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援疆工作的历史考察与实践经验*

2023-03-04 00:50:18辛亚超郑嘉禹
关键词:援疆对口党中央

辛亚超,郑嘉禹

(1.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2.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5)

新疆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的社会稳定和繁荣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对新疆的发展十分关心,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和重大决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治理理论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新疆发展的政策措施,成为我们做好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回顾新疆70多年来的辉煌历史成就,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中央制定并实施援疆工作的政策。援疆政策的实施,为新疆社会稳定和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的重要方式之一。当前学术界关于党的援疆工作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探讨援疆工作的历史变迁、实施成效、问题启示及政策法治化等;二是探讨不同类型的援疆模式及效应;三是从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角度进行阐释,①参见杨富强《“对口援疆”政策回顾及反思——以1997年至2010年间政策实践为例》,《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109-115页;刘金山、徐明《对口支援政策有效吗?——来自19省市对口援疆自然实验的证据》,《世界经济文汇》,2017年第4期,第43-61页;靳薇《关于援疆问题的调研报告》,《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第4期,第118-122页;熊文钊、田艳《对口援疆政策的法治化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3 期,12-20 页;张新友《文化援疆效果分析及发展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21年第4期,第82-87页;孙钦忠《对口援疆与新疆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第119-124页。但对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央援疆工作的历史沿革、理论贡献与经验总结的系统阐释并不多见。本文在既有研究基础上,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援疆工作的历史进程、理论贡献和经验总结,以期为新时代做好援疆工作,贯彻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提供有益借鉴。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援疆工作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疆社会中各民族之间、各阶级之间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基础已经基本消除,新疆社会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实施援疆工作的70 多年,按照每一阶段的现实境遇、指导思想、具体措施和取得的效果,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筑基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之前,是中央援疆工作奠定基础的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新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问题尤为突出,许多地方的生产关系仍然是落后的封建经济形态,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党中央采取“慎重稳进”的方针,对新疆进行土地改革,并于1953年顺利结束。①参见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中共新疆地方史(1937年—1966年4月)》第一卷,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1页。到1956年底,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新疆确立,为新疆社会稳定和繁荣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②参见耿铎文《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奋斗历程、历史成就与宝贵经验》,《新疆社科论坛》,2021 年第6期,第22-28页。鉴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毛泽东于1956年撰写了《论十大关系》,精辟论述了社会发展领域中存在着“十对”矛盾,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方针,成为我们今后一段时期协调统筹社会各领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正是在这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指导下,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支援新疆发展政策措施,援疆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

