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梅
(青岛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1],要做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明确提出思政课本质这一重要命题。它开启了思政课学术研究的新视野与新思路,为新时代思政课的守正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
道理的表述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早已有之,但到近代以后,道理才作为日常用语而被人们普遍使用,它包含基于事实的观念、言说或推论的根据、“规范”或“规则”等[2]。与此对应,“讲道理”是指说理者以事实为依据提出观点、看法或说理者的言说与推论合乎规范、合乎逻辑,并最终能让听理者心悦诚服接受的一种双向互动对话过程。对学生群体而言,思政课程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劳动实践历练、艺术作品熏陶等都是讲道理的有效途径。但思政课所讲道理是被理论、实践反复证明的科学真理,其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决定了思政课有理可讲,比其他方式更能以理服人和塑造学生价值观。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所讲道理是特指蕴含立德树人思想的道理。质言之,思政课要讲好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道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时代道理,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人生和社会发展的一般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虽对思政课的本质做出内涵极其丰富且语言生动朴实的中国式阐述,但其判断依据、内涵要义、价值意蕴、实践要求等都有待学术界进一步论证与阐发。当前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会这一命题的问题指向、精准把握核心要义、系统落实践行路径,能为思政课讲好道理提供学理支撑和对策建议,对于大力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促进新时代思政课在守正创新中更好发挥铸魂育人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新命题、新理念往往是针对现实问题开出的解决良方,因此对它们的把握要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作为学习与研究的起点。不论从理论层面科学理解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还是在实践中扎实推进思政课讲好道理,都必须通晓其问题指向,即“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命题是试图解决思政课当前存在的哪些窘境和误区,才能精准把握这一命题的科学意蕴与实践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当前思政课组织形式、教学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在实践中呈现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线上与线下齐推进等多样化教学样态。但在成绩惊艳的背后,思政课教学却涌现出过分迎合学生的内在诉求,以学生偏好作为教学依据,忽视课程本身的思想力、引领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等偏离本质的隐忧[3],如PPT制作日益炫酷,教师将大量备课时间耗费其中;课堂环节日渐新潮,教师热衷于将视频、游戏、段子嵌入课堂,思政课变身为轻松诙谐的表演课…… 思政课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娱乐化、庸俗化、政治弱化的危险倾向,不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面对眼花缭乱的教学形式,思政课改革必须明确:不论教学现象样态如何展现,都不能背离讲道理的本质,所有的改革都应为讲清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服务,要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4],要用学术来讲政治。但当前有些思政课教师仅限于把课本上的基本结论、经典原著中的普遍原理传授给学生,让满堂课都充斥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政治大道理,但自己却无法讲透其背后的历史、理论和现实逻辑,只能让道理浮于表面,变得空洞而枯燥。同时还有部分思政课教师讲授的理论观点经不起学生的各种追问。面对学生提出的敏感尖锐问题、深层次问题时,这些教师选择绕着走、躲着走,无法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自然就会产生供需矛盾。思政课教师要拒绝做“知识搬运工”“政治传声筒”,要通过师生间的穷理问道、平等交流,打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思政课讲理课堂,让政治道理自然入脑入心入行。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简单重复”和“断档脱节”是知识体系构建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5]。首先,简单重复。大中小学思政课存在部分主题相似或相同的教学内容,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等。思政课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容易陷入低端重复的困境,没能在深度、广度上让高学段与前一学段拉开层次,学生就会因似曾相识而失去对课程的新鲜感。其次,断档脱节。思政课高学段大部分教学内容的讲授需要前一学段的教育进行知识铺垫,否则会让学生产生严重的学习困难。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认识水平和学习习惯,思政课要注重因材施教,确保观点、主张对于所讲学段学生能讲得通、听得进,这正是“讲道理”的题中应有之义。思政课要结合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进行分层设计、逐层递进讲道理,最终实现由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向增强使命担当的跃迁。
