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纬学儒家道德神学化的系统阐释

2023-03-04 23:13祁志祥
关键词:谶纬点校尚书

祁志祥

(上海交通大学 人文艺术研究院,上海 200240)

一、纬书的特点及其在汉代的传播历程

崇奉儒术的经学在西汉初期出现以后,至西汉后期出现了纬学。纬学自哀帝、平帝兴盛于世,到东汉时期一直流行,达到鼎盛状态。“纬学”,顾名思义,它是辅助经学、诠释经学的。在思想取向上,它与经学是一致的。由于西汉后期的纬学是由今文经学直接催生的,继承并发展了今文经学关于人间道德的阴阳五行天命论,使之走向占验化、神学化,兼又充满了神秘的预言,所以纬学又称“谶纬”。“谶纬”不是一个并列结构的概念,而是偏正结构的概念,指以谶语为特征的纬书。“谶纬作为汉代儒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汉末年形成一股思潮,到了东汉盛极一时,与经学平起平坐,居于统治地位”(1)钟肇鹏:《谶纬论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成为汉代官方意识形态中与今文经学并列的另一文化形态。

纬书是汉代阐释儒经的产物,纬书包含着大量谶语。因为“纬”假“谶”行,所以称“谶纬”。比如陈胜起事前派人在帛上丹书“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即然。刘向说:“谶书,预言王者之兴亡也。”(2)转引自李中华:《神秘文化的启示——纬书与汉代文化》,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纬书的谶语往往伴有图箓符号,所以谶语又称“图谶”,纬书又称“图纬”。顾颉刚指出:“谶是预言,纬是对经而立的。……这两种在名称上好像不同,其实内容并没有什么大分别。实在说来,不过谶是先起之名,纬是后起的罢了。”(3)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92页。陈槃在《谶纬命名及其相关之诸问题》中指出:汉代流行的 “纬”“谶”“候”“图”“符”“箓”“书”等名号,“虽称谓不同,其实止是谶纬,而纬复出于谶。故谶、纬、图、候、符、书、箓七名者,其于汉人,通称互文,不嫌也。盖从其占验言之则曰谶,从其附经言之则曰纬,从河图及诸书(疑为洛书之误)之有文有图言之则曰图、曰书、曰箓,从其占候言之则曰候,从其为瑞应言之则曰符。同实异名,何拘之有?”(4)陈槃:《谶纬命名及其相关之诸问题》,见陈槃:《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附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49页。纬书,乃是汉代以“谶”“候”“图”“符”“箓”的方式阐释儒家经义的辅助性著作的总称。(5)李中华:《神秘文化的启示——纬书与汉代文化》,第2页。

纬书托名黄帝、孔子,实际上没有人信,公认是汉人的作品。王莽曾利用图谶称帝,称帝后征召天下精通天文、图谶、钟律、月令的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6)《汉书》卷99《王莽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069页。。东汉光武帝利用图谶而起。刘秀的同乡李守当时为王莽的宗卿师,好星历谶记,李氏捏造“汉当复兴,李氏为辅”的谶语。(7)袁宏著,张烈点校:《后汉纪》卷1《光武皇帝纪》,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页。李守的儿子用这条谶语鼓动刘秀起兵,后刘秀以《赤伏符》的谶语“刘秀兵发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8)《后汉书》卷1上《光武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页。即皇帝位。中元元年,光武帝“宣布图谶于天下”(9)《后汉书》卷1下《光武帝纪》,第84页。,定纬书为士子必读书。光武帝之后,明帝、章帝都步其后尘。“光武善谶,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中兴以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妖言。”(10)《后汉书》卷59《张衡传》,第1911页。明帝“又诏东平王苍,正五经章句,皆命从谶”(11)《隋书》卷32《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41页。。章帝召集博士、儒生在白虎观讨论五经精义,把谶纬神学与今文经学糅合在一起﹐使儒家经义的阐释进一步谶纬化。儒生兼习谶纬﹐视之为“内学”,而它依附的经学反被视为“外学”。通谶纬者加官进爵,反之则被贬遭黜。谶纬神学成为东汉时期的思想正统,“桓谭以不善谶流亡,郑兴以逊辞仅免,贾逵能附会文致,最差显贵。世主以此论学,悲矣哉!”(12)《后汉书》卷36《贾逵传》,第1241页。东汉末期,郗萌集图纬占谶五十篇﹐为《春秋灾异》。