首先,党中央对援疆工作高度重视。1957 年周恩来对新疆工作作出指示,指出:“仅仅依靠新疆一个自治区500 万人口,不可能积累多少资金,而且人力也不够。必须依靠全国的力量,国家的力量,中央的力量,把我们计划经济中能够积累的资金拿出一部分投资到新疆增加财力,从内地动员一部分人力到新疆增加劳动力,这样才能使得新疆大发展。”[1]周恩来的指示,客观指出了新疆现存的困难,并为支援新疆工作制定了原则和途径,这是党中央较早的关于援疆工作的相关论述之一,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于援疆工作的高度重视。其次,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③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文献选编(一九四九—二〇一四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32页。1952 年2 月1 日,毛泽东发布了《关于部分部队集体转业的命令》,决定驻扎在新疆的人民解放军就地转业,进行生产建设。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发挥了“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2]的重要作用。最后,人力、物力、财力全方位的支援。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各地人力资源支援新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大类,包括自流进疆人员、军队复员和转业人员、支边的青少年。据统计,1950—1978 年,净进疆人口超过300万人。④参见陈宏《毛泽东奠定了援疆工作的基础》,《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21-31页。各方支援力量投身到新疆建设的各个领域,成为重要的建设人口,为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财力上的支援,据不完全统计,1950—1978 年中央对新疆的财政补贴达55.9 亿元;1950—1978 年,新疆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32.14 亿元,其中,中央投资65 亿元,占49.19%。⑤参见陈宏《毛泽东奠定了援疆工作的基础》,《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21-31页。物力支援方面,采取对内地企业的搬迁、合并和新组建等方式,建立了一批新疆的本土企业,比如在这一时期建立的八一钢铁厂、乌鲁木齐天山纺织厂等企业。这些企业的建立为新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第二阶段,从1978 年到1995 年,中央援疆工作的发展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疆与全国一同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中央援疆工作也开启了新时期的篇章。这一阶段的援疆工作,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时期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时期。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转变工作重心的同时,重新审视了中央援疆工作,恢复并重新确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制,并对新疆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奠定了基础。一是明确了新疆工作的重点。20 世纪80 年代,新疆的民族分裂主义沉渣泛起,公然打出了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旗号,这是各族同胞都不能容忍的。针对这一情况,邓小平指出:“新疆的根本问题是共和国还是自治区的问题。我们和苏联不同,我们不能搞共和国,我们是自治区。”[3]“我们是自治区”,从根本上指出了新疆问题的实质。随后,邓小平又指出,新疆的稳定是新疆一切工作的前提,是新疆工作的重点,这为中央援疆工作提供了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年动乱期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遭到严重破坏。1981年,邓小平经过实地考察后,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体制,但不再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恢复,为新疆社会稳定和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三是打造向西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新疆作为祖国西北的边疆,共与8个国家接壤,对外开放优势显著。1988年,国务院经过研究决定,给予新疆对外开放的扶植政策。比如,简化新疆地方进口贸易的相关手续,关于新疆棉花出口的问题,以及霍尔果斯、吐尔尕特口岸对第三国(地区)人员开放等等。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的扶持,使得新疆的对外贸易额显著增加,新疆逐渐成为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确立的援疆工作的基本方针的同时,加大对新疆本地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建设和教育事业援助力度,带动了整个新疆社会的发展。一是大力支持新疆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前提条件。这一时期,在中央大力支持下,修建了库尔勒至喀什的铁路,吐鲁番经乌鲁木齐到大黄山的高速公路,改扩建了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等。二是着力打造新疆特色产业。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自治区党委提出“一黑一白”发展战略,即石油化工和棉花的发展战略,新疆成为我国纺织业和石油化工业的原料基地。三是内地高校支援新疆高校。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根据新疆高校整体比较薄弱这一现实,由国家教委牵头,制定了内地高校支援新疆高校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为新疆高校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第三阶段,1996 年到2009 年,中央援疆工作创新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央对援疆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调整,创造性地提出了“对口援疆”政策,中央援疆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1996年5 月,江泽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研究新疆稳定工作。紧接着中央组织部、原国家人事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为新疆选派干部工作的通知》,标志着以干部援疆为主要内容的“对口援疆”工作正式启动。

第一,干部援疆。从1997 年到2008 年,共有六批干部进疆工作,共计3 600多人。2003年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疆干部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健全新疆区内外干部与人才交流机制,促进干部援疆和人才队伍建设。干部援疆政策的实施,为新疆社会稳定和繁荣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第二,教育援疆。以干部援疆为依托,将教育援疆与干部援疆相结合。一是内地高校对口支援新疆高校。2005 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通知》,根据这一文件,内地41 所高校支援新疆高校建设,对新疆高校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内地新疆班的生源主要是新疆籍的少数民族学生,采取在内地办学的方式,尽快培养出适应新疆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三是支援新疆的基础教育。新疆基础教育“软硬件”都很薄弱,援疆干部中逐渐增加了教师的比重,以缓解基础教育师资短缺的现状。第三,医疗援疆。自1996年以来,各地卫生系统共计“6批823位医疗工作者”[4]在新疆13个地州43 个县市基层卫生单位帮扶,为新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四阶段,2010年至今,援疆工作的全面发展新阶段。2010 年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后,中央随即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实施方案》,制定并实施了19 省市“对口援疆”工作。要求援疆省市从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各方面建立起援助新疆的体制机制,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中心,着重帮助新疆各族群众亟待解决的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基本问题,并从各方面扶持新疆特色产业的发展,逐步提高新疆自身的“造血”功能。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央援疆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提出了一系列援疆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口援疆工作掀开了新的篇章。

