增添了几丝温暖,体现出广袤的东北大地独有的浪漫。

四、困境中个性意志的解放与时代的隐喻

影视剧中的小人物总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矛盾的产生伴随着人物命运的沉浮。两部影视剧都反映了时代的发展,从家庭的伦理生活上升到对时代痛处的关注。通过兼具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光影艺术,描绘出复杂社会的生动影像,不仅能为观众带来绝佳的视觉冲击,还能在精神层面上引发观众思考。两部影视剧通过在家庭叙事中创新性地融入富有历史感、时代感的人生韵律,体现人物角色的命运多舛。如在《漫长的季节》中,面对桦林钢厂的减员,工人纷纷聚众说理,表现出人们对权益的维护、对强权的不惧。既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也表现出底层人物在时代洪流中与命运的真实抗争。他们既偏执又骄傲,如王响即使得知自己即将下岗,也仍以自己是火车二代为荣,在对命运漩涡的抵抗中展现出生存的荣耀。该剧借助荒诞审美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通过人物自我救赎体现自由意志的解放。有着剽悍性格的人物如彪子(《漫长的季节》)、马晓云(《父辈的荣耀》)为两部影视剧增添了明媚的底色。同时两部剧充分利用乐观主义的喜剧效果解构日新月异的时代对被困在过去的人造成的困扰,彰显人性的光辉,展现剧中家庭的自我救赎。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使作品具有美学性和哲学性,还使观众在观看此类艺术作品时进行艺术想象和艺术欣赏,达到审美实践与社会活动的完美统一,对提高观众的审美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隐喻是一场从具象走向抽象的认知旅程。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社会中的抽象概念不断产生,当东北地域文化成为具体的词汇时,被隐喻的则是具有抽象性的时代,是那个处在剧烈变化中的时期,也是秩序缓缓恢复的时期。《父辈的荣耀》中含有大量的时代隐喻,在内容上并没有刻板地解读政策,而是自然地将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和故事呈现出来,在无形中塑造人物形象,为观众创作出东方林间童话,深深击中观众内心,体现了人性之美,赞扬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精神。只有把人民群众当作剧中人,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不能一味强调苦难,因为苦难并不会造就辉煌,父辈的艰苦奋斗也并非因为苦难而荣耀。剧中一直强调的朴素温暖和家庭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人的成长,自然地带给观众安静守护的力量和童话般的美好,让每个观众都能体会到守林人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光的向往。该剧厚植人民情怀,把镜头对准劳动者,使观众通过他们的成长经历感受父辈的荣耀,同时感受我们国家的不断发展。

五、结语

在现实主义年代剧中,时代发展会贴合地域印象,当一者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变化,另外一者就会随之做出改变。本文通过分析《漫长的季节》和《父辈的荣耀》中的内容文本和地域印象,探讨了地域印象在影视剧中的文化重构情况,进而探索影视剧如何实现教育意义与现实意义的结合,制作出更好的年代剧,以更好地提升全民文化素养。这两部剧从典型的家庭问题上升到对现实问题的探究,在有限的文字里演绎出时代的符号,通过在家庭叙事中创新性地加入富有深沉历史感的内容,描绘出有着不同命运轨迹的人物群像。这种沉浸式的创作,不仅能使作品兼具艺术性与观赏性,还能使观众在观剧体验中产生共鸣与思考,既体现了东北地区历史的荡气回肠,又體现了时代轮回的辉煌沧桑。

参考文献:

[1]秦璨.电视剧《漫长的季节》的叙事创意、影像探索与人性救赎[J].当代电视,2023(9):22-26.

[2]王馥沁,潘玥.当东北作为隐喻:论电视剧《漫长的季节》的地域书写与跨域共鸣[J].电影评介,2023(13):95-98.

[3]张步中,牛超杰.集体记忆·情感叙事·文化认同:《父辈的荣耀》叙事美学与价值表达[J].电视研究,2023(9):61-63.

[4]李雪昆,刘嘉琪.《父辈的荣耀》:从代际坚守看林业变迁[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09-13(7).

作者单位:

北华大学

猜你喜欢
父辈漫长荣耀
荣耀
《漫长的余生》
牡丹(2022年19期)2022-10-14 09:07:02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荣耀
My Country, My Parents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荣耀Play 4 Pro LOGO
电脑报(2020年27期)2020-08-02 22:02:58
小老鼠的漫长一夜(下)
学生天地(2018年33期)2018-11-08 08:47:12
小老鼠的漫长一夜(上)
学生天地(2018年30期)2018-10-17 01:33:46
接过父辈的旗帜
漫长的冬季
小主人报(2016年2期)2016-02-28 2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