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时代”杂技教育发展刍议

2023-03-06 10:50吴正丹
粤海风 2023年6期
关键词:杂技

吴正丹

摘要:新语境下,杂技成为一门融合传统杂技、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元素的综合艺术门类,舞蹈、美术、音乐等多样艺术元素以及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的跨界融合使杂技从“炫技”走向“审美”。观众对杂技的接受心理也从杂耍式的消遣娱乐转化为审美体验及价值认同。新时代杂技艺术的视觉与意义呈现要求杂技演员在杂技本体之上打破壁垒,遵循艺术发展规律构建起符合时代的观演关系,这对杂技工作者的综合能力要求颇高。杂技教育现代化、高质量杂技教育教学队伍的建设是当前文化语境下杂技能否勇攀新高峰的关键命题。

关键词:杂技 杂技剧 杂技现代化 杂技高等教育 学科队伍建设

一、从“技”到“艺”:

培养复合型杂技演员的必要性

在全球杂技市场,融合视听、数字技术、虚拟艺术、表演等元素的“新马戏”成为时代主流,它重新定义舞台空间,力图传达赋有时代特征的杂技话语体系和意义。中国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吞刀吐火、戴竿走索等杂技表演。到了近现代,世界杂技发展理念呈现多元发展格局,给中国传统杂技带来巨大冲击,使中国杂技逐渐向现代化迈进。在中国杂技现代化进程中,杂技开始从单纯的炫技走向多元创演,从“杂技”到“杂技剧”的发展演化进程,标志着杂技由“技”发展到“艺”。“高超的技讲究奇险,成熟的‘艺则是‘技的自由状态和较高阶段,是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物。”[1]

自2004年首部杂技剧《天鹅湖》诞生到“新杂艺”的历史性变革,杂技以全新语言对审美意识形态进行着现代化探索。全国各大杂技剧团陆续推出了数百部杂技剧作。例如,广州杂技团推出的杂技剧《化·蝶》《天鹅》,融合戏剧、芭蕾、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传统杂技文化注入时代特征;云南省杂技团推出的杂技剧《聂耳》开拓革命题材,创造性地采用了“倒立小顶拉提琴”“蹦床飞竿”等技巧,以及“五线谱”“大型古筝”等新型道具;上海杂技团推出的《战上海》用身体描绘英雄赞歌,将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被誉为杂技剧里程碑式的作品;沈阳杂技演艺集团的《先声》讲述九一八事变,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中国杂技由此走进“剧时代”。这些优秀的杂技剧选取古典小说、诗词歌赋、神话、历史事件等作为素材,与舞剧、音乐剧、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并配以声、光、电、影、景等媒体手段,创造性地使用新型道具和舞美布景,在满足现代观众实用意识之外的超功利性的审美意识的同时,对杂技演绎人员的能力提出了综合性要求。

杂技演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还要积淀文化、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元艺术修养。杂技剧《天鹅湖》巧妙地沿用了柴可夫斯基的原版舞剧音乐,演员必须有相关音乐修养才能在演绎过程中把握好节奏,提升杂技剧的艺术观赏性,使观众领悟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审美境界。杂技和舞蹈则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现象,大量考古文献表明乐舞文化中包含着杂技内容。“具有‘体轻气馥,绰约而窈窕的文舞,被视作杂技的柔术,而英武刚健特别是持有兵器、有翻腾技巧的武舞更是杂技无疑。”[2] 到了现代,舞蹈动作更是被广泛运用于杂技演出,《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将东方杂技的惊险奇与西方芭蕾的柔美巧妙结合,以舞蹈形式实现杂技质的飞跃,开创了世界杂技新流派。当然,杂技演员深厚的文化素养也必不可少。红色题材杂技剧是以杂技艺术演绎革命故事,要求杂技演员除技术本体外还应对历史文化背景具备基本认知。演绎人物题材杂技剧也需要以对角色内心、文本情境及剧本思想主题的理解为基础。由此可见,跨学科培养“复合型”杂技艺术人才是新时代的必然趋势。

