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红 (甘肃:民乐县东浦小学)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也不再局限于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而是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展开教学。教师要及时创新授课模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以微课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应秉持教学性原则,明确多媒体设备只是一个教具,仍要把教学重心放于知识的传授上。在恰当的时机引入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的目光聚集在大屏幕上,还能合理把控时长,避免学生过于重视课件中的内容而忽视了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课中讲解以及课后作业三个环节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和家长共同制定学生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发挥出它的最大价值。合理地运用可使信息技术成为高效的学习工具,让学生即便在家中也能与教师沟通数学问题,并与其他学生分享解题技巧,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教师应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有效结合,遵循教学性原则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做好铺垫。
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传授数学知识时还要坚持教学的整体性原则,将它灵活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高度的热情,主动加入相关活动中,营造活跃的班级氛围。例如可在课程开始前用微课进行导入,通过短短几分钟使得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有大略的了解,能有效调动他们的好奇心理,从而全身心投入课堂中,提高学习的实效性。课后,教师可将重难点知识的视频汇总发送到班级微信群中,方便大家复习与巩固,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随时查看学生的电子习题记录,对他们每日的习题打卡情况有全面的了解,以便日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值得注意的是,每名学生的数学基础各不相同,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应采用分层的方式,尽量照顾到所有人的学习进度。对于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自己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探究,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以保证做题的准确率。因此,教师应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突破传统授课手段的限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他们主动加入习题练习中,达到提高运算能力的教学目的。对于课程内容中涉及的运算公式,不能要求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而要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掌握基本规律后再进行练习有利于准确率的提高。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加与减》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连加法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加法。教师可在大屏幕上展示相关例题:学校举办捐书活动,其中一班捐赠103本,二班捐赠109本,三班捐赠98本,提问:三个班级一共捐了多少本书?学生踊跃回答:103+109+98。教师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进行正确的计算,有的同学提出了简便算法,100+100+90=290,3+9+8=20,再用290+20=310。其他学生则表示用列竖式的方法同样很简单。为了提高他们的运算水平,教师组织了一次“计算之星”的比赛,在大屏幕上展示727+114+86,98+453+120,265+370+129,291+450+103等例题,最先完成验算并准确率最高的学生获得胜利,能都得到实物奖励。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全班学生将目光都聚集在多媒体设备上,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练习,无形中提高了运算水平,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和趣味性促进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若想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应提高他们的应用意识,即灵活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突显数学学科的利用价值。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依赖考试大纲制定课堂教学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这样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更不符合新课改的具体要求。所以,教师应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素材,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以此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知识的技能。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可结合本课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多媒体设备调动他们的参与兴趣,进而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提高应用意识的教学目标。例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一课,要求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理解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教师可利用投影的方式展示全班学生的座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的名字并用数字表示具体位置。例如第二组第五列可以用(2,5)表示,以此类推帮助大家掌握数对的使用方法,随后在大屏幕上滚动播放不同的数对,随机点击暂停,根据看到的提示说出具体的人名。这样的方式使得全班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多媒体设备的支持下加强对方向与位置的理解,并能够用它解决具体问题,在提高应用意识的同时保证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改革,也为教学提供了便利。多媒体设备的涌现促使教师及时调整授课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拓宽他们的知识积累,起到拓展延伸的作用。小学数学由代数和几何两大板块构成,涉及的内容相对抽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将单调的图形以动态的形式呈现,有效降低知识难度,帮助学生增强对几何知识的了解,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学习内容,以此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例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一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经历把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过程,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锻炼他们的观察想象力。教师可在大屏幕上展示一个正方体,引导学生从正面观察并画出看到的形状,随后利用Flash动画翻转到它的上方和侧面,同样画出对应的图形。接着使用特效在正方体上面和后面各放一个,以此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逐渐形成思维定式,在大脑中对立体几何生成初步认知。最后在大屏幕上出示一道随堂练习题:由低到高观察物体的活动,能体会到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_____;由远到近看景物,能体会到看到的范围_____。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在自主探究中发展空间观念,获得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新课改要求教师明确自身的定位,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自身则是引领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丰富的课堂活动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吸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给每个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在交流与互动中拉近彼此间的距离,通过他人的描述拓宽自己的思路,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也是核心素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可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联系乘法认识倍数与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某校举办运动会的视频资料,通过观察可知某班代表队中共有4排,每排9个人,问该班代表队共有多少名同学?数字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要求大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列出4×9=36的算式,而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总结出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为了巩固对因数和倍数的记忆,教师可在大屏幕上滚动播放不同的算式,例如3×5=15,4×6=24,6×7=42,8×9=72等等,要求学生以因数和倍数的方式展开描述,在举一反三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利用现有信息收获更多的专业知识,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后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不断优化作业设计,使得学生在练习中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会利用所学内容进行数据分析,发挥数学学科的重要价值。“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但同时还要保证他们的学习质量。所以,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中过于单调的作业形式,利用信息技术布置开放性任务,这既能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又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一课要求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结合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体验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关于本节课的作业环节,教师在班级群中发布了两个视频,是同学们在课间活动时打篮球的片段,要求学生根据视频中的信息总结出大家投篮的命中率,并以统计图的形式进行分析,绘制出一份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拍照上传至微信群中,便于教师查看。同时,大家也能够看到其他同学的成果,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以此保证自身的学习效率。将开放性作业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形中强化了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也在实际练习中提高了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实现了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数学一向是小学教学中的重难点科目,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学习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为学生呈现更加丰富的课堂,增强他们的听课体验,在打造高效课堂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