一是民生援疆为先,增强各族群众福祉。在新时代治疆方略的指引下,援疆工作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中心任务。以资金投入为基础,项目产业为依托,在住房安居、基础设施工程、扩大就业、文旅交流等方面加大援助力度,仅第七次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之后的2019 年至2020 年,累计实施援疆项目3 000余个,投入援疆资金300多亿元,而80%以上的资金用于基层和民生改善。①参见杨明方、阿尔达克《民生援疆天山南北增福祉》,《人民日报》,2021年7月20日,第6版。二是坚持推进精准扶贫,助力建成小康社会。新疆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而南疆又是新疆贫困问题的重灾区,因此新一轮的对口援疆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精准扶贫。各援疆省市通过研判,精准施策,增强对帮扶地区的资金支持、人才支持、产业扶持等力度,2019 年,19 个援疆省市聚焦脱贫攻坚投入援疆资金达188.19 亿元,实施项目1 935 个,有力支援了新疆脱贫攻坚工作。①参见张彦虎、夏文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视角下的新疆精准扶贫与民族团结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64-70页。2020年,新疆全区现行标准线以下的300 多万人口实现脱贫,全疆2 500 万各族群众圆梦小康。三是产业援疆,实现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2011 年至2013 年中央先后召开三次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产业援疆,壮大本地特色经济,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②参见张鑫《对口支援政策下的产业援疆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14-18页。援疆省市根据对口支援地区的自然、资源、区位、经济、社会等环境和特点,采取招商引资、产业园区、特色产业、文旅融合等方式落实产业援疆政策,产业援疆不再是简单的“输血”形式,而是帮助新疆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对促进新疆产业结构优化,实现新疆经济自我发展的可持续意义重大。2014 年至2019 年,“19 个援疆省市全面加强全方位对口支援,累计投入援疆资金(含兵团)964 亿元,实施援疆项目1 万余个,引进援疆省市企业到位资金16 840 亿元,中央企业投资超过7 000 亿元”[5]。四是持续深入推进教育、医疗卫生、干部人才援疆。新一轮援疆工作中“组团式”援疆2015 年首先出现在医疗卫生领域,之后教育、干部人才等领域也开始采用,成为一种常规模式。这一时期这几项援疆工作在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内容更加精准全面,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工作双方更有积极性,使得新疆本地各行业、各领域建设人才培养,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援疆工作的理论阐释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 多年,是新疆翻天覆地发展的70 多年,是中央援助新疆工作从确立到成熟,再到新时代发展的70 多年。中央援疆工作的70 多年,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亲切关怀,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牢不可破。毫无疑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的援疆工作有着巨大的理论贡献和精准的实践定位。

(一)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践行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6]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就是不断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过程。新疆地处西北边疆多民族地区,受多种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新疆不论是从战略位置、面积大小,还是资源储量等方面,在国家发展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新疆的繁荣稳定不仅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国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构建。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疆社会的发展不单纯是新疆一个地区的发展,背后有着更为深层次的战略意义和价值。正因为如此,新疆的社会稳定和繁荣发展时时刻刻牵动着党中央的心。援疆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就是践行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动对口援疆工作,新疆社会的发展迎来了新时代发展的历史机遇。新疆各族人民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连心,与全国人民一同砥砺奋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努力奋斗。

(二)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的丰富与发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373这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共同富裕,并把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一起论述,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述的进一步阐释和发展。但是,社会主义的富裕有早也有晚,有快也有慢,各地区的发展水平是不一致的。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但是后来我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出现了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最后就是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个目标,而不是具体步骤和时间节点,不能简单地机械地理解。围绕“共同富裕”这个目标,邓小平指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7]166因此,社会的发展是有差距的,但是我们的制度优势就是逐渐缩小差距,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与地区的差异比较明显,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也有明显的差异。总体来说,我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西部落后于东部,民族地区落后于非少数民族地区,陆地边疆地区落后于内地的发展现状。而新疆既是西部又是边疆且是多民族聚集区,社会的发展程度是明显低于其它省市的。如果一味让市场发挥效应,资源优化配置,新疆的发展将会越来越落后,形成所谓的“马太效应”。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各地区之间,实行先发展起来的地方带动落后地方的发展原则,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因此,援助新疆工作就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尤其在新时代这种体现更加突出。

(三)党中央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中央历来重视新疆工作,实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就是党中央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治疆方略的指引下,新疆社会大局总体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族宗教团结和谐,新疆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工作,2020 年9 月25 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8]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新疆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对新疆工作的科学定位,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集中概括和纲领总结。

