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路径探索

2023-03-06 04:54:58廖雨婷
成才之路 2023年5期
关键词:网络思政教育高校辅导员新媒体

廖雨婷

摘要:在信息裂变式传播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其中有些大学生也容易一叶障目,做出以偏概全的论断。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积极探索网络思政育人的途径,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突破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把大学生培养成自觉传播网络正能量的向上青年。文章以某地方院校学生工作为例,分析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基本概况,并对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的五大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络思政教育;新媒体;大学生;高校辅导员;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5-0021-04

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工作者而言充满机遇与挑战。高校辅导员应高度重视网络思政育人工作,为学生积极搭建健康的新媒体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帮助大学生纠正不良网络行为习惯,进一步提升网络思政育人实效,以适应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目标。高校辅导员在“互联网+思政教育”格局中,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亟待提升,特别是舆情应变能力、创新网络交流方式及对学生网络全方位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短板,这从客观上牵制了新媒体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因此,高校辅导员要致力于探索网络思政育人新路径,积极投身于新媒体融合事业,为网络思政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基本概况

1994年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之年,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与发展,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由初步探索到主动建设,再到逐步成熟,直至进入当前深入发展的阶段。这四个阶段是网络思政教育因外部环境不断出现新形势、新发展、新变化、新挑战而介入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方方面面,进而引发网络思政教育重视程度逐步提升的必然结果。

按照时间线索梳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4-1998年(初步探索阶段)。该阶段各高校基本奠定了网络阵地建设的前期基础,网络舆论环境总体上风清气朗。第二阶段为1999-2004年(主动建设阶段)。200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各高校致力于探索思政教育工作进入网络的方式方法、消除不良舆论造成的影响、科学规范网站建设等。第三阶段为2005-2012年(逐步成熟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高校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四阶段为2013年至今(深入发展阶段)。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高校辅导员要主动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新要求,“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相较于传统育人体系,网络思政教育有以下三个变化维度。一是研究的主客体更加全面。各类网络应用APP可以精准解析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研判大学生的行为走向,为网络思政工作者提供了方便,但目前大学生因网络不当操作行为而诱发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对现有工作模式进行及时改进和完善,进一步提升网络思政育人成效。二是研究的内容更具复杂性。辅导员可以依靠网络工具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以不同的视角、思维、行为等建立一个相对完备的育人模式。三是研究的内容关联性变强。网络数据的内容庞杂,呈散点化趋势,建立关联性完整的数据模型对分析网络事件进行正面教育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对内在关联性进行彻底的分析和过程反思,才能厘清所有的内容,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思政教育。

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五大路径

1.播撒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彰显立德树人鲜亮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因此,高校要用好新媒体宣传渠道,在网络阵地播撒红色基因火种,种好“思政责任田”,稳步实现铸魂育人工程。

(1)用星星之火,点亮信念的灯塔。笔者所在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发扬文科专业的优势,积极开展“红色导航”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学生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色精神,强化红色文化育人效果,将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星星之火”之势,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落细、落地。

(2)打造网络思政新窗口。学院组织学生成立线上红色学习群,通过线上读书活动引领学生的成长。辅导员组織学生利用抖音账号拍摄宣传征兵、志愿者服务、主题团日纪实等视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家国情怀,彰显社会主流价值观。推送“选树”系列人物报道,包括考研典型、学习典型、征兵典型等,把晦涩难懂的“大道理”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小道理”。辅导员指导学生拍摄微电影《我和我的共青团》,讲述6位大学生来到“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开展主题团日学习活动,增强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体验感,提升了大学生对红色精神的感受力和领悟力。还积极开展线上“微团课”,聆听学生们对新时代的理解和看法,促进师生互动,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

2.挖掘社会热点,协同育人,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1)社会热点事件的特点及产生的影响。社会热点问题一般涉及大众的聚焦点,关注度较高。按照部分社会热点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的态势来看,其作用可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本部分着重围绕“如何消除部分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做进一步阐述。

