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烨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
马属动物的消化道线虫种类繁多,多达83种。马属动物主要的消化道线虫为马圆线虫,共64种,分别隶属于圆线科(Strongylidae)的盅口亚科(Cyathostominae)和圆线亚科(Strongylinae)的29 个属[1]。马圆线虫呈世界范围内分布,早在十八世纪被首次发现,但是由于其种类繁多,分类方式一直存在争议。2008 年,Lichtenfels 等[2]针对存在争议的马圆线虫分类进行讨论,总结归纳并提出了较全面的分类系统,结束了马圆线虫分类混乱,此分类系统一直沿用至今。普通圆形线虫、无齿圆形线虫、马圆形线虫是临床最常见的大型圆线虫,成虫寄生于大肠,宿主通常表现为消瘦贫血、腹痛腹泻,圆线虫寄生数量较大可导致宿主出现水肿、排出带有虫体且气味恶臭的粪便等情况,病情严重时可使宿主死亡。此外,马圆线虫幼虫移行还会导致血栓性疝痛,病畜烦躁打滚、腹围增大、排出血便。常见的小型圆线虫包括了三齿属线虫、喷口属线虫和食道齿属线虫,此类圆线虫致病性较低,主要损害宿主肠黏膜,导致病畜消瘦、腹泻,有时伴有肠绞痛、发热,病情严重也可导致死亡[3-4]。马圆线虫大量寄生可对病畜生命造成威胁,对我国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准确诊断马圆线虫病对于此病的治疗和防控十分重要。本文综述了马圆线虫的国内外流行情况及近年来诊断、防治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疾病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马圆线虫在我国各地均有流行,多发生于新疆地区,其他地区有少数报道。张鹏举等[5]对吉林省2个马场的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马圆线虫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尤其是3岁以内的幼龄马感染率最高,可高达98.6%,且感染率和年龄呈反比。梁素联等[6]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的散养马匹进行了剖检,发现了大量的马圆线虫,确诊马匹死亡原因为圆线虫感染。吴树清[7]对内蒙古地区马术队马匹的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马圆线虫的感染率为86.18%。赛迪拉木等[8]对新疆地区的65匹普氏野马进行了消化道寄生虫的检查,发现马圆线虫的总感染率为34%,幼龄马匹感染率为38%,成年马匹感染率为32%,发现成年马匹比幼龄马匹感染率低,可能与幼龄马匹的免疫功能较弱有关系。沈青义等[9]对新疆某马场的马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马圆线虫的感染率为80%,虽感染率较高,但感染强度并不强。陈晖等[10]对新疆地区伊犁马的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1 周龄马匹的圆线虫感染率为98.11%,2 周龄马匹感染率为90.52%,3 周龄马匹感染率为88.18%,其感染率和年龄的关系亦成反比。
马圆线虫病在世界范围内也均有流行。Sazmand等[1]对伊朗地区马圆线虫病情况进行了概括,马、驴、骡的圆线虫病感染率分别为4.4%~69.2%、65.4%~96.4%、80.0%。Alemayehu等[11]对埃塞俄比亚地区的384匹马的圆线虫病进行了调查,圆线虫病的总感染率为67.19%。Matthee等[12]对南非地区驴的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普通圆形线虫、无齿圆形线虫和马圆形线虫,其中普通圆形线虫的数量最多。Studzińska等[13]对波兰地区某屠宰场的725 匹马的圆线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普通圆形线虫感染率为22.8%,无齿圆形线虫感染率为18.3%,马圆形线虫感染率为1.7%。
目前临床诊断和感染情况调查多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对病畜粪便进行检查,显微镜下圆线虫卵呈浅灰褐色的椭圆形,卵壳比较薄,表面光滑,其内包含数量不等的卵细胞;粪检发现圆线虫的虫卵即可确认病畜患有圆线虫病。赛迪拉木·托合提[14]采用饱和盐水法和虫卵计数法对新疆65 匹普氏野马的粪样进行了镜检,马圆线虫感染率可达86.6%。苏娃等[15]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和虫卵计数法对伊犁马的消化道线虫进行了调查,马圆线虫感染率为80%。Harvey 等[16]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和虫卵计数法对澳大利亚的6个野马种群的粪样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圆线虫感染率为96.7%。
