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春贤,费建东,陈瑜哲,徐 勤,冯 洋
(昆山市第三动物防疫站,江苏 昆山 215300)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进步,人口的稳健生长也带来了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充,在食品类别当中,国民对猪肉的需求量始终占据着首要的地位,国内养殖行业林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进步,然而,由于养殖环节中的环境污染或是各种饲料添加剂等问题,猪的养殖环节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在繁殖生长过程中,猪群出现了诸多难治性的流行性疾病,严重危害了猪群的正常生长繁殖。[1]在目前的生猪养殖行业中,猪细小病毒是流行性最为广泛、危害程度相对较大的病毒性疾病之一,通过早期的实验室基础分析中可以得出,猪细小病毒具有血凝的诸般特性,病毒活性较强,存活能力较强,无论是温度、酸碱度,或是消毒药物等常规消毒手法的处理之下,都不会对该病毒的效力造成任何影响,一旦发病,大多会出现群体感染的现象,因此一旦感染该病毒,对养殖场的经济损失将是难以承受的。病毒在不断精进分化,为了提升养殖场自身的防御抵抗能力,就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对养殖场进行深化的改革,尤其针对猪细小病毒这一流行性疾病,更是应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剖析猪细小病毒对猪养殖过程中的危害,探析该病毒的病理特征、生存条件等,找到应对措施,总结科学性的预防以及治疗手段,从外部或内部着手,在疾病未发生之前找到积极的预防措施,将疾病的流行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提高猪群的疾病存活率,尽可能减少养殖场的损失。
猪细小病毒的发病率较高,猪群在感染该病毒之后几乎难以存活,在猪的任何一个生长阶段中,都有可能成为猪细小病毒感染的对象,不同的猪龄段、不同的猪种、不同的性别都不影响病毒的侵犯,当同一个猪圈中出现一例病毒感染的病猪后,疾病会在短时间内席卷整个猪群,传播途径十分广泛,母猪可以在妊娠过程中通过胎盘传播给仔猪,公猪可以通过交配传染给母猪,一切体液如尿液、精液、唾液或是粪便等都能成为病毒传播的途径,在同一时间段内,猪圈内相对拥挤的养殖环境中,一切病猪接触过的器具、饲料等,都有可能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即使是猪圈在清空过后,若不加以处理,此时在该环境中再次引进新的一批猪群,该病毒的威胁仍然存在,养殖场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出现成本的剧增,合并收益的严重下滑。受到病毒感染的母猪,其繁殖能力会被严重破坏,甚至母猪当处于生长发育时,该病毒侵犯下的生殖器官也处于长期的停滞状态,母猪无法受孕,纵使侥幸进入妊娠状态的母猪,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感染病毒后,也会出现死胎、畸胎的现象,极少部分新生仔猪能够成功分娩,然而仔猪的外界抵御系统十分薄弱,体型瘦小,纵使存活下来也无法弥补养殖场经济收益上的损失。一大批病猪的爆发需要增加疾病治疗的人力、物力成本,治疗结果往往毫无成效,猪群尸体的销毁掩埋也需要距离运输的成本投入,部分猪群在感染病毒的初期或是中期,临床症状表现并不明显,养殖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该猪群运送至屠宰场,将可能污染的肉质呈现至人类的餐桌,当出现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不良事件时,对养殖场更是无法预估的重大冲击。[2]
当猪细小病毒在猪圈内部开始传染后,母猪的发情时间开始变得紊乱,即使能够进行正常的交配,在经过了反复的交配过后也难以受孕,公猪在感染病毒之后,发情时间也会在以往的水平上更加频繁,然而精液的活性却在病毒的感染下大不如前,使得养殖场的内部生产力严重下降。不同的养殖场之间在猪肉的产业链上时有往来,若其中一个养殖场出现了病毒的感染而又不加以控制,很有可能造成群体性的病毒感染风波,长此以往,季度的产业链上,对应的市场物价必然迎来极大的波动,物价飞涨使得养殖场的成本大大提升,对整个养殖行业来说可谓空前的动荡局面。
