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洁,李玉忠
(1.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2.菏泽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关键问题和价值归属,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具备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成为高素质思政课教师,推动高质量思政课建设。因此,深入分析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实践向度,能够唤醒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意识,强化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自觉,促进思政课教师的自我赋能,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身份认同。
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核心在“专业”,根本在“发展”,是其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更是信仰的笃定、人格的升华,是有效开展思政课的应然之思,也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需。
人是有意识的,是积极的、主动的,人的发展并非完全被动地受外在异己力量或者环境影响无意识的发展,一定是在主体自觉带动下的能动的发展。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确立了“自我”在发展中的地位,能动发展成为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形态,构成了思政课教师的主体要求。一是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是完善知识结构、加强业务能力、提升师德素养的有效方式。思政课的性质和地位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不仅内容更多,而且程度更深,“对普通教师只要求‘有’和‘无’ 的问题,而对思政课教师要求是‘强’‘深’‘新’‘广’‘严’‘正’。”[2]思政课教师按照“六要”素养进行专业发展,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注重在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上下功夫,成为政治立场坚定、学科素养深厚、教学技能扎实、人格魅力超凡的思政课教师。二是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是连续进阶式发展。外在约束性的教育培训是浅层次的,能够在短期内显现发展成果。但是,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其内生动力,这是思政课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持续的学习力、快速的适应力的关键。只有不断地拓宽学习的广度,强化学习的深度,才能克服本领恐慌,不断砥砺前行,不负党和人民对思政课教师的期待。三是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内嵌了主动反思。思政课教师只有跳出“教书匠”的思维惯性,审视自己“传道者”的身份,才能把“职业”发展成“专业”,做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担负起塑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神圣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讲到,“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3]这是对思政课本质的认识深化和价值诠释。思政课讲道理的对象是学生,对学生讲道理就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出发点、发展过程以及落脚点都聚焦于学生对“道理”的深刻理解、透彻明晰、学以致用。思政课所传达的道理,道有其根本,理有其本质。所谓道,是客观规律,是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是教书育人规律,是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所谓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之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之理”[4]。那么如何把理讲清、讲透、讲深,就需要在讲理的过程中遵循客观规律,如此才能让学生在认识真理基础上形成真理性价值观,帮助学生扣好扣子,也就回归到了思政课教师“为什么发展”的教育之本。那么学生如何形成真理性价值观呢?这需要学生经过价值认知、价值判断和价值认同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就一一对应思政课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重点提升的三种能力。一是教师专业发展夯实了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基础,具备教给学生“知其然”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讲理要有对象化的意识,要知道讲理讲给谁,讲些什么,讲清理“是什么”,才能让学生形成基本的价值认知,即达到了“知其然”的目的。二是教师专业发展加强了思政课教师的理论辨析,具备教给学生“知其所以然”的能力。“知其然”是讲道理的基础,要证明理的真理性,就需要达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即讲清楚“为什么”,让学生进入主观性价值判断环节。三是教师专业发展赋予了思政课教师跨越“主体间性”的能力。思政课教师将主体的主观判断进入客观思想体系,形成价值共识,达到价值认同,这样思政课教师才能实现讲好道理的价值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所获得的发展成果,都将通过“讲道理”被展现在思政课的本质内涵中。因此,思政课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不断提升了“思政”学科的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进而带动了自身包括学生能够做到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最关键的是,如何让学生在春风化雨中接受思想的洗礼,直接反映了思政课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教学基本功,即其“职业”能力,在讲道理过程中体现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可见,“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是对思政课教师素养的深刻认识。”[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6]思政课教师必须统筹好思政课的政治性、学理性和现实性,把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作为专业发展的关键支点。一是能够通过理论学习来学习新思想、厚植新知识,把专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及时转化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教学吸引力,强化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价值性。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能够做到以理论的彻底说服学生,以彻底的实践引领学生。二是通过调查研究来把握现实、联系实际。学生“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7],调查研究就成为思政课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把握现实、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通过调查研究,思政课教师能够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变化与学生的思想变化、现实需要,及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成果转化为理论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价值认同,从而使思政课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思政课教师有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才能树立办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的自信心,增强自身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