由于谶纬神学迷信、荒诞无稽的特点,早在东汉谶纬流行的时候,就有一些有识之士明确提出过批评意见,如光武帝时的桓谭,安帝、顺帝时的张衡,东汉末期的荀悦等。光武帝时,议郎给事中桓谭 “极言谶之非经”,被光武帝视为“非圣无法”,险遭处斩。(13)《后汉书》卷28《桓谭传》,第961页。张衡提出禁绝图谶的主张:“收藏图谶,一禁绝之,则朱紫无所眩,典籍无瑕玷矣。”(14)《后汉书》卷59《张衡传》,第1912页。荀悦著《申鉴》(15)荀悦撰,龚祖培校点:《申鉴》,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抨击谶纬符瑞之诡诞。

如果说反对谶纬的声音在汉代只是民间的声音,那么三国以后,就成为历朝历代官方的声音、皇帝的主张。魏武帝“科禁内学”,凡纬书都须上缴,“匿不送官”者坐罪。(16)《三国志·魏书》卷23《常林传》注引鱼豢《魏略》,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60页。晋武帝司马炎 “禁星气谶纬之学”(17)《晋书》卷3《武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页。。前秦皇帝苻坚严禁谶纬之学,尚书郎王佩读谶纬书被苻坚处以死刑,“学谶者遂绝”(18)《资治通鉴》卷103《烈宗孝武皇帝纪》,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271页。。南朝皇帝即位后对谶纬均加以禁绝。“宋大明中,始禁图谶,梁天监以后,又重其制。”(19)《隋书》卷32《经籍志》,第491页。梁武帝禁止储存谶纬之书,其时阮孝绪不得不将藏有的纬书付之一炬。(20)《南史》卷76《阮孝绪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95页。北朝皇帝在禁绝谶纬方面更加坚决。北魏太武帝下诏:“私养师巫,挟藏谶记、阴阳、图纬、方伎之书......过期不出,师巫、沙门身死,主人门诛。”(21)《魏书》卷4下《世祖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7页。北魏孝文帝下诏:“图谶之兴,起于三季,既非经国之典,徒为妖邪所凭。自今图谶、祕纬及名为孔子闭房记者,一皆焚之。留者以大辟论。”(22)《魏书》卷7上《高祖纪》,第155页。隋文帝利用谶纬论述取代北周符合天命,但即位后又下令:“制私家不得隐藏纬候图谶。”(23)《北史》卷11《隋文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18页。隋炀帝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至死。自是无复其学,祕府之内亦多散亡”(24)《隋书》卷32《经籍志》,第941页。。

由于魏晋至隋朝对于谶纬的严格禁毁,汉代以后的纬书丧失很多。至东晋元帝时, “图谶无复孑遗于世”(25)《宋书》卷14《礼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59页。。唐初编《隋书·经籍志》是最早著录纬书目录的史书。其“六艺纬类”著录纬书十三部九十二卷,而统计的亡失纬书,竟多达三十二部二百三十二卷。唐朝至明朝,官方对谶纬的禁止依然非常严格。《唐律》虽然对《七经纬》和《论语谶》网开一面,但对于“河图”“洛书”和其他谶书仍严禁私家收藏。唐代宗敕令:“谶纬不经,蠹深于疑众,盖有国之禁,非私家所藏。”(26)《旧唐书》卷11《代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5页。宋真宗下诏:“民间天象器物谶侯禁书,并纳所司焚之,匿不言者死。”(27)《宋史》卷7《真宗纪》,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3页。明初,赵俶上书“屏战国策及阴阳谶卜诸书,勿列学宫”(28)《明史》卷137《赵俶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955页。。