(2)借用社会热点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一个简单的网络热点问题,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升级成舆情事件,因此辅导员在处理热点问题时要保持高度警醒。首先,辅导员要对社会热点问题保持高度敏感,及时对社会热点问题做出解读、研判和价值引领,而消除部分社会热点问题的负面影响是网络思政育人的重要一环。其次,辅导员在日常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将正确的价值观念根植于学生内心,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旗帜鲜明亮底色。最后,辅导员要紧贴社会热点与学生日常,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将社会热点事件与辩论赛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学院通过开展以社会热点为素材的辩论比赛,引导学生把“线上”正在热议的社会热点事件引入线下小组讨论,并邀请专家、法律专业的教师进行点评,最终形成有观点、有态度、有深度的结辩。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要挖掘社会热点事件背后潜在的思政要点,并做进一步的总结、凝练和升华,以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思辨能力,引领学生争做文明网络监督员。同时,还通过结合社会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做实践类课题,以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究自覺弘扬网络正能量。另外,还让学生主动了解互联网热点流量发展演变的趋势,以避免因盲目跟风而卷入“带节奏”的漩涡。

3.借助舆情事件,靶向育人,化“危”为“机”,精准施策

(1)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特点。高校网络舆情具有表达内容随机性强、爆发性强、互动频率高、群体分化效应明显等特点。大学生是舆情传播的主力军之一,其中的一些人容易因过度关注而迷失在社交平台的言论区域,成为舆情传播的载体,这容易加速高校网络舆情的跨时空传播,以致引发危机。

(2)把握舆情事件中的教育时机。高校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中要做到“三个到位”:从应激层面,快速回应到位;从意识层面,思想认识到位;从实操层面,开展措施到位。面对突发的网络舆情事件,辅导员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潜藏的危机,并能立足于“危”和“机”,化“危”为“机”,这里的“机”指的是“教育时机”。辅导员要牢牢把握舆情事件中一闪即逝的教育时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是非取舍观和价值导向观。在日常主题班会的教育中,可以通过科学分析舆情事件,让学生受到教育,知晓每一个匿名发表不当言论的ID账号都存在被精确搜索的可能性,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

(3)具体网络舆情案例及处理过程。高校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初级指标体系包括舆情发布者影响力、舆情热度、舆情强度、舆情扩散度这四个方面。以学院实际工作为例,一些学生把“宿舍空调事件”“男女宿舍相隔太近而引发矛盾”的话题散布到了网上,这些学生认为他们是在借助网络维权,殊不知这是在借助网络舆情造势诱导负面影响。辅导员在处理该舆情事件的过程中,把握了“大网络思政”格局,首先是明确目的,其次是设计体系,突出靶向性的指引,最后引导教育对象理性处理,纠正自身错误。这里的“靶向性”是指方向性,辅导员第一时间了解事件全过程,并控制住舆情走向。首先,第一时间找到散布舆情的学生删除其所发布的话题,从根源上消除舆情扩散。其次,约谈学生,让学生对整个事件的发展脉络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并让学生发一条澄清说明,消除不良影响。再次,成立班级网络舆情“双线”监控小组。班级组织委员作为“明线”线索,副组长为班级的团学干部,作为“暗线”线索,两条线索形成“双线”合力,负责本班舆情监控工作。学院还设立了维权信箱,培养学生通过正当途径维权的思维模式。最后,总结梳理这一舆情事件的整体脉络,加强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并制定网络舆情安全预案,培养大学生成为净化网络舆情的先锋。

4.落实以赛促学,实践育人,提高师生互动黏合度

(1)“以赛促学”机制在新媒体视域下的运用。“以赛促学”是高校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防范“比赛”和“教学”的分离,又可以验证“以赛促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效性。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竞赛平台,将共享、迁移、探究、创新等要求融入线上教学,以转化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拓展“以赛促学”的方式方法,落实“以赛促学”的应有之义,提升“以赛促学”的育人质量。建设一支具有专业学术背景的师生骨干队伍,是成功开展网络比赛活动的硬核所在。高校可以委派精通新媒体的专人对师生进行系统化授课,围绕如何拍短视频、如何做“爆款”文章、如何引流推送等进行业务指导;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课进行半结构式面试访谈,交流参赛的经验与感受。

(2)网络赛事的参与渠道。网络思政教育的本意在于突破传统模式,解决师生沟通互动不畅的问题,让学生以更包容、开放的姿态融入比赛。辅导员要引导学生积极获取各类宣传平台的网络赛事信息,如微信公众号“大学生比赛网”“文艺赛事”等会定期推送网络征文、网络短视频拍摄等赛事信息。专业类公众号“社会工作网”“online辩论”“学前教育网”,可以使学院社会工作、法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相关赛事,积极参与赛事,实现以赛促学。学院以“第二课堂”为抓手,加大对线下比赛项目的宣传力度,如“三下乡”和“田野思政”、创新创业项目、幼教新星大赛等活动,以进一步提高专业和实践的融合度。“线上”和“线下”两手抓,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学院还积极分享网络直播课堂,通过访谈、连线场内场外学生等形式进行师生互动交流,使沟通更具时代感、新鲜感和代入感,增强师生互动黏合度。

