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壮
摘 要:“写意”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审美理念,渗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并赋予画面形象鲜明的造型特征。“写意”与“以形写神”讲求在主观精神表达的同时,摈弃单纯的“以形写形”,达到“以神尽意”的目的,在“似与不似”之间把握所绘对象的造型表现。而这些造型特征在动漫艺术造型中也得到了深入的应用。
关键词:写意;造型;以形写神;动漫
若将“写意”视为美学概念,则“写意”绝对不等于写意画或中国传统绘画,其外延是无限的。就如同动漫艺术看似与写意毫不相干。但若仔细分析,将会发现动漫艺术实际上具备了许多写意的特质。特别是在造型处理方面,展现了许多写意的特点和应用。
“传神论”及“以形写神”是中国传统绘画最为重要的创作理论。“以形写神”重在写神,其形是为神服务的,是一种写意的造型。而写意的造型并不是完全真实的形,也不单单是画家所理解的形,而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的形。其造型处理既不以忠实描摹自然为宗旨,也不追求所谓完全抛弃自然的主观自由;虽尊重所绘对象的客观形象,却不为其所束缚,看重画家对所绘对象的主观体味和对自身内在精神的刻画;虽注重主观精神的作用,却不作完全脱离现实的纯精神表达。这种写意特质在动漫艺术造型中有着深刻体现。
一、大胆夸张,富于自由想象的造型特征
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大胆夸张,自由而充满想象,不拘泥于物象的真实性。比如《世说新语·巧艺》中记载:“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顾恺之为裴叔则画像,并非单纯按照现实写生,而是创造性地在面颊上画了本不存在的三根胡须。这种大胆夸张的臆造不但没有让人觉得突兀,反而使观画者觉得画中人物平添了些许神韵。
根据顾恺之画裴叔则像的典故,可以联想到我国经典的动漫形象——三毛。这个瘦小的小男孩,智慧的大光头上孤零零地长着三根长毛,眼睛不大却有神,滑稽可爱。《三毛流浪记》的创作背后隐藏着一个心酸的故事。在1947年初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张乐平路过上海一个弄堂口,发现三个衣衫褴褛的流浪儿颤抖地围着一个熄灭的炉子取暖。张乐平内心十分酸楚,却无力帮助他们,只好作罢。等到第二天早上再去时,已有两个孩子冻死了,小手还伸在早已冰凉的炉膛里。这个景象深深刺痛了张乐平,让他决心为这些流浪儿创作一套漫画,为他们发出呐喊和控诉。张乐平创作的模特是一个光头小男孩,形象精灵可爱,但按照原型画出来的图像总感觉少了一些韵味。一天,张乐平在苦苦思索中突然灵光乍现,在小男孩的光头上加了三根毛发,没想到人物形象立刻变得生动活泼,增添了几分倔强和不屈的性格,具备了独特的形象韵味。由此大胆推断,张乐平画三毛与顾恺之画裴叔则像或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写意造型大胆夸张的特点在文人画和写意画中体现得更加突出。如文人画家画的墨竹,在自然界中是绝对找不出这样形象存在的,但就是这种处于“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形象使观赏者可以深刻地体味到竹的俊朗。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细观齐白石画虾,真虾的眼睛在现实中仅为一个小点,他却大胆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出,使虾显得灵动而有精神;面对真虾繁多的步足,他删繁就简,仅画五对,却显得多而生动;他画虾不着一笔画水,仅画几根虾须飘动,便给人虾游水动之感,使画上之虾比现实中的活虾更让人觉得鲜活。由此来看,所谓“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種超越自然而具有创造性的新形象模式。而动漫艺术的造型原则与“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原则有着相通之处,而且造型更富于夸张变化。