思政课是一门需要师生心灵沟通、头脑互动、彼此了解的课程[6],需要发挥教师教学主体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的双主体能动性,但当前发挥双主体积极性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教学主体的主导性发挥不佳。一部分教师把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把课堂活动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这种做法会造成课堂放任自流、思政课政治性与理论性弱化的危险。还有部分思政课教师陷入“重科研轻教学”的误区,在科研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很难有多余时间进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其次,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发挥不够。部分思政课堂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你讲我听”或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授课方式,学生只是单纯的教育客体、消极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缺乏学生的用心体悟,课程内容也无法通过理解、消化、吸收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素质的组成部分。虽然有部分教师把“双主体”教学模式付诸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却只有少部分“活跃分子”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教学往往又陷入 “以少数学生为本”的困境。而思政课讲道理强调通过教师言说、推论、解释、宣传道理和学生理解、认同、践行、传播道理的双向过程,以实现循理而行、以理育人的价值追求,这正是化解教学中师生割裂的解决之法。
思政课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知识为素材、媒介和支撑,在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中,强化价值观引导,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争做时代先锋。但由于受知识本位教育理念和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们纷纷专注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点的传授,学生们则关心知识点的记全背会,于是出现了上课讲条条、学生记条条、考试写条条、批卷对条条的局面,思政课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出现脱节,学生对知识与信仰的双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思政课转变教育理念,以知识为载体,让蕴含科学知识、价值引导的“道理”贯穿到思政课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成为思政课的重点设计内容和最大特色,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来从根本上加强价值观教育。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重要命题是针对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它自身也具有与之对应的五重要义。只有全面、科学把握其核心要义,思政课才能讲清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带来学生的真喜爱、真信服、真践行。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本质是与现象相对的一组哲学范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7]。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现象要表现本质。新时代的思政课聚焦改革、持续创新,在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师风格等方面呈现多样性,但这些都属于课程现象形态的表现,需要从各方面表现讲道理的本质。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可能犯的最大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把空谈当作事实,把虚假的表面现象当作实质或某种重要的东西。”[8]同理,思政课如果把形式方法的多样与新奇当成本质,就很有可能成为华丽包装下的空洞说教,就可能会犯失去灵魂、走偏方向的致命错误。思政课改革创新形式要始终为思政课讲好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服务,否则这种改革创新就是不可取的,反而会背离思政课改革的初衷。
讲道理的本质决定思政课教学不能采用教条式、灌输式、命令式的方式,要让道理具备深度、力度、温度,做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首先,讲深指向深度,指思政课讲道理要鞭辟入里、寻根究底,绝不能浅尝辄止、点到即止,要凸显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思政课要用深厚学术讲道理,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学术研究中的前沿问题融入教学,给学生讲清教学重点、打通理论痛点,用深邃的理论来赢得学生认可。其次,讲透指向力度,指思政课讲道理要切中要害、力透纸背,绝不能高谈阔论、空洞无物,要凸显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思政课讲道理要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科技攻关等鲜活案例来讲透道理;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善用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去讲清学生关心的问题,让道理在解疑释惑中彰显硬核力量。最后,讲活指向温度,指思政课讲道理要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绝不能照本宣科、死气沉沉,要凸显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讲活是关键,思政课只有生动鲜活,学生才会爱听,才能真正落实讲深讲透。面对“Z世代”学生群体,思政课要通过新媒体新技术、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活动、通俗风趣的话语,把严肃深刻的道理讲得生动有趣、深入人心,推动思政课从“曲高和寡”走向“众星捧月”。
思政课讲道理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坚持整体性和层次性、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小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相对较低,道德意志较为薄弱,处于理想信念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可通过开展仪式教育、主题教育、体验活动进行讲理,讲道理主要侧重道德情感的启蒙、美好愿望的形成;初中生认知能力不断发展,处于心智半成熟期和理想信念初步形成阶段,可通过理论讲授、榜样教育、案例分析进行讲理,讲道理主要侧重打牢思想基础、强化思想意识;高中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道德品质正逐渐形成,处于理想信念开始成熟阶段,可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情景教学、文化研学进行讲理,讲道理主要侧重提升政治素养、培养政治认同;大学生已拥有相对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较丰富的知识储备,道德品质也日趋成熟,处于理想信念成熟完善阶段,可通过原著诵读、演讲比赛、翻转课堂、实践教学进行讲理,讲道理主要侧重增强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针对内容衔接问题,不同学段教师可通过集体备课和合理设置一体化教学案例、议题、活动等,进行螺旋上升式讲理,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思政素养。