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雯,薛伟贤,张青芬
(1.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2.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同时提出,要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我国经济进入增长动力转化攻关期的内外约束背景下,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动能,不仅在促进中国内外循环联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为中国企业创新升级创造了机遇。①参见武宵旭、葛鹏飞《“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沿线国家OFDI:增量引致还是存量转换》,《财贸经济》,2022 年第9 期,第133-148页。
以钢铁、纺织、通用设备制造等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不仅是我国稳增长、稳就业以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还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建立国内大循环的坚实产业基础。尤其是在“十四五”规划重点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传统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和实体经济的强大基石,促进传统制造业提质增效、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嬗变,具有现实紧迫性和重大战略性。②参见黄莉芳、吴福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制造业的增长动力》,《中国经济问题》,2022年第3期,第164-179页。郭克莎和田潇潇提出,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叠加影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进制造强国,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手段,化解我国传统制造业企业长期以来“低质低效”的发展困境刻不容缓。①参见郭克莎、田潇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11期,第44-58页。一方面,正如徐远华、孙早、荆树伟等的研究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难以为继、精益制造能力不足、产业链与创新链衔接不紧密以及高碳、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等严峻挑战,创新升级成为必然选择。②参见徐远华、孙早《中国工业加速创新的新机制——基于人力资本分工和协同的研究视角》,《经济学报》,2021 年第1期,第30-82 页;荆树伟、冯月、阎俊爱《从制造到智造:产权性质异质下传统制造型企业如何推行精益数字化》,《中国科技论坛》,2022年第8期,第77-88页。另一方面,需要看到的是,传统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朱兢、肖婧文等指出,传统制造业不仅可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还具有巨大的创新潜力。③参见朱兢、肖婧文、付晓蓉《“一带一路”视角下高水平外循环与企业技术创新》,《科研管理》,2022 年第5 期,第121-130页。张媛、孙新波等论证得到传统制造业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社会繁荣与高质量发展重要基础的结论,这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得到更充分的体现。④参见张媛、孙新波、钱雨《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价值创造与演化——资源编排视角的纵向单案例研究》,《经济管理》,2022年第4期,第116-133页。
当前,世界各国制造业参与价值链分工的共同特征是全球协作、高度分工、链式生存。陈凤兰和张鹏飞研究指出,伴随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不断深化和世界各国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中国传统制造业在参与全球分工协作中面临“低端锁定”和“链条固化”的双重困境,仅实现了过程升级和产品升级,却难以突破链条升级,这成为传统制造业产业体系由“大”向“强”转变的“卡脖子”问题。⑤参见陈凤兰、张鹏飞《国内生产链延伸发展与企业创新:效应及作用机制》,《国际贸易问题》,2022 年第11 期,第69-86页。一方面,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很难摆脱原有链条的束缚转向新的领域或新的价值链;另一方面,准层级全球价值链中发达国家采购商和发展中国家制造商之间的利益分配矛盾阻碍了本土企业创新,使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在参与全球分工中面临价值创新受阻甚至“断链”的风险。诸竹君、袁逸铭等提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生产链的安全稳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与挑战,确立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以及构建自主的国内生产链,是中国制造业重塑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⑥参见诸竹君、袁逸铭、焦嘉嘉《工业自动化与制造业创新行为》,《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7期,第84-102页。无疑,实现自主创新成为传统制造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应运而生。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以“五通”为主要内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扎实推进国际合作,全面提升合作水平,主张从多时空、多维度、多领域实现区域战略合作,不仅为中国制造“走出去”提供了重要机遇,还从供给侧推进中国制造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创新链,使其成为具有韧性、能化解外部风险的国内大循环,顺应了重构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强化风险防控的迫切需要。⑦参见吕越、马明会、李杨《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重大成就与经验》,《管理世界》,2022年第10期,第44-55页。
理论和实践均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不仅通过海外市场积极拓展了中国产业的创新实践,还较好地为中国产业以国内需求为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创新升级创造了条件。作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微观基础和创新主体,传统制造业企业如何重新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优势成为焦点。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已有文献给出了较为一致的回应,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有效促进中国企业创新水平提升,但仅有少量文献研讨了其背后的作用机制,现有文献在企业创新的具体影响机制方面仍存在较大争议,研讨的企业类型以高端制造业企业为主,缺乏传统制造业的微观证据。以上研究缺口正是本文研究展开的逻辑起点。
