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技艺术创作与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综述

2023-03-06 03:24本刊编委会
粤海风 2023年6期
关键词:杂技艺术发展

本刊编委会

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更大力度推动湾区文艺事业和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2023年9月18日,由中国杂技家协会、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星海音乐学院联合主办,广东省杂技家协会、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承辦,粤海风杂志社、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广东舞蹈发展研究基地、广东省舞蹈家协会舞蹈理论委员会协办的“中国杂技艺术创作与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隆重举行。

“中国杂技艺术创作与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是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以“逐梦大湾区 携手向未来”为主题。论坛中,与会领导与专家学者们同聚一堂,共议湾区文艺盛事,共谋杂技艺术发展,共话湾区文艺繁荣未来。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挂职)、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黄豆豆以一个舞蹈演员记忆中杂技艺术的精彩瞬间为脉络,将自身经历细分为三个阶段,阐述杂技艺术之美、杂技艺术之绝以及杂技艺术拼搏进取的精神。未来,论坛组委会应在中国文联的统一布局下,为杂技艺术协会做好献策出力,保驾护航的工作。在新时代,为党和人民共同献上更多优秀的文艺剧目。

一、杂技历史钩沉与本体发展研究

与会者回顾杂技发展历史并展望未来,多位业内人士谈及杂技艺术之“核”应关注杂技本体发展。杂技艺术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表演艺术之一,这一古老艺术的技与艺、难与美的本体特点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传递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一)千年历史中的杂技寻踪

北京舞蹈学院科学研究处处长、国务院学位办公室艺术硕士指导委员会委员刘建指出,在舞蹈与杂技艺术并行发展的汉代,奠定了整个中国杂技和舞蹈的基础。汉代杂技寄居在乐舞百戏中,这在汉画的视觉直观中清晰可见。其一,隐匿于汉画乐舞百戏中的杂技;其二,杂技的表演主体及凭借;其三,杂技的表演内容与技术。杂技为乐舞提供了身体技艺,而乐舞百戏则为杂技提供了身体技艺的语境和言说。这种技术与艺术、“形”与“义”的双向互补,是今天中国以身体为媒介的艺术所特别需要继承和发展的。

(二)杂技艺术的历史本体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原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表示,“讨论杂技艺术的本体发生,应明白‘本体寓于‘具体之中的道理。在‘劳动创造了人这一根本意义上来说,杂技艺术无疑是人类劳动技能,特别是人类狩猎劳动技能的提高与升华。而在杂技艺术的历史演进中,在中国史籍中最早能‘验明正身的杂技艺术可能是‘角抵戏。”据《汉书·武帝纪》云:“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角抵”本作“觳牴”,以此作为“杂技乐”之初名,于平认为可以看到其中烙有人类狩猎劳动的印记,这也反过来证明了人类狩猎劳动与杂技本体发生的关联。“自杂技登录史籍,无论朝代如何变更,都视之为‘戏,从秦‘角抵戏、汉‘百戏、唐‘杂戏到元‘把戏都是如此。同时,并列于‘幻戏(魔术)、‘动物戏(马戏或猴戏等)及‘优戏(滑稽戏)的‘把戏,应是今日广义‘杂技之形态本体的内质,关乎杂技艺术的历史本体。杂技艺术的历史本体有着两个显著亮点:一是对人体技能的超常开发向极限逼近,以奇险性征服了大众涉险猎奇的观赏心理;二是对超常开发的人体技能作‘舞蹈美化,以艺术美引导着大众‘由技入艺的观赏境界。”

二、杂技艺术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

杂技艺术凝结着历史的结晶,展现着时代的精神风貌。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七十多年的杂技发展,杂技艺术已取得较高成就,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博采众长,汲取姊妹艺术之优长,另一方面在继承丰厚传统基础上续写辉煌。当下,世界杂技艺术呈现出全球化、多样化发展格局,中国杂技人从未停下求索的脚步。

