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睿颖
(1.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2.海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勉励全党同志“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1。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曲折时,超越自身限制,主动把握历史规律,在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过程中生发、累积、淬炼的鲜明精神品格,是党开创历史伟业的又一重要法宝。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秉持着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创造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因此,深入考察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生成、主要内涵以及实践遵循,对于我们在新征程中更好地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
所谓历史主动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崇高使命的引领、理论规律的遵循、历史经验的总结基础上,对复杂多样的形势作出精确判断,进而精准施策,勇于开辟未来的精神品质”[2]。历史主动精神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形成,并不断在斗争实践中砥砺,具有鲜明的精神特质与时代特征。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本质和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任何政党要取得执政成效、巩固执政地位,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历史主动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充分认识、总结规律基础上,战胜困难争取历史主动的精神动能。历史主动精神中的“主动”,是相对于被动而言的,把握历史主动精神,首先要准确客观认识历史,只有科学认识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才能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人们对历史规律、历史本质的认识千差万别,其中,唯心史观占据了统治地位。马克思打破了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桎梏,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思维的任务现在就是要透过一切迷乱现象探索这一过程的逐步发展的阶段,并且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性。”[3]只有把握历史规律,发挥历史主动性,才能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地改造世界。
党成立之初,中国社会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在这样一个落后国家开展革命是马克思恩格斯未曾预料到的。面对处于严重民族危机中的中国,毛泽东同志对当时的革命形势以及党内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观点,准确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带领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强烈意愿,争取历史主动,积极推动国共合作,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取得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胜利。然而,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世界战局和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着重大变化,中国革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抉择,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把握历史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立足本国实际,把握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争取历史主动的产物。
历史主动精神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并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动能,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中国共产党作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研判社会发展趋势,进一步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顺应历史发展大势基础上,带领人民争取历史主动,在绝境中突出重围,推动历史进步。
历史主动绝不意味着抛开历史前提的主观盲动,准确、全面、系统地把握客观规律也只是第一步,人类还需要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实现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但是,就历史主动性本身而言,包含意志、思想和能力的主体意识如何完成从历史主动性到历史主动精神的升华,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现实化、革命化,才能将其转化为促进行动自觉的主体精神,进而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更好地发挥精神指引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性与先进性表现在他们可以运用科学理论,在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中国,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们实施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孤立、封锁和威胁,如何巩固政权、恢复重建国民经济成为了当时中国的首要问题。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对内,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积极稳健的政策措施,领导人民进行新中国的伟大建设。将严重束缚农业生产发展、妨碍工业化实现的封建土地制度废除,使得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获得了解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成为国家主人的中国人民,精神状态呈现出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化,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很快,我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无数个“第一”,提前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涌现出大量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对外,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对美帝国主义的挑衅,党中央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派遣志愿军打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军,终结了西方侵略者在东方海岸仅凭几尊大炮便可压迫一个民族的历史。此后,面对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包围和封锁,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战后国际形势进行了科学分析,认为世界可以分为“两个阵营”和“三种国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打乱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包围和封锁新中国的图谋,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和平与安全,为国内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自觉能动地改造世界过程中,牢牢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成功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政治前提与制度基础。
实践证明,如果人们的发展目标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与客观规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保持一致,那全社会成员所形成的历史“合力”就能在最大程度上推动历史进步。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历史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基础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清醒的历史认识和高度主动的实践能力,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牢牢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动权。
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体现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创新精神[4]。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品格,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宝贵经验。守正,就是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信仰,把握事物本质、遵循历史发展客观规律,这是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所谓创新,就是针对时代之问,以创新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这是掌握历史主动的动力来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究其根本,就是在守正创新中不断赢得历史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5]86从本质上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历程中坚持守正创新的成果,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主动性所决定,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强大推力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中国奇迹。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与生俱来的先进性与主动性,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没有经历迷茫与徘徊,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始终立足变化发展的中国实际,打破僵化观念,不断提升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认知,不断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才使得党能够在经历困惑与迷茫时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实现自我突破,赢得历史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准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善于创造的主动精神、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气和使命担当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国国民经济得以迅猛发展,实现了进位赶超。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洞察和把握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捍卫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在把握经济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趋势下,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此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守正把稳方向,创新充满生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不能在变局中开创新局、赢得历史主动,关键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历史潮流,沉着应对新形势新情况的风险挑战,沿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跟不上的人必将成为落伍者,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6]改革开放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改革领域越来越广、改革力度也越来越大。但同时我们应客观、清醒地看到,高速发展的中国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和成长的烦恼。如何解决当下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5]71。为此,中国共产党人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上,把握时代趋势,提出解决方案。改革实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向纵深推进,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不断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形成了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展现出勃勃生机。
坚持守正创新是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明气象。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过程中,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新征程,面对浪高风急甚至惊涛骇浪,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守正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才能从容应对风险与挑战,赢得历史发展的主动权。
历史主动精神的本质是人在面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曲折、困难时,通过发挥主体作用战胜困难,引领并推动历史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将历史主动精神贯穿于党的百年征程,解决了不同时期党面临的中心任务,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发展的重大转变。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概念,我们应该从掌握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基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所面临的时代难题这三个方面理解和掌握其内涵、实质。
什么是历史主动精神?我们首先要从其思想渊源上进行探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认识客观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但认识世界从来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就需要主动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7]431。相反,在写给路德维希•库格曼的信中,马克思高度赞扬法国工人阶级在革命过程中的历史主动精神,“这些巴黎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历史主动性,何等的自我牺牲精神”[8]。巴黎工人起义,彰显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历史主动精神。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7]320。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阶段。列宁在科学分析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实质和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在俄国率先实现革命的可能。与此同时,列宁所确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和建设原则,使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真正成为了历史的主动力量,最终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权。