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下,思政课教师“量”的需要和“质”的提升被同时摆在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思政格局背后隐含的问题实质是思政课教师得到持续、高质量的专业发展是必要的,而且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切实提升其专业发展力度和持久度。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既需要外援动力的培塑,又需要内生动力的支撑,其内生动力强调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立德树人的使命视为发展旨归,概括起来就是主体具有自觉性、发展具有自主性、育人具有自为性。这种自觉、自主、自为的内生动力势能是思政课教师作为其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体,确保其专业发展具有持久性和贯通性的关键,也是实现思政课教师自身主体性发挥的关键。
思政课教师的主体自觉来自教师本身的政治信仰、职业认同,在专业发展中具有核心支撑作用,是思政课教师持续追求自身进步的主体意识。这一主体自觉关键是解决了思政课教师主体角色“异化”问题,使思政课教师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经师易求,人师难得。”[8]作为思政课的主导者,要实现这一状态,需要思政课教师在知识、情感、信仰和行动方面达到意识自觉和行动自觉,在专业发展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实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另外,思政课并非仅指一门课程,它是一个贯穿人的每个发展阶段的课程体系,这种主体自觉又体现为思政课教师的共同体意识,为了规避思政课在内容和目标上存在脱钩和断裂的情况发生,就需要打破思想、学科壁垒,推动优质资源互动共享,实现铸魂育人的通力合作。所以,思政课教师的主体自觉是有价值指向的,是在“我是谁”的基础上形成“有什么意义”的深度理解,从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确立“在马言马”“授业解惑”“立德树人”的自觉意识,实现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思政课认同、马克思主义认同的“三合一”以及“术”“学”“道”的“三合一”。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的建设提出了“两个关键”,这“两个关键”也成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塑造“可信、可敬、可靠”的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一招。思政课的“专”,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思政课的论述中进行了充分的说明,“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9]一方面,思政课教学涉及内容多、领域广,“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10],不经过系统的专业发展,很难上好思政课。另外,学生也会在思政课上提出一些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的敏感性问题,思政课教师想要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也需要长时间的专业发展。因此,讲好思政课不容易,这个课要求高。那么,如何确保思政课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有持续动力,注重思政课教师的自主发展就成为深度契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诉求。所以,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六要”具体要求,自主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塑造专业品德,并且进行有目的的自主反思行为,从而表现出自我内化的专业发展能力,成为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11]由此信仰、价值与精神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核心三要素, 而思政课铸魂育人之“魂”就是价值、信仰与精神三位一体的统一。思政课不会主动触及学生心灵,构建学生精神世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通过系统化、全面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开展学生灵魂塑造工程,影响学生的精神原则、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等。思政课教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其“精神教具”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学技术的影响,“其思想觉悟、政治立场、价值取向所外化出来的言传身教直接间接地传达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和判断。”[12]因此,思政课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既是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积淀和升华,又是其专业道德的涵养和净化,更是其人格魅力的外显,必须保证政治清醒,主动对学生输出积极情绪和正确价值观,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以及思政课的建设,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思政课教师的重视。对于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也应该随之发生转向,要始终保持思政课教师的先进性和专业化,必须由以往的外部环境和制度的规约, 转向思政课教师能动的进阶式的专业发展,开始注重对思政课教师内在层面的关注,它是一种内源性自主发展模式,解决了思政课教师“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是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中主线问题。
从教育发展的视角来看,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从教育活动的开展来说,教师是主导力量、关键环节。将发展过程视为思政课教师能动、可持续的建构过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说至关重要。
