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美学思想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思路探究

2023-03-07 14:58尚嘉鸣
大观 2023年11期
关键词:设计美学环境设计传统文化

尚嘉鸣

摘 要:中国设计美学思想源远流长,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对当代环境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体系的梳理、剖析,探究其中所蕴含的设计美学理念,并以代表性的设计作品为例,展示其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为中国设计美学与设计学科的融合寻找新方向。希望未来环境设计可以跳出设计思维的桎梏,为推动中国本土化、民族化设计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设计美学;传统文化;环境设计;当代设计

中国设计美学可以追溯到史前造物时期,其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主要基于古代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传统的工艺造物观念在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创造着东方独特的建筑、服饰、工具以及日常用品等诸多的“器”物。如今,随着现代社会变革和设计学交叉学科的重新定义,对于设计美学的探讨和相关研究也逐渐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现代设计美学是集设计学、美学、艺术学多学科于一体的交叉学科,是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产物。然而,当前对于设计美学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单一的艺术学理论和审美规律。因此,如何将中国设计美学思想应用于现代环境设计,成为当前设计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设计美学的思想起源

(一)儒、道、墨美学思想

在先秦时期,中国已经出现最早研究器物工艺方法的书籍《考工记》。该书不仅阐述了手工技艺的方法、形制和功能,还强调了器物制作的美学观和价值观。关于器物设计的美学评价,随着中国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而逐渐显现。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流派当属儒、道、墨三家。

儒家思想强调和谐、中庸和道德伦理。孔子曾言:“吾闻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表示装饰材料的至高境界是白贲——本色之美。同时,以“文质彬彬”来形容造物功能应该与形式相统一,主张不过分强调设计的某一方面,从而体现设计的和谐之美。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尊重自然规律。庄子提出“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并表示“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表达了对自然朴素之美的欣赏。老子曾用“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来形容器物的自然之美。同时,他用“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表达自己对浮于表面事物的反感。这种思想在中国设计中体现为追求自然形态和使用自然材料,以及追求简约、朴素和留白的表达效果。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讲究实用,提出“先质而后文”,并表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反映了对器物制作态度的看法。同时,墨家思想流露出对设计功能的重视,反对无谓装饰,追求“器完而不饰”的实用效果。在设计中,这表现为对关爱、实用、平等的追求,强调设计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二)玄学、禅宗美学思想

李厚泽指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是先秦以后社会形态发生的第二次转变。占主导地位的汉代经学也随之瓦解,代之而兴的则是士族地主阶层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玄学,一种将道家和儒家融合的哲学。“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此期间,王弼提出“得意忘象”“得意忘言”,表达对超越感官现实表象,追求深刻意象境界的真实态度;王充的“心以文为表”“内外表里,自相副称”表明创作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谢赫六法论的“气韵生动”更是被确立为影响久远的中国艺术美学原则。

与此同时,佛教中国传入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佛教主张“悟”“空”“禅”“缘起性空”等,通过禅修获得内心平静。这一时期的石窟造像、壁画便是佛教艺术的代表,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都在此时期兴盛。此外,佛教主题的莲花纹、忍冬纹也被应用在大批纺织品、陶瓷、金银器物上。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合流,不再以外在的纷繁现象而是以内在的精神为本质。这种思想落实到艺术设计中,便是对外在的雕饰美和动势美的否定,对内在精神美和静态美的肯定。程式化、装饰化的图案逐渐淡化而更注重营造画面意境。绘画中“神化了的人”的主题反映了人的价值被进一步强调。在此之后的中国传统艺术设计中,意象画面与结构形式都开始转为静的意味,追寻一种超脱、幽静、空疏的境界。

二、中国设计美学的价值体现

(一)和谐统一的形式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建立在儒家哲学思想上,以“礼乐”为表达内容,呈现出鲜明的等级秩序和特定的象征含义,即和谐统一的形式感,这一美学理念在传统建筑的造型与结构方面呈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注重对称均衡的布局形式与中轴线的巧妙运用,以实现群体建筑和单体建筑的美感。对于群体建筑来说,建筑的美还体现在主次统一的视觉效果上,如中国绘画讲究“经营位置”,要“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表现在建筑上则是在主次、高低大小的建筑组合中找到和谐与平衡。在群体建筑中,首先需要确定能作为空间秩序核心的“主”建筑,以此为坐标,然后以“宾”为补充与点缀,由此形成主次有序、宾主呼应的群体建筑美。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架结构在力学与美学上也达到了和谐统一,体现了古代建筑师对于建筑美学的高度理解。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独有的构件,是用以连接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托架,在建筑中主要起着承托、悬挑作用。其决定着我国古建筑的形态以及空间,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风格。唐宋时期,斗拱通过卷杀的方式以刚中带柔、柔中有刚的细腻处理,在结构机能和审美形象上取得了高度的和谐和统一。

(二)师法自然的材质之美

百工造物,造物之材,取自自然。如何對待自然之材——《考工记》中提出“审曲面势”。在家具制作方面,明式家具兼具艺术、材料、工艺、结构四大美学要素。在选材上追求天然、质朴的自然之美,注重质地和纹理的选择,如红木、黄花梨、紫檀等,这些材质不仅具有高强度和稳定性,而且不使用油漆、钉子和过多装饰,通过精湛的工艺将木材的原生态展现出来。其师法自然的材质之美与文人崇尚自然田园的情怀、极简雅致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匠心独具的功能之美

