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芬 (福建:南安市水头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认知并探索自然规律及发展,单纯的知识讲解无法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探究的能力与意识。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应构建“思做合一”的科学探究课,把课堂内容以最恰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把握每个思考的机会,促使学生既可以接受知识,又可以实现知识内化。“思做合一”科学探究课是一种现代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合作研究、模拟展示等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运用的感知,实现学生思考和探究共同进行的目的。“思做合一”探究课要求教师利用现代教学工具、真实科学活动、多样生活情境等方式,为学生全面分析和展示科学原理及自然规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思做合一”探究课可以促进思与做的有效融合,做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思则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原理更好地掌握,两者的互动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科学的奥秘,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进行了新的总结,也针对时代发展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教学实施建议,为“思做合一”的探究课提供了多方面的启发。新课标强调,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课程,提出探究活动应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学生亲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掌握科学知识和探究技能。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倡导探究式学习,科学探究是人类了解和探索自然及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一种以事实为依据、运用分析和推理的方式重视知识内容的过程。探究式学习理应成为小学科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同时也兼顾其他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探索过程中,提升信息收集和处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能力。新课标也对学生科学探究提出了教学目标,梳理了科学探究的方式与思路。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获取知识、问题提出、思维方法、不断完善四个方面的内容。
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科学不是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领域。因此,“思做合一”探究课是针对小学各个阶段学生的现代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思做合一”探究课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阶段学科目标要求,逐步引导学生了解知识、掌握方法、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学习思维,让科学成为学生认知和探究世界的重要前提。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结构与功能、稳定与变化等四个跨学科概念的知识。“思做合一”探究课,既要强调不同领域探究过程中方法的综合运用,还应关注学生对不同核心概念之间知识的渗透与联系,让学生整体认知和理解自然世界。此外,“思做合一”探究课还强调学生知识与经验之间的融合,促进学生实现以“做”悟“思”、以“思”带“做”的良好学习状态。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而实践是探究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提出问题,利用实践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亲身经历动手过程,掌握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思做合一”探究课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和亲历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和体验,以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适用于不同阶段的科学教学。“思做合一”探究课的构建要充分利用科学实验的探究功能,同时也可以利用实验的奇妙展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在“思做合一”探究课中,教师首先要为课堂实验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实验材料、实验预想、实验实施等各种内容;其次,教师要利用实验的效果提升学生的感受,促使学生用自己的耳朵、眼睛等感觉器官,真实地感受和体验科学知识的立体性;第三,教师要利用科学实践在“思做合一”探究课中的功能,以实验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学生提供“思”与“做”相互促进的学习契机;最后,教师还要结合实际的教学资源现状,尽可能地让学生拥有亲自实验的机会,动手实验带来的那种特殊感受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巨大能量。
科学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而过程观察是规律总结的重要依据与前提。它可以通过数据与信息的积累,让学生看到普通自然表现背后的神奇力量。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舞。“思做合一”探究课的构建,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增加“科学再现”环节,通过真实存在的自然现象及规律,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神奇与伟大,同时,实际的观察过程也可以让学生跳出思维局限,在观察的过程中找到更多探究的内容,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例如,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真实的植物从种子生长为植株的过程,可能会因为浇水不足或过量、生长环境差异等因素而使种子生长过程出现意外情况,而这对于学生探究来说,却是新知识或新探究的开始;另一方面,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自然和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以满足教材知识探究和转化的要求,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各种实践观察和记录中获得更多信息的机会。这些都会成为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新素材,让学生去探访更宽广的科学世界。
生活是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知识运用与生活体验的互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从学习体验的角度来看,当学生体验成为课堂延伸的内容后,学生的学习时间与效果就远远超过了课堂的学习所得。“思做合一”探究课的构建,一是教师要把握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最大限度地把生活现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把生活与知识联系起来;二是强化问题的引导性,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提出具体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生活中隐藏的科学原理。例如,在《压缩空气》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空气和水有许多相似之处,那它们又有哪些不同特征呢?”“压缩空气具有弹性,我们能利用这个性质来为生活服务吗?”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思考和探究,促使学生“思”与“做”的真正融合。
科学可以带给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一些日常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科学的世界里可能只是一个基本的原理。而这种不可能与基本原理的理解及掌握,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思维的关键,对于学生学好科学和探究能力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自主尝试和验证,是建立生活不可能与科学原理联系的关键,学生亲历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转变,可以加深其印象,也可以通过探究的过程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及应用能力。在“思做合一”探究课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突破性的挑战任务,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去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尝试中摸索科学的原理和规律。如此,不仅可以让课堂充满乐趣与挑战,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和勇气。
“思做合一”探究课堂由问题、分析、验证、结论等多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之间都有相互关联,“思做合一”探究课的构建则需要合理协调各个探究环节的时间与关系,避免因某一个环节的比重过高或过低而导致探究过程的失效。另外,“思做合一”探究课还可以通过环节的调整提升探究高效的质量。例如,把结果表现作为第一顺序,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或者可以把验证环节作为第一顺序,让原理与现象之间的关联深入学生内心。换言之,探究环节的配置应以教学目标和内容为依据,兼顾探究活动成效和过程的连续有效。
问题是“思做合一”探究课堂的核心,所有的探究活动都围绕问题而进行,由此可见问题在“思做合一”探究课堂中的重要性。教师务必带领学生精心设置探究问题,确保探究过程与结果的有效性。“思做合一”探究课堂的问题设置,教师应注重问题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性,发挥生活熟悉感在探究中的引导作用。科学知识也可以更好地应用于生活,让“思”与“做”在生活中得到融合实践。再者,教师还应关注问题的应用特性和可实施性,若提出的问题可以为现实的生活带来积极的作用则更具探究的价值,问题验证的可行则是探究的前提。此外,关于探究课堂的问题,应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切实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师生关系的处理也是“思做合一”探究课堂实施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师生关系的把握需要做到实时互动和及时调整:一方面,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或过度行为进行制止和约束,以确保探究活动的有序实施。
探究是科学课重要的教学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理论知识、动手实践、巩固训练等,都是科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因此,“思做合一”科学探究课堂的构建,要注重探究活动的实效性,避免为探究而探究的形式主义。能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是选择探究活动的主要参考因素,同时还要兼顾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避免教学时间和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