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慧慧,郑思宁
(1.太和县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中心,安徽 太和 236600; 2.太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 太和 236600)
玉米的种植技术较为简单,能够适应我国的气候与土壤环境,实现大面积的种植,且其本身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在我国的农业结构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安徽省作为我国甜玉米的重要种植区,在玉米作物市场中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玉米极易在病虫害的影响下降低产量与质量,虽说目前来看,我国针对玉米虫害已经开展了一定规模的防治手段,而病虫种类较为多样,并且病虫会随着当地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变异,导致防治工作具有一定难度。
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区,该地区相较于东北地区而言,玉米品质略逊一筹,这是由于多种原因所引起的。由于东北地区的地质肥沃,营养丰富,且昼夜温差较大,对于玉米淀粉以及维生素的堆积具有极大的优势,而安徽省的光照时间较短,且常伴有阴雨天气,空气中的含水量较高,在这种环境下种植出的玉米品种的营养价值与产量就会稍差一些。但是南方玉米有一个独特优势,南方玉米的口感较为较甜较脆,而北方玉米吃起来较为粗硬。此外,安徽省玉米种植区的种植时间也与北方有着一定的差异,通常来说,北方玉米以春播为主,且成熟期较晚,因其需要较长的种植时间,一般在半年左右,而安徽省的玉米种植主要以夏播为主,生长周期较短,仅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进行收割,因此安徽省的玉米种植管理时间较短。因此,就安徽省玉米种植管理过程中常见的虫害问题进行下文的论述。
螟虫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常见害虫,隶属于鳞翅目,指的是鳞翅目中螟蛾科以及有喙亚目科昆虫的统称,我国较为常见的主要有二化螟、大螟、褐边螟等,螟虫不仅会对玉米造成危害,也会对甘蔗、高粱、水稻、小麦、粟谷、茭白、芭蕉、椰子等农作物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分布在我国各个地区。玉米螟虫的幼虫会蚕食玉米植株的穗子与心叶等部位,生存能力与繁殖能力也较强,通常在每年的六月下旬发生第一次玉米螟虫的病害,而在七月中下旬阶段其第二代幼虫还会对玉米植株造成第二次的蚕食,在八月中下旬其第三代幼虫就会危害玉米的茎秆,从而导致玉米出现大批量死亡与病变的问题。虽说玉米螟虫在面对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也能够繁殖生长,在天气逐渐回暖的春季时,螟蛾会进行交配繁殖并产出大量的虫卵,对于玉米的生产环境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尤其是春播玉米品种。根据相关数据可知,我国东北地区的玉米种植区受玉米螟虫的病害最为严重,且正在以年均500万hm2的面积范围不断扩张,对东北地区的玉米经济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但是螟虫有着极强的趋光性,并且会在雨季大量死亡,当地的气候、温度等条件也会影响玉米螟虫的繁殖速度与生长速度。
玉米蚜虫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罪魁祸首。玉米蚜虫具有较为明显的体态特征,其形状主要为椭圆以及细长这两种,头部呈现黑褐色,尾部成黑色且较为短小,具有明显的瓦状纹路,长有浅绿色的翅膀,并且两侧具有长毛来感知外部事物。其成虫与幼虫都有着较为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在较为寒冷的冬季生存,待到气温回升就开始大量的繁殖,从而危害玉米的生存环境。根据相关科研数据表明,玉米蚜虫在进入玉米田后通常都会以群居的方式生存在玉米的心叶上,并且繁殖速度极快,平均5~6h就能够繁衍出下一代,在七月中下旬的时期开始爆发,在繁殖过后就会向玉米植株茎秆处侵蚀,不断吸食玉米植株的汁液,从而导致玉米的营养供给不足,出现发育不良、停止生长的问题。此外,玉米蚜虫的排泄物还会残留在玉米植株上,不仅会导致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难以进行,也会因此而引发霉污病,进一步恶化玉米植株的生长条件。