本文的研究与以下两个方面的文献密切相关。一是关于企业创新。现有文献主要围绕企业创新的定义、测度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对企业创新进行定义,学者们基于熊彼特提出的现代创新理论进行了诸多有益探讨,虽然这些文献对企业创新类型给出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但如何定义企业创新,界限稍显不清,尚未达成一致认识。但现有文献在企业创新是提升企业、地区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这一认识上形成一致观点。①参见卢现祥、李磊《企业创新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述评与展望》,《经济学家》,2021年第7期,第55-62页。
准确测度企业创新水平是有效制定科技创新政策的重要基础。②参见任培民、吴富海、赵树然《基于专利组合视角的企业创新水平测度研究》,《情报杂志》,2022 年第11 期,第199-207页。关于企业创新水平的测度,研究视角正逐步由企业技术创新向广义创新转变,新近研究对企业将自身创新能力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新活动全过程给予了更多的关注。③参见陈爱贞、陈凤兰、何诚颖《产业链关联与企业创新》,《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9期,第80-98页。测度方法上,大致可以分为主观赋权评价和客观定量评价两种类型。主观赋权评价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基于这一类型方法的评价结果依赖于专家对方法中权重、矩阵的确定,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专家判断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一致性等问题;④参见朱雪忠、胡成《专利是测度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工具吗?》,《科学学研究》,2021年第8期,第1498-1503页。客观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神经网络法等,这一类型的方法虽然能够有效避免主观判断导致评价结果可靠性欠佳等问题,但仍存在一些缺点,主要体现为评价方法的经济理论基础薄弱等。新近研究中,任培民、赵树然等基于专利组合视角对企业创新水平进行了测度。与以往研究相比,基于专利组合视角的综合评价方法在创新水平拟合上表现良好,具有解释力强、方法内在原理清晰和可拓展性强等优势。⑤参见任培民、赵树然、姜文远《基于结构方程-组套索的复杂专利组合测度研究》,《科研管理》,2022 年第9 期,第159-168页。
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方面,现有研究主要基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展开。基于微观层面的研究指出企业基本财务特征、治理结构等是主要影响因素;⑥参见庄子银、贾红静、肖春唤《突破性创新研究进展》,《经济学动态》,2020年第9期,第145-160页。中观层面的研究认为市场竞争和金融发展是主要影响因素;⑦参见庄毓敏、储青青、马勇《金融发展、企业创新与经济增长》,《金融研究》,2020年第4期,第11-30页。宏观层面上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制度环境和政府扶持。⑧参见顾雷雷、王鸿宇《社会信任、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经济学家》,2020年第11期,第39-50页。另有研究基于组织和网络两个层面展开。其中,组织层面涵盖领导因素、战略因素以及知识因素;⑨参见应瑛、张晓杭、孔小磊《制度视角下的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一个纵向案例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22年第1期,第8-20页。网络层面主要包括结构因素和网络关系因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家创新行为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组织形态、组织结构及其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革。在此背景下,企业家创新决策对企业组织结构创新、企业制度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断显现。同时,企业家对外部宏观环境的准确判断更是作为企业创新行为的关键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企业家创新意愿,尤其是其自主创新的意愿,对于企业应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抗击外部风险以及增强韧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⑩参见郑耀弋、苏屹《创业企业家集权与自主创新意愿:基于内外双重视角的分析》,《科研管理》,2022 年第2 期,第176-183页。值得关注的是,新近文献中,陈灏研究指出,影响企业创新行为的诸多因素,其交互作用产生的积极作用正逐步显现,表现为创新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促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增强。⑪参见陈灏《基于RCEP 视角的中国外向型中小企业价值链重构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第46-52页。
二是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企业创新促进效应。现有文献主要基于机理研究和政策措施两方面内容展开。机理研究方面,吕越、陆毅等研究提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制造业企业有更多机遇将产品和服务推广至沿线国家和地区,有效地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对传统制造业的业务拓展,引致中国制造业企业在产品研发、管理、制造以及营销等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都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尤其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已经转变为创新能力不足、知识产权方面薄弱等,这些因素倒逼传统制造业企业持续增强技术创新和推进优化升级。①参见吕越、陆毅、吴嵩博《“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投资促进效应——基于2005—2016年中国企业绿地投资的双重差分检验》,《经济研究》,2019年第9期,第187-202页。朱兢、肖婧文等基于双重差分与三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在高水平外循环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主要存在外部市场拓展、集聚创新要素以及规避风险三重机制。②参见朱兢、肖婧文、付晓蓉《“一带一路”视角下高水平外循环与企业技术创新》,《科研管理》,2022 年第5 期,第121-130页。