由于历代的禁毁,保存至今的纬书是很少的。今天之所以还能看到部分残存的纬书,一是由于《唐律》规定《七经纬》及《论语谶》不在搜缴之内,二是由于历代禁纬多指民间私藏,而皇家秘书不在此限。因而,《四库全书》就可以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易纬》等书。

纬书的内容,萌芽于伏生的《尚书大传》和董仲舒“春秋”公羊学说,但到汉武帝以后才出现托名于经书的纬书。东汉光武帝时“宣布图谶与天下”。《后汉书·张衡传》说,其时,“河洛、六艺,篇录已定”(29)《后汉书》卷59《张衡传》,第1912页。。李贤注:“《衡集》上事云:‘河洛五九,六艺四九’,谓八十一篇也。”(30)《后汉书》卷59《张衡传》,第1912页。光武帝时钦定的纬书篇目是八十一篇。后世讲汉代纬书篇目,就以八十一篇为准。其中,“六艺四九”在汉代纬书中实际上演变成了“七经纬四九”,也就是《七经纬》三十六篇。“河洛五九”指《河图》《洛书》为代表的纬书四十五篇。《后汉书·方术·樊英传》说“河洛七纬”(31)《后汉书》卷82《樊英传》,第2721页。,是对汉代纬书的精辟概括。此外还有《尚书·中候》十八篇,是阐释《书经》的比较有影响的纬书;《论语谶》,是阐释《论语》的重要纬书。

二、纬书述略:《七经纬》《尚书·中候》《河图》《洛书》及《论语谶》

先来看《七经纬》。即《书纬》五种、《诗纬》三种、《春秋纬》十四种、《易纬》六种、《礼纬》三种、《乐纬》三种和《孝经纬》二种,共三十六种。《尚书·中候》十八篇也属于《书纬》,所以附在《尚书纬》五种后一并解说。

(一)《尚书纬》和《尚书·中候》

汉代流传下来的《尚书纬》有《璇机钤》《考灵曜》《刑德放》《帝命验》《运期授》五种及《尚书·中候》十八篇。

《尚书纬》五种主要讲述阴阳五行的天命论和天人感应之理。《尚书·璇机钤》篇中叙述五帝、三王至汉代的符瑞征验,以明天人感应之道;《尚书·考灵曜》考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与人事的对应契合;《尚书·刑德放》指君主仿阴阳之道而为刑德;《尚书·帝命验》是讲帝王的命运取决于天命,征验无误;《尚书·运期授》的内容是帝王运期为五行所授,注定有一定期限。《帝命验》《运期授》均在天命论中加入了“五行”说。

另据《尚书·璇机钤》所说:“孔子求《书》,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32)赵在翰辑,钟肇鹏、萧文郁点校:《七纬附论语谶·尚书纬》卷9《尚书纬之一·尚书璇机钤》,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89页。这里把《中候》看做与《尚书》并列的经典。事实上,《中候》是诠解《尚书》的纬书,所以一般称《尚书·中候》。

《中候》十八篇是:《敕省图》《握河纪》《运衡》《考河命》《题期》《立象》《义明》《苗兴》《契握》《洛予命》《稷起》《我应》《洛师谋》《合符后》《摘洛戒》《霸免》《准谶哲》《觊期》。这些篇目,亦多见于《尚书纬》五种。《中候》即占验之书。《中候》各篇虽然今已残缺,但与《尚书纬》五种相比,还是保存较多的。篇中内容,多论历代帝王所见符瑞灾祥。清人朱彝尊认为《中候》专言符命,当是新莽时的书。