以山东济南为例,在责任教育议题中,小学关注学生自理能力的提升,以《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为主题,推行争当家务小能手活动,引导孩子参与劳动,为家庭做贡献。初中从学生参加的活动入手,以《我与集体共成长》为主题,通过设置有关班级管理的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学会在集体生活中勇于承担责任。高中从哲学层面,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为主题,通过榜样人物、辩论性话题等让学生全面认识人生价值。大学从学理角度,以《什么是时代新人和怎样理解民族复兴》为主题,通过分析典型人物与百年党史引导学生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山东济南通过一脉相承、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让不同年龄的学生共同感悟责任,有力助推各学段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能力的提升。
在思政课堂上,师生之间是一种讲道理的“大先生”与悟道理的“大学生”的关系。教师是讲道理的主体,需要用心教,发挥主导性作用,能变教为诱、化教为导;学生是学道理的主体,需要用心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变学为思、化学为行,让教学在师生的良性互动中回归“合作对话”的教学本质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把学生从道理的被动接受中解放出来[9]。首先坚持教师主导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作为讲道理的设计者、组织者,思政课教师应专注教学、潜心研究,多进行创造性探索,不断增强主导本领。教师要从学生角度设计和开展课堂教学,提倡使用问题链、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探究式和实践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倾听、讨论、追问、体验、反思中形成对道理更清晰明确的认知。其次,坚持学生主体性,促进教师主导性的发挥。学生需要时刻对思政课保持强烈的好奇心,自觉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场域,主动多思多问多实践,通过与教师的有效互动与视界交融,推动教师强化主导意识、创新主导形式,讲出道理的生命力、精气神。
思政课讲道理重在通过知识载体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塑造,因此需要摒弃狭隘的知识教育观,秉持“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三进阶学习目标,根据不同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推动育人效果不断提升。沟通心灵指思政课要消除师生间的心理与情感隔阂,让教师所讲内容能走进学生内心,学生能向教师敞开心扉,这是思政课教学的基础目标。要实现心灵相通、情感相融,教师要想方设法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所期所想,把“天边”道理同学生“身边”成长结合起来,善用辩论、比赛、实践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教学。启智润心指思政课要通过讲道理启发智慧、滋养心灵,要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具备分析纷繁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这是思政课教学的核心目标。这要求教师不仅授人以“鱼”,将教材内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更要授人以“渔”,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好马克思主义这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包”,能运用它有效解决学业发展、社会交往、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问题。激扬斗志指思政课要激浊扬清、笃志力行,能理直气壮地与各种错误思想、不良思潮作斗争,积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能将深刻道理转化为学生的坚定信念与实际行动,这是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暗潮汹涌,一些错误观点和思潮不同程度干扰学生的思想认知,需要思政课用党领导下的亿万中国人民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伟大成就来讲透其错误本质,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思政课要从构成要素出发,努力探讨抓住本质、讲好道理的体系结构,积极寻求建设思路、行动路径,力求构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层次化体系。根据学界较为认同的“四要素”说,思政课的基本要素包括主体(教师)、客体(学生)、中介(内容和方法)、环境(外部因素),各个要素的状况直接影响思政课讲道理的质量与效果。
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近年来,国家锚定强基导向,大力推动各地各校配齐建强教师队伍,但随着大量兼职教师、年轻教师的进入,这些教师如何做好角色转换、更好教书育人是思政课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注重言传身教,做到坚信道理,积极传理。思政课教师的言传身教是讲好道理的重要条件和有效手段,而亲其师才会信其道理。思政课教师要以“四有”好老师、“六要”新要求对标自己,争当思政“大先生”,用“品高”“理直”“信坚”“气壮”“笃行”来讲理,并勇于、善于在课堂上、网络中、国内外积极发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让道理在主动作为中变得可信、可敬且富有影响力。其次,要锤炼扎实学识,做到精通道理、系统说理。思政课教师要把“乐于每日学习,志于终生探索”[10]作为一种工作责任和生活方式,善于向书本、经典、实践、他人学习,以常态化学习来练好“内功”,做到把道理学懂弄通悟透,练就不怕问、问不怕的真本领。同时科研能极大提升思政课讲道理的深度和水平,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动力[11],因此教师要立足教学实际探索教与研的融合点,以持之以恒的研究做到把零碎道理连成系统道理,让各种道理相互支撑、有机融合,尤其能让道理贯通到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和正在做的事情中,让道理在融会贯通中变得更加直白、系统且富有亲和力。再次,培养宽广视野,做到洞达道理、透彻讲理。如果思政课教师视野较窄,就无法把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马克思主义道理讲准讲透,也不可能有效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会极大弱化讲道理的效能。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突破有限教材和学科边界的限制,能以广泛的多学科知识、开阔的国际化眼光、厚重的历史性视野,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纵横比较中,把“人民伟力”“中国之治”“东升西降”之理讲进学生心坎里,让道理在有理有据中变得透彻、鲜活且富有说服力。