现今,猪肉几乎能够出现在家家户户的每一顿饭桌上,人们几乎每天都在猪肉方面进行消费,故而猪肉的质量问题可能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命健康问题,在感染猪细小病毒的早期阶段,时常容易忽略,许多典型的临床症状还没有表现出来,就已经被养殖场送往了屠宰场进行加工,许多散户型的农家养猪场,规模较小,生产链较为简单,由于其主打的原生态养猪口号,而被消费者们所追捧,在科学技术薄弱的养殖场,受病毒感染的病猪很有可能直接送往消费者的餐桌,依据有关病理报告的结果显示,受到感染的病猪,其内脏已然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改变,病毒的侵袭导致炎症物质的爆发,血液或是肉质都能够检测出病毒的存在,毒素在病猪的尸体内依旧保留,由于原生态化的追求,许多散户养殖场并没有质量检测这一环节,当消费者在进食污染的猪肉后,可能引发机体的连锁反应,诸如食物中毒等不良事件。即便是在正规的养殖场,虽然该病毒的传染速度十分迅速,但在病毒入侵初期,也无法遍及每一只猪圈内的个体,而抽检环节由于工作量较大的原因,基本延续样本抽样筛查的手段,极有可能出现病猪样本漏检的现象,而导致残留有病猪毒素的猪肉进入大众的消费平台,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
流行性病毒性疾病最关键的防御措施就是要提高疾病的诊断效率,在该病毒暴发之前及早地切断传播途径,将可能的传染源进行封闭式隔离处理,以最高效的方式将流行性疾病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尽量缩小疾病带来的损失。在猪细小病毒感染之初,养殖场的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日常的观察排除疾病发生的可能,要了解该病毒感染之后,病猪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由此拉响疾病的预警信号,在病毒暴发的前期,往往能够通过病猪的临床表现判断疾病发生的可能,例如精神状态、日常生理等,当出现异常的改变时,就可以划分初步感染的病例可能,例如当母猪出现异常的不规律发情或是不发情,或是受孕概率显著降低,又或是在成功受孕之后出现流产、死胎、畸胎、难产等,都应该引起重视。当仔猪在被顺利产下后,也应该时刻留意仔猪及母猪的基本状况,将每日的状况进行书面记录,观察仔猪在短时间内的生长情况,若是体型较正常水平瘦弱,或是生长缓慢,都有可能潜在病毒的感染,其母体主群可能正是病毒的携带者。同时可以通过观察死胎的外形特征判断病情,猪细小病毒感染的胎体,通体发黑似木乃伊,暴露的静脉可见细小的血栓,当出现死胎或是畸胎,可以在第一时间将样本送至实验室检查,通过对死体的解剖,判断疾病的类型,检验病原体所属,掌握疾病的病变程度,以此提高疾病的初步诊断效率,将疾病的预防时间提前[3]。
无论是散户型的小型养殖场或是拥有完整生产链的大型养殖场,都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严格做好猪肉的抽检工作,尽量做到分批次、小范围内的抽检,把控每一道可能出现纰漏的产业链关卡,保证最优越的猪肉呈现在消费者的面前。在养殖场的日常养殖过程中,要做好猪群的健康管理,每日食用的饲料也必须经过层层筛查,猪圈要时常进行清洁消毒,保证各种器具的无污染,及时清理排泄物,为猪群建立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保障足够的阳光、水分、温度以及空气的流通,猪圈的流动数量不能过大,避免猪群过于拥挤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可能。除了养殖环境的管理,每日还需要对猪群的健康状况进行记录,包括饮食、精神、体型的异常变化等,猪圈周围保证人员的流动,避免过多的人员进出猪圈,凡是外来人员或是外来车辆进入养殖场的猪圈,都必须对人、车辆或是相应器具进行消毒处理,降低外来病毒携带的可能。养殖场在猪群的整个生长环节中,可能会引入外来猪种,以此来优化该养殖场的内部养殖结构,若是外来的猪种不幸携带猪细小病毒,将给原本健康的猪群带来威胁,因此养殖场尽可能采取自给自足的模式,依靠原有的猪群进行自然繁殖,即便需要引进外来优势猪种,也必须进行层层筛查,避免引进疫区的猪种[4]。
在饲料管理方面,部分养殖场迫于经济成本的压力,又或是不重视饲料的管理,经常会出现饲料的霉变,而进食霉变的饲料是诱发猪群感染猪细小病毒的重要导火索,许多霉变的饲料可能由于仓库的货物积存过久而发生霉变,或是由于猪圈的饲料喂养槽没有常规化的清理,残留的饲料发生霉变,进而污染新引入的健康饲料,都有可能导致疾病从内部暴发,因此,养殖人员应该重视饲料的管控,选择质检达标的优质饲料,每日分批次对猪群进行饲料的补给,规律性进行饲料槽的清洁,避免残留的饲料发生霉变,当饲料的质量出现异常时,将不再对猪群给予该饲料的喂养处理。