(一)杂技艺术发展中彰显本体特征

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提及,中国杂技完成了由情绪到情节、由情节到情境的审美转变。新时代杂技艺术已经进入了情境与意境结合的审美境界,而杂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打通市场、政府与理论学术三重通道。

(二)现代杂技的审美意蕴

《杂技与魔术》杂志社原主编高伟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杂技经历了‘显技‘融艺于技‘由艺臻境三个不同的审美层面,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意蕴和精神蕴涵。其一显技,彰显本体技艺中的哲思。杂技诞生之时,即以‘技彰显于人。‘技被杂技人视为立命之本,‘显技成为杂技表演的第一要素。其二融艺于技,兼及内外走向艺术审美。杂技从美学意义上的美转向了与一般意义上的美并存,由自我完善转向自我与他者(观赏者)同在,通过他者的接受与欣赏反刍自身,达到自我、他者与自然世界的和谐共鸣。其三由艺臻境,杂技走向“形而上”。现代杂技艺术正是在传承与弘扬中延续历史,延续几千年遗存下来的杂技艺术传统基因,并在坚守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而无论是文化思想、美学精神的当代传承还是传统杂技艺术的现代转化,都是在新时代新语境下的一种文化实践,它赋予杂技以现代意义、现代价值和中华文化美学精神。”

此外,于平教授对于“杂技现代美化”这一点认为,“自明清以降,我国杂技步入了‘现代进程。一是体能开发与道具应用并进,二是技术难度与技巧设计共荣,三是杂技耍弄与戏曲表演互益,四是传统杂技与现代马戏同辉。近代以来西方马戏的大棚装置、照明技术与节目设计理念,促进了我们传统杂技的‘现代进程。杂技艺术的‘舞蹈美化也即通过舞蹈设计来强化杂技审美,依其切入的层面大约可分为五个方面。其一,是对杂技艺术的人体动态呈现进行造型修饰;其二,需要对杂技艺术的人体动态呈现进行‘主题变奏;其三,对空间位移(舞径)和空间分布(舞群)的设计是对人体动态‘主题变奏的深化与拓展;其四,‘舞群不仅仅是动态人体的空间分布,更是动态人体呈现于舞台的独立视觉单位;其五,‘意象化与‘情节化的舞蹈设计,是使‘杂技摆脱单纯演‘技而‘由技入艺‘以技通道的重要路径。”

(三)新时代杂技的“中国形象”塑造与“中国话语”构建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董迎春,以众多杂技剧为例指出,当下的一些杂技剧结合我们的中华美学精神、新时代的创作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塑造了很多新时代的中国形象。对于新时代杂技的“中国形象”塑造与“中国话语”构建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董迎春提出其价值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世界大马戏、新马戏与中国杂技(剧场)在交融中相互影响和推进。二是中国杂技剧场建设了世界瞩目的文旅品牌,承担了文化使者这一身份,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巨大的贡献;三是中国杂技艺术在与世界文艺与文化交流中起到文明互鉴的作用。”

广西艺术学校校长罗征将体育与杂技进行横向类比,通过体育与杂技发展的差异着手,反思杂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文化与教育推广、产业运作、政策完善与设施建设几个方面提出杂技发展的实践路径。

三、杂技高等教育发展问题聚焦

在本次论坛中各位与会专家为杂技未来发展各抒己见,同时各位专家都对杂技教育进行问题聚集。以问题为导向,对杂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中的现况进行分析。杂技界已对此高度关注,与会专家们基于杂技教育现况遇到的困难群策群力,积极讨论,助推杂技艺术高质量发展。

(一)建设“三个面向”的杂技高等教育愿景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理论研究专委会副主任、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尹力对于杂技高等教育发展这一问题,发起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的呼吁。杂技作为一门纵贯古今横亘中外的艺术,面对当代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她认为,“应将杂技艺术明确纳入中国现代艺术体系中来,建设中国杂技学学科刻不容缓。杂技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表演艺术。从古代角抵到百戏,源远流长,同时,杂技艺术的开放性又使其历久弥新。作为世界共通的艺术,杂技跨越了年龄,跨越了文化,在近一个世纪以来,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力量。杂技艺术千百年来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体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乐观的性格,以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追求。今天,我们应该突破传统和创新的困境,着眼现在,放眼未来,让这门古老艺术从根源上真正得以传承和创新,在新时代中国建设与发展道路上激发其创新创造的生机与活力。”