此外,病畜死亡后也可以采取剖检法进行检测,在病畜的肠腔中有大量虫体或者肠道壁上有大量幼虫结节可确诊为圆线虫感染。张伟等[17]对山东聊城市某屠宰场80 头驴的肠道进行剖检,发现马圆线虫的感染率为21.3%。张伟信等[18]采用系统剖检法对新疆塔里木盆地驴进行检查,发现9种圆线亚科虫体,数量最多的是普通圆形线虫,感染率为86.5%。Gonzales-Viera 等[19]对7月龄自然死亡的小母马进行了剖检,腹腔大面积出血,肠道浆膜表面可见大量线虫幼虫,经鉴定为无齿圆形线虫感染造成的死亡。目前常用的圆线虫鉴定方法为形态学鉴定,马圆线虫长度约1~8 mm,虫体呈较对称的纺锤形,其口囊、食道、交合伞等特征均可作为鉴定圆线虫的依据。高远[3]对5种盅口亚科的圆线虫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对虫体的长度、口囊形态、内叶冠和外叶冠的数量、雄虫尾部交合伞等特征进行了描述,为鉴定不同种圆线虫提供了参考资料。
然而,传统的形态学方法存在一定弊端,对鉴定者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且鉴定形态相似的虫种容易造成误判。而分子生物学鉴定可解决其弊端,具有耗时短、准确率高等优势,广泛地应用于寄生虫的虫种鉴定。常见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寄生虫有很多,如:PCR技术、多重PCR技术、荧光定量PCR 技术、同工酶技术、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等。张淑熠[20]通过PCR 方法对35 种圆线虫的Cox1和Nad1序列进行扩增,鉴定虫种并探究其系统发育关系。El-Gameel等[21]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普通圆形线虫,并对其ITS2 序列进行扩增和鉴定虫种。Jürgenschellert等[22]对484匹马粪便样本进行ELISA检查,样本阳性率为66.7%,从阳性马匹获得成虫后进行PCR,发现有普通圆形线虫、无齿圆形线虫、马圆形线虫和Strongylus asini。Halvarsson 等[23]对普通圆形线虫和无齿圆线虫进行形态学鉴定,后采用PCR 方法对其ITS2 序列进行扩增,进行了一代测序和高通量测序,发现使用高通量测序可以更好地分析ITS2 的变化。在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中,PCR检测方法具有高特异性、高敏感性,可准确地鉴定虫种甚至隐蔽种、亚种等,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鉴定方法。ELISA 检测法操作相对比较简单,但是费用较高,易出现假阳性结果,不适合生产中使用。
马匹要定期进行驱虫,一般6~8周进行一次治疗为宜。有文献表示可以通过使用驱虫药驱除虫卵和L3期幼虫[24]。治疗马圆线虫的药物包括四氢嘧啶噻啶类、苯并咪唑类、大环内酯类。双羟萘酸噻嘧啶片为四氢嘧啶噻啶类抗线虫药,其作用机制是对敏感虫体产生的神经肌肉阻断作用,使虫体麻痹。此药物对马圆形线虫、普通圆形线虫等具有高效作用,对无齿圆形线虫、小型圆形线虫等效果较差。阿苯达唑片为苯并咪唑类抗线虫药,具有广谱驱虫作用,线虫对其敏感,作用机制是与线虫的微管蛋白结合发挥作用。本品不但对成虫作用强,对未成熟虫体和幼虫也有较强作用,还具有杀虫卵作用。奥芬达唑片为苯并咪唑类抗线虫药,作用机制与阿苯达唑相似,抗虫谱不如阿苯达唑广,但是作用效果略强。伊维菌素为大环内酯类药物,主要对体内线虫和体表节肢动物具有作用,作用机制是干扰神经肌肉间的信号传递,使虫体松弛麻痹,导致虫体死亡或被排出体外。
使用药物需根据马圆线虫的流行病学以及当地发病情况、耐药性进行选择。四氢嘧啶噻啶类对包囊中幼虫作用不大,对成虫的效果较好,苯并咪唑类对成虫或者幼虫阶段均有作用。有研究表明,伊维菌素不能驱除L3 期和L4期幼虫,但对圆线虫成虫的驱虫效果较好[25]。盅口线虫对四氢嘧啶噻啶类和苯并咪唑类药物会呈现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可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治疗,此类药物对盅口线虫的二次感染依然有效。Tavassoli 等[26]研究了分布于伊朗的两种本地植物阿魏和大蒜提取物对圆线虫幼虫的体外抗寄生虫作用,结果表明两种植物提取物均对其具有杀虫作用。Apolinário 等[27]研究了芬苯达唑、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三种药物对巴西东南部24个马场的驱虫效果,结果显示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对17个马场有效,芬苯达唑对11个马场有效果。Vera等[28]评价了芬苯达唑、伊维菌素和莫西菌素对巴西马群的疗效,结果显示马群对芬苯达唑有耐药性,伊维菌素和莫西菌素具有较好的疗效。Butler等[29]研究了双羟萘酸噻嘧啶和伊维菌素对加拿大的马场圆线虫的治疗效果,通过粪卵计数法分析显示治疗后虫卵数可降低10%。Dărăbuş等[30]研究了罗马尼亚马场的18匹马对苯并咪唑的耐药性,结果显示有一匹马对苯并咪唑具有耐药性。此外,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养饲养管理,注意养殖场卫生,按时清扫粪便、定期消毒、科学放牧等也有助于预防马圆线虫感染。
马圆线虫病是一种常见的马属动物寄生虫病。马圆线虫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感染强度最高可达上万条,大量寄生可导致肠绞痛和肠梗阻,严重危害了马属动物的健康,对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不同种类的圆线虫抗药性不一样,所以不可滥用驱虫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需要根据当地马圆线虫的流行病学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