棉铃虫相较于以上两种而言有着明显的地域限制,这一虫害多发生于我国黄淮海地区,对于夏季玉米的危害性最大。由于近几年黄淮海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大大缩减,导致棉铃虫的灾害面积不断的扩大,再加上部分地区在收割小麦之后未进行耕地处理就直接播种玉米,那么棉铃虫的成虫就会在夏季玉米经过羽化后在其心叶中产卵,第二代的棉铃虫幼虫就会蚕食玉米心叶,导致玉米在成长初期阶段时就会因为虫害问题而发生严重病变。长久以往,第三代、第四代的棉铃虫就会开始蚕食玉米植株的其他部位,尤其是第四代幼虫会直接蚕食玉米植株的果实、穗尖与花丝,进一步加重玉米的虫害病变程度。
红蜘蛛的学名为玉米叶螨,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最快情况下能够在五天时间内就可以繁殖下一代,多集中在花卉叶片的背面,并吐丝结网,通过风、自身爬行以及雨水等方式来进行传播。红蜘蛛的虫害问题主要发生在玉米成熟阶段,是通过吸食玉米植株的汁液而存活的害虫,由于玉米长出了多片叶片,就会为红蜘蛛的生长与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通常来说,被红蜘蛛吸食的玉米植株,其叶片会出现大量的黄褐色斑点,这主要是因为红蜘蛛吸食掉了玉米植株的大量养分,导致玉米植株的营养不足而干枯死亡。红蜘蛛喜阴暗,惧怕强烈的阳光,而引发红蜘蛛大面积的虫害问题就是因为风。根据相关论文可知,红蜘蛛通常会从一个点逐渐向外扩散成面,逐渐扩大玉米的蚕食面积,并且由于红蜘蛛的成虫喜热,如果当地长期未发生降雨,势必会导致红蜘蛛的病害问题进一步恶化。
玉米黏虫是一种爆发性的害虫种类,俗称行军虫、夜盗虫、剃枝虫、棉虫蝗等,对于玉米植株的危害性极大,是玉米作物虫害的主要种类之一。属鳞翅目夜蛾科,虫体呈灰褐色或者黄褐色,雄性成虫的体色较深。其幼虫头顶会出现八字形的黑纹,头部呈现褐色或红褐色,身上有着明显的五条背线,会在发育阶段大量蚕食玉米叶片,如果爆发大规模虫害就会在短时间内将玉米植株的叶片吃光,从而造成玉米减产甚至绝收的问题。玉米黏虫一年可发生三代,其中第二代的危害性最大。并且玉米黏虫可以进行远距离的迁飞,在秋季就会从北方地区大规模迁徙指南方地区,从而造成玉米作物的极大损失。
影响玉米产量与质量的害虫还有很多,其中以地下害虫最为常见,例如蝼蛄、金针虫等,都是在夜间活动,在地下蚕食玉米植株的根茎,导致玉米植株出现断条、发育不良等问题。通常来说,在六到七月份,地下害虫就会在土地表面上大量产卵,并在三到四月期间开始爆发虫害问题。
玉米螟虫最有效的防治措施就是降低虫口技术,由于玉米螟虫的幼虫会在玉米秸秆处越冬,并在气温回暖的春季开始羽化并蚕食玉米植株,因此工作人员需要在其幼虫羽化之前对玉米秸秆进行处理,可以将玉米秸秆进行燃烧,或者将其加工成饲料,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消灭掉残留在秸秆之上的玉米螟虫幼虫,也能够提升玉米秸秆的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玉米种植体系。此外,工作人员还可以利用一定的化学防治手段来加强防治效果,在玉米心叶内投放适量的杀虫剂,可以选用30%的辛硫磷颗粒剂,其用量控制在250g/667m2,并搭配大约2.5kg的细沙加以搅拌,或者使用250gBT乳剂并兑入2.5kg细沙,以此来避免玉米螟虫蚕食玉米心叶,为玉米生长条件带来有效保障。
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抑制成虫繁衍交配的方式来减少玉米螟虫幼虫的数量,一般来说,雄性的玉米螟蛾在交配之前会向雌性发出性信息素,以此来吸引雌性螟蛾与之交配,那么工作人员就可以利用这一交配特点,通过使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将其放置在玉米农田中,让雌性成虫的信息素接收受到干扰,以此来最大程度地遏制雌性成虫寻找雄性成虫进行交配,也能够致使雌性成虫发育不良,从而达到控制虫群的效果。
此外,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引进玉米螟虫的天敌来遏制害虫的生长与繁殖,达到生物防治的效果,目前来看,赤眼蜂是玉米螟虫的主要天敌,因此可以向玉米螟虫危害程度较高的区域引进一定的赤眼蜂,利用自然环境中的生物链来以降低玉米螟虫的数量。但是这一防治效果的难度较高,需要保证赤眼蜂的生存环境的同时,也需要尽可能避免使用化学药剂,避免赤眼蜂因为误食体内残留有毒物质的螟虫而被毒杀的现象。
根据上文的论述可以得知,玉米蚜虫与玉米螟虫的生活习性较为类似,因此在治理玉米蚜虫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引用治理玉米螟虫的技巧,在玉米心叶期进行重点防治,通过在心叶部位涂抹15%的抗蚜威5000倍液或者40%的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来进行喷雾式的治理,必要情况下可以两者搭配使用,以此来遏制玉米蚜虫在繁殖期的数量,但是上述化学药剂具有较强的毒性,确实能够在杀虫方面发挥出积极效果,但是也会导致玉米受到污染,如果在使用过程中没有控制好用量,还会导致玉米植株的生长受到威胁。因此工作人员可以使用生物防治,通过引进玉米蚜虫的天敌来控制蚜虫的生长与繁殖,例如瓢虫等益虫就是极为常见的选择。