(二)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杂技高等学科建设

星海音乐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演员魏葆华通过调研数据分析杂技教育现状认为,当下的杂技教育中存在教育体系断层、杂技人才培养机制单一和招生生源缺失、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单一、教师质量参差不齐四大问题。杂技在极力追求技与艺的平衡之时,人才培养模式却相对滞后,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缺失,使杂技发展与人才需求不匹配。为解决这四大问题,首先,明确杂技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尽快搭建杂技专业或杂技舞蹈专业方向的本科教育;其次,更新教育理念,借鉴成功经验,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再次,多方位、多渠道加强杂技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人才培养是艺术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基础,构建杂技艺术高等教育是解决当下杂技艺术困境,推动杂技艺术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道。

中国杂技家协会理论研究处处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任娟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语境,认为杂技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具备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行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誓,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注出新的历史方位,开启了新的逐梦征程。当前杂技界有这样的自信,文艺界有这样的共识,杂技在高等院校设立学科,开展学科教育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从重要性而言,杂技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关乎珍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基因,关乎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关乎创建一条中国特色的艺术发展道路和艺术学学科建设道路。从必要性而言,当下困扰中国杂技创新发展的诸多问题,最终都归结于杂技高等教育的缺失,必须打破原有教育模式,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杂技人才队伍,加快释放新时代杂技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质变效应。从可行性而言,作为在行业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的专业性人民团体,中国杂技家协会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进行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突破性和实效性的工作。建设中国特色杂技学科,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我们义不逃责,把万事有解的思维贯穿于干事创业全过程,最终实现创建“中国杂技学”这一当代杂技人的光荣梦想。

(三)杂技人才培养体系的若干思考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昌勇从高等教育、跨文化交流与文旅融合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于杂技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的想法。我国杂技教育是以中职教育和院团中的团带班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和创作了大批优秀的剧目,但从杂技和杂技艺术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人才培育模式是远远不够的。杂技如何纳入到高等艺术教育体系中来,深度地参与国家文化的建设,这是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他看来,一是健全新时代高等教育体系,只有教育体系健全成熟之后,它才能为社会培养输送一批杂技专门人才;二是开拓跨文化交流的新路径,杂技以肢体语言为表现的特性能够突破语言隔阂,它能够在世界与中国之间开辟一条走出去与引进来的交流走廊;三是探索文旅融合的新思路,我们需要走向融合,在融合的基础上勇于打破限制,发挥想象力,培养独创的能力。

原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杂技团团长张红对高等教育中发展型杂技人才的培养提出几点思考。发展型杂技人才的培养,源于师徒传承,始于团带班,规范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于杂技高等教育。目前杂技教育的发展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杂技院团输送的是人才资源,而杂技事业不仅需要培养杂技演员,也需要综合发展。她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是解决应用型杂技艺术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是解决发展型杂技人才的培养。我們需要在杂技学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研究的专业性、各领域交融发展的融合性和扩宽渠道广纳人才的开放性。

本届论坛为加强文艺院团与高等院校间的交流合作,推动湾区文艺事业和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精心选取议题,将论坛分为主旨发言、青年论坛、杂技研讨会等三大模块。论坛内容设置具有专业性、前瞻性,分析新时代杂技教育事业面对新环境、新变化、新形势。多元化的杂技艺术创作对杂技人提出了更多挑战,如何适应中国杂技演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论坛中各位专家从中国杂技教育着眼新环境,用新思维推动新实践。

(资料整理:杜粤 林灵)

猜你喜欢
杂技艺术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纸的艺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老鼠演杂技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