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妙珠 (福建:漳浦县佛昙中心学校)
绘本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来,使其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理解变得更加深入。故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点,深入地解读小学生学习心理以及学习认知规律等,积极探析数学绘本在教学中的灵活应用策略,以及绘本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学会数学阅读,学会数学思考,以实现“四基”的不断积累,形成“三会”基本素养,让数学学习质量持续提升,让课堂教学更具智慧,富有灵性。
喜欢听故事,善于走进故事世界之中,是学生的天性。利用绘本故事性强这一特性,引导学生投入数学知识观察、分析与思考之中。与此同时,教师还需紧扣绘本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参与绘本数学阅读,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学习初步分析与思考,让数学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更具灵动气息。可见,利用绘本故事,能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让他们较好地参与到阅读、知识探究学习之中去,使得他们的自主意识得到强化,学习实效性获得质的提升。
以《平均分》教学为例,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绘本生动有趣的特性以及故事性强的特征,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得学生的有意注意在绘本引导下逐步增强。比如,教师引入《保罗大叔分比萨》数学绘本,鼓励学生进行有效观察与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考与交流互动,使他们更有效地感知平均分,走进平均分数学探究活动之中,进而增强课堂教学活力,提高数学学习的实效性。
有学生在阅读后提出:“双胞胎兄弟俩为什么吵了起来?”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思考。这样学生就会全神贯注地走进绘本故事情节中,知道吵架是因为兄弟俩分比萨不太公平。此时,新的疑问也会出现在学生脑海中:“怎样才能保证分比萨是公平的?”自此,学生就会对公平这一概念有所感知,会结合绘本图画,感悟公平的本质。随着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他们逐渐意识到:把比萨分成2 块,每一块都是一样大,是合理的、公平的。
随着学生群体学习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各种学习思考汇聚,教师适时地引出“平均分”与“不平均分”这两组概念,并通过图文对照,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什么是“平均分”、什么不是“不平均分”。学生会在绘本阅读中、在图案比对中,更好地建构平均分认知,形成一种初步的数学思维模型——如果分得的每一份或是每一块都是一样大小的,这种分法就是平均分。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较好地利用绘本故事情节,去深度思考,积极抽象概括,在兴趣满满状态下较好地走进数学知识世界,学习基本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探究活动,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使其能够较好地感受知识数学化的过程,发展学生数学学科素养,是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教学中,教师要依托该精神,精细地打磨教学细节,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润物无声的大好境界,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利用数学绘本,通过图案、故事情节等来串联所要探究的数学知识,让原本线性的单个数学知识点逐渐串联起来,形成网络,建立起有联系的空间关系,促进学生学习理解的深入、认知建构的有序形成。
审视当下市面上的数学绘本,会发现它们几乎都集中于课标所明确的四大领域。这些编写特点给教师绘本教学、绘本筛选提供较大的空间,也为学生有序阅读、条理性阅读提供了便利。遴选绘本教材,引导学生有序阅读,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感悟绘本内容中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利于学生把数学学习与数学认知建构有机统一起来。
以《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教师需要从众多绘本中选出有助于学生阅读与学习的内容,像《漂亮的三角形》《调皮的平行四边形》等绘本故事。教师还需鼓励和指导学生深入阅读,结合教材内容预习,使得他们对三角形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初步印象,为学生顺利学习三角形知识、归纳三角形特征等,提供丰富的学习感知,打牢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基础。
教学期间,教师可以结合绘本设计问题:《漂亮的三角形》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你是怎么看的?教师可结合学生讲述,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并把相应的长方形边框等部分加上一根木条,然后再进行绘本上的操作活动。学生会发现,增加一根木条后,原来图形顶部就会多出一个三角形状的图案,而且图形也变得愈更加稳定了,不能再随意拿捏了。
结合学生观察、操作以及学习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此情境下,学生会自动投入绘本故事情节之中,按照绘本介绍的方法去做、去思考、去分析,逐步梳理出三角形组成现状、三角形分类等知识,使得原本无序的三角形知识变得有序,呈现一个较为合理的结构体系,为学生建构三角形认知提供坚实支撑。