(3)落实“三建”工程,增强网络互动黏合度。网络思政要坚持内容为王,讲好中国故事、湖南故事、郴州故事,讲好身边的故事,如“半条被子”“湘南起义”“第一军规”“女排精神”等。网络思政教育要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以增强网络互动黏合度。而增强互动黏合度的关键在于落实“三建”工程,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网络育人品牌。首先,要通过搭建“互联网+”宣传平台,通过留言板开展线上交流。其次,要组建专业导师团队,突出思想政治引领。最后,要共建网络阵地,共同致力于守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家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引导、自我监督的主体作用,定期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开展调研,使其形成自查、自纠、自改、自省的网络自我评价意识。

5.聚焦网络心理,服务育人,共建网络精神家园

(1)加强网络心理建设的重要性。目前部分大学生在网络内容选择、心理和情感认同方面还存在一定偏差。对此,聚焦大学生网络心理,激励大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大学生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思潮和网络现象时能够做到头脑理性、言行得体,是每一位高校思政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所在。

(2)网络心理建设的主渠道。加强网络心理建设,首先需要遵循思想传播规律和心理建设规律,通过网络心理建设使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认知、健康的情感和人格,做到理性替代感性、包容替代计较、良言替代恶语、变通替代刻板、公理替代私意。其次要根据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和心理趋向,坚持正面引领,强化心理疏导和心理建设,有效化解群体性心理危机。最后,要多渠道、多途径拓宽网络心理建设路径,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一方面要及时宣传和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引导大学生通过官方渠道了解事态发展,做到心态平和、理性分析;另一方面,要挖掘富有時代特征的新媒体渠道,作为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辅导员要充分发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作用,积极组织大学生团队开展思想政治状况调研。重点培养各班班委、团学骨干和社团成员,形成乐于参与、充满正能量的网络互动氛围,进而带动班级、团学会、各类社团的其他成员共建网络精神家园。辅导员可以通过实时互动了解大学生的网络流行语、颜文字、趣味表情包等互动模式,获取学生的好感和信任感,进而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习指导、生活辅导、情感疏导和就业帮扶。

(3)新冠疫情期间网络心理育人的措施。学校层面开展了“5·25哈哈秀”心理剧晚会,学校社团社会工作者协会利用新媒体开展线上“解忧杂货铺”“笔墨抗疫”网络书信活动,让学生抒怀言志。学院积极利用网络传播心理健康知识,通过“两微一端”、腾讯会议等平台开展线上心理辅导活动,充分发挥网络心理育人作用。这些线上活动,极大丰富了疫情期间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也让大学生更加坚定了抗疫必胜的信心。

三、结语

总之,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需要积极应用网络开展工作,提升自身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与学生近距离沟通交流,为思政教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要努力构建网络育人环境,提升思政教育意识,优化思政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逐渐健全和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辅导员在开展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网络阵地意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长期不间断地输出优质内容,及时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做好网络舆情监测。要建立以“红色基因”“社会热点”“舆情事件”“以赛促学”“网络心理”为关键点的网络育人机制,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打造又红又专、形式多样、集服务和特色于一体的网络思政育人阵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张瑶.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研究[J].公关世界,2021(02).

[3]黄向军,许云燕,周亚傲.高校网络思政育人路径创新思考[J].北京教育,2017(04).

[4]裴晖.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4).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for College Counselor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ing the Student Work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Liao Yuting

(Xiangnan University, Hunan Province, Chenzhou 423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media era of information fission communication, college students are willing to accept new things, but some of them are also easy to make a one-sided conclusion. As a college counselor, we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ways to educate people through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 breakthrough,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give play to the main role of college students, publicize the mainstream values of society, and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into upward youth who consciously spread the positive energy of the network. Taking the student work of a lo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olleg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bes into the five major paths of colleg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network 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new media; collegestudent;collegecounselors;route

猜你喜欢
网络思政教育高校辅导员新媒体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探析
决策探索(2017年4期)2017-03-11 05:36:54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6:47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46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