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对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导价值

2023-03-05 07:20刘励敏刘茂松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恩格斯城乡马克思

刘励敏,刘茂松

(1.浙江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2004;2.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重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农民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各种经济活动及其社会关系的政治经济分析和研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认为,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的政治经济学思想,掌握其最基本的思想脉络和精神实质,是新时代贯彻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遵循。

一、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农业思想的国内主要研究文献简述

农业与农民问题一开始就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并且一直是他们对资本的批判和对革命规划及未来社会构想时关注的重要因素。何增科、周凡认为,马克思最初是由农民问题开始而进展到对工人问题的研究的,对农业、农民问题的研究是引发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因之一。他们还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最终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辩证唯物主义论者,跟他们把农业与工业联系起来、把工人与农民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性和辩证性的考察有很大关系。因为马克思十分清楚,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农村的普遍贫困,使得农民向彻底无产者的转化变得可能、变得快速,这是无产阶级革命“伟大的动力”。[1]1-4于金富研究认为,马克思不仅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农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功绩,也深入剖析了它的种种弊端,如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工人遭受农业资本家与大土地所有者双重剥削;农业资本家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使土地肥力减退,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破坏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这表明农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日益严重的制度障碍,它必然为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方式所代替。[2]李典军从史学角度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农业思想的英国思想来源及农业合作和农民改造的思想,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农业思想总体上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以《论土地国有化》为标志,是马克思对第一国际关于土地问题的理论总结,它阐述的是关于社会主义农业问题的思想;第二阶段以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为标志,是恩格斯对第二国际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总结,阐述的是无产阶级政党如何改造农民的主张。他认为这种以英国模式为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的基本主张是社会主义土地国有基础上的农业计划论,而这一理论随着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而基本被放弃。但在农业合作论、城乡一体论和农民改造论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必要进行重新认识。[3]136董正华提出马克思恩格斯以“自耕农的自由小块土地所有制”替代封建土地制度,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础工程,但小农制不同于现代大农业,具有“过渡性”。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思想有两个要点,一是进步性,作为一种新兴的所有制形式,它的形成对于封建制度的瓦解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土地的所有权是小农的生产方式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二是传统性,依靠家庭内孤立劳动的小农业完全不同于由资本家经营的现代资本主义大农业。把这两点统一起来就是小农制的过渡性。[4]吴浩在分析了马克思关于农业发展的英国道路和东方道路后认为,马克思始终强调集体化大农业优越于小农生产,特别是马克思认为农业可以像工业一样使用大规模的劳动力进行集体生产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忽视了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5]而王贻术则认为不能以20 世纪以来马克思所描述的地主—资产阶级—农业雇佣工人的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没有占据统治地位、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运动遭遇挫折、家庭农场成为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经营的普遍形式等问题来否定马克思农业生产方式理论的科学性。当代世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趋势不断加强和农业社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仍然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论断。[6]

以上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农村农民论述的主要观点介绍、社会主义条件下小农发展的命运、农业现代生产方式等重要问题上。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阐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三农”思想,具有借鉴价值。但也存在对农业生产方式的理解简单化,缺乏从实际的活生生的劳动方式来讨论马克思恩格斯农业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和理论,对我国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指导性研究不够深入,这些问题便构成了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论著关于农业思想的核心观点

1845 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篇非常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奠基之作中提出了一个关于城乡矛盾的非常重要的思想:由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导致了城乡对立,个人屈从于这种城乡对立,出现了两个“动物”,一个是城市动物,另一个是农村动物。人为什么变成一个动物呢?他是受到了城乡对立和城市资本的压迫。所以,怎样解决城乡对立?把农村动物转变为农村主人,这是问题的关键。因此,马克思在著作中提出要实现城乡的统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问题,要解决城市动物和农村动物的问题,使得城乡人口变成城乡的主人,必须要实现城乡统一。城乡统一,就是今天所讲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

怎么样实现城乡统一呢?首要条件就是消灭城乡对立,并打造一个能够消灭城乡对立的物质前提。马克思在这里讲得很明确,我们消灭城乡对立不只是意识形态上的,我们要消灭城乡对立必须要有一个物质前提。这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著作中提出的经典观点。马克思是1818 年出生的,他在27 岁的时候就和恩格斯写了这篇经典文章,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观点。追溯到更早一点就是1842 年马克思发表的《第六届莱因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一文,在这篇辩论式文章中,他非常关注农民问题。他认为农民是受到了资本的剥夺和农村大地主的剥夺,主张要消灭这种剥夺。1848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的第九条中提出“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7]49。这句话在德文版中说的是要消灭“城乡差别”。后来他把“城乡差别”调整为“城乡对立”,这是非常重要的变化。因为,消灭城乡差别是一个非常长的历史过程,但城乡对立特别是阶级对立,是要通过革命来消灭的。意思就是说,工业和农业结合是一场农业的革命。在这里,他强调的是通过工业和农业结合的农业革命即消灭资本及地主的剥夺,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比较快地结束城乡对立,把农业劳动力合理地在城乡间进行平衡分配。就业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要消灭城乡差别首先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这是《共产党宣言》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构想,提出了一种消灭城乡差别的科学模式。