此外,由于玉米蚜虫的幼虫会潜伏在土地以及秸秆处越冬,直到气温回暖就会破土而出,进行玉米植株的蚕食与繁殖,因此工作人员就可以在春季前进行秸秆的焚烧,并对土地进行灌溉,以此来破坏玉米蚜虫的虫卵,除去其幼虫,从而有效地减少玉米蚜虫的数量,降低玉米蚜虫对玉米植株的危害性。
工作人员可以选用早熟品种的玉米,采用秋耕冬灌的种植方式来控制住棉铃虫的越冬虫口基数,以此来破坏棉铃虫的越冬场所,遏制棉铃虫的第一代的发生,并且,一定要避免将玉米种植在棉花田田边,避免因为棉铃虫的迁移而导致玉米田受到虫害问题。此外,由于棉铃虫的成虫喜欢在玉米喇叭口处栖息并繁殖,因此工作人员就可以每天对这一部位进行清理,消灭成虫,并通过引进天敌来遏制成虫的数量。而针对于棉铃虫的虫卵而言,工作人员就可以适当控制后期灌水,并使用2%的过磷酸钙药剂喷洒在玉米叶片上,以此来有效杀灭棉铃虫的虫卵。
红蜘蛛的常用防治方式主要为人工防治、农业防治以及药剂防治这三种:首先是人工防治,由于红蜘蛛会在秸秆等区域进行产卵并让其越冬,等到天气回暖虫卵就会成长为幼虫,蚕食玉米植株,因此工作人员可以赶在越冬卵孵化之前将其进行集中销毁,之后再利用化学药剂来进一步除去虫卵,并且在玉米园进行深翻,让土层中的虫源因此而窒息,从而达到防治效果;其次是农业防治,红蜘蛛的越冬卵在孵化后会存在于田间的杂草上进行取食,因此工作人员一定要在早春期间进行翻地,将玉米田中的杂草进行清除,让越冬卵孵化出来的幼虫因找不到食物而死亡;最后就是药剂防治,如果红蜘蛛在玉米田边的杂草等位置发生时,就可以选用20%三氯杀螨醇乳油、10.5%阿维菌素1500倍喷雾进行防治,以此来避免红蜘蛛的扩散。
玉米黏虫的防治可以以农业防治为主,在种植管理期间,工作人员需要清洁玉米田间的秸秆,可以将其作为燃料或者肥料进行处理,以此来将潜伏的虫卵清除。并且进行合理轮作,不可进行连作,以此来扼制玉米黏虫成虫的数量。或者可以根据玉米黏虫成虫的产卵夜店来进行诱卵、摘除卵块等方式,以此来有效减少虫卵以及幼虫的数量。而针对玉米黏虫的幼虫而言,就需要在幼虫发生期间进行中耕除草,不仅能够将幼虫埋于土下让其窒息而亡,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清理田间的杂草,同时还可以降低田间的湿度,破坏幼虫的生长环境,一举多得。而对于成虫而言,就可以利用其趋光性以及趋化性来进行诱杀,可以利用糖醋液、性诱捕器、杀虫灯等设备进行诱杀,从而减少成虫的产卵量。此外,虽然玉米黏虫经常会成群出现,但是其天敌种类也较多,因此也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式,通过引进蛙类、鸟类以及寄生蜂、寄生蝇、步行甲等虫类生物来消灭存在于玉米种植田内的玉米黏虫幼虫与成虫,以此来扼制玉米黏虫的生长与繁殖,达到优秀的防治效果。
通常来说,地下害虫危害性最强的就是第一代幼虫,这类害虫会在深秋季节开始交配,并将虫卵产于地下,直至气候回暖就会长成幼虫,因此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诱杀第一代成虫的方式,最大程度地降低第一代幼虫的数量,并且工作人员在玉米秋收之后还需要对玉米田地进行翻新,让地下害虫的虫卵的过冬环境进行破坏,以此来有效消灭虫源,避免幼虫的大规模孵化。而针对于地下害虫极为严重的区域,就需要采取一定的化学药剂防治措施,在施肥的过程中将杀虫剂一同施加,这样就可以大大减缓虫害程度,但是杀虫剂具有较强的毒性,一旦有残留不仅会导致玉米植株受到污染,也会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因此非必要情况下最好不要轻易使用这一方式,即使不得已需要使用这一防治措施也需要对杀虫剂进行严格挑选,不可食用高残留、高毒性的杀虫剂。
综上所述,玉米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极易会在害虫的影响下而影响产量与质量,因此本文针对于玉米常见的虫害类型进行论述,并根据相应的类型进行防治措施的阐述。而无论是何种防治措施,工作人员都需要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准则,以物理、农业、生物等防治方式为主,化学防治措施为辅,并且在防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灵活使用。此外,相关科研人员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新型防治措施的研究,利用生物科技来提升玉米农作物的抗虫性,降低虫害的防治工作难度,以此来为我国农业市场带来更加高产高质量的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