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潮
学吹葫芦丝
这是我上三年级期间发生的一件事。一个星期天早晨,妈妈决定送我去培训中心学葫芦丝。我高兴地跳起来,因为我早就想学葫芦丝了。
来到培训中心,我看见里面有架子鼓、手风琴、二胡等乐器,心里不由得暗暗惊叹。
“宇隆,你想学哪种乐器?”宋老师微笑着问我。
“我想学葫芦丝!”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不假思索地说道。因为有个会吹葫芦丝的小伙伴说过,吹葫芦丝时会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
“行,”宋老师笑着说,“你自己先熟悉一下葫芦丝吧。”
我急忙拿来一个葫芦丝,然后轻轻地吹起来。可不管我怎么吹,它都发不出声音,即使我捂住音孔,然后放开音孔,它还是没反应。
看着周围的小朋友吹得那么娴熟,那么悦耳动听,我特别羡慕,可自己连吹都吹不响。我继续使劲吹,可这个“哑巴”根本不理我,我只好独自一人呆呆地坐着。过了一会儿,宋老师过来了,疑惑地问我:“你怎么不吹了?”
“我……我吹不响……葫芦丝。”我垂头丧气地小声说道。
“怎么会呢?”宋老师有些疑惑,“你再吹一下,让我看看。”
我拿起葫芦丝用力吹起来,即使嘴巴发出“噗噗”的声音,这个“哑巴”也不理我。这时,宋老师笑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了。我有些不知所措。正在我迷惑不解时,宋老师止住笑,说:“傻孩子,你把葫芦丝拿颠倒了,它怎么会响呢?”
现在,我已能熟练地用葫芦丝吹出许多悠扬的曲子,可每当想起第一次学葫芦丝的情形,我就惭愧不已。
此处应写出“我”的心理活动。
此处应写出“我”的心理活动。
此处应补充细节,写出“我”非常矛盾的心理活动。
此处缺乏过渡性内容,应将老师纠正之后,“我”吹响葫芦丝等情节补充完整。
结尾处“我”的感受过于肤浅,既未进行深入思考,也未达到升华文章主题的目的。
编辑诊断
习作较为细致地叙述了“我”第一次学葫芦丝的情形。虽然故事基本叙述清楚了,但是缺少相关心理描写及一些必要的交代,致使故事打了折扣,习作内容也不够丰富。另外,虽然结尾写出“我”的感受,但是不够深入,无法达到升华习作主题的目的。
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修改:
1.补充“我”在学葫芦丝过程中的三处心理描写,以丰富故事情节,充实文章内容。
2.补充交代“我”吹响葫芦丝的情形,使习作衔接自然,内容更加顺畅、连贯。
3.深入思考,补写“我”学会吹葫芦丝之后的感受,升华习作主题。
学吹葫芦丝
这是我上三年级期间发生的一件事。一个星期天早晨,妈妈决定送我去培训中心学葫芦丝。我高兴地跳起来,因为我早就想学吹葫芦丝了。
来到培训中心,我看见里面有架子鼓、手风琴、二胡等乐器,心里不由得暗暗惊叹。
“宇隆,你想学哪种乐器?”宋老师微笑着问我。
“我想学葫芦丝!”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不假思索地说道。因为有个会吹葫芦丝的小伙伴说过,葫芦丝的音色轻盈、柔美,很美妙。
“行,”宋老师笑着说,“你自己先熟悉一下葫芦丝吧。”
我急忙拿来一个葫芦丝,然后轻轻地吹起来。可不管我怎么吹,它都发不出声音,即使我捂住音孔,然后放开音孔,它还是没反应。我心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我拿的这个葫芦丝是个“哑巴”?
看着周围的小朋友吹得那么娴熟,那么悦耳动听,我特别羡慕,可自己连吹都吹不响。我继续使劲吹,可这个“哑巴”根本不理我。我心里十分恼火,真想摔了它。
我想起身去请教别人,可看到他们一个个正在认真练习的样子,又不好意思打扰他们,只好独自一人呆呆地坐在那儿。
过了一会儿,宋老师过来,疑惑地问我:“你怎么不吹了?”
“我……我吹不响……葫芦丝。”我垂头丧气地小声说道。
“怎么会呢?”宋老师有些疑惑,“你再吹一下,让我看看。”
我拿起葫芦丝用力吹起来,即使嘴巴发出“噗噗”的声音,这个“哑巴”也不理我。这时,宋老师笑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了。我有些不知所措。正在我迷惑不解时,宋老师止住笑,说:“傻孩子,你把葫芦丝拿颠倒了,它怎么会响呢?”我一听,急忙将它颠倒过来。这下,我果然吹出了清脆的葫芦丝乐声。
现在,我已能熟练地用葫芦丝吹出许多悠扬的曲子,可每当想起第一次学葫芦丝的情形,我就惭愧不已。的确,要学会一种乐器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此处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丰富了故事情节,增强了故事的趣味。
此处描写了“我”当时的内心感受,说明想学会一项技能并非易事。
此处描写了“我”非常矛盾的心理状态,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
此处补充了“我”吹响葫芦丝的情节,使文章衔接自然,内容顺畅、连贯。
结尾交代了“我”学艺之后的感受,升华了文章主题。
编辑点评
习作叙述了“我”第一次学葫芦丝的情形,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使故事活灵活现,情趣盎然。结尾还写了此事带给“我”的感受,升华了习作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