1867 年《资本论》第一卷发表,在第十三章讨论大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时,马克思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其基本意思是大工业进入农业的革命作用就是消灭传统旧社会的堡垒——农民,紧接着在后面说要把农民变为“雇佣工人”。[8]551马克思认为,当农民转变为“雇佣工人”以后,农村的社会变革和社会对立,就和城市相同了,他们共同的革命对象就是资产阶级。所以,这个变化就是把农民从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转变为无产阶级的一部分,这是阶层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化,最后落脚到农业和工业最高级的综合。最高级的综合是什么?这就是哲学的概念——生产方式。我们知道,生产方式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统一体。所以,马克思不是简单地从技术层面说要搞大生产,他已经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机结合的最高层面上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方式,要推翻资本主义,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为这是马克思于1863 年写作并于1867 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1857 年至1858 年马克思写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草稿,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但一直被人们忽视的观点,这就是农业生产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是不一致的,即“生产时间比劳动时间长”[9]139。为什么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会不一致呢?因为农业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结合,它的生产时间是指农作物(动物和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周期,他的劳动时间是在农作物自然生长过程中,农民的劳动作用于农作物的时间。所以,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即农业劳动的中断。农业劳动时续时断,通俗地说就是今天的农忙和农闲。农闲的时候劳动力就浪费了,活劳动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活劳动没有通过劳动的持续去创造价值。怎么解决呢?马克思提出了农业劳动持续的理论,他认为必须是工业因素进入农业,工业资本掌握农业,这样一方面通过机器生产提高农业劳动的效率,可以缩短或者是加快农业自然再生产的周期;另一方面资本和工业进入农业,搞非农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业以及服务业等),来填补劳动中断的空闲时间。所以,马克思在这里归纳出工业反作用于农业的思想,恩格斯进一步提出“农业的工业化”设想。

1872 年,在《资本论》第一卷发表五年之后,针对当时第一国际关于土地问题的争论,马克思写成了《论土地国有化》一文,集中阐述了工人阶级在土地问题上应该坚持土地国有化的主张,明确反对以“天然权利”[10]64来掩盖少数人对土地的掠夺这一事实,提出实现土地国有化以彻底改变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全面消除资本主义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集中迫使资本主义农场主在农业中采用集体的和有组织的劳动以及利用机器和其他发明的种种情况,将使土地国有化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必然”,这是关于所有权的任何言论都阻挡不了的。[11]230

马克思认为,实现土地国有化,不仅土地可真正按照社会的需要得到合理经营使用,而且劳动和人的异化问题也将彻底消除。当然,土地国有化需要一个过程,要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来选择。1874 年至1875 年马克思在批判巴枯宁时指出:社会革命是同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凡是农民作为小块土地所有者还大批存在的地方,无产阶级革命要想取得任何胜利,就必须争取农民和保护农民利益,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而不是简单地废除农民所有权。

恩格斯在逝世前的6 个月即1894 年12 月,最后出版了一篇经典名著《法德农民问题》。在这本著作中,他针对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把落后传统的小农固化的主张,坚决反对固化和美化小农,强调要改造小农。但是,改造小农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且又不能剥夺小农。所以,他主张通过合作社的优越性来引导小农走集体化的农业道路。与农业地产制度改革有关的问题,马克思1872 年发表了《论土地国有化》一文,明确提出必须改变资本主义对土地掠夺性使用的生产方式,优化土地产权配置,实现土地国有化。同时在《资本论》第三卷关于级差地租的文章中也特别强调消灭绝对地租的问题,认为其出路就是土地的国有化。总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要实现农业的合理化,必须改造小地块私有制,但决不能采取得罪农民的措施,马克思1875 年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一文中提出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对指导我国乡村振兴的重大价值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然后进入社会主义,他们特别强调要实现工业与农业结合以及城市与农村一体化,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化”,对今天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农业合理化。强调农业和工业的结合,组织农业的大机器生产,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科学化,合理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农业的工业化,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运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含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来谋划和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良种化、专业化、机械化和农副产品的工业再加工即工业化,还包括农业产业经营管理的标准化、精准化、信息化,集中发展专业化基地农业、标准化品牌农业、工厂化制成品农业和多功能化跨界农业,最终打通农业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全产业链,以真正实现增值增业、工农融合、城乡一体。也就是说,农业工业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经营主体运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的内源性产业革命。