政策措施方面,阎波、程齐佳徵等提出伴随“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地方政府的政策回应对于推进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③参见阎波、程齐佳徵、杨泽森《地方政府如何回应“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一项比较案例研究》,《管理评论》,2019年第2期,第278-290页。王桂军和卢潇潇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等具有明显的创新促进作用,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和非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创新激励效应并不显著,基于这一研究结论提出,国家在出台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匹配的扶持政策方面,应对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更多的扶持和鼓励,通过增加对外直接投资、提高研发创新投入等措施助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④参见王桂军、卢潇潇《“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企业升级》,《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3期,第43-61页。吴崇、张诗帆等利用双重差分模型验证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制造业企业OFDI 创新投资的冲击效果,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制造业企业产业转移中的合作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这一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企业资源能力、组织结构以及东道国互补协作层面助力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⑤参见吴崇、张诗帆、陈美花《“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制造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亚太经济》,2021年第2期,第92-102页。曹虹剑、赵雨等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进制造业企业主要通过政府补贴来提升创新能力。⑥参见曹虹剑、赵雨、李姣《“一带一路”倡议提升了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吗?》,《世界经济研究》,2021年第4期,第104-119页。张旭娜、吴建銮等基于2007—2020 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并且通过增加环保支出、缓解融资约束以及增加逆向知识溢出可以间接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升。⑦参见张旭娜、吴建銮、卢山冰《“一带一路”倡议提升了中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吗》,《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 年第12期,第1-12页。
总的来说,已有文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洞见性的认识,然而“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是否存在促进效应尚不明确,如果促进效应存在,影响效果及背后机制究竟如何?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关乎中国政府审慎对待“一带一路”倡议创新效应的扩大以及加强传统制造业创新部署,还为传统制造业企业采取更有力的创新策略提供现实依据和可供参考的政策支持。
有鉴于此,本文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19 年中国A 股330 家传统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识别“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影响,重点探明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本文研究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研究视角上,从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行为出发,考察“一带一路”倡议的创新效应及背后机制,补充中国传统制造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优化升级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微观证据;作用机制上,探索出由制度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企业家创新组成的“三位一体”的体系化创新机制,该机制有助于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借力“一带一路”实现优化升级,揭示出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的崭新路径;研究内容上,不仅从微观视角探明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的动力机制与关键途径,还论证了传统制造业企业优化升级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本文余下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阐述“一带一路”创新效应的理论机制以及提出研究假设;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包括模型构建、变量定义以及数据来源;第四部分进行基准分析和稳健性检验,验证研究假设;第五部分论证影响机制以及进行异质性讨论;第六部分阐述主要结论与研究启示。
基于熊彼特提出的现代创新理论,企业创新行为本质上是对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执行新组合”。从企业创新行为的类型来说,主要包括新的产品被采纳或开发,新方法得到运用,新市场被开发,从新的来源或供应途径获取原材料,创建新的工业组织模式等。①See Schumpeter J A.The theory of economics developmen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34,Vol.1,Iss.2,pp.170-172.概言之,企业创新即通过创新方法、创新组织模式、创新渠道等无形创新要素对有形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无疑,创新不仅是企业持续不断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还是企业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和关键途径。
在价值链分工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国际分工协作由产业间分工向产品内分工演化。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包括在中间品的进口中获得“学习效应”,加快出口产品的研发力度与重组要素结构形成“干中学效应”,以及在国内与国际分工良性互动的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中获得生产技术创新的“规模效应”。有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企业创新行为的角度出发,检验在国内分工与国际分工并存的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中,“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为“一带一路”的创新效应补充传统制造业的微观证据。
