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露
(豫章师范学院,江西南昌 330103)
“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可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这门课程掌握的水平,将直接决定其作为专业物流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使学生能高质量地主动投身该课程的学习,当前最紧要的事是彻底丢掉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并通过整体教学改革,得出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要实现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正是要把学生当成整个教育过程的中心,教师是这个整体教育过程的协调者和组织者,在具体教育实施过程中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指导学生自主制定教学规划和措施,并自主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教育信息的自由获取,进而了解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从而丰富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认知系统。行为引导教学是一个比较灵活的教育方法,利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方法主要有情境教学、任务项目教学、角色情境教学和个案分析教学等。应用各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各种案例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自我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所提到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向学生提供与课程教学目标有关的任务信息,学生在获取任务信息后运用各种媒介和多种学习方法,通过制订行动计划、行动实施及行动总结,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要求。教学的主要载体则为项目任务。在运用行动导向的教育思想中,其主要的教学内容不是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向综合实践能力方面拓展,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物流配送是一种跨产业的综合型业务,不光是由运输公司进行物流配送,生产装备工业、贸易流通业、服务业等行业也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物流配送。在装运、贮存、打包、流动加工、装卸搬运、信息管理等物流配送所包含的每一个主要功能环节中,都需要大量人员去运作。由此可见,物流行业在社会中存在一定的职业特殊性,即在物流工作运转的过程中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具备较丰富的实操经验。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教师通常以传授书本所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本文所涉及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展开教学,同时更多地延伸至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实操经验方面。
“仓储与配送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中的核心科目,其教学目标涵盖知识领域总体目标与技术能力目标。认识领域目标首先是了解物流配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意义,掌握现代仓库和物流配送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规律,了解国际市场上现代物流技术和方式、物流配送服务的组织和管理模式。才能领域目标分为专业知识、方式才能和社会发展才能,主要专业知识有仓库管理专业知识、产品分拨物流专业知识、流通加工生产管理和经营专业知识、产品包装加工和检测专业知识;而方式才能包含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及新技术的力量,以方式才能为基本发展力量;社会发展才能训练涉及工作中的人际沟通(同事之间的协作沟通技巧、发生冲突的合理解决方案等)、公关(找到与客户之间进行良好沟通和管理的桥梁;帮助企业树立和推广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知名度;搭建并维护与合作公司之间的关系等)、劳动组织才能、群体意志和社会责任感,这一系列要求足以说明社交能力水平的高低将决定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是否具备最基础的生存能力,虽然这项技能的教学与学科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强,但也成为决定学生是否被社会所接受的主要因素。
在“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以书本上的知识体系完成教学,其教学结果会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无法熟练地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而言,纵然理论知识掌握得系统和全面,但面对工作中需要实操的环节,就会显得极其缺乏专业性,导致在实际上岗后需要企业组织开展岗前培训,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自从“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开始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以职业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其中就涉及了对专业技能的相关知识及实际工作中大致流程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可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实际工作中,仓库和物流管理的工作人员具备的技能知识与已掌握的工作流程,需要相辅相成地运用于整个物流活动开展的过程。因此,“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应重组为以下五个部分。
1.仓库和库存运营管理:包括仓库功能、库存决策、仓库运营组织方式、仓储管理、库存安全与品质管理、货物成本管理、特种商品物流管理。
2.仓库和仓库设备:包括仓库类型、仓库结构与布局、仓库设备选择。
