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啸岩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分校)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目前已经成为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编程课程的价值与重要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大胆创新,积极利用编程教育,有效地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使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得到有序的开展。要提升学生的编程素养,为其今后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距离,网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交流与沟通必不可少的使用工具,人工智能也悄悄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们越发重视编程教育,编程教育的有关政策也陆续出台。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将人工智能的相关课程引入中小学教育中,大力推广编程课程。因此,为了突显信息技术教育学科的有效性,小学教师应将编程课程大力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可将编程课程高效地运用于其中。引导学生在上课时进行计算机操作,能有效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积极进行互动、交流,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对网络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感受到互联网的神奇,让学生充分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为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小学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时,要有效地引入编程课程。这不仅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程序员做准备,而且学生通过数字化思维的训练,能够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让思维更加缜密,可以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编程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属于教学重点,需要学生具备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还要具备对信息的检索能力。有了这些基础,才能学会相对复杂的编程入门语言,在编程软件上进行简单的编程操作,感受编程思想与内在逻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对编程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在编程教学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影响了编程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使小学生对编程的了解还停留于理论知识阶段。因此,如何让小学生掌握编程语言,并将这些抽象化的语言运用到编程中,完成具体的编程内容,是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难点。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部分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的成绩,把教学的重点都放在理论知识上,没有较多地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没有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电脑操作紧密结合,使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将所学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实践操作,影响了理论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将所学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实践应用,从而提升其信息技术水平。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不断地进行探索,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把编程教育课程高效地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在开展教学设计时,要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合理运用编程课程,培养学生的编程素养。小学生对信息技术接触得比较多,对编程课程还是比较陌生,因此在学习编程课程中,很容易会因遇到问题而失去信心,不能正确对待学习困难,影响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创设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编程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教师要将编程课程的内容合理渗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编程素养。例如,在讲解“龟兔赛跑”故事的编程制作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玩过电脑游戏吗?喜欢玩吗?”引导学生:“想不想自己制作一款电脑游戏?学了编程以后,就可以做到。今天老师就为大家介绍一款软件,叫作Scratch,它就像咱们小时候玩的搭积木游戏一样,可以一边游戏一边编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会聚精会神。随后,教师也可以将Scratch软件制作的一些动画,以多媒体幻灯片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如散步的小狗、运动的汽车等。通过对动画视频的观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接下来的学习中,迫切地想学习动画的制作方法。接下来,教师可以将制作“龟兔赛跑”动画的知识点抛出来,引发学生对之前所学编程知识的回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需要添加哪些编程元素,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电脑中找到这些编程元素并完成自己的程序,为乌龟和兔子添加动作。
学生在学习编程时,好奇心都比较强,而随着编程学习的深入,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减弱,而且对编程课程会产生排斥心理,认为编程课程比较枯燥,只是将一些模块放在一起,没有什么挑战性。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明白无论是简单的游戏还是难度较大的游戏,都需要一个个程序打造,现在学习一些简单的操作正是为以后设计复杂的动画做准备,以此让学生正确看待编程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端正对编程学习的态度,激发其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养。例如,教师在讲解信息技术知识点时,对编程课程的引入要尽量自然、生动,确保学生对编程学习的兴趣,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教师在教授完理论知识后,要让学生根据理论知识再完成一遍计算机操作。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操作,并在操作中自由地进行练习与实践。例如,在学生独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监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并与学生进行连线,或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引导。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编程课程相对又比较复杂,难度较大,会影响学生学习编程课程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对编程知识进行讲解时,尽量将烦琐的知识点进行简化,引领学生对编程知识一步步地进行分解,提升学生对编程的理解能力,增加学生对编程课程的实践,了解学生在学习编程课程中的需要,并给予最大满足,从根本上提升编程课程的学习效果。通常情况下,编程的过程是对特定程序加以解决的过程,步骤比较烦琐,涉及很多的阶段。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将复杂的编程问题进行细化,把知识点分为一个个小的模块,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避免囫囵吞枣现象的出现。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在学生对编程知识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例如,在学生对Scratch软件操作比较熟悉以后,可以提供难度大一些的编程软件让学生进行选择,加大学生的编程难度,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使用工具,因此,学生只有灵活地掌握和运用计算机技术,才能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在编程软件中,Scratch软件的难度较小,适合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编程的兴趣,使学生养成编程的思维。但是,这款编程软件并不包括C语言等编程语言,因此,在学生熟练掌握Scratch软件后,要引导学生学习难度更大的编程软件,向更高级别的编程软件过渡,为学生未来接触更难的编程语言打好基础。
例如,可让学生学习机器人教育套装,它是一款模块的程序编程软件。模块化降低了调试运行、设计、编程的复杂程度,也反映了编程算法与语言的重要性,还可以将编程的程序过程与语言进行可视化的展示,满足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实际需求,可以使小学生对编程的认知进行过渡。
小学教师在向小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知识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拓展学习。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编程教材中的知识不能满足学生对编程课程的需求,要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与编程意识,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还需他们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补充。很多小学目前一周只有两节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编程知识的频率远远不够。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后时间组织编程活动,一周可以组织两次,可以根据学生以前学的编程知识与技能,为学生布置一些作业和任务。可以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完成编程。通过这样的扩展学习,可以让一些在编程方面有天赋或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获得编程教育,使学生的编程基础更加扎实,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升编程能力,全面提升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总而言之,编程课程的引入已经成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学习编程也是我国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需要。在小学阶段开展编程课程,可以提升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教师作为学生编程教育的引导者,要提升自身的编程素养,不断优化教学形式,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编程课程,使小学生的编程能力不断提升,最终实现编程课程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