(二)《诗纬》

汉代流传下来的《诗纬》有《推度灾》《汎历枢》《含神雾》三种。清人陈乔枞有《诗纬集证》考释颇详。《诗纬》采今文经学《齐诗》“五际”说,以《诗》三百篇配阴阳五行天干地支。

《诗·推度灾》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说,推断占验灾异吉凶。类似于董仲舒的“谴告说”。针对《诗·汎历枢》,赵在翰《七纬·诗纬叙目》云:“永言律本,运谱历轨,汎览五际,其枢在水。”(33)赵在翰辑,钟肇鹏、萧文郁点校:《七纬附论语谶·叙录·叙目》卷38《叙录之一·七纬叙目·诗纬叙目》,第752页。《诗·含神雾》载天人灾祥感应之征,序列上天五帝座之神名,并以六律五音与国风地域相配,充斥着扶占降神之词。以其含神灵奥义,如雾一般朦胧幽隐,故名。

(三)《春秋纬》

汉代流传下来的《春秋纬》有十四种,按照意思的层次,可分为七个:分别是1.《说题辞》;2.《演孔图》《汉含孳》《文耀钩》《考异邮》《合诚图》;3.《佐助期》《命历序》《保乾图》《握诚图》;4.《潜潭巴》;5.《运斗枢》;6.《元命苞》;7.《感精符》。《春秋纬》以董仲舒《春秋》公羊学的天人感应论为阐释发挥的依据,建构了丰富的神学目的论思想体系,告诫汉朝皇帝“天之与人,昭昭著明,甚可畏也”(34)赵在翰辑,钟肇鹏、萧文郁点校:《七纬附论语谶·春秋纬·附录·春秋纬》,第649页。,必须怀着敬畏之心,敬天修德,不可为所欲为。《春秋纬》的主旨是强调儒家仁义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春秋纬》讲天人感应、谴告符瑞,主要针对君王而言,警示其懂得敬畏上天,恪守德行,多做善事,以得到天之庇佑。

《春秋·说题辞》相当于《春秋纬》的总论,泛论六经意旨,解说经题,阐明纬义。篇中特别强调《公羊春秋》的重要性,表明《春秋纬》出于《春秋》公羊学儒生之作。

《春秋·演孔图》讲述了许多神化孔子的故事,配有图解。《春秋》经为孔子所作,孔子因而得到《春秋纬》的神化。《春秋·汉含孳》说,孔子作《春秋》,为汉制法,有麒麟祥瑞,预示着汉室孳生。《春秋·文耀钩》说,《春秋》文成,光耀四布,钩深致远,天垂象而见吉凶。《春秋·考异邮》说,天人通邮,恶有天灾之罚,善有祥瑞之报,符应不爽。《春秋·合诚图》说,天人相感,真诚不昧,有黄帝、赤帝形貌及受命图符示意。

《春秋纬》讲天人感应、谴告符瑞,主要针对君王而言,警示其懂得敬畏上天,恪守德行,多做善事,以得到天之庇佑。《春秋·佐助期》《春秋·命历序》《春秋·保乾图》《春秋·握诚图》都有相应内容。

《春秋·潜潭巴》主要讲天人相报,人事善恶与天象吉凶灾祥的应验虽然昭昭不昧,丝毫不爽,但又不是那么直接的,而是隐晦迷离的。《春秋·运斗枢》指出,北斗星的运行乃制历明时的关键,也是帝王制定历法、施行政教取法的依据,否则就会遭遇“灾异”。

