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华
旧时,江南古城镇江有腌大菜越冬的习俗。小雪节气前后,家家户户的主妇都忙着清洗腌菜缸及压菜的石盘,购买大粒食盐,腌制越冬大菜。
所谓大菜,并不是宴席上的某道最贵的菜肴,而是镇江地区特有的一种大青菜。这种菜比一般青菜高大,菜头肥硕,菜茎细长、白嫩,菜叶阔大、青绿,每棵约一二尺(50厘米左右)高,二三斤(1公斤左右)重,小雪节气前收获。大菜不仅适合腌制,取其娇小的嫩菜烧制食用也很鲜美。因其嫩,一烧就汤汁四溢,故又被称为“汤菜”。
在镇江城里,一进冬月的大门,街头巷尾便可见到主妇们忙着腌制大菜的身影,门前屋檐下常摊有晾晒的大菜。过去物资匮乏,家庭不宽裕,咸大菜是冬季食用的主菜,因此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富贵人家都会腌制大菜越冬。
镇江家家都会腌制大菜。每腌制50公斤大菜,需用3.5公斤食盐,这样腌制出的大菜咸淡适中。腌制时,先去掉新鲜大菜的黄叶,削去菜头上的菜梗。但菜头不能削得太多,否则以后倒翻咸菜时,菜叶子便会掉下来。用刀在菜头切个十字花刀,将其放置在阳光下晒一两天,除去水分后洗净、晾干。将大粒食盐撒夹在菜头内,并用盐搓揉菜茎、菜叶。将菜平铺在腌菜缸内,铺一层菜,薄撒一层盐,如此反复叠加。
大菜腌好后需用洗净的石盘压上。每天都需要将大菜倒翻一下——上面倒下去,下面的翻上来,连续倒7天。如果不倒翻,大菜会发热,直至发酸霉变。每次倒大菜,一定要把咸菜卤舀到盆里。大菜倒翻好后,再把咸菜卤从上面浇下去,让大菜全都浸在卤里。
再过10多天,咸菜全都干瘪、柔韧后,就把咸菜依次装进小口坛子里。把咸菜卤舀到盆里沉淀半天,将碧清的咸菜卤倒进小口坛子里,咸菜卤要漫过咸菜。最后,用稻草把子把坛口塞紧。到这时,大菜算是腌好了。
旧时镇江人腌制越冬大菜,主要出于三个方面原因:
1.节俭方便
所谓“进了腊月门,黄土贵三分”,人们在腊月为了购置年货,消费较高,蔬菜的市场价格比常日较贵,蔬菜品种也较少。加上寒冬腊月雨雪天气多,出门买菜诸多不便,必须腌制“寒菜”以过冬。冬季有了大菜,即使大雪封门也没关系。腌制好的大菜,既是穷人过冬的主打菜,也是平常人家救急的菜肴。
2.百搭配菜
大菜既可生吃,又可烹烧,一菜可以多吃。将菜头切成小块,淋上香油,吃起来脆脆的,咸而鲜,很爽口,是一道清香适口的小菜。菜茎、菜叶可以用来烧鱼、烧豆腐,做成咸菜茨菰肉丝汤更是鲜美无比。开春,用咸菜炒新上市的蚕豆瓣,或用咸菜烧蚕豆,皆是一道春季家常美味。
3.完美“变身”
春节过后,有吃不完的咸大菜,可将其煮制晒干,制成色泽金黄,香气扑鼻的梅干菜。用梅干菜烧肉,更是一道富有地方特色的名菜。梅干菜咸酸回甘,开胃增食,“下饭”极好。正所谓“梅干菜烧肉骨里肥”,梅干菜把肉中的油和滋味都吸进去了,比肉还好吃。大碗的梅干菜一顿吃不完,下顿可将其放在饭锅内焖热。梅干菜越焖越乌,肉则越焖越香。逢年过节,用梅干菜做馅,制作成梅干菜包子、梅干菜烧饼,也是大人小孩爱吃的美食。
旧时镇江城里家家户户腌制越冬大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新鲜的大菜大都不需花钱买,是近郊菜农们赠送的。菜农为什么要赠送大菜给城里的主妇呢?因为旧时镇江城里人大多居住于砖木结构的平房,家中没有卫生间及抽水马桶等设施,习惯使用马桶储存粪便。每天清晨,近郊菜农推着粪车或挑着粪桶,吆喝着“倒马桶”,收集各家各户马桶中的粪便,运到农田旁的粪坑或粪缸中作田间肥料。此时,各家的老奶奶、大妈、大嫂们,便会陆续地提着马桶聚拢来,这叫“倒马桶”,或叫“倒马子”。
农民进城“倒马桶”,各有固定区域和人家,称为“粪窝子”。他们向城里人家回报的就是自家种的大菜。因此,每到腌大菜的时节,菜农们便会挑上一担大菜无偿送给主家,这就是旧时镇江人常说的“马子菜”。
这马子菜的赠送也很有讲究,通常是一只马桶赠送一担大菜,也就是50公斤大菜。小雪节气前,农户必将其送到城里各家大门口,而且一户不漏,一年只送一次。菜农与城里人家关系好的,这菜便修拣得整整齐齐、清清爽爽,每棵都在1公斤左右,而且外形整洁,方便腌制,数量上还会多送一些。
如今时过境迁,镇江人的生活改善了,家家户户用上了卫生间、抽水马桶,再没有“粪窝子”。然而,镇江城里不少百姓,仍将腌大菜越冬的习俗沿袭了下来,他们图的是节俭、方便和回味舌尖上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