大胆而富于想象的拟人化造型手法是动漫艺术的一大特色。许多动漫故事的形象主角并非人类,但经过艺术处理,那些动物和没有生命的事物都被赋予了鲜活的人性,带给人与众不同的审美享受。从米老鼠到史努比,从加菲猫到兔八哥,经典的拟人化动漫角色并不少见。《海底总动员》是迪斯尼公司的一部优秀的拟人化动画作品,主角是一对小丑鱼父子。父亲玛林和儿子尼莫在澳洲大堡礁中过着安定平静的生活。玛林虽然身为人父,却一直谨小慎微,是远近闻名的胆小鬼。因为这点,儿子尼莫常常与玛林发生争执,甚至有点瞧不起自己的父亲。一天,一直向往冒险的尼莫,游出了他们所居住的珊瑚礁……接下来就是一个父亲鼓起勇气游遍大海找寻儿子的经历,过程波折惊险,结局美好圆满。这是一个父子之间由对抗到相互理解的简单故事,由于角色换成了鱼类,故事历险的背景换成了大洋之下,带给人全新的观感。动画中各种角色的塑造都认真参照了现实中的海洋鱼类,进行真实的3D形象处理。制作方创造性地为它们设计出人类才有的动作神情,使整个动画既亲切又神奇。许多观众觉得动画中的鱼类比现实更加真实,只是有些方面太像人类了。动漫就是如此夸张而任性。
二、注意神韵,传神写照的造型观
“传神”可以说是中国人物画最重要的创作理论。传闻顾恺之画人物,有时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恺之认为,眼睛是人灵魂的窗户,所以他画人物数年不点睛,而一旦点睛便要恰到好处。
当然,不能因顾恺之的传神之论就机械认定只有眼睛才能传达所绘对象的神采。事实上,中西方有很多精妙的人物绘画作品都通过对人物其他部位的刻画来传达人物的神采。如大家熟悉的《蒙娜丽莎》,其画中人像的优雅气质并非仅靠对眼睛的刻画,其独具神秘的笑容和优雅细腻的双手同样有着不可缺少的传神妙用。记得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一个女人的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一段描写:“唯一摆晃不宁的只有那些手——绿呢台面四周许许多多的手,都在闪闪发亮,都在跃跃欲伸,都在伺机思动。所有这些手各在一只袖筒口窥探着,都像是一跃而出的猛兽,形状不一,颜色各异,有的光溜溜,有的拴着指环和铃铃作响的手镯,有的多毛如野兽,有的湿腻盘曲如鳗鱼,却都同样紧张战栗,极度急迫不耐。”全段没有一句描写眼睛,却令人仿佛看到一个个赌徒的不同心理特征和内心活动。我们提倡“传神”,却不能武断地认为只有眼睛才能传达情感和神韵。就连顾恺之画裴叔则时,不也通过其颊上的三根毛发来表现神韵吗?
动漫艺术的形象造型也讲究“传神”,而且与中国传统人物绘画相比,一些动漫的人物肖像要更加生动鲜活,唯一不足的就是少一丝含蓄,显得夸张。看过《喜剧世界》这本杂志的人可以发现,每一期的杂志封面都是一位名人的漫画肖像,形象夸张而又讨人喜欢。赵本山的下巴,成龙的大鼻头……都被艺术家们紧紧抓住利用,将一个个明星的形象大胆地塑造出来,似乎不合规矩却又逼真毕肖,令人惊叹。
三、随机应变、因画而宜的处理办法
写意造型的处理讲究因画而宜,不受客观现实法则的束缚,这一点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透视法则和画面处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韩熙载夜宴图》打破现实的空间与时间法则,以蒙太奇式的手法将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夜宴全程展现给观众,使人们得以领略古代贵族夜宴的完整风貌。
这般蒙太奇式的处理手法在动漫艺术造型中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是随机应变,因画而宜,不受客观现实束缚的造型理念却在动漫艺术造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动漫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创意和打破规则,这一点,笔者在进行漫画和插图创作时深有体会。为了更好地体现漫画意味和所绘情节的内涵,创作者要大胆地打破现实规则,将本不属于同一时空的绘画元素结合起来,组成全新的画面和造型。
以笔者创作的《子路之死》为例。子路是孔子诸多弟子中的一人,他的死极富戏剧色彩。据说子路在战场作战时,帽子的簪缨突然断了,他谨守孔子教育的礼法,放下武器去整理,却被敌人抓住时机杀死。这个人守规守礼到了以死殉道的程度。以孔夫子的通达,平日再怎样守礼以示风度,但生死之际,帽子是否系好这等小事是不必太计较的。“君子死而冠不免”应该不是孔子教导的本意,但子路又确实严格遵循了老师的教导。究竟是怪孔夫子教导不明,还是落罪子路迂腐、不思变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创作这幅漫画,难点是如何表现礼法杀人,然而礼法是没有形象的,所以笔者只有以一本象征礼法的大书压在子路已死的身上,权且当是礼法要了他的性命。当然,现实中是没有这样巨大的书本的,通过这样的组合,能够很好地揭示漫画本身想要表达的意味。
四、线条造型与虚实处理的表现特征
