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饮食文化对儿童营养发展的影响以及相关建议

2023-03-06 09:09:14王天坤李升平朱瑜朝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2期
关键词:餐具饮食营养

王天坤 李升平 蓝 梅 朱瑜朝 赵 勇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重庆,400016)

儿童健康是国家发展潜力的重要保证,与之密切相关的营养健康一直是世界各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儿童健康面临营养不足与营养过剩的双重挑战。相比于2014年,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发生率显著增加,6~17 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发生率接近20%,6 岁以下的儿童甚至超过了10%,迫切需要加强营养改善[1-2]。

饮食文化是指围绕食物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而形成的实践、态度、信仰以及社会关系和风俗习惯,涉及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等方面[3-4]。儿童阶段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以后的健康发展能起到积极且重要的作用[5]。优秀的饮食文化有助于儿童的生理发展,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优秀的饮食文化有助于增强儿童对我国饮食文化的认同[6]。而不良的饮食文化不利于儿童良好社会情感的发展及良好素养的形成。

1 饮食文化对儿童营养发展的影响

1.1 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食物资源是指一切可供人们食用、能够满足人体某些营养生理需求的物资,是保持营养的物质基础。我国幅员辽阔,具有生产各种食物资源的良好条件。先民在生产实践中因地制宜,实行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多途径地开辟食物资源[7]。演变到现在,已经通过人工培植开发了更多的动、植物食品,提高了食物的总量,扩增了食物的种类,改善了各类食物在总的资源量中所占的比例,从以饱腹为基本目标到现在追求健康营养。此外,开发各种满足婴幼儿特殊需要的母乳化奶粉、儿童强化食品,为儿童膳食营养平衡提供基本的条件,改善儿童营养状况,提高儿童生存质量和健康生长发育水平。

1.2 食具的运用与创新

民以食为天,而餐具是我们饮食过程中需要使用的重要工具。不同的饮食文化演变出不同的餐具,而餐具又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的缩影。筷子是我国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公筷亦起源于中国。宋代以前,贵族人家把使用公筷作为一种待客礼仪:主人为了表示尊重,用公筷给客人夹菜。发展到现在,大家采用分餐制和公筷公勺的出发点主要是讲究吃得卫生。对儿童来说,他们的免疫力低于成年人,对成年人口腔的细菌抵御能力弱,公筷公勺可以降低痢疾、甲肝和其他经口传播疾病传染的可能性[8]。分餐的方式也利于儿童对食物摄入量的把控和膳食营养的搭配。

餐具是人类手的延伸,从餐具的出现到其材质形态的创新以及使用人群的分类,既是人类生产技术进步的标志也是饮食文化进步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餐具的艺术性,餐具已不只是具有辅助进食功能的物件,它审美层面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不同造型风格的餐具可以被看作是餐桌上的艺术品,能够使儿童在就餐或者独立进食的过程中,增加与产品本身的交流和互动,并帮助学龄前儿童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9]。

1.3 食品的生产与消费

食品生产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其烹饪方式及原材料的不同搭配。不同的烹饪方式对儿童的身体发展有不同的影响[13]。研究显示,炒和煮两种烹饪方式中,儿童基于视觉会优先选择炒的烹饪方式,因为炒的食物颜色鲜艳,能够增加儿童的食欲[10];而炒、炸、煎的食物通常油脂含量高,容易导致儿童产生饱腹感,从而影响食欲。现代居民在烹调菜品的过程中,由于对食物重口味的追求不断增多,烹饪时喜欢加入过量的盐、糖等调味品,容易导致食物流失其原本的味道且影响身体健康。调查报告显示,过去40年期间,中国3~6岁儿童每天人均食盐摄入量超过5 g[11]。而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应把食盐控制在每日5 g 以下,吃得过咸会增加高血压、胃癌等慢性病的发病率[12]。

对于儿童来说,除了正餐之外,零食和超加工食品的购买消费也是研究者关注的一大热点。这类食品的特点是具有高热量(高糖、高脂肪)、低微量营养素以及低膳食纤维[13]。食用超加工食品不仅能够增加儿童的肥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14],对他们心理健康也存在一定的影响[15]。研究发现,饮食习惯中含有大量过度加工食品的儿童,其心理健康状况更差,如果调整摄入更多的水果和绿色蔬菜,则心理健康状况可以改善[16]。

1.4 饮食与人生境界

饮食不是孤立的吃饭问题,也与人的品德、人格有密切的关系。优秀的餐桌礼仪能够塑造儿童良好的个性、品德,使其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传统的餐桌礼仪常识不仅是一种家庭教育,还是增强人与自然的协调意识等全方位的教育[17]。目前就餐桌礼仪而言,传统的尊长文化正受到极大的挑战,很多时候晚辈先伸出就餐之手、吃饭时大声喧哗、敬酒连劝带激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但这些不良的餐桌礼仪却容易潜移默化地对儿童心理造成消极影响,长期熏陶不利于促进儿童健康情感的养成[18]。

另外,食物极大丰富的今天,有些地方依然存在旧时的劝饭文化,尤其是祖辈带养人,在儿童吃饱的情况下,依然劝其摄入更多的米饭、动物性食物,以表达他们对孙辈的爱。这对当前日益严峻的肥胖防控不利。

2 饮食文化促进儿童营养发展的行动建议

2.1 政府相关部门方面

政府相关部门在儿童的饮食文化发展中是“决策者”的身份,与儿童的营养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2.1.1 政府要明确在饮食文化发展中的责任