在中国设计美学中,强调实用性、“致用利人”的理念贯穿古今。我国古代工艺器物一直注重利人,主张致用,《墨子·非乐》中提道:“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与《荀子》中的“重己役物”均以“利人”为设计的出发点,凸显了人的需求与造物设计的紧密关联,认为器物的核心价值在于使用功能而非器物的形式因素。古代造物美学善于将使用功能、造型和科学原理相统一,体现出独具匠心的功能美学。例如,漆器里功能多样的多子套盒,用于在室外温酒热食、煮水品茗的提炉,还有供文人士大夫们吟诗作画时用的承盘,以及便于随处饮茶的茶壶箱等,均展现了古代工匠平衡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精湛技艺。这种“致用利人”的哲学理念不仅是中国设计美学的智慧传承,也为当代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提供了深刻启示。

(四)“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

明代计成在《园冶》中通过“法天象地”“移天缩地、模山范水”等设计手法引出园林设计的宗旨,即将自然景观进行写意描绘并缩影于园林空间之中。因此,“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体现了因地制宜、因势造景和因材施用等特点。其一,中国传统居住环境的设计遵循了“枕山、环水、面屏”的古代风水理论,如徽派民居整体坚持坐西朝东方位、依山傍水。其二,古典园林设计通过造景将自然景致微妙地融于人工设计,构建亭台楼阁、池塘石桥等景观元素,并借助移步借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利用堆山叠石、流水、花木营造出曲径通幽的山水意象。

三、中国设计美学在环境设计中的表达

(一)使用叙事符号的意境空间表达

受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思潮的影响,“语言”和“叙事”成为现代设计创作的美学基石。人们不再像传统美学那样对其背后文化进行深度探讨,而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直接情感反馈。空间叙事源自叙事学在人居空间环境中的应用,其理论认为设计和语言学具有类似的特征,设计者主要通过符号再现的方式将有联系的事件和信息传达给群体。因此,使用叙事符号的建筑设计手法可以将空间和时间进行记忆联系,从而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重新构建起人—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

在环境设计案例中,叙事符号通常借助联系和引用、类比与转译、场所记忆、模式化场景、类型图像、剧本叙事等手法呈现。这些手法与我国传统美学思想“观物取象”“言不尽意”,以及园林设计中“以形生意”“情景交融”“曲径通幽,小中见大”的叙事表达相得益彰。“以形生意”是古典园林的一种意境体现方式,通过景观造型、布局、色彩搭配等手段将和谐、平等、自由等思想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情景”反映了人置身于园林景观时会产生联想的画面;“小中见大”强调文人的诗词歌赋与园林设计相结合的叙事意趣。

(二)简约实用的绿色设计表达

环境设计领域绿色设计的主要原则包括自然性、节约性、安全性、真实性、舒适性。绿色设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表现为“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统一,主张与自然和谐共处。简约与实用不仅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深刻内涵,还是现代设计重要的创作原则。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到西方现代主义运动,“大道至简”的美学理念是始终如一的主线,其倡导的是一种清晰、直白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表达。实用功能是中国美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主张“工之美在于用”,强调工艺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而现代主义其实同样遵循着“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原则。这表明,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实际需求服务,不应过分夸大装饰或炫耀技术实力。

这种思想的体现可以见诸中国的现代建筑设计。北京的鸟巢和水立方就是典型代表。其中,鸟巢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鸟的巢穴,其形态提取体现了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同时,其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了实用功能,包括通风、稳定性等。水立方的设计灵感来自水晶分子的凝聚形态,取材和建设过程中注重可持续性,采用了一系列环保措施,而其内部的泳池设计则充分考虑了运动员的使用需求和舒适度,实现了形式与功能、科学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三)人文关怀的感知交互表达

交互设计与环境空间的结合成为当前环境设计发展的新方向,不仅增强了人与环境的感知交互,还能使人们获得更愉悦满意的服务体验。在服务广大群体的同时,这种交互性体验空间还应具有包容性,从而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在中国美学思想中,用“仁义礼智”“仁者爱人”表达尊重仁爱;在心理学中,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们对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更高级的需求;在现代设计伦理中,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也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中指出,设计应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为特殊人群服务。因此,以数字技术为手段、感知交互为特点的环境设计正在不断发展。在构建虚实融合的沉浸式体验空间,追求科学技术创新的同时,设计师们更应关注人文情感关怀,为社会的不同群体提供更便捷、舒适、人性化的空间体验。

四、结语

中国设计美学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学思想。目前,中国设计美学研究主要停留在传统理论层面,对如何将其运用于环境设计实践体現民族文化创新,尚需进一步探讨。未来中国本土化设计的演进和发展,需要对自身传统进行审慎的“批判”,并不断吸纳世界各种优秀的艺术形式与设计风格,方能焕发出创新之美。这种做法从根本上契合当今时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艺术发展主题。因此,现代环境设计应以历史文化、哲学思想、设计美学为支柱,朝着更多独立创新的设计方向迈进,为实现中国本土化设计的美好未来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廖峰.中国设计美学思想在当代设计中的实践研究[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7):129-130.

[2]梁梅.致用为本,简雅素朴: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美学观[J].中国文学批评,2018(3):46-54,158.

[3]牛艳青.六朝画论中的传神论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1.

[4]刘传宝.百川汇海  贯通融会:试述庄禅思想对于中国艺术思维的影响[J].艺术研究,2008(3):66-67.

[5]杜磊.中国设计美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及其对中国设计的影响[J].西部皮革,2020(13):51,61.

[6]刘一鸣.本土化语境下的东方设计美学探讨[J].大众文艺,2021(5):62-63.

[7]刘文君,钟妍,吴润松.跨学科视域的环境设计叙事语言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1):134-135.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设计美学环境设计传统文化
设计伦理与现代设计美学的构建
论设计美学在动画中的价值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环境设计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设计
以应用型为驱动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培养体系研究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