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钢
(合肥师范学院 党委办公室,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了新的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新的前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举旗定向、思想深邃、气势磅礴、催人奋进,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件。特别是高校的每一位党员,都应该坚定不移地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增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带有明确政治属性。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从这个维度来看,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高校各级党组织责无旁贷,更是应有之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强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和哲学内涵[1]。从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和首次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来,党中央发布的一系列重要文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许多重要论述,都在不断建构、阐释这一新的思想,解读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核心要义、理论体系、理论定位和重大意义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从哲学层面对党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概括提炼,既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凝练、科学概括,也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根本遵循[2]。“六个必须坚持”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于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概括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重要论述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高度凝练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依据,总结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六个必须坚持”为党的二十大后各行各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思想方法。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该以“六个必须坚持”为思想指引。
踏上新征程,高校党组织要牢牢把握学习主动权。这既体现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让学习切实服务于学校办学育人、党建和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表现为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涉及教育方面重要内容的学习、认识、理解和运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从以往的社会建设与民生领域单列出来,与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并放在论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之后的突出位置,更加突显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高校作为“三个第一”的重要结合点,在服务全省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中理应发挥独特且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高校最鲜亮的底色。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要高举伟大旗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始终坚定政治立场,发自内心、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地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抓住“关键少数”引领学。要坚持深学细悟,在夯实学懂弄通做实上抓成效,坚持领导带头学、原原本本学、联系实际学,深刻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突出“五个牢牢把握”,更加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各项目标任务和决策部署上来。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多悟一分,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组织集中培训专题学。举办“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处级干部、科级干部、支部书记、学工队伍、思政教师、学生干部等多个层面的专题学习培训班,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同时,要发挥高校优势,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理阐释。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前沿问题组织课题申报,撰写理论阐释文章,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往深里走。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3]。坚持群众路线、站稳群众立场、树立群众观念,是实现高校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和重要保证。而做好调查研究则是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途径,是做好新时代高校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更是深化认识党的创新理论的显示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4]。我们要对照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深入把握新时代高校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深入教室、寝室、食堂开展调研,坚持问题导向,真诚倾听教师和学生关于教学、科研、公共服务的呼声,真情关心师生疾苦,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善于换位思考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往实里走。
要凝聚精神力量,在团结奋发有为上显担当,要知行合一做好结合文章,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学校各项重点工作中去,贯穿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中去,融入到为师生办实事的智慧和干劲中去。全体干部师生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感召下,进一步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凝聚力量,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奋斗有我的责任感,打赢学校党建和事业发展重点工作攻坚战,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奋进姿态,切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新征程时不我待,新使命催人奋进,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始终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坚持用狠抓工作落实作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根本点。
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5]。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党的事业就顺利兴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明的底色[6]。联系合肥师范学院实际,我们要一体推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上级重要精神跟进学、及时学,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完善坚持党的领导体制机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各项建设,以基层组织“强基础、提质量、创品牌”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党建“双创”,加快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把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穿管党治党、办学育人全过程,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大学。
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勉励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这既是对青年的殷殷期望,也为高校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要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拓展全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3项试点院系项目成果为引领,完善“十大育人”体系,推进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重点深化“思政育人”,以推进学校倡导成立的全省首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建设为牵引,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以全省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立项建设为抓手,提升课程思政攻坚成果;加强“互联网+思政”平台建设与管理,聚焦热点问题释疑解惑、引领思想,让信息技术优势“最大发挥”,让思政工作“随时在线”,引导青年学生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培养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高素质应用人才。要重点优化“文化育人”,进一步总结行知文化建设成效,凝练建设成果,坚持把“学习陶行知、师承陶行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主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完善行知文化育人机制,进一步擦亮“行知学堂”品牌,培养具有行知风范的高素质应用人才。要重点强化“实践育人”,对接职业岗位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统筹加大教学投入,持续优化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产学研合作体系,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人才。
报告指出,要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5]。要从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领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牢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深化践行群众路线,从党委层面进一步将服务和促进师生成长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一步,要重点把握好“三个进一步”。一要进一步与师生同甘苦,坚持把时间、精力、感情投入到学校党建事业发展中来,和师生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断砥砺真抓实干的过硬作风;二要进一步把师生当老师,针对重点工作和师生关切,结合宣讲二十大精神、谋划2023年重点工作,深入一线开展调研,汲取师生的智慧和创造,凝聚起抓党建促发展的群众力量;三要进一步为师生谋福利,克服困难保障教职工福利待遇,将心比心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学生成长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与安全稳定,坚持以“行知文化”引领全国文明校园创建和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报告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5]。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了“以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面启动申报更名合肥师范大学为标志,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目标催人奋进,使命呼唤担当。要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立足合肥、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坚持“师范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自强不息 追求卓越”的合师精神,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以建好滨湖校区为基础,坚持错位发展,加快提升办学育人质量。要尤其突出“三个加大”:一是加大优势学科建设力度,对接安徽基础教育改革、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需求,以申硕为牵引,进一步推动教师教育类、电子信息类、生物医药类、文学艺术类、经济管理类等5个学科专业群集群发展,整合资源推动“高峰”学科建设,加强有组织科研,全覆盖推进师范专业认证,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升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匹配度。二是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评价改革作为第一任务,以求贤若渴的态度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实施“行知学者”计划,强化人才引育综合保障,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凝聚到学校发展中来。三是加大师范品牌建设力度,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优化实施培养、培训、研究、指导、资政、服务“六位一体”教师教育发展模式,以三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深入推进“U-G-S”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创建长三角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育基地优势;推进新型智库建设,重点建好合肥基础教育研究院;依托安徽基础教育发展联盟,打造教师教育“发展共同体”,全方位服务基础教育,加快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更多合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