3.仓库保管作业过程:包括入库、保管、出库、装卸搬运。
4.现代物流配送管理系统:包括物流配送模式、配送中心等基本作业与管理、配送中心的设置、配送组织与运输。
5.仓储与配送商务管理:包括经营决策、市场开发、选择商机、订立合同、防范商务风险、客户关系维持等。
从现代物流教育整体形势来看,国内仍然缺乏系统的、专业的人才训练指导方案。随着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国家提出了相关的整改条例,目的在于在开展物流专业课程教学的工作中,培养大批专业型物流管理人才,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中指出将现代物流配送课以实训教学的形式开展,将其不断地扩散至全国各大高校。因此,高校教师需要积极设计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以行动导向为教学模式的整合教学资源的项目型实验课程,以及生动丰富的学生练习辅导活动和可供学生教材选用的案例库、试题库、课堂手册、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在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的工作领域中,我国目前仍然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所以在教育工作中仍然有很长的一段摸索期,同时也缺乏更权威的教材来完成教育工作的开展。
目前,“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与行动导向教育理念的要求相差甚远,为了全面提升学生实操实践的能力,仍然需要从教学及课后任务下达方面入手,重点编写仓库物流实习大纲和项目型实习课程,让实际课程有章可循。实现实操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模拟实训和企业实践两个方面达成。模拟实训需要对学员采用专业系统的能力训练。完成这类教学活动需要学校提供物流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建设仓库管理和物流管理仿真操作系统,并且尽可能将实际的职业环境展现出来,无限接近于仓库管理和物流业务中的第一线实践环境。企业应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积极举办培训,让学生把学到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在企业实习中进行落实。
意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大部分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增加了教学互动,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实际开展过程中,由于教师长期处于教学主导地位,很难实现自我角色的转变,导致教师以传授书本内容为主,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增强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完成整个教学内容并做出课后总结与评价,帮助学生梳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尽可能为学生开展仓储与配送管理实践课程。但这样的教学方法即便是学生得到了非常全面的学习反馈,仍然与该专业实际工作的要求缺乏匹配度,无法深入提升职业教学的质量。
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由各种途径掌握知识的情况是不同的。由此可见,真正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方法就是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自主、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知识内化。下面以“仓库保管作业过程”模块为例,说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课程模块:仓库保管作业过程。
1.主要知识点:商品入库准备、确定货位的基本原则、商品库存资金占用额确定、商品入库检查、商品入库交接、商品堆存方法、商品保管、出库业务、装卸搬运等。
2.涵盖以下能力:仓库保管一般流程的运作和管控能力、团体合作能力、观察和沟通能力、评估能力,以及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设计:
①建立班级组织:6~8人一组,以小组为单元进行项目教学。
②自学与质疑:通过可采用的教学资源如书本、网络等,从中收集与教学任务相关的可利用型资料,结合已学知识点,展开相关课题的思考。
③参观访问:为增加仓储与配送的实际管理的见识,组织学生到校外物流企业参观,对仓库管理实际的操作如入库、保管、存放、出库等进行更全面细致的了解,使其对具体每个环节单据的填写和整理有更清楚的认识,能结合现场所看到的实际内容加以思考并做好相关记录。
④小组报告:通过多种渠道完成课程任务的学习后,学生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对小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讲解和分享,并结合该任务内容相关的书本知识及所参观企业的实际工作现状,以自己的见解提出可采纳和需要改进的书面建议。
⑤评价:小组自我评价,小组互评。
4.成果评价:个人自学和质疑占20%,参观访谈占15%,工作小组报告占30%,团体协作占20%,评价能力占15%。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其教学成果的检验往往以最终考试得到的分数来衡量,长此以往会使学生、教师及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出现偏见,一味地认为高分数才是学习效果最好的体现,从而忽视学生实际掌握的技能。这样的形式严重背离了中国高校教师能力本位与学生行为导向的基本准则,从而无法真实评估每名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且不利于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通过汲取更科学的教学经验,逐渐更新国内传统的考核评价方法,让考核的形式及内容更加多元化,同时更能准确地体现出学生真实的水平。在考核内容的确定上,不再停留于传统书本知识内容的考核,而是转向于对岗位职责的认识和实操实践的能力方面;在考核形式上也做出相应的调整,不再停留于单一的开卷、闭卷考试,而是拓展为口试、实践等。不仅如此,参与考核评价的主体不再以教师为主,更多的是让企业相关人员加入进来,同时有他评,也有学校的学生自评与互评,最终得出全新的考核评价方法。
高校应以社会真实的人才需求为教学导向,实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系统专业地培养大量仓储与配送的专业性应用型人才,由教师向学生分配与课程紧密相关的任务,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目标,成为更高水平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