中国传统绘画背景多不复杂,讲究留白和虚实关系的处理。例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仅画一叶扁舟,一位钓翁,船旁寥寥数笔水纹,四周都是空白。但画面却不显空洞,反而使观画者觉得江水浩渺,寒气逼人。空白之处带给人一种难以言状的意趣和遐思,虽简练含蓄却余味无穷。还有梁楷的《太白行吟图》,刻画人物没有拘泥于琐末细节,而是从整体突出诗人的神情特征,选取最能反映诗人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的瞬间动作,加以概略的描绘,虽是逸笔草草,却把李白那种纵酒飘逸的风度神韵勾画得惟妙惟肖。
中国传统绘画的留白有“计白当黑”的妙处。清代邓石如称:“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是说字的结构和书法通篇的布局必须具备疏密虚实,才能破平板、划一,有起伏、对比,既矛盾、又和谐,从而具备良好的艺术情趣。中国绘画讲究书画一体,所以“计白当黑”也被运用在绘画之中。此处的白并非留下的空白,而是留下的意象。这种充满写意特征的虚实处理在动漫艺术造型中也有独特的体现。
水墨动画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写意水墨引入动画制作,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改变。与其他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的画面形象和水墨画一样,没有轮廓线,仿佛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动画角色的动作优美、神情灵动;背景处理多用泼墨山水,豪放壮丽又充满诗意。《小蝌蚪找妈妈》作为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一经面世就轰动世界。其动画制作使用的是齐白石的原画,与其说观众在看一部动画,不如说观众是在欣赏齐白石的一系列水墨佳作,只不过这些作品都是动态的。还有被称为中国水墨动画千古绝唱的《山水情》,其格调清新、技法洒脱、画面空灵、意境飘逸,将“写意”的精髓和情趣融入每一个画面,显示出浓厚的写意审美精神。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虚实相间”的线条造型,赋予中国动漫一种意境深远的动漫风格,使其在国际上博得交口称赞。
进入21世纪以来,动漫艺术家们也意识到“写意”的应用可以带给动漫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情。他们越来越自觉地运用写意元素来塑造动漫艺术形象。在这方面,漫画家郑问可谓高手。郑问的水墨造诣不凡,塑造动漫形象造型走笔狂放,有一种生命的跃动感。郑问极其喜爱抽象与写实交融的画面,其画面处理虚实对比强烈,带有浓浓的写意趣味。
另外,动漫造型本身也讲究虚实的对比,这点在日系漫画特别是萌系漫画中较为明显。堀田纯司认为凡是人类对非现实世界的角色产生的近似恋爱一般的心情就称之为“萌”。通常萌系动漫的主要目的是吸引观众的注意,反映出一种“萌心理”。针对这种心理,萌系动漫形象造型显现出一种独特的造型特征。萌系动漫形象大都造型可爱,不论身材如何,脸部都是少年人的模样,主要集中于对大眼睛的刻画,有时甚至会完全省略鼻子和嘴巴。这一点与中国画中的“计白当黑”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妙。
五、结语
写意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在审美领域中的独特见解和真情领悟。然而,不能因此断定写意只存在于中国传统画中,写意的审美内涵也可能在动漫艺术等其他的绘画艺术形式中得到运用和彰显。
参考文献:
[1]汪宁.中外动漫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余为政.动画笔记[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3]写意精神:中国美术的魅力[N].美术报,2007-09-22(5).
[4]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5]顧欣.中国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文存阅刊,2020(50):64,63.
[6]周琳琳.中国画写意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世界,2018(6):94-95.
[7]侯治伟.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动漫设计中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0-22.
作者单位:
大连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