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轶虹,李炳荣,周新木,吴志军
丽水市中心医院,浙江 丽水 323000,1.放射科;2.病理科;3.心胸外科
发生于肺部的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大多与胸膜关系密切,局限于肺叶内者非常少见。笔者报道1例局限于肺内的SFT影像表现。患者为35岁女性,体检意外发现左肺上叶肿块,病灶形态较为光整,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度持续性强化,周围可见“贴边血管征”。患者接受胸腔镜下左肺上叶切除术,病理为SFT。
患者,女,35岁,于2021年9月9日于丽水市中心医院胸部CT平扫体检时意外发现“左肺上叶肿块”;患者无恶性肿瘤既往史,无传染病、吸烟、饮酒史。血常规、生化、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入院后进一步行胸部增强CT检查示左肺上叶前段一个类椭圆形肿块,长径约4.9 cm,边界锐利清晰,病灶轮廓较为光整,仅局部呈浅分叶改变;肿块内密度较为均匀,平扫CT值约46 Hu,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均匀强化,CT值约59 Hu;静脉期呈持续性均匀强化,CT值约62 Hu;病灶周围可见“贴边血管征”,未见明显卫星灶且无阻塞性肺炎或阻塞性肺不张征象;两肺门及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见图1。CT诊断“左肺上叶良性肿瘤可能大”。2021年9月13日在全麻下行“胸腔镜下左肺上叶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5 d出院。病理结果:左肺肿块质硬,大小约5.0 cm×3.5 cm×3.5 cm,边界清楚,镜下见梭形肿瘤细胞呈杂乱状、席纹状或血管外皮瘤样结构排列,无明显异型,核分裂少见,细胞部分区密集,部分区疏松,其内含有粗细不等胶原化纤维及玻璃样变。免疫组化标记:CD34(+),Bcl-2(+),STAT6(+),CD99(+),SMA(-),desmin(-),Ki-67(约2%+)。诊断:SFT。见图2。
图1 35岁女性患者肺内SFT CT平扫和增强扫描图
图2 35岁女性患者肺内SFT病理图
SFT为间叶源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多个部位;本病多为良性,患者常无临床症状,部分瘤体较大者可出现相应压迫症状,但少数SFT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可能出现术后复发或转移[1]。
SFT在镜下常可见假包膜,因此平扫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软组织肿块;当病灶较小时SFT通常表现为类似肌肉组织的均匀密度,病灶较大者可因瘤内出现坏死呈不均匀密度;而边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者往往提示恶性[2]。SFT的动脉期强化表现取决于肿瘤细胞密度、纤维间质比例与肿瘤血管丰富程度,其典型表现为动脉期“地图样”高强化并可见瘤内/瘤周存在迂曲肿瘤血管[3]。本例术前并未被精确诊断为SFT,这是由于首先发生于肺部的SFT大多与胸膜关系密切[4],而局限于肺叶内者非常少见;其次本例在增强期间仅有轻度强化、未见肿瘤血管与本病的典型强化特征不符;最后,本例具有“持续性强化”的特征或许被影像阅片者所忽视,因为该征象将有助于提示病灶可能富含纤维间质。但依据病灶“轮廓较光整、边界清晰、具有强化较均匀及贴边血管征”等良性征象[5],本例术前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可能大”,这也为临床手术提供了一定参考。
本例的鉴别诊断包括:①周围型肺癌:浅分叶、短毛刺、胸膜凹陷征、血管纠集、空泡征为周围型肺癌典型征象。②中央型肺癌:支气管受累或闭塞是中央型肺癌的常见征象,常伴随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另易侵犯邻近血管且常见肺门及纵隔肿大淋巴结。③肺错构瘤:病灶多较小,病灶内含脂肪成分和特征性的爆米花样钙化为其典型特征[6]。
SFT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患者预后与病灶大小、肿瘤细胞异质性程度以及是否坏死等因素相关[7];有研究认为病理结果中Ki 67指数>5%有助于提示恶性可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