《春秋·感精符》描述了许多天人感应、确凿不爽的事迹例证,指出山川精气升为星辰,政教得失上感于天,如合符契。

《春秋·元命苞》是论述类同相感、天人相应的 “谴告”说、“灾异”说、“符瑞”说和“受命”说的重要篇章。

《春秋·感精符》描述了许多天人感应、确凿不爽的事迹例证,指出山川精气升为星辰,政教得失上感于天,如合符契。

(四)《易纬》《礼纬》《乐纬》《孝经纬》

《易纬》八种,指汉以来的六种《乾凿度》《通卦验》《稽览图》《坤灵图》《辨终备》《是类谋》,加宋以来的二种《乾坤凿度》《乾元序制记》。《易纬》六种,见《后汉书·樊英传》李贤注所列“三十六纬”中。孟喜、京房之今文《易》学深深影响了《易纬》六种。二者相互发明,难分彼此。清末学者吴翊寅认为:“《易纬·乾凿度》为孟喜所述,《稽览图》《通卦验》皆京房所述。”(35)赵在翰辑,钟肇鹏、萧文郁点校:《七纬附论语谶·前言》,第9页。

《乾凿度》在《易纬》六篇中是保留最为完整的,其余则是零章断句。“乾凿度”指圣人壮健不息,开凿天路,彰显万化之本源。这个本源就是派生宇宙的最初实体及其生成过程。它打破过去阴阳家不讲“八卦”、《易传》不讲“五行”的传统,对宇宙万物的生成图式做了重新描绘。《乾凿度》还说:“帝德之应,洛水先温九日。”(36)赵在翰辑,钟肇鹏、萧文郁点校:《七纬附论语谶·易纬》卷2《易纬之二·易乾凿度卷下》,第54页。大禹时洛水中有龟负书进献,《洪范》由此诞生。此时,洛水先变得温暖。这句话成为“洛书”所本。

《易纬·通卦验》通过卦气来占验吉凶灾祥。《易纬·稽览图》把《易经》与历法结合起来,用六十四卦配合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以风雨寒温占验政治得失,以灾祥说明天人感应。篇中有图,备皇帝稽览。《易纬·坤灵图》说地之灵妙,有图配之,今仅存卦辞二百余字。《易纬·辨终备》根据天人感应之说,占验灾祥,辨别凶吉,以便事先作充分准备。仅存残篇断句,且为宋人补辑。《是类谋》即“筮类谋”,卜筮可行之类,预为筹谋。用韵文体,略称完备,内容多言祥瑞推验。

《礼纬》流传至今的有三种,分别是《斗威仪》《含文嘉》《稽命征》。《礼纬·斗威仪》讲帝王五德终始之运,五行五声与政教相配之理及日月星辰风物相感之征,阐释天人相应之说。《礼纬·含文嘉》说“礼”是包含文明的,是嘉美的凝聚,这种文明之美是人文之美。《礼纬·稽命征》讲圣帝明王是稽合天命的验征产物。

《乐纬》今存三种:《动声仪》《稽耀嘉》《叶图征》。《动声仪》讲音乐歌舞德胜动人、形诸仪表。《稽耀嘉》阐明三正三统、五行更王、文质代变之道,稽同天行,功成事举,光耀永嘉。《叶图征》重申音乐的本质与政教道德相协相通,天地人物通过音乐达到和谐。

汉代以孝治天下。《孝经》的地位抬得很高,有“七经”之说。《孝经纬》仅存二种,一种是《援神契》,另一种是《钩命决》。《援神契》援引众义,阐发微旨,以孝道通乎神明,天人合契。《钩命决》孝通天命,括其微旨,以诀为名。《孝经纬》二种还有个共性,即都从阴阳角度分析人的性善情恶。

(五)《河图》九篇、《洛书》六篇及《论语谶》

汉代的纬书中,除《七经纬》外,重要的代表著作是《河图》《洛书》及《论语谶》。

《后汉书·张衡传》李贤注有“河洛五九”之说。在《河洛》四十五篇中,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另有托名伏羲到孔子九圣増演所作的三十篇。《河图》的名目有九篇,分别是《括地象》《帝览嬉》《玉版》《闾苞受》《帝通纪》《考钩》《会昌符》《著命》《龙文》。《洛书》的篇目有六篇,分别是《灵准听》《甄矅度》《摘亡辟》《宝号命》《录运法》《洛罪极》。