中央新疆工作第三次座谈会,指出了新疆工作的总目标,基础、重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而基础工作就是要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发展带来民生的改善,同时民生的改善也会带来经济的发展。因此,新时代对口援疆工作要在党的治疆方略的体系下积极推进,围绕总目标,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现实所需的问题,不断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为世界各国推进边疆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央实施援疆工作的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随着党中央历代领导集体不断坚持和发展援疆工作,援疆政策已经变得体系化、制度化、科学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一部分。新时代,援疆工作集中表现为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的“对口援疆”工作,这是我国援疆工作与时俱进发展的结果,是经过实践所检验的,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推进边疆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来看,世界上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往往存在着较大差异,并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巨大的差异会产生极大的两极分化,最终两极分化变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冲突相继爆发,是不利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而中国的对口援疆政策就为世界各个国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方法与途径。一方面,就国家内部而言,地区间的差异通过对口精准援助而逐渐缩小差异,被援助的一方受益,同时援助的一方也受益,变成一个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就国家与国家之间而言,国与国的差异通过援助也可以逐渐缩小差距,援助国在获得良好国际声誉的同时,也增加了本国的GDP,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被援助国的社会各项事业也能获得较好的发展。同时,彼此双方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易于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增加地区间的稳定性,有利于建立世界和平秩序,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援疆工作的实践经验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区域发展治理中的定海神针作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央实施对口援疆工作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是中央实施援疆工作的最大优势。这是我们做好新疆工作的根本遵循,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新中国70 多年的援疆工作,就是党统领一切、协调四方,充分调动全国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投身于新疆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援疆工作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了在中国“办好一切事情在于党”的真理。“办好一切事情在于党”,这不是中国共产党自封的,而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人民得出的正确结论。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援疆工作,还是制定新疆的发展规划,制定并实施“对口援疆”的政策,都处处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将党的政治建设放在根本性建设当中。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就是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政治本质和政治优势。正是由于我们党政治建设做得好,全国上下才能一盘棋听党指挥,才能做好援疆工作。新时代,我们的援疆工作要继续坚持和发挥党的政治建设的巨大优势,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援疆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二)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的“十三个”优势。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系统总结和阐述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为我们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央实施援疆工作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优越制度,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国社会制度区别于他国社会制度的显著特征,也是我国社会制度的独特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疆工作高度重视,时刻关注着新疆各族人民。特别是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开启了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19 个援疆省市积极参与对口援疆工作,不管从资金数量,人员规模,覆盖范围上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①参见兵团日报评论员《深刻认识新时代对口援疆工作的重大意义》,《兵团日报》(汉),2019年7月18日,第1版。党和国家调动这么多资源来援助新疆工作,充分体现了我国“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再一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三)坚持问题导向原则,解决新疆的迫切需要

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是中央实施援疆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直接原因。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解决新疆工作的实际困难,新疆最需要什么,我们就援助什么,新疆人民最需要什么,我们就以最快的速度援助什么。新中国70多年援疆工作就是坚持了问题导向原则。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需要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的投入和各种物资的供应。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各地就援助新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建铁路、公路、改建机场等等。新疆由于地广人稀,在生产建设中缺少劳动力,中央就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改革开放新时期,新疆也与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党中央调整援疆工作的方针,加快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援助力度,派遣干部进行人才援疆和智力援疆。党的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新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变得多层次多样化。根据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援疆工作也肩负起了新的历史使命。当今,新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最大的需要就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也是新疆工作总目标。②参见祝辉《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2020年第3期,第97-104页。因此,新时代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就是要将援疆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紧紧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③参见邹伟《第七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中国民族》,2019年第8期,第23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贡献力量。

(四)激发新疆发展的内生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外因是事务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援疆工作是新疆发展的外因,新疆内在的动力是新疆发展的内因,而援疆工作是要通过激发新疆内生发展动力来巩固和提高的,这是援疆工作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援疆工作需要完成的目标之一。新疆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来完成,内地援疆的各项工作也只有传导到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的各族人民中,援疆工作才能持久,才会更加有意义。简单来说,就是如何将“输血”变成“造血”。一方面,要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的局面。新疆因为其特殊性,新疆的发展还得很大程度的依靠其他各省市、各单位的援助,并且这种现象还需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另一方面,要将“输血”传导到“造血”上来。新疆不同于其它地区,具有其特殊性,新疆的发展不能照搬照抄其它地区的发展。在第二次对口援疆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指出,“要着力培育新疆的自我发展能力”,即根据新疆地方的实际情况,激发新疆的内生动力,将“输血”传导到“造血”上,重点扶持新疆地方企业和产业,走出一条适合新疆发展的道路。

四、结 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及一些省市对新疆建设的支援从未间断。历史证明,对口支援对新疆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新时代,新疆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虽然根本在于新疆本地各族群众的努力奋斗,但依然离不开党中央以及兄弟省市的大力援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援疆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我们新时代做好援疆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展望未来,对口援疆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进行,将对口援疆工作纳入到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当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和激发新疆发展的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援疆对口党中央
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今日农业(2019年13期)2019-01-03 15:05:47
对口帮扶这一年
关键抉择
—— 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擘画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中国卫生(2016年10期)2016-11-13 01:08:12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廉政瞭望(2016年15期)2016-09-10 01:59:14
援疆动态
援疆动态
向党中央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中国火炬(2015年9期)2015-07-25 09:47:30
对口支援的6篇“代表作”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