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环境出发:“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经济格局重构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面临愈发紧迫的发展瓶颈之时应运而生,涉及沿线151 个国家和32 个国际组织。②参见余杰、衣长军、王伟《“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企业OFDI:基于注意力配置视角的机制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22年第5期,第70-83页。“一带一路”倡议于2013 年正式提出,2015 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为《愿景与行动》)的提出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实践。十年来,成果与实践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确实成为了中国与沿线各国面向未来打造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选择。以上政策环境说明了如下三点问题:第一,“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第二,2015年以后“一带一路”倡议从顶层设计阶段进入到倡议的务实推进阶段;第三,“一带一路”倡议所发起的多项政策得到了充分有效的落实,“看得见”的成果已惠及沿线各国。这三点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可被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的有力依据。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与回顾,本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通过制度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企业家创新各自发挥独具特色的作用,影响着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同时还在相互作用中发挥着协同创新效应,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机制
“一带一路”倡议对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通过制度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企业家创新各自发挥着独具特色的作用。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的一项制度创新,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推动沿线国家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五通”促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机制增强,并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了跨国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沿线国家在深度合作中拓展了外部市场,形成高水平外循环。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新的需求,加速实现工艺创新和技术的迭代升级;①参见诸竹君、王芳《来自美国的进口竞争与中国企业创新行为》,《财贸经济》,2022年第9期,第1-16页。二是“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沿线国家之间进行深度合作交流的载体和平台,沿线国家和地区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逐步形成了以合作共赢为原则的新型治理体系,合力打通了国家之间创新要素高效流动的跨国渠道。由此,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建立起以国内经济为基础,通过拓展生产要素边际形成的自主创新新动能;三是“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中国方案”,其治理成效不断显现。在新型经济治理体系中,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传统制造业企业能够有效规避创新要素投入带来的风险和外部市场风险,从而释放更多资源用于核心产品研发,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升级改造,创新传统制造的商业模式,重塑传统制造业产业链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的创新升级。②参见周文浩、李海林《合作网络异质性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系统管理学报》,2022年第9期,第1-16页。无疑,“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项制度创新,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互利共赢和开放共享为主旨,是我国构建新型经济体系、获得参与全球治理体系话语权,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向“创新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其次,数字赋能“一带一路”建设资源要素深层整合,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资源配置创新模式。企业创新升级的关键在于其一般生产要素向具有创新性的高级生产要素拓展和延伸。相较于传统生产要素,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其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技术和知识,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能够通过空间溢出促进企业创新。在准层级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中国传统制造业面临来自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的冲击,包括国际价值链位势的竞争和国内企业的竞争。双重冲击导致中国传统制造业创新要素不断损失。③参见高培勇、袁富华、胡怀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治理》,《经济研究》,2020年第4期,第4-19页。“一带一路”的深度推进引致形成了高水平外循环经济,沿线国家制造业企业在更高层次的合作中借力数字化降低信息的不对称。④参见王一鸣《百年大变局、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管理世界》,2020年第12期,第1-13页。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能够以国内经济为基础、以“一带一路”沿线市场为带动,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引领下,研发资金与技术人员集成在高端要素市场,生产要素的转化与创新要素的增长驱动传统制造业企业实现自主创新。可以说,以数字化转型为着力点的资源配置创新模式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统制造业企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从而孕育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机制。⑤参见张敬文、童锦瑶《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质量》,《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9期,第1-12页。由此,我国传统制造业借力融入智力等无形要素,激活存量、扩大增量、优化变量,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和资源环境效率。⑥参见庞瑞芝、刘东阁《数字化与创新之悖论:数字化是否促进了企业创新——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的解释》,《南方经济》,2022年第9期,第97-117页。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基于数字化赋能所形成的资源配置创新模式成为促进我国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转变的重要途径。