《论语》属于孔子言行的传记,不可与《五经》并列为经典,本来不能有“纬”,只能叫《论语谶》。由于“谶”“纬”性质相同,可以互称,所以也称《论语纬》。这是汉代重要的纬书。《论语谶》东汉初即已流行。齐梁时阮孝绪编目录学著作《七录》,载《论语谶》八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论语谶》十卷,唐以后散佚。《七录》所载《论语谶》八卷今可考者有八篇:《比考谶》《撰考谶》《摘辅象》《摘衰圣》《素王受命谶》《崇爵谶》《纠滑谶》《阴嬉谶》。其中前四篇佚文略多。《比考谶》指孔子上比三王,以自考校,被尊为无冕之素王。《撰考谶》指孔门弟子撰录孔子言行,以自考校。《摘辅象》多论孔子及其徒属之容貌、性格,并根据其形象、性格来选择圣王辅佐。《摘衰圣》说明孔子身处衰世,伤麟道穷,故名。这些篇章仅存十多条至数条佚文。

汉代的纬书除《七经纬》《河图》《洛书》《论语谶》外还有不少,称“杂谶纬”。因太过繁琐,言妄近妖,存而不论。(37)参钟肇鹏:《谶纬略论》第2章第6节《杂谶纬及河图洛书目录》,第63-74页。

三、汉代纬书对孔子的神化

汉代崇尚儒经,对孔子加以神化。今文经学将孔子从儒家经典的整理编订者神化为作者,视孔子为汉代的精神领袖。纬书继承今文经学的这个思路,为抬高儒家经义的权威,对孔子进行了全面神化。

(一)出生非凡,“感黑龙之精”而生

西汉时,齐、鲁、韩三家诗及《春秋》公羊学均认为,“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38)黄以周撰,王文锦点校:《礼书通故》12《郊礼通故》,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22页。。汉纬虽然承认孔子有父亲,但孔子却非父亲所生,而是母亲颜征在感黑帝受孕而生。《春秋·演孔图》描述:“孔子母颜氏征在游大冢之陂,睡梦黑帝使请已,己往梦交,语曰:汝乳必于空桑之中。”(39)赵在翰辑,钟肇鹏、萧文郁点校:《七纬附论语谶》卷23《春秋纬之一·春秋演孔图》,第369页。《论语·撰考谶》记载:“叔梁纥与征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40)赵在翰辑,钟肇鹏、萧文郁点校:《七纬附论语谶·论语谶》卷2《论语撰考谶》,第773页。孔子母亲为何感“黑帝”而生孔子呢?因为孔子是宋国人,宋为殷之后。按照《春秋·元命苞》的说法,殷为“黑帝之子”,所以孔子是黑帝授精所生。

(二)“反宇”“斗唇”, “虎掌”“龟脊”

《白虎通义·圣人篇》说:“圣人皆有异表。”(41)班固撰集,陈立疏证,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卷7《圣人·论异表》,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37页。《春秋·演孔图》说:“孔子长十尺,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就之如昴,望之如斗,孔胸文曰:制作定,世符运”(42)赵在翰辑,钟肇鹏、萧文郁点校:《七纬附论语谶》卷23《春秋纬之一·春秋演孔图》,第371页。《礼·含文嘉》说:“孔子反宇,是谓尼丘。德泽所兴,藏元通流。”(43)赵在翰辑,钟肇鹏、萧文郁点校:《七纬附论语谶》卷17《礼纬之一·礼含文嘉》,第281页。《孝经·钩命决》说得更离谱:“仲尼海口,言若含海泽也。仲尼牛唇,舌理七重,吐教陈机授度。仲尼虎掌,是为威射。仲尼龜脊。夫子辅喉。夫子骈齿。”(44)赵在翰辑,钟肇鹏、萧文郁点校:《七纬附论语谶》卷37《孝经纬之二·孝经钩命决》,第725页。