1949 年9 月16 日,毛泽东同志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9]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形成、发展始终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理论与生动实践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掌握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16在这一理论的科学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主动抢抓历史发展机遇、自觉肩负历史担当,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铸就了富有时代特征和丰富政治意蕴的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主动精神。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主动精神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在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之前,基于唯心主义历史观下的历史主动精神还只是一个伪命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质问题,也就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谁是历史的主体,以及面对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曲折、困难,历史主体如何在把握历史规律中,引领并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行了回答,这使得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得以被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等理论共同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个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开始由被动转为主动。不过,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能全部解决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中国共产党人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在“两个结合”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给予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理论武器,而中国共产党人也在与时俱进中赋予着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
面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不是被动地存在,而是发挥着独立思考创造历史的作用。马克思指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7]286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生成历史主动精神的基础,只有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掌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恩格斯强调,“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10]这也说明,历史是由人民的合力所造就,赋予了历史主动精神现实指向,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实践主体,通过劳动实践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正是伟大的中国人民通过劳动实践,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凝聚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捍卫住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书写出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百年党史深刻昭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1]。
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的本质就是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与其所发挥的能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就是要激发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创造力,履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挥人民群众聪明才智,鼓励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造热情和责任荣誉,使其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实践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离不开具有高度历史主动精神的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问题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是为了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生重大转变,而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也是运用历史主动精神破解的时代难题所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社会矛盾的准确把握是正确开展实践活动的依据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3]9。但是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党中央以此为依据制定了新时代的重点任务:“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3]9为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们必须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上发力,推动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马克思指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14]人的需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根据,所呈现出的样态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层次的高低,社会文明越进步,人的需要越丰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生动的,是时时刻刻展现在中华大地上人们纷繁复杂的现实利益的动态表达,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递增性的特点。”[15]从摆脱民族危机、寻求民族独立到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到致力于实现小康社会,再到更加全面、立体、高品质的幸福生活,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历史主动精神,始终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本质追求,激发以实现美好生活的实践主体为动力,注重以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主题变革社会生活。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了新的台阶。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把握历史主动,不断带领人民破解时代难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伟大的精神来自于伟大的实践,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实践中生成的,同时这种精神也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程。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才能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力量。新征程中坚持和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工作中始终贯彻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以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1]6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也将勇于自我革命概括为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自我革命与其他九条历史经验共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在持续推进社会革命的同时,中国共产党时刻注意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开展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通过前所未有的反腐倡廉斗争,赢得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衷心拥护的历史主动,赢得了全党高度团结统一、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16]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需要继续保持历史主动精神,持续推进自我革命,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用自我革命坚定党员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缺乏理想信念就会出现“软骨病”。在全党集中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是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强化理论武装、砥砺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1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带领全党同志先后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集中学习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坚定了党员的政治信念,净化了全党政治生态。党中央将学习教育常态化,使党员干部永怀敬畏之心,构建了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机制。
用自我革命保证党的肌体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将自我革命视为新时代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重要遵循。自我革命意味着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消灭危害党肌体健康的腐败病原体,坚决割除毒瘤、清除毒源、肃清流毒。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零容忍的态度开展反腐败斗争,完善国家纪检监察制度,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处置了一批重案要案,震慑了一批贪污腐败分子,增强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11马克思重视先进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只有将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我们党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政党,不仅表现在党善于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理论,还表现在党能够依据各个阶段的社会发展特征,准确应用科学理论,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从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毛泽东同志始终旗帜鲜明反对本本主义、反对教条主义,致力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引革命实践,在革命斗争中丰富和发展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飞跃。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理论指引,中国共产党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要求全党解放思想,坚持以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正是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发展,坚持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才能沉着稳定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以高度的历史定力、强烈的历史主动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以实际行动证明“历史终结论”的破产。
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套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鲜活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完善和丰富。面对“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互相影响,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进路上,只有继续坚持和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运用其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才能准确判断历史大势、正确认识历史规律、牢牢把握历史主动。
人民至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党的全部工作之根本,也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传家宝。在新发展阶段弘扬历史主动精神,需要将人民至上理念贯穿工作始终。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群众具有深刻的理论智慧与磅礴的物质力量,是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主体。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至上置于首位,为了实现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奋斗在时代前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全面深化改革要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依法治国要让人民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要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最重要的力量依托,人民至上既是最终的价值指向,也是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因此,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坚持人民至上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开展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要继续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担当奉献中践行初心使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带领人民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各项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18]在实践中,只有确保党的意志与群众意见充分结合、紧密联系,才能使党的政策始终不脱离人民群众实际,使党的政策服务于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深入人民群众,在开展重大决策时注意凝聚群众意志,广泛集中群众智慧,从而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与后备力量,真正彰显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如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卡脖子”问题,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化解前进道路的各种风险挑战,显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践是发展的,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可能一劳永逸。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不断夺取胜利,关键就在于我们始终进行着实践与理论的创新。面对当今世界正在进入新一轮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不断涌现,机遇与危机并存,唯有准确识别、科学应对、勇于创新,才能赢得主动、创造未来,推动历史进步。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19]“根本动力”和“重要抓手”两个关键词,彰显了改革的重要性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需要把握好改革开放中的变与不变。在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方向,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变的同时,全面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在把握规律基础之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核心关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方位、多层面的新突破、新发展。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充分认识历史及其演进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了历史主动精神这一卓越的精神品格。中国共产党在“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坚持历史主动精神,重振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在“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坚持历史主动精神,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历史成就;也一定会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继续坚持历史主动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