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规划的有机衔接研究

2023-03-05 12:52张中植
新农民 2023年2期
关键词:城乡精准规划

赵 勇,张中植

(1.长江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湖北),湖北 武汉 430010; 2.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1)

乡村振兴工作是党和国家接下来的重点三农发展方向,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到城乡一体化发展,无不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于人民的重视程度。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上,科学的发展方式是重心,也是体现脱贫成果的有力导向。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可以以精准扶贫战略中总结出的发展经验为指导,深化城乡一体发展。但是乡村振兴战略比精准扶贫难度系数更多,是从“吃饱”到“吃好”方面的重大过渡,意味着基层群众也可以与现在的城市生活体现相媲美,是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要过渡点。在这个过渡当中,可以借鉴精准扶贫中的方式,只是由单一的扶贫对象向整体群众进行过渡,增加群众之间的收入,整合市场闲置、优质资源逐渐向乡村中进行过渡。在过渡过程中,做好二者之间的衔接工作十分关键,将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计划相结合,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从经济、思想层面、生态文明层面综合发展,旨在提升乡村振兴的整体发展效果和策略。

1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规划衔接的有机关联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是精准扶贫战略的一个延续,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过渡关系,其中也有一定的内在连接。都是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重点关注乡村经济、生活、基建等方面的发展,努力拓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广度。

1.1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无论是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还是现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都是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重视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努力提升全体人民的幸福感,也是对20世纪国家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战略的一种具体实施。精准扶贫是国家为了解决部分群众生活的温饱问题,基本生活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增加生活质量的战略,从思想层面上看都是为了解决基层群众的饮食、生活、居住条件问题,解决了区域性发展问题,也是满足基层群众多样化需求的重要体现。

1.2 以“三农”为核心的规划范围

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是国家聚焦基层的重点关注问题。以三农为发展中心可以促进农村农业生产发展,深入挖掘农村的生产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以农村现有资源解决扶贫问题。然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以农村的农民和农业为根本,转化生产生活方式,保证乡村振兴中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后发力。例如,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提升机械化程度,减少人们的体力劳作,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乡村战略,逐渐形成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方针,推动农村的深度发展,以群众的发展智慧和方式为主体,政府导向为辅助,市场资金流动为推动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1]。

1.3 做好城乡发展规划工作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乡镇规划和村庄规划等规划体系,针对不同的规划地区制定相应的规划计划。在先富带动后富、东西部平衡发展、城乡一体化等战略的提出,在我国的大部分欠发达地区逐渐加快了城市化建设,在乡村建设中,逐渐加入了更好的医疗、健身、教育等设施,城乡之间的发展逐渐均衡起来。经济的崛起,需要更科学更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及科学的规划。规划发展中需要合理地使用土地资源,尽量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在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中发挥其使用价值,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城乡的规划协调发展,主要是为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进行监督,逐渐完善城乡一体化系统,在硬件设施的配合下完善人们对于生活条件的需求。做好规划前的调研活动是必要的,实际工作经验与理论相结合,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措施处理,从而保证城乡规划中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2]。

2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是规划衔接的内在升华

2.1 做好乡村振兴计划的整体性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乡村发展的整体性,合理兼顾不同群体利益诉求,贫困户不再构成各种资源要素集中流动的方向。如果以供给侧的角度来分析乡村振兴,该战略表现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的供给侧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需求侧的统一。乡村振兴在稳住脱贫成果的同时,转向乡村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2.2 政府主导转换为更加依靠市场力量

精准扶贫政策的福利性对于解决贫困群体温饱问题效果十分显著,但接下来更重要的是提高“自我造血”的能力。增强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参与,避免形成“福利依赖”,只有真正与现代市场经济时处理风险和障碍,才能具有脱贫的能力、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而规模化农业受市场力量的效应较强,处于一种“规模报酬效应+市场力量效应”状态。市场是只无形的手,市场化促进规模化,运用市场的力量可以有效消解精准扶贫的福利性与乡村振兴的效率性之间的矛盾,可以减轻政府压力,提高农民收益。乡村振兴离不开市场力量的参与,融入市场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3]。

3 乡村振兴建设遇到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大幅增长,在建党百年之际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农村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文化交流碰撞问题也随之而生;另外,农村地区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学习愿望,但是地区的传统文化存在丢失风险,新型的文化传播遇到瓶颈,对农村地区人民的文化活动造成巨大的影响,同时不利于农村群众在文化方面进行传承和创新,不利于丰富地区文化活动形式,导致精神方面的追求遇到挑战[4]。