最后,具有自主创新意愿、识别能力和预见能力的企业家创新行为是“一带一路”建设纵深推进的重要引擎。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企业家聚力识别市场条件和把握商业机遇,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合作,致力于解决由于“一带一路”建设中复杂的地缘环境、沿线国家间互信不足等引发的一系列复杂性问题。这些成效的取得有赖于企业家的创新能力与自我效能,尤其是企业家所发挥的重要创新决策,其决定了沿线国家在各种均衡和非均衡中通过创新获得的价值增长与合作创造。⑦参见解蕴慧、崔宏超《企业家精神如何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9期,第1-10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家创新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三个方面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①参见余东华、王梅娟《数字经济、企业家精神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改革》,2022年第7期,第61-81页。一方面,企业家通过自发性的技术创新促进了企业生产技术和绿色创新技术的迭代升级。在生产技术方面,通过改善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实现规模经济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通过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产经营中的能源消耗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另一方面,企业家通过组织管理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家通过资源要素配置,将新的制度引入企业进行企业组织的自主创新,改良组织结构及其关联模式,引导企业向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生产创新行为转变,推动企业转向多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模式,以此来提高企业组织的协作能力和增强企业内部运作效率。总的来说,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推进下,企业家创新的溢出效应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动能。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制度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企业家创新三者的协同效应在我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创新通过其所具有的创造性破坏或突发性效果使经济系统发生自组织的“革命性”变化,推动企业价值链延伸,实现创新升级。②参见许冠南、周源、吴晓波《构筑多层联动的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0年第7期,第98-115页。首先,在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系统形成初期,影响我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的诸多因素在系统内部形成关联并发生相变,这些创新因素之间通过自组织与它组织形成新的组织结构,所形成的新的组织结构直接影响到系统内企业创新机制运行与创新行为模式演化的方式和路径。在此环境下,初步涌现出以核心传统制造业企业为中心,利益相关方聚焦的现象;③参见柳卸林、常馨之、董彩婷《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性创新——以IMEC在集成电路领域创新实践为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年第9期,第3-18页。其次,在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系统进入发展阶段,创新要素的演化在“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具有适应性特征支撑环境的培育下,助力我国传统制造业企业不断成长为学习型组织,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创新环境。伴随诸多要素在系统中适应性不断增强,传统制造业企业对创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亦开始逐渐增强,促使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系统规模迅速扩张,传统制造业企业之间的资源流动显著增强,推动经济系统从具有静态优势向获得动态竞争优势转变;最后,在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系统进入成熟阶段,创新系统内部要素之间交流频繁,共创、共享资源的效率得以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制造业企业间的创新、合作交流能力捍卫了动态竞争难以复制的优势。可以说,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要素受到宏观环境多因素的聚合影响,决定了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往复循环中实现螺旋式上升。综上,本文提出以下三点研究假设:
H1:“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H2:“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制度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企业家创新独具特色地促进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
H3:“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制度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企业家创新的协同作用促进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