传统上,思政课更倾向于从“教”的角度解决教和学的矛盾,但“教好”并非必然“学好”[12]。当前思政课应坚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好”为导向,在“学好”道理方面狠下功夫。首先,重视思想参与,做到弄懂道理、读书求理。思政课要把引导学生对课堂的“思想参与”作为突破口,通过情景教学、小组合作、合理激励等,让学生思想始终“黏合”在道理内容的思考上、说理过程的逻辑上。此外,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亲历者与见证者,教师可指导学生在精读教材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善用学生之口来讲道理,倒逼学生自觉弄懂道理、主动求理。其次,开展师生对话,做到理解道理、问道明理。问题是师生互动的重要纽带,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由于害羞、胆怯等不会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教材的重要观点、现实的典型现象、学生的关心问题进行主动设问,在学生讨论、发言后,进行总结提炼,助推学生理解道理、问道明理。在 “互联网+”背景下, 思政课还可借助网络推动讲道理由自说自话转向交流对话。再次,参加社会实践,做到认同道理、明志践理。社会实践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认知认同课堂所讲道理,增强自身使命感和责任感。思政课可通过经典诵读、人物访谈、故事分享、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社区调研等校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亲眼所见中把理论道理升华为内心的坚定信念与实践的勇毅前行。一般来说,参观、调研形式的实践效果更好,但很难实现对学生的全覆盖,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持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育人理念,以学校和周边社区为实践教学主战场,充分利用身边有利资源开展实践教学,避免实践教学形式化、空心化。
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教学要做到深耕“配方”、钻研教法,以鲜活的内容、真挚的情感、优质的话语来提升说理教育的可接受性。首先,结合生动现实,做到具象道理、因事言理。只有联系人们具体生活实际,运用鲜活生动的事例进行讲授,高精深的道理才会变得可感可触、形象具体。如果离事言理,把内容作为静态对象进行分析处理,无视内容的社会侧需要,道理就极易演变为脱离实际的理论说教。思政课教学内容需要紧跟时代主题,及时捕捉具有育人效果的现实素材,推进其进行课程资源转化,用生动的现实、鲜活的事例讲出学生愿意听、听得进的思政道理。其次,倾注真情实感,做到丰盈道理、寓情于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13]倾注主体充沛情感后,道理就有了血肉,就会变得丰盈且生意盎然。这需要思政课教师一方面有传道情怀,能全身心投入教学育人事业,善于选择历史、现实中能打动人心的情节和人物进行讲理,增强道理的输出效果;另一方面要有仁爱情怀,主动关心学生,多倾听学生心声,回应学生期待,让道理不再是干巴巴、冰冷的说教,为道理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奠定情感基础。再次,提升话语效力,做到活化道理、巧言话理。话语是思政课道理表达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借助解释力、渗透力、感染力和引领力极强的话语,道理更能引起共鸣、获得效力。思政课需要突破居高临下的政治话语、单向话语、生硬话语、宏大话语的话语习惯,善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话语、对话话语、网络话语、生活话语来讲活道理,让师生在话语交融中形成讲者有底气、听者更服气的讲理格局。
环境是无声的课堂,一直以来,思政课教学传统形态更多强调课堂小环境、设备硬环境和教学场所实体环境的功能,对社会大环境、文化软环境和网络“云环境”的功能重视不够,全社会还未能形成各方资源力量共同创造良好思政课教学环境的合力[14]。要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首先,突出顶层设计,做到谋划道理、科学治理。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资源与力量,从理念、制度、行为层面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营造全社会、全校共办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学校作为实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要推动建立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的工作机制,校领导要带头上、听、评思政课,充分发挥示范、激励、督促作用,要深入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切实落实思政专项经费和教师配备要求,为思政课讲好道理提供基层保障。其次,加强纵向衔接,做到明述道理、分层论理。在具体实施中,大中小学思政课要形成思政课共同体理念,通过建设一体化网站、教学联盟、培训基地、备课群、微信公众号等线上线下平台,加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对教学中“自说自话”的情况进行及时改进,让“纵向同课合理异构、共研教学有效衔接”成为常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收获与自身学段相匹配的思政道理。再次,构建横向协同,做到遵循道理、合力联动。思政课需要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可通过家校联盟、家长会等健全与家庭的沟通机制;家庭要注重家教家风教育,延长学校思政课的教育链;社会要重视发挥各类社会资源的教育功能,让英雄模范、能工巧匠参与课堂教学,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共同助力思政课讲好道理。
总之,“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是针对现实教学中过分注重形式、照本宣科现象、内容衔接不畅、师生割裂对立、重知识轻价值等问题提出的重要命题,它要求思政课教学过程的所有因素和环节都不能偏离讲道理的本质,要通过讲深讲透讲活道理、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发挥双主体积极性来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当前只有打好建强主体力量、调动学理兴趣、优化内容方法、推进环境建设等组合拳,思政课才能应对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多元的社会思潮、多样的利益诉求等挑战,才能讲出令人心服口服、有理有效的新时代道理,才能把这门讲道理的铸魂育人课程建好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