二、路漫漫其修远:

杂技教育的历史经验及现实问题

(一)杂技高等教育缺失,完整的学科体系尚在建立

杂技教育仍以“师徒相传”的经验教学模式以及学校院团教育为主。师徒制教学模式中,师父按照“口传心授,以身示教”的方式传授学员,这种传艺方式小型、分散、单一、随意性大,推崇“一招鲜,吃遍天”的理念,局限于技艺传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杂技演出团成立团办学员班培养人才,如广州战士杂技团、中国杂技团等,杂技教育规模有所扩大。推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后,一些学校也积极建立杂技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系统讲解杂技知识、艺术知识等方式推动杂技教育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例如,2004年中国杂协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设艺术管理专业大专班,设置了杂技艺术理论、舞台美术、现代舞基训与编导、中外艺术作品赏析、大学语文与写作等21门课程。2017年,北京城市学院与中国杂技团联合成立北京城市杂技艺术学院,全国首个本科层次的杂技艺术高等教育学院就此建立。

尽管杂技教育持续发展,但相较其他艺术门类(比如舞蹈教育,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初便积极引进芭蕾教育体系,80年代初又开展了硕士教育,90年代末又发展了博士教育),杂技的本科教育仍落后于国家艺术教育事业,硕士博士教育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杂技教学体系不完善,高等教育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教学体制难以满足各大杂技剧团人才需求的历史困境及现实局面。

(二)杂技行业理论研究和学术地位制约杂技发展

从角抵、曼衍之戏到百戏散乐,杂技被誉为“东方人体文化中的活化石”,“顶碗”“耍花坛”“咬花”“转碟”……杂技品类多,具有高、险、难、奇等高维度技术特征。杂技、杂技剧、新杂艺、马戏呈现多元发展局面,但杂技理论研究始终落后于实践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文艺界对杂技理论以及雜技议题的重视,在“中国艺术学研究需要加强杂技艺术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使历史悠久的中国杂技艺术得到应有的学术地位”[3] 的认知下,杂技理论研究涉及杂技本体、杂技交流史、杂技批评、杂技美学等方面,研究学者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指导意义和学术支撑的杂技理论著作,如《杂技艺术论》(2003年)、《杂技概论》(2007年)、《中华杂技艺术通史》(2012年)、《中国杂技史》(2014年)。随着杂技理论研讨工作的持续开展,中国杂协也将杂技理论评奖纳入金菊奖,推出的一批批优秀著作为中国杂技理论研究指引方向。2017年,广西民族大学教授董迎春申报的《中国当代杂技的创作研究》获得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成为中国杂技的首个国家课题。[4]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杂技理论研究呈现后来居上的可喜势头,但由于对杂技理论体系建设等课题重视不够,杂技实践仍然先于理论:从杂技到杂技剧,创作者更多是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杂技界理论敏感度落后于实践,以杂技理论体系为支撑培养专业化复合型人才,现有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三)杂技领域师资力量薄弱,杂技教学专业化受限

约翰·M. 格里高利在《教育七律》中指出:“教育技艺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训练的技艺和教学的技艺。”[5] 许多杂技教练在成为教练之前已经是出类拔萃的杂技演员,在杂技本体方面,他们的专业造诣无可厚非,但教练与演员所需的岗位能力并不相同。杂技演员更注重个人技术能力提升,而合格的杂技教练不仅要有符合时代要求与发展规律的教育观,需要专业认证以及教练实践管理和评价机制做支撑,还应该从表演者心理、技术本体、理论知识、职业规划等各方面给予学员合理指导,但目前杂技领域教师的选拔评价制度机制不清晰。杂技教练的教学方式往往形成于实践经验,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除此之外,杂技教学技艺方面,如教育理念与情怀等专业精神素养、教学研讨示范等教育教学途径、信息检索和分析素养等还不强,导致杂技迈向高等教育受限。注重培养专业化杂技教练是当务之急。