针对猪细小病毒,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科研人员们经过对该病毒的分析探讨,借助现代化技术合成检验,最终研发出了能针对猪细小病毒的相关免疫疫苗,为了避免病毒在猪群中的爆发,前期的免疫环节当被加以重视,每一个养殖场都应该响应业内号召,依据自身的行业形势,做好疫情相关防控工作,尤其做好疫苗的接种。根据养殖场所处地理环境的形式差异,依据猪群年龄、性别、公斤体重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血清灭活毒株疫苗,严格遵循科学制定的疫苗接种时间段,分别于仔猪出生的20日内,种猪配种前的1日内,以及在母猪生产过后,都必须接受疫苗的接种,以确保猪群始终保持在病毒抵抗的高水平状态。在接种的过程中还必须记录疫苗接种的时间以及疫苗的具体品种,为接受过疫苗接种的猪打上标记,避免猪群疫苗接种的工作疏漏,在疫苗接种的工作中,应当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器械,凡针头棉球等都必须经过消毒后使用,于猪后颈实施疫苗注射,严禁将疫苗注射入血管中,而造成疫苗的无效注射,同时应该检测疫苗的生产保质日期,做好疫苗产品的存放工作,以防疫苗的变质。
当猪细小病毒已经爆发后,养殖人员在发现疫情的第一时间,就必须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然而猪细小病毒作为国家级二类的动物疫病,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市面上流通的各种药物的作用也微乎其微,因此再没有特效药物的情况下,就必须做好严密的疫情防控政策。当已经确诊的母猪经过生产后诞下的死胎必须经过尸体的焚烧处理,对于已经确诊的病猪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尽快处死,同时遵循无害化处理的原则,避免病猪将病毒传染扩散,在发现病例的最短时间内,将整个养殖场进行封锁,同时回顾最近时间段内的猪群去向情况,沿着该养殖场的产业链跟踪猪群的最终归属,掌握病毒扩散的动向,终止一切可能造成疫情外泄的路径。划定猪群的疫情封控区域,该区域严格执行相关管控,对猪群的染病情况做到每日记录,规律性消毒病猪群生存的猪圈,一应器具皆需要采取无菌化消毒,对于尚未发现相关临床症状的猪群也要进行管控,紧急进行猪细小病毒的疫苗注射,并且对于尚在健康状态的猪群,进行血液的抽取检验,借助实验室检查探查猪群血液内是否存在潜藏的猪细小病毒,一经发现病毒的存在立即采取隔离。将已经明确感染的病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直到养殖场内的最后一头病猪被无害化处理后,在引入新的一批健康猪群之前,养殖场内仍然需要进入一段时间的常规化消毒。曾经发生过疫病的猪圈在投入新的一批健康猪群的养殖之前,除了做好每日常规消毒,还需要对该养殖场地进行监测,引进五头健康的猪,在该猪圈内养殖一段时间,短时间内抽取猪的血液,监测血液中是否含有病毒,连续监测多个环节,直到任何一个时间段内的监测结果皆为阴性,方可证明该猪圈已然恢复到安全的水平,可以接纳新的猪群的引进养殖。
过程中所用消毒液均为高效、广谱、低毒的消毒药水,全面消毒,保证场所内消毒的彻底。当处于妊娠后期的母猪感染了病毒后,仔猪仍然可能处于健康的状态,需要对母体进行监测,若母体处于脱水,则立即补水补盐,防治母体处于虚脱的状态而危及仔猪,可以为病猪注射一定剂量的抗生素,防治病猪进一步发生严重的感染,必要时对母猪进行引产,作用前列腺烯醇液促进仔猪的分娩,对刚出生的仔猪立即进行疫苗的接种,同时抽取血液培养,监测是否出现病毒的可能,及时为仔猪补充营养。
猪细小病毒对生猪养殖行业的打击不容忽视,在疫情暴发之前就必须引起每一个养殖人员的关注,做好疫情的防控工作,严格执行科学化的疫情预防管理政策,响应行业的号召,接受猪群疫苗的接种,养殖场的工作人员也应该掌握猪细小病毒感染的典型临床指征,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及时发现猪群的异常反应,一旦出现疫病发生,立即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力求在疫情的最佳时间段加以控制,避免扩大化,将养殖场的损失降到最低。为养殖场塑造一个具有保障的流程规划路径,让猪养殖行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确保猪群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