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准自然实验,以2010—2019 年为研究期,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 in difference,DID),探析“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以及阐明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双重差分模型在现有研究中被广泛用于评价政策冲击所带来的净效应。具体做法,通常是对控制组与实验组在政策实施前后进行纵向与横向两次差分,缓解政策以外的因素对估计结果造成的偏差。确定政策冲击的时间以及选择处理组和控制组是使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政策估计的关键。将2015年《愿景与行动》正式提出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依据其对不同省份的影响即可确定。这里参照陈胜蓝和刘晓玲的处理方法,研究中将注册地和实际经营地均属于《愿景与行动》重点影响圈定18省份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定义成处理组,其他不属于重点圈定18 省份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定义成控制组。①参见陈胜蓝、刘晓玲《公司投资如何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基于准自然实验的经验研究》,《财经研究》,2018年第4期,第20-33页。2015 年《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务实推进阶段,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打造形成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选取2015年作为政策冲击时间。
在基准模型的设计上,根据DID 模型原理,应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模型设计如下:
公式(1)中,LnInventionit表示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i在t年的创新水平,本文以专利申请数量作为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水平的代理变量,主要考虑到两方面原因:一是专利申请能够较为贴切地反映企业创新水平;二是我国专利申请周期较长,相较于专利授权数量,采用专利申请数量考察企业创新活动更具时效性。②参见徐佳、崔静波《低碳城市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12期,第178-196页。除此之外,专利申请数量还可以反映出企业创新程度。③参见龙小宁、王俊《中国专利激增的动因及其质量效应》,《世界经济》,2015年第6期,第115-142页。具体地,以专利申请数量(LnInvention)表示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水平进行回归分析,其中,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对传统制造业企业样本的分组以虚拟变量Treat表示,Treat=1 表示企业注册地和经营地均在《愿景与行动》重点圈定的18 省份,Treat=0 表示企业注册地和经营地均未在重点圈定的18 省份;“一带一路”倡议影响时间用虚拟变量Policy表示,以2015 年作为政策实施年,《愿景与行动》正式提出的当年及以后的年份(2015—2019 年)Policy取值为1,正式提出前的年份(2010—2014 年)Policy取值为0;Treat×Policy是交互项。Xit表示变量控制组,参考王桂军和卢潇潇的研究,对企业规模(Size)、企业年龄(Age)、利润率(Profit)、资产负债率(Lev)、企业成长性(Growth)和企业价值(Value)进行了控制,④参见王桂军、卢潇潇《“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企业升级》,《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3期,第43-61页。具体见表1。
表1 主要变量定义
考虑到现有研究对传统制造业尚无严格的界定与产业分类,采纳OECD 基于研发强度将制造业分为高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以及低技术产业的标准划分方式,将中低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归为传统制造业。⑤参见梁中、汪跃《从“双重错位锁定”到“双元解锁”——中国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情景与政策路径》,《社会科学研究》,2022年第1期,第68-76页。进一步地,将归类为传统制造业的中低技术、低技术行业与国泰安数据库中证监会2012 版的行业分类进行比对,最终确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精饮料和精茶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等15个细分行业为传统制造业。
以2010—2019 年为研究期,将以上15 个细分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初始样本。在样本数据选取中,删掉ST 类上市公司数据,筛选出669 家中国传统制造业上市公司,共计56 100 条数据观测值,本研究所用数据均来源于CSMAR。数据处理时,筛掉传统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少于两年的样本;此外,由于本文将2015 年当作政策冲击时间,剔除2015—2019 年上市的传统制造业企业,最终选取2014 年之前(含2014 年)就已上市的330 家传统制造业上市公司,获得了约41 300条观测值进行研究。
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水平代理变量LnInvention的均值为2.49,标准差为1.62,通过对LnInvention指标的相关描述推断,样本总体中,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间的创新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研究中企业规模、企业年龄等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对模型(1)进行了混合回归(OLS)和固定效应回归(FE),结果见表3。
表3 DID模型检验结果
表3 第(1)列混合回归(OLS)结果显示促进效应显著。在混合回归的基础上,利用固定效应模型(FE)检验“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效应,估计结果见表3(2)列,与混合回归的结果相比,固定效应回归估计结果中交互项系数略有降低,反映出传统制造业企业固定特征是影响其创新水平的一个变量,若不对该变量进行控制,“一带一路”倡议对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效应的估计结果可能会高于真实情况,尽管加以控制后,交互项的系数值略有下降,但其仍在5%的水平上表现出显著性,因此不能从统计上拒绝假设H1。这一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愿景与行动》重点圈定的18 省份中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具有促进作用。
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一带一路”倡议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效应,其重要前提是“一带一路”倡议对处理组样本的选择具有随机性。本文的样本是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政策背景看,虽然“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影响的18 省份中传统制造业企业被当作随机事件,但企业在选择注册地和经营地时并未预料到会受到未来政策的干预。因此研究中传统制造业企业被选中满足外生性的要求,仍需缓解这一内生性问题。