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必然要基于思政课育人使命和思政课教师成长规律建构合理的目标体系,形成清晰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为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目标引领,开启了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创生之路。首先,“政治要强”和“情怀要深”是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立场要求,聚焦了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政治目标和情感目标。思政课的制度属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信仰起着“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要明确规定思政课教师台上台下、网上网下坚定政治自律,增强信仰自觉。“情怀要深”要求厚植思政课教师的家国情怀、职业情怀和育人情怀,“情”只有联结“身”和“心”才能生出“感应”和“创造”[13],自然会生发出具有主体能动性特征的、具有持续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幸福感的情怀。其次,“思维要新”和“视野要广”是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业务指向,聚焦了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思维要新”要求思政课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必须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势。“视野要广”要求思政课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具备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和学术视野。面对经纬万端的思政课教学内容,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复合而宽广的知识结构,形成纵向历时维跨时代的历史视野、横向共时维跨文化的国际视野以及交叉互动跨学科的学术视野。最后,“自律要严”和“人格要正”是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角色定位,聚焦了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道德目标。“自律要严”和“人格要正”是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师德要求,是其道德品行和人格魅力的内修和外显,体现为不断“自我认知、自我反思、自我否定、自我修正、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循环嬗变过程。总之,在“六要”教师素养的目标下,思政课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找到自己作为思政课主导者的实质角色,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势能,将发展过程视为思政课教师能动、可持续的建构过程。
思政课教师对专业发展的价值认同来源于对专业发展自愿接受、自觉认可、主动践行的倾向性态度。价值认同在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前提性、基础性作用。一方面,价值认同的前提是价值认知。要强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逻辑明证,不断引导思政课教师认清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内容、过程等内在逻辑,特别是从理论认知层面加强思政课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体悟,充分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与自身成长规律相契合,是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并将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融汇其中,是合目的性与逻辑性于一体的发展,从而进入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信任中。另一方面,价值认同的关键是情感认同。“单纯理性的认同并不一定直接导致价值的实践。价值的认同最终要落实在情感之上。”[14]思政课教师要用崇高的政治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来感染人、引领人,说到底就是要先具备崇高价值观,才能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因此,要不断引导思政课教师形成职业情感,正如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所说,“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15]这份职业内含了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理想、信仰、价值、意义,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16]相统一的职业,有其自身独特的使命和尊荣。思政课教师只有充分感知到思政课的不可替代性,才能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育人过程中,在知情结合中为其内生动力的实践生成和转化提供现实可能。
“‘为了实践、关于实践、在实践中’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主线。”[17]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在其本质上是实践的,其发展成效必然由实践来证成和推动。具体而言,表现在思政课教师能够把握自身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具体方法,在内生动力的实践性转化中生成实践智慧,主要通过思政课教师的学习赋能、课堂赋能以及反思赋能来实现。首先,学习自觉是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奠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18]其次,课堂体悟是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落脚在思政课课堂教学,必然要通过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的达成反推自身专业发展的成效,并且能够以教学活动和教学经验产生的问题意识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技能。最后,反思内省是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思政课教师只有在发展中理性反思自己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差距,才能在承担责任和发展自身中进阶。总之,实践自觉才是思政课教师逐渐生成实践智慧的必经之路。
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思政课教师内因的持续性作用,也需要外因唤醒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意识,激发思政课教师的内生动力,支持思政课教师成为自主发展的责任人。那么,形成“制度保障、平台建设、环境营造”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至关重要。一是制度保障要涉及培训、评价、激励等环节在内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通过专业发展培训,进行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规范教学技能,开拓教育视野,提升师德修养,升华教育理念。通过评价标准的制定,作为衡量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基础要求,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研能力和课堂实效。通过合理奖励机制的设置,分类提升政治素养、师德修养、业务能力等。二是平台建设要囊括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合作平台、成果共享平台和共同体建设平台,为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与专家学者和同行教师学习提升的机会。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发展共同体,打破地域、学校、学段的发展局限,让思政课教师获得更多的成长动力和更快的成长速度。三是环境保障要跟进。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营造向榜样学习、向标准看齐的进取氛围,还要创设自主发展、自主选择的和谐氛围,也要予以思政课教师一个信任、理解、尊重的舆论环境,充分肯定思政课教师的存在价值和发展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