三、文以载道,艺以修身:

改善杂技教育的具体策略

推动杂技现代化需要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教育模式,在技术本体之上注重从业人员文化素养以及跨学科艺术能力的培养,培育新型复合型人才。实现杂技教育教学科学化、规范化,构筑杂技教育的时代品质和向上基因,可以采取以下举措。

(一)产教融合改善学科布局,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新业态

当前,我国在杂技教育体系层面实现了“中高本”覆盖,可以进一步续接硕士、博士层次,形成完整闭环。在杂技复合型人才培育过程中,不仅要在基础教育方面补足文化、舞蹈、音乐、美术、戏剧等方面的知识,在杂技高等教育阶段也要开设关联性专业,从实践和理论层面提供全面科学的课程体系,如杂技编导、杂技教育、表演课程、舞美、计算机等,以提升杂技演员全方位的经验水平、舞台叙事能力。此外,推动产教融合,形成从杂技演员到导演、灯光、道具设计、经纪人、创意策划、营销公关等人才培养的新链条,解决杂技人才培养青黄不接导致的杂技演员艺术生命周期短、转行难等问题。

(二)借鉴世界杂技教育历史经验,成立学术沟通交流平台

作为杂技教学的重要支撑,杂技理论研究一方面应不断守正出新,善于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新理念,在“走出来”和“引进去”的过程中从世界艺术、世界马戏艺术中吸收优秀的艺术元素,借鉴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探究中外杂技理论的共性与差异,与世界前沿杂技学术理论交流碰撞,为构建和规范中国当代杂技教育理论提供参考;积极成立优秀的杂技理论研究队伍,编撰更多具有支撑意义的杂技理论书籍和研究报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线上线下学术沟通交流平台,搭建理论研究资源社区,让优秀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成果通过“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渠道“出圈”,为杂技教学和杂技艺术提供理论依据。

(三)重视教育教学方法提升,促进杂技教学科学化、规范化

杂技教学涉及面众多,包括文化知识、杂技技术本体、艺术修养、安全保障问题、训练方法和起步铺垫、引导学生热爱职业内容与培养职业态度等,老师还要因材施教注重艺术修养,判断学员的适应能力,引导正确的方向,这些都对教师的教学技艺有严格要求。在培养优秀教师方面,应引导教师摒除专业演员或优秀学者就是专业杂技教练的陈旧思想,推动其紧跟杂技的时代发展步伐,从不同渠道和层面就杂技知识、艺术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等加强学习。[6] 还应推进教师资格认证选拔机制,全方面提升教师在专业素养、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和学科研究队伍,运用系统思维科学设计杂技教学大纲,制定绩效评估考核并定期审核,引导教师积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将工作拆解细化,落到实处,环环攻克。

四、总结

杂技进入“剧时代”,在技术本体的基础上指出了拓宽杂技从业人员杂技艺术品格的必要性。实现杂技教育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培养新时代具有复合能力的杂技人才任重道远,需要杂技学院、杂技演员、理论研究人员、杂技教练等多方协作,达成理论与实践并行、教育和需求对口的新局面,推动中国杂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书写当代杂技新气象。

(作者单位: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

注释:

[1] [2] 邊吉发、周大明:《杂技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尹文:《中国艺术史料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4] 董迎春、覃才:《杂技70年:不断走向“杂技大国”和世界的中国杂技》,中国艺术报,2019年9月30日。

[5] [美] 约翰·M. 格里高利:《教育七律》,王贞、范兆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6] 洪建:《杂技艺术人才的培养问题》,《中国航班》,2021年,第17期。

猜你喜欢
杂技
高空杂技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海上杂技大师
建湖杂技饮誉海内外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战斗机的杂技秀
杂技进入新概念时代
中国杂技之乡——东北庄
小丑杂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