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兴波 (浙江:绍兴市上虞区上德实验小学)
何谓“真实好玩”的科学课堂呢?首先,科学课堂需要真实,这是基础。我们知道,科学是一门源自生活的学科,所以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找到学生情感经验的共振点,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其次,科学课堂要好玩,这是必要条件。玩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在玩的时候,充满了积极性和创造力。只要他们觉得好玩,就不会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当然,这里的“好玩”并不是随意、盲目“瞎玩”,而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和学习目标发生共振的“好玩”。
在追求“真实好玩”的科学课堂的道路上,我尝试着总结一些策略,试着用亲身实践加以佐证。
创设情境是科学课堂有效展开探究的重要手段,真实的情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探究欲望。
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以此为“饵”,诱出学生内在的生活“源”。只有使学生的情感经验发生共振,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才会被调动起来。
以五上“光”单元的教学导入为例。在《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一课的聚焦环节,可创设带领学生走入一片树林的情境,最后定格到一张主题图,图中可见光束、不同深浅的影子等。学生面对这样真实的生活情境,关注点自然会快速聚焦本课的研究主题:“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在此基础上,进入后面的探究实验便水到渠成。
在接下来《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这一课的引入环节,虽然学生不是很熟悉光的折射现象,但当教师呈现一根筷子放在水中的效果图时,他们看到了筷子“弯折”的现象,生活经验就和本课的主题联系上了,似乎也和原本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表层”,停留在实验器材上,停留在活动表面上。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真正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而不是随便玩玩。
片段一:在《温度和温度计》的教学中,教师在强调注意事项后,给每个小组下发了温度计,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在学生观察活动完成后,组织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好地认识了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并能比较正确地读写温度。
片段二:同样是《温度和温度计》课堂,一位教师首先拿出两杯水,一杯冷水、一杯热水,让学生分辨;再用这两杯水调制两杯温水,让学生比较冷热。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出示了温度计。要用温度计测量,先得了解它的构造,于是学生观察温度计构造的活动由此展开……
同样是《温度和温度计》一课,如果是常态课堂,很多教师会选择片段一。因为简洁、高效,有多的时间,还可以让学生熟记一些基本知识点。学生参与了,知识点也能得到落实,很实在。
而片段二较之片段一,多了一个比较两杯水温的情境,这个情境真的可有可无吗?当然不是。比较水温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具体情境,当比较两杯温度相差不大的水时,学生遇到困难了,需要借助温度计测量。教师在这样的具体情境下拿出温度计,学生内心就有急着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愿望十分迫切,探究热情较之片段一就强烈得多。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与实践活动学习科学。所以,我们的科学课堂需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参与体验,并且深度体验,真正享受科学发现的乐趣。
学生只有在参与活动中去体验成功、失败、挑战以及合作等等的快乐,才能永葆科学学习的热情。对于这一点,我们务必心怀敬畏。也只有心怀敬畏,我们才会时常摒弃教学课件,一次次带领学生走入真实环境,陪他们一起看一看校园的大树小草,找一找不同植物的叶片,养一养草丛中捡到的蜗牛……一二年级如此,五六年级也一样。只有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去亲身体验,才能让科学学习真实而快乐地发生。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学生小组实验开展得热热闹闹,研讨梳理环节却突然冷场。我们在过分强调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缺少的恰恰就是对学生思维“场”的触发。我们需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从而让探究教学活动更加深入。
在《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一课中,当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后,教师可以精确提问:“水为什么要一样多?”“为什么要在前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这样的一些小问题,看似平常,实为对前面方案交流的点睛之笔,学生的思维能在此得到提升。从一开始只关注做实验,提升到对比较实验变量控制的思考,而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教师准备充足的材料,让学生动手活动起来,最后由教师自己或者几个学优生进行总结,探究过程体验过了就成功了。我们需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卷入程度,因为只有思维卷入的体验,才能真正触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提出这个策略基于两点思考:一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喜欢比赛和竞争,我们的科学课堂要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去设计教学,以提高其学习兴趣;二是真正“好玩”的科学课堂一定是有技术含量的,要让学生在挑战中感受科学实证、推理、创新的无穷乐趣。
四下《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学生往往会因为好奇、调皮等原因,先把接线盒打开。殊不知,这打开一看,一次很好的思维锻炼机会就消失了,剩下的只是单一的检测技能演练了。教师假如设置成挑战任务:这是一个接线盒,我们要来完成一个挑战,在不打开接线盒的前提下,利用电路检测器的检测,推测出里面的接线状况。
是的,当学生理解了这个挑战任务后,就不会轻易去打开接线盒了。因为学生自己知道一旦打开就破坏了规则,就不好玩了,必须先把检测工作做好并记录好,再根据记录结果分析推测。所以一旦检测工作完成,学生都会自觉地停下来讨论分析,推测接线盒里的可能性,最后再打开接线盒证实。整个过程,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求知欲也完全被激发出来。
任何一个人对于一件事的兴趣,都是由一次一次成功的体验累积起来的。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也是如此。课堂上,教师对他的积极评价、同伴对他欣赏的眼光,或者是成功完成一次实验、学会了一项技能等等,都可以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是发自内心的喜悦,这种喜悦会让他对下一节课充满期待。这些期待累积起来,恰恰就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
积极的评价体验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认识棱镜》一课“制造彩虹”这个实验,因为天气原因,我是在教室里开展的。虽然我课前自己有过尝试,但心里还是没有底。而课堂上的实际效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后来回忆起我在课堂上用到的评价语:大家看,这个组的彩虹已经有点像了;这个组的彩虹更明显一点;这个组的彩虹真大;这个组的彩虹真清楚……
这些评价语看似很简单,但正是这些积极的评价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断地暗示效果较差的小组,让他们不断地改进实验方法,最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活动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要做的就是正确地预设活动,让他们勇于接受挑战,并获得成功。
四上《弹簧测力计》一课,我让学生先测量标准物——钩码,然后利用钩码对身边的物体逐个估计,然后测量。一开始他们估计的数据和测量的数据相差比较大,可随着活动的推进,误差变得越来越小。他们难以掩饰自己内心的喜悦,跟我分享他们的成功。
“科学课实在太好玩了!”这是学生课后给我的反馈。在这个测量活动中,他们一次次地获得成功,一次比一次更成功,而我正是利用了他们不断进行的正向自我肯定,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又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学习科学的自信心,也为以后的科学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构建“真实好玩”的科学课堂,我努力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希望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让他们更加喜欢科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