政府相关部门要能够拟定和修改相关政策来满足儿童在饮食中的需求[19]。如健全相关政策规章制度、强化部门协同,加强对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监督管理。

2.1.2 儿童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提供营养指导,对专业人员开展健康培训,让他们尽可能采用健康的烹饪方式为儿童提供食物[20];监督学校培养儿童健康的饮食习惯,加强对儿童营养健康状况的监测和干预[21]。

2.1.3 卫生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出协调职能,宣传倡导新兴饮食风尚

2020年3月,重庆市发布“吃得文明”倡议书,倡议要求日常生活中要吃得合法、吃得合理、吃得卫生、吃得礼貌、吃得干净。国家机关工委也公开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新兴饮食风尚[22]。通过推广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措施,广泛传播健康饮食理念,能够正确引导儿童健康饮食,培养文明就餐的习惯。

2.2 社会组织方面

2.2.1 开展“家庭-学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联动的儿童饮食文化倡导

儿童营养相关的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组织通过编写学术著作、举办专题学术会议等方式促进儿童饮食文化的学术交流;汇聚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开展科普活动,设计制作科普读物、策划拍摄科普视频,普及儿童饮食文化知识,提高儿童的营养素养;同时采取“家庭-学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合作教育模式,由政府统筹社会资源,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在试点学校推广,联合家庭建立儿童饮食文化宣传队伍,提高家长对儿童营养状况的掌握,提高参与儿童饮食文化教育的积极性。

2.2.2 探索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模式

由相关的社会食品企业赞助,社会组织牵头联合高校的科研人员对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进行调查并实施相关的营养干预,提供营养指导,以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

2.3 家庭方面

家庭环境是我国饮食文化发扬和继承的重点场所,对儿童饮食行为的形成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儿童饮食行为可塑性强,这一时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礼仪比较容易。

2.3.1 带养人要明确在儿童饮食文化与发展中的责任

大多数带养人往往认为自己对于儿童饮食的管理比较合理,然而他们在很多方面的判断和实际情况相比差了不少,这种盲目的自信可能不知不觉中导致儿童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23]。带养人的喂养知识通常决定着他们能否为儿童选择合理的膳食,因此需要通过阅读营养相关书籍来扩展自己的喂养知识,针对儿童的情况采取个性化的膳食策略。

2.3.2 带养人在家庭中需要提供健康良好的饮食环境

给儿童提供新鲜的牛奶、水果、蔬菜,并管理好冰箱橱柜,让儿童远离油炸食品、含糖饮料等食物;使用健康卫生的烹调方式加工食物,避免儿童吃生食;教育儿童保持良好的餐桌礼仪,吃饭时坐姿端正、细嚼慢咽等,同时要节约食物,避免浪费。

2.3.3 带养人需要让儿童多参与饮食文化教育活动

让儿童参与到饮食的制备、餐具的摆放和清洁工作中,或者让他们亲自感受种植粮食的滋味,体会劳动的艰辛[24]。

2.4 学校方面

学校是儿童除家庭以外所处时间最长的场所,教师作为儿童的启蒙者,对儿童的饮食习惯的养成起着引导作用。

2.4.1 教师要加强营养教育知识的学习

教师要能够向儿童传授正确的饮食知识,解决他们的困惑,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对于不同性格的儿童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25]。平时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也需要利用正确的营养知识指导家长如何有效促进儿童健康营养的发展。

2.4.2 给儿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利用教室宣传栏、墙报等地方,采取演讲、板报、同伴教育等形式开展健康饮食行为宣教。提供漂亮的餐具或者在就餐时播放轻音乐,制造愉悦的进餐氛围,促进儿童合理膳食,重视营养与健康的发展[25]。

2.4.3 开设营养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和活动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开展符合其特点的营养健康教育和活动,并开发宣传资料、课件,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校可以开展“新食尚”的活动使儿童自觉杜绝浪费,比如带领儿童到“校园菜园”进行食物的种植等劳动活动的实践[25];还可以开展“光盘行动”,通过比赛的方式鼓励和引导儿童养成“光盘”习惯,改善儿童浪费食物的饮食风气[26],使厉行节约成为儿童文明餐桌上的“新食尚”。

2.4.4 教师与家长加强沟通,形成家校合力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家庭教育座谈会、父母开放日等活动,向父母们宣传孩子健康行为的意义。通过饮食活动座谈增加父母的参与度,改善父母的膳食营养误区。

3 小结

总之,我国饮食文化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意义重大,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饮食文化环境,促进儿童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念以及健康行为。目前,我国饮食文化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儿童的饮食文化科学研究有限,并缺乏高质量的原创研究成果。未来,我们更应该结合政府、社会组织、家庭、学校传承与弘扬儿童的饮食文化教育,通过依托新媒体平台开设饮食文化课程、推动文化交流等实践活动[27],引领我国饮食文化未来朝着营养化、绿色化、文明化的多元文化方向发展。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餐具饮食营养
春节饮食有“三要”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0:48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08-13 08:53:34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营养Q&A
幸福(2018年33期)2018-12-05 05:22:46
看餐具,识鸟喙
何为清淡饮食
特别健康(2018年4期)2018-07-03 00:38:14
健康饮食
Graft: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7
wasara纸餐具——环保不简单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