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国军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澜学校 225000)
2022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这段阐述当中,强调“物理学通过科学观察、实验探究、推理计算等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这一阐述延续了对物理学科课程性质的传统观点,同时又进一步强调了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相对于物理学科知识而言,物理思想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2001年开始全面推开课程改革之后,在“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维度的引领之下,初中物理教学更加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后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发现将“过程与方法”独立出来容易形成教学上的一种误导,会让很多教师认为“过程与方法”比“知识与技能”更重要,原本被批评的重知识而轻方法,又变成了重方法而轻知识.有人称这样的现象是跷跷板现象,其反映出来的都不是正常的教学形态.
真正有效的物理教学应当是知识与方法并重,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方法的存在,在方法运用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建构,这应当是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一个标志就是物理课程标准在进行着修订,最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强调通过物理教学来促进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发展.那么这样的目标实现,对于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考虑到物理思想方法,在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当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因此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应当是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方式问题.关于这一点,通常存在着两个选择:一是显性的教学方式,二是隐性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孰优孰劣,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如何选择与运用,需要研究.
关于物理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显性与隐性教学方式,从一般意义的角度来看,所谓显性就是将物理思想方法的名称告知学生,并且让学生知道应当在怎样的情形之下运用这些物理思想方法.而所谓隐性就是不需要让学生知晓这些思想方法的名称,只要让学生能够体验这些思想方法的应用就行.初中物理知识虽然相对简单,但是包含的物理思想方法却并不少,在实际教学当中,有些物理方法在考试的导向之下,已经选择了显性的教学方式,比如说控制变量法等,也有一些物理方法因为在考试中没有被凸显,所以在实际教学当中,不同的教师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方式.
实际上从物理教学传统的角度来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方法都是隐性的,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坚持的是“双基”引导,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方法一定程度上确实被忽视了,因此才有人说:长期以来我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隐性化处理,使得科学方法教育处于盲目状态,转变这一现状的措施是物理科学方法采用显性教育方式.要让物理科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育方式,最好的方法当然是评价引导,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当在中考试题当中出现对物理思想方法名称的考查时,那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自然就会强调这些方法的名称.问题在于,如果考试只考物理思想方法的名称,教学的时候,教师只强调让学生记住这些名称,那么显然这不是真正的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
这样的教学现状,实际上使得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应当采用显性还是隐性方式的研究显得更具迫切性.因为只有用对了正确的教学方式,才能确保学生经历一个恰到好处的学习物理思想方法的过程.笔者对于显性还是隐性的方式,并不采取非此即彼的思路,类似于控制变量法这样的显性教学已经客观存在,很多物理思想方法的隐性运用也客观存在.站在学生的角度看这样的物理学习过程,最理想的状态应当是学生在经历了物理思想方法的运用(这个时候应当是隐性的)之后,能够逐步感觉到这些思想方法的价值,能够产生了解这些物理思想方法的动机,当学生有了这一心理基础之后,将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从隐性转向显性,那么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相对完整的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过程.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初中物理教学中关于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显性与隐性的选择取决于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取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这应当是一个动态调整与优化的过程.作为物理教师,不应当去用一个固定的程式来约束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遵循动态教学的思路,可能会让物理思想方法更好地落到实处.
在日常的教学中,对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进行研究,对于初中物理教师而言应当是一个常态.一线教师拥有的最多的教学研究资源,就是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当中积累下来的教学案例.只要教师认真准备并设计了上课的思路,并且在具体上课的过程中准确的记下了课堂教学的现场,然后在课后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反思,那么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可以让教师拥有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对于普通物理教师而言,这样的案例来自于自己的课堂,来自于自己的真实记录,来自于自己的深刻反思,其对教师理解物理课程并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助.对于物理思想方法显性和隐性教学方式的研究分析,如果借助于教学案例来进行,那么就能获得最为直接的研究载体.
转换法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很重要的科学方法,转换的思维方法往往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当中,转换法出现的比较早,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容易接受,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系统当中也有着转换法的存在.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绝大多数学生在物理学习之前都没有听说过转换法的名称,这样一个现实也就说明了学生在生活当中已经有了转换法的体验,因此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个隐性的转换法的运用过程.但生活中的运用与物理中的运用还是有所区别的,前者往往缺乏明确的指向,带有随机性质;而后者则是转换法与具体物理知识的对应,其中的逻辑关系更强.如果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在具体的物理知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转换法的运用,并且择机实现隐性与显性的切换,那么就能让学生拥有一个符合认知规律的物理思想方法的学习与运用过程.
比如最初在声音知识的学习中,会涉及到“声音的产生”这样一个知识点.此处要帮助学生建立的知识性认识是——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中应当设计让学生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的相关体验,然后通过问题的引导来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转换法的运用.此时,学生经历的是一个隐性的物理思想方法体验的过程.其中最常见的环节就是:当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到发生的物体在振动时,必须想方设法证明该物体在振动.而这也就是转换法运用的契机!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转换法的体验情况,判断是否要明确“研究对象无法直接观察的时候,就要换一个与之相关的研究对象”(大意如此,文字组织可以有所不同)这样的解释.如果此时没有这样的契机,那还可以在后续的教学当中进行,此时不必急于求成.
根据一般的教材体系,在声的知识之后,还会陆续编排物态变化、光、力等知识,在这些知识当中,转换法也普遍存在着.如在物态变化的知识当中,涉及到温度计的学习使用,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这实际上就是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去反应温度的变化——后者是抽象的,而前者是可感知的,因此用前者表示后者,就是转换法的思路;同样,在研究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看不到光的传播路径,于是就借助于散射现象来判断,这实际上也是转换法的运用;到了力的知识的学习中,根据力的作用效果,也就是物体的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来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同样有转换法的思想……
随着一次次转换法的运用,学生会逐步体验到当自己的研究对象比较抽象、难以感知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转换研究对象的方法来进行.当学生有了这种想法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转换法萌芽的时候.这种隐性体验过程中获得的“厚积”,可以为后面的显性教学打下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与综合方法的运用,向学生熟悉的转换法运用事例列举出来,然后通过分析的方法寻找其共同点:直接研究的对象难以直接观察,转换之后研究可以直接观察的对象,转换前后两个对象之间存在着直接对应的关系.在学生认识到这一共同点之后,就可以告知学生这种方法的名称就是转换法,这样也就实现了转换法从隐性体验到显性教学的过渡,也就让学生拥有了一个深度体验转换法学习与运用的过程.
在上面的教学案例当中,作为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物理思想方法之一,转换法的这一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从初步感知到深度体验的过程,与这个过程同时存在的就是转换法的隐性教学和显性教学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跨越的时空比较长,学生经历了数次转换法的运用之后,在对转换法的体验及其认识越来越清晰之后,学生大脑当中就会形成比较丰富的关于转换法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于学生而言,是逐步体验逐步积累的结果,他们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这也就说明在最初进行转换法教学的时候,采用隐性教学的方法是合适的,这个时候重学生的体验而轻方法名称的记忆,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对于物理思想方法而言,感性认识可以说是重要的基础,没有了感性认识,只有空洞的理论记忆,很难让学生对这些思想方法形成深刻的感受,即使在最为实际的、具体的习题解答中,学生可能也不得不通过“炒冷饭”的方法,去重新获得对转换法的感性认识.很显然如果开始炒冷饭,那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会在前后多次切换的情形之下,学习思路会变得混乱,对物理思想方法的理解也会肤浅.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显性和隐性选择,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思路,这样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