(三)“与神通精”,全知全能

《白虎通义·圣人篇》说圣人:“圣人所以能独见前睹,与神通精者,盖皆天所生也。”(45)班固撰集,陈立疏证,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卷7《圣人·论异表》,第337页。纬书描述的孔子,是一个全知全能,先知先觉的“圣人”。他不仅能够预见周朝的寿终正寝,并且能够预见秦始皇统一天下,还能预见秦始皇焚烧书籍,而孔经传授不绝。不仅预知秦朝并非正统,只是汉朝的铺垫,秦朝传到二世胡亥就会覆灭,而且预知周秦之后将有仁德的庶民刘邦在民间兴起,“获麟”就是刘邦取代周朝、建立汉朝赤统江山的征兆。(46)赵在翰辑,钟肇鹏、萧文郁点校:《七纬附论语谶》卷23《春秋纬之一·春秋演孔图》,第373页。于是,孔子就从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变成了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神。伪书神话孔子,目的在于让汉人自觉践行孔子著述的儒家经典规定的道德规范。

(四)“西狩获麟”,“玄丘制命”

孔子全知全能的神异中,预言代周者刘氏的符命,是特别重要的一个表现。《春秋》记载:鲁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47)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6册,(台北)艺文印书馆,2007年景印本,第1030页。。“西狩获麟”意味着什么呢?纬书做出了神学解释。麒麟被采薪人狩猎而死,意味着周朝的灭亡。同时,采薪人是平民庶人。采薪人西狩获麟,又意味着庶人刘邦代周立汉。周朝后面不是有秦朝吗?汉代今文经学、纬学的看法是时间太短,可以忽略不计。通过“玄丘制命,帝卯金”(48)赵在翰辑,钟肇鹏、萧文郁点校:《七纬附论语谶》卷36《孝经纬之一·孝经援神契》,第707页。,纬书为汉朝取代秦朝的合法性提供了五行相生的天命依据。

(五)“丘为木铎,制天下法”

孔子不仅通过预言符命给汉朝提供存在的合法性,而且通过编订六艺七经,给汉人制定行为规范。何以孔子在其生活的时代屡屡碰壁,在汉代被奉若神明呢?如前所说,孔子出生的宋国是殷朝的后裔,属水德,色玄,因而孔子是黑帝之后。而孔子所生活的周朝属木德,木色青,为苍帝之后。按照纬书信奉的五行相克原则,“水”不能胜“木”,属水德的孔子注定生不逢时,无法在属木德的周代苍帝统治的时期大行天下。而“水”能胜“火”,汉朝被纬学家视为火德,尚赤色,所以孔子能为汉代立法,在汉代赤帝统治时代受到崇拜。

孔子为汉代制定的行为法典,最为重要的是《春秋》和《孝经》。孔子还制作了《诗》《书》《易》《礼》几部重要经典让人们遵守执行。于是,孔子就成了为汉代立法的无冕之王。被纬书神化的孔子以其六艺七经在汉代被奉为“素王”。(49)本节论述依据钟肇鹏:《谶纬论略》,第99-113页。

四、刘勰《正纬》对汉代纬学的历史梳理与得失评价

汉代纬书神化孔子和儒家经典,将儒家道德神学化、天命化,动机善良,想象奇特,文辞奇诡,言妄近妖,末流时期弊大于利,因此在东汉章帝之后已被古文经学家反思并逐步取代,汉代之后则被统治者彻底禁绝。历史是要拉开一段距离才看得清楚、作出合理评价的。

时过境迁。到了梁朝时,刘勰写了一部划时代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其中设《正纬》篇,对汉代纬书的源流、特点、得失做了全面的梳理分析,指出纬书文辞的奇诡、想象的奇特对文学创作有取鉴作用,但其内涵的荒诞不经则是不应回避的缺失,必须加以警惕,故名“正纬”。让我们好好看一看刘勰的论述。