二是农地规模化。我们知道价值是由活劳动创造的,生产经营者创造的个别价值要通过市场交换转化成社会价值才能实现。由于传统农业是手工劳动,劳动生产率很低,其产品的个别价值量高于社会价值,所以其市场经济效益很低。当农产品商品化之后,生产经营者必然要千方百计降低活劳动的消耗即降低产品的个别价值量。其唯一的路径就是机械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当然这要通过市场来决定,政府可以引导。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就是指在市场竞争中生产规模扩大会引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下降,进入规模经济区段。当生产规模扩大到超过一定限度,边际效益就会逐渐下降。当长期成本曲线同基准收益线相交时就构成了规模经济的界线,超过了这个水平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因此,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并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实现规模经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农业政治经济学思想在当代的新发展。

三是农户合作化。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要改造小农,通过合作社来引导小农和组织小农搞规模农业、科学农业、合作农业。目前,对于我国来说,最关键、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小农户不能固化,之所以要同现代农业衔接,就是小农户有很多缺陷,存在小生产劣势,难以抵御市场风险,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现实的途径首先是农户联合起来组建农民合作社,发展产权明晰且又能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的家庭农场经济、村庄集体经济、农民合作经济和农村企业经济,发展农业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全面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只有这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有产业兴旺的基础。

四是农村工业化。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这篇文章中,有一段话讲得非常精彩。他说当机械生产把大部分小农变成剩余劳动力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强迫他们来进入城市呢?不是的,我们应该是通过发展农村工业和农村非农产业来引导他们充分就业。所以,他不主张农村的过剩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而主张在农村搞就地工业化。农村的工业是集中的,不是分散的,必然带来农村的城镇化。所以,一味地搞大城市当然不对,必须是大城市和农村的城镇化有机结合,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不能顾此失彼。同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有这么多的人口要转移出来,怎么转移呢?转移到大城市去那是很有限的,都转向大城市也会给大城市带来一系列问题。一个非常现实的途径就是农村工业化,也就是今天讲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农业的多功能化推动农村的城镇化。如今,不仅工业技术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信息技术也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智慧农业让农业生产效益成倍提高,带来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吸引了原来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返乡创业。这些都用事实证明了新技术运用、新生产方式对农业革命的重要性及对农村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对农业采取支持政策,推动农村的工业化、信息化,吸引更多乡村人口在本地就业,推进农村城镇化,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五是农民主体化。在社会主义社会,农民不应该是受剥夺的“农村动物”,农民是自己财产的主体,是社会的主人。当然,这个转变也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在我国工业化起步的时候,因为还是农业社会,工业化、城镇化的原始积累必须靠农民、农业来提供。所以,当时有一个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而且,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还有一个土地价格剪刀差的问题,搞土地财政就是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现在土地价格剪刀差问题稍微好了一点,但没有根本解决。总之,农民的主体化是指农民是自身财产的主体。农民不仅成为经营的主体,而且成为财产的主体,这本身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当前我国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确权的改革,是赋予农民财产主体地位最关键的一步,是决不可动摇的。在这个问题上要有制度自信,也要相信和依靠农民。

六是农政公共化。必须形成我国农业农村的公共财政。农政公共化理论的原理是马克思在《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中提出的。他认为,农村土地被某一些集团垄断之后,就必然有一个“绝对地租”的问题,“绝对地租”就是农产品价格高于生产价格,这里有一个剩余额度就是绝对地租。所以,农产品价格不能进入生产价格体系,它高于生产价格即等于生产价格加地租。由于需求在不断增长,特别是今天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土地的供给是有限的。因而迫使农业要对劣等地(如荒山、荒坡)进行开发,当下甚至把海滩都开发出来了。劣等地开发的成本是相当高的,而农产品基本上是生活必需品,其出售定价不是按劣等地的成本价格定价,而是按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及其对生活必需品的支付能力来定价的,于是市场上农产品的出售价格比较低,甚至低于成本。再加之政府对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控制,这就导致了工农价格剪刀差。所以,我们认为农业实际上是一个公共品或准公共品产业,必须要有公共财政的支撑。今天,我们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用什么标准反哺?农产品的实际价值大大高于现实的市场交易价格,这里有一个级差,这个级差价格就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标准。于是,这就要求农政的公共化,包括马克思讲过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水利、道路、通信等)都必须由政府承担。这样才能科学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真正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

猜你喜欢
恩格斯城乡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