利用绘本来扩充学生数学阅读量,让他们在一定绘本阅读中更好地领悟知识,经历数学化过程,使得学习思考变得更深刻,数学思维变得更敏锐。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绘本,充分发挥绘本的积极作用,以便收获教与学所期待的效果。绘本绘画、插图等内容能够把深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给予学生更多的感官刺激,助力他们形成丰富的学习感知,为有效学习提供坚实支持。其中的故事情节还能启发学生深入学习思考,助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为有效学习、智慧学习提供支持。
依托学生生活现实,从他们数学积累出发,细化教学,打造课堂教学环节,是新课标基本精神要求,是缔造有效教学和深度学习的根本。以《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应充分利用绘本这一资源,使学生较好地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建构起对应的数学表象。
教学之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绘本《点点蚂蚁盖房子》的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进行预习,唤醒相关数学学习经验。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绘本阅读中激活有关长方体、正方体学习的感知,在认识图形中更好地建构这两种立体图形的初步表象,为他们解析其特征、学习其表面构成、体积大小等提供便利。与此同时,学生也能够从蚂蚁盖房子中感知长方体的存在,建构较为合理的长方体的学习表象。
为深化学习感悟,促进长方体表象的建构,教师还要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让他们大脑运转起来。基于此,组织学生仿照绘本内容,开展动手做学习活动:选择适合的长方体学具去搭建一个“房子”。这样学生就会思考,建造这种“房子”需要哪些材料。在同伴互动或是集体研讨中,他们能够从长方体基本特征出发,找到8 个顶点、12条棱,还有对应的3组面。
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从建造房子中更好地建立长方体表象,明确长方体特征。特别是在选择3 组面的过程中,学生对长方体表面构成也会产生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至此,学生能够从绘本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数学启迪,利用直观策略将抽象的空间图形形象化,利于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也使得整个学习效果大幅提升。
从学生生活出发,用好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化素材,是构建有效教学的根本。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内容、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相关的数学绘本,采取较为理性的举措使之融合起来,搭建一个个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平台,促使学生经过系列学习活动,更科学地理解知识由来、把握准知识本质,进而实现学习纠偏的基本目的,使得学习活动更为理智。这样才能实现小学生数学学习进步,促进他们数学学科综合素养协同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以《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为例,教师既要关注小学生对于方位理解的局限,还应重视学生将数学知识演绎为数学能力,使得学生学以致用意识得到发展。为此,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阅读《外公的神秘宝藏》,让学生在寻宝、标注宝物所在地等系列学习活动中,更好地建立方位感,为认识方向、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提供理想思维支持。
比如,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标注一个个特殊的建筑物,像宫殿、长廊、阁楼,还有其他的景观,像花园、假山,小桥、流水、人家等,使得学生在观察中更好地感知列、行的基本意义,为后续用数对来表示位置提供直观学习引领。
经过一定学习探索之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绘本阅读经验,引导其进行后续故事的改编,用数对知识去设计更多有关宝藏的藏匿点。让学生在编故事、思考位置等学习活动中,更深刻地理解数对表示位置的基本知识,明确蕴含在数对中的数学知识本质,进而在编、找等活动中实现学习进步,加速空间感受力与空间观念的形成。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绘本学习经验,开展创编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还能加深他们对课堂学习、绘本阅读的感悟,实现知识理解的升级,增强学习应用意识。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较好地体验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发展其数学思考、理解和想象能力,有利于其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
综上所述,精准地、灵动地在日常教学中引入数学绘本这一特殊教学资源,势必能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探究兴趣,让他们对数学学习充满向往,进而投入数学知识探究和积累当中,使得他们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发展,数学思维获得质的提升。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较好地应用和驾驭数学绘本资源,使学生将主要精力与学习思维聚焦,用阅读来触发学习灵感,启发有深度、拓展性的思考,为学生深度学习奠基,为他们数学思维发展提供训练机会,更为小学生感受阅读力量提供案例,让他们深深地体会到数学阅读的价值,形成数学学习的有效经验和思维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