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振 李军
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少先队的德育工作的内容与目标有着一定的一致性。因此,要想更好地提升教育效果,可以把两种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达到以健康心理促进德育发展、以良好德育水平提高健康心理的理想状态。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被看得越来越重,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少年先锋队员则是学生良好品质的一种体现。
学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的状态,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因为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接受新鲜事物和要求,促进良好道德水平的培养和提高。与之相反,如果学生的心理与社会的发展不能保持一致,更容易接受与正确思想相悖的观念时,学生将难以抵御不良道德规范,使得思想受到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进而形成不良品德习惯,降低思想道德水平,无法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
在学校开展德育教育中,如果辅导员忽视了队员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未能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个别队员进行疏导,使其有效接受正确价值观,这些心理出现问题的个别队员可能出现消极、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辅导员若不能积极接纳与引导,将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其最终结果就是个例或个案致使学校德育工作的失败。
家庭和学校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直观且直接。从家庭看,对于孩子的管理模式中精神方面较为宽松,而对于学习的要求又极为苛刻,家庭中较为丰富的物质供给与较为匮乏的精神供给,使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缺乏应有的承受力锻炼,而苛刻的学习要求又让学生面临极大的精神压力。在这种模式下生活,心理会处于不平衡状态。再加上,家长们因繁忙的工作而产生的压力与不良情绪,回到家会无意识地释放,会让家庭气氛变得不和谐,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需要辅导员拥有一定的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知识,在日常校内活动和教学中细致观察每一个学生,用心引导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此外,积极采取疏导的方式进行交友互助、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引导,使学生在感受到家庭般温暖的同时,还能有效缓解学习所带来的压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促进其心理健康和德育水平的提高。
要想学生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开展,还需注意多个方面。
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需要教师和辅导员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当下的教育环境使教师每天处于紧张状态。除了日常教学,学校要面对防溺水工作,消防安全、法制安全、食品安全宣传工作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等。诸多工作使得教师工作张紧,压力巨大。当教师或辅导员处在不良情绪状态时,教学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对于学生积极健康心态的培养极为不利。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之一是让教师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传达给学生。在做少先队德育工作时,可以组织心理健康培训,教会教师自我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保证教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平和的情绪、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在暑期师德培训过程中,引导教师阅读一些心理健康或心理咨询方面的书籍,并且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实践,对学生展开积极引导,促进他们健康心理的建设,使其健康快乐地生活、学习。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当下在一些小学中已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但是心理学的教育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心理学知识。小学辅导员根据队员的好奇心强、好玩儿的特性,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得充满趣味,同时又把知识点融入其中,在更快地对小学生形成吸引的同时,还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小学生能够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学到的知识,在遇到挫折时对自我心理进行有效调节,很好地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使其在心理、智力、情绪、行为等方面得到良性发展,心理素养得到全面提升。除了对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学校还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将专业能力强的大队辅导员兼任心理辅导教师,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性的辅导工作。
在教学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德育水平,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程。作为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应该在积极提升自我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思想道德品质,成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