3.1 乡村地区缺乏丰富的文化生活

我国部分乡镇缺乏文化活动的组织,没有形成制度保障和约束,另外一些乡镇可能会组织一定的文化娱乐活动或者是教育活动,但是其内涵往往不足,缺乏一定的约束和内在动力支撑,缺乏欣赏性。因此,对农村地区的其他不正之风的滋长形成了条件;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文化娱乐硬件设施,或者是设施缺乏维护,导致不能使用;在基础的文化馆建设、健身广场建设和学习交流场所建设中没有形成基础保障和规模。最终造成的不利影响就是群众活动缺乏优秀的文化输入,文化交流创新没有固定的场所,是缺乏文化生活的主要原因。

3.2 传统文化缺乏传承

在农村地区,广泛流传着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如剪纸、戏曲、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文化的传承上缺乏年轻人的学习激情和热情,逐渐出现断层的现象;另外,对于拥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乡镇来说,由于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力度和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导致乡村文化的传播没有形成产业化,缺乏将当地特色文化打造名片的创意,没有将现代化的旅游、民俗文化展示等多样化活动进行结合,最终导致文化出现传承问题[5]。

3.3 乡镇文化建设主体缺失

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年轻人进行推动,但是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的展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城市生活,导致农村地区老龄化严重,并且留守的老年段人口的文化水平较低;另外,乡镇由于教育、医疗、交通、薪资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对外来人员缺乏吸引力,从而缺乏一定的人才注入,缺乏制度创新、人才驱动、政策支持,是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一大难题。

3.4 活动缺乏资金支持

由于农村文化站缺乏资金支持,导致文化站内部文化书籍、活动设备、场所环境较差,管理人员平均年龄较大,并且缺乏专业性,从而影响文化站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不利于农村文化站的持续开展以及功能发挥,是完善农村文化活动设备的一大缺陷。另外,乡镇文化站活动的开展缺乏与群众的联系程度,与农村群众的生活脱轨,差距较大,缺乏一定的宣传,是日常组织活动缺乏群众的主要原因。

4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科学衔接规划

4.1 汲取精准扶贫的经验

社会辐射和带动作用是精准扶贫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精准扶贫推进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合力,党的坚强领导、动员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凸显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营造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社会各界为扶贫贡献了自身的力量。同理,乡村振兴也需要广泛动员,积极倡导全民参与乡村建设,激活市场主体,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志愿服务、“网络智囊团”等多种线上和线下形式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4.2 文化创新满足市场需求

做好农村的基层党建工作,以良好的党风党纪带动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繁荣发展。做好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志愿服务工作,发挥优秀先锋的带头模范作用,为做好农村群众的文化活动打好基础;农村公共活动文化中心建设是文化活动的前提,以文化活动广场建设为中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站点建设为支撑,村级、乡镇文化工作室等多种形式文化传播设施和站点,做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对于具有浓厚地区文化基础的农村做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加大对文化遗迹的恢复和保护工作;另外,做好农村地区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建立起未成年人文化活动交流中心,以弟子规、三字经、各种传统文化故事为基础,推动农村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打造坚实的未成年人文化基础和道德基础[6]。

4.3 科学思维指导乡村振兴持久战

以农民为本位的行动原则。政府相关部门和学者需要和农民换位思考,不以农民为主位而构想的振兴规划是脱离实际的。如乡村独有的“串门”的交流和沟通的生活方式,其形成的条件之一就是乡村的布局和院落建筑特点合乎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活动半径和轨迹,如果乡村规划中不考虑农民群体的实际需求和长期的生活习惯,“串门”将直接消亡在规划之中。科学把握乡村差异,积极谋划和探索适宜乡村实际特点与需求的路径,才是实际有效的乡村振兴模式28。以人为本在乡村规划中重点是以农民为本,以乡村文化为本。尊重农民,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是中国乡村治理的特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佳显示。

5 结论

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城乡规划建设工程是一项改善居住环境的重点工程,其中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关键。首先要明确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性,分析其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加强管理水平,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建立是提升土地管理水平的核心,只有在制度的保障下,土地资源的管理效率才能够稳步提升,另外,应该加强对于土地资源管理的灵活性调用,对建设和管理做好一定的预测,建设工作紧跟生活需要;同时提供一定的法律支持,减少市场上的违法混乱现象的发生。严格的制度是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分配使用的前提,也是促进城乡规划建设发展进步的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城乡精准规划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城乡涌动创业潮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精准扶贫二首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