“夫神道阐幽,天命微显,马龙出而大《易》兴,神龟见而《洪范》耀。故《系辞》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斯之谓也。”(50)刘勰著,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卷1《正纬第四》,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0页。纬书是“神道”“天命”彰显幽蕴微意的产物。神龙从黄河衔图而出,伏羲依照河图制成八卦,周文王将八卦演绎成《周易》,此为“河图”。神龟从洛水负书而出,夏禹仿此而作《洪范》,此为“洛书”。《系辞》所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51)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等正义:《周易正义》卷7,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册,第163页。,说的就是这回事。

图纬是“天命”“神道”的恩赐,不是孔子的创造。河图洛书之辞,最早见于《尚书·周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52)孔安国传,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册,第278页。《顾命》是周成王去世后召公奭和毕公高率领诸侯引导太子姬钊拜见先王庙时对他登基后行为的告诫之作。西周初期的康王将河图洛书陈列于东厢房以备查考,孔子不过是图纬的“序(叙)录”者而已。汉代纬书将八十一篇的作者都托名为孔子,还说尧帝创造了河图、文王制作了丹书,是“伪”不可信的。

图纬的本意是以天命神化圣人,涵义与儒家经典本来相去甚远。汉代纬学兴起于西汉哀帝、平帝之世,当时就出现了背离经典本义的情况。到了东汉光武帝时,“笃信斯术,风化所靡,学者比肩”(53)刘勰著,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卷1《正纬第四》,第41页。,造成了“纬候稠叠”(54)刘勰著,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卷1《正纬第四》,第41页。的盛况。于是,“神宝藏用,理隐文贵。世历二汉,朱紫腾沸”(55)刘勰著,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卷1《正纬第四》,第42页。。所以,自东汉以来,纬书遭到了不少学者的讨伐。“桓谭疾其虚伪,尹敏戏其浮假,张衡发其僻谬,荀悦明其诡诞。”(56)刘勰著,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卷1《正纬第四》,第41页。刘勰认为,他们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在刘勰看来,汉代纬书讲了许多古代圣人的神话和祥瑞传说,富有瑰丽的想象和文采,丰富了文学创作,但对儒经的阐释并无好处。刘勰一方面主张“糅其雕蔚”,另一方面又强调“芟夷谲诡”,从四方面对纬书偏离儒家经义的荒诞不经之处提出尖锐批评:“按经验纬,其伪有四:盖纬之成经,其犹织综,丝麻不杂,布帛乃成;今经正纬奇,倍摘千里,其伪一矣。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圣训宜广,神教宜约,而今纬多于经,神理更繁,其伪二矣。有命自天,乃称符谶,而八十一篇,皆托于孔子,则是尧造绿图,昌制丹书,其伪三矣。商周以前,图籙频见,春秋之末,群经方备;先纬后经,体乖织综,其伪四矣。”(57)刘勰著,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卷1《正纬第四》,第41页。在刘勰看来,儒经本身意义具足,纬书赘言实乃画蛇添足,徒增误解。所以刘勰对于汉代纬学的总体态度是否定大于肯定,主张“正纬”。

刘勰对于汉代纬书的态度,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求真务实的科学主义思想对荒诞不经的神学蒙昧主义观念的态度,恰恰印证了本人提出的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二次启蒙:六朝“人的觉醒”对两汉谶纬神学的祛蔽启蒙。(58)详参祁志祥:《“重写中国思想史”发凡——中国思想史上若干重大问题的重新反思与构想》,《新华文摘》2020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谶纬点校尚书
古籍文献点校成果的著作权问题研究
《东汉文学思想史》《谶纬思潮与汉代文学思想》
刘秀信不信谶纬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尚书·禹贡
谶纬:无益经典 有助文章
——以王嘉《拾遗记》为例
略论谶纬书在《汉志》《隋志》中的区别待遇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
清代台湾研究资料整理的新成果:评刘荣平、江卉点校《黄鹤龄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