现有研究主要运用工具变量法(instrumental variable analysis,IV)剔除变量的内生性部分。用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问题时,不仅要满足外生性,还要同时满足相关性条件要求。借鉴现有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处理方法,政策分组以古代丝绸之路途径省份作为工具变量,从理论上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一是“一带一路”倡议首次提出的2013年,复兴丝绸之路是重要目标,这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圈定的省份与古丝绸之路是高度相关的,即相关性要求成立;二是古代丝绸之路与本文研究传统制造业上市公司在时间维度上相距甚远,即古代丝绸之路途径省(自治区、直辖市)与模型(1)中的扰动项不相关,第二个条件亦成立。
顺承以上分析,设置完成工具变量(IV=1,表示古代丝绸之路途径省份,IV=0 则表示古代丝绸之路之外的其它省份),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需要指出的是,模型(1)中有一个内生变量Treat,但是该内生变量的最终呈现形式为Treat×Policy,因此在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的第一阶段需要对交互项Treat×Policy 回归分析,见表4(1)列。其中,第一阶段IV 和IV×Policy 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性,且IV×Policy 系数为正,说明没有弱工具变量问题存在。第二阶段回归结果仍表现出显著性,见表4中(2)列。综上,本文在克服了政策执行中内生性问题的同时依旧没有改变研究结论。
表4 内生性问题:工具变量法
1.置换代理变量
鉴于企业的专利申请可能没有获得实际的许可,企业的专利授权更能体现其实际创新性,因此以专利授权数量(Patent)作为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的代表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①See Cornaggia J N, Cornaggia K J, Hund J E.Credit Ratings across Asset Classes: A Long-Term Perspective.Review of Finance,2015,Vol.2,pp.465-509.对传统制造业企业专利授权数量的处理与前文专利申请数的处理方法相同,估计结果见表5。在对传统制造业企业专利授权数量回归中,交互项Treat×Policy的系数为正,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传统制造业企业专利授权数量的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结合基准分析结果发现,无论以专利申请数量还是专利授权数量作为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水平的代理变量,“一带一路”倡议都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可以证明“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表5 稳健性检验:置换代理变量
表6 稳健性检验:安慰剂检验
2.平行趋势检验
要保证政策的实施满足外生性条件要求,在政策执行前处理组和控制组具有一致变动趋势。需要根据传统制造业企业专利申请数绘制出处理组和控制组的平行趋势图,如图2 所示。“一带一路”倡议前,处理组和控制组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保持相似,表明本文选用的企业样本数据符合双重差分模型使用前提。
图2 平行趋势检验
3.安慰剂检验
将政策实施时间强制性地提前两年,以2010—2012 年作为政策实施前期,以2013—2015 年作为政策实施后期,设置2013 年作为安慰剂检验的虚拟政策实施时间,虚拟变量Treat_new 代表新的样本分组,Policy_new 代表新的政策效应,Treat_new×Policy_new 代表虚拟政策检验的交叉项。对2013 年这一虚拟政策效应进行混合回归(OLS)和固定效应回归(FE),交叉项Treat_new×Policy_new 系数均未表现出常规水平上的显著性。由此推断,处理组和控制组的变化趋势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性,表明处理组和控制组在2015 年基本保持平行趋势,通过安慰剂检验。
4.排除其他政策干扰
现有文献中指出制造业以缴纳增值税为主,“营改增”政策可以通过降低税负,增加企业现金流量,为企业创新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①参见邢会、张金慧、杨子嘉《“营改增”政策与企业创新关系研究述评》,《财会通讯》,2022年第2期,第27-32页。那么率先实施“营改增”企业的创新将会受到影响,导致在处理组和控制组企业的选择上有偏差,检验结果偏误。这里参照王桂军和卢潇潇的处理方法,剔除传统制造业上市公司注册地和经营地位于“营改增”政策率先实施省份的企业样本,进行稳健性测试,见表7。研究结果显示,剔除“营改增”政策影响后,交叉项Treat×Policy 系数在5%的水平上仍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这一结果表明排除“营改增”的政策干扰后,“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创新依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故结果稳健。
表7 排除政策干扰回归结果
5.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匹配检验
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政策效果评估,要求政策冲击前处理组和控制组个体特征相同。从本文选取的样本来看,涉及我国传统制造业不同细分行业企业,企业间的个体特征无法达到全部相同,可能会存在选择性偏差。为有效缓解这一问题,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配比(1:1)控制组进行再估计以保证结果的稳健性。再评估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前文估算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制度创新—资源配置创新—企业家创新”三位一体的体系化创新机制影响着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分别通过制度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企业家创新三者独具特色地促进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三者协同效应的发挥,促进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那么,接下来重点回答的问题是,“一带一路”倡议究竟是通过何种方式发挥创新促进效应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创新促进效应,其影响机制及其背后逻辑有待进一步检验。
1.“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制度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企业家创新三者独具特色地促进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
在中介变量的衡量上,分别选取政府补助、数字化技术应用和二职合一作为制度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企业家创新的代理变量。其中,以政府补助衡量制度创新,由于“一带一路”倡议本身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沿线区域提供了共商、共建和共享的发展环境,沿线国家政府的各项补助均服务于共建“一带一路”。正如伍红和郑家兴的研究,探明了政府补助对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呈正向激励作用;①参见伍红、郑家兴《政府补助和减税降费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制造业上市企业的门槛效应分析》,《当代财经》,2021年第3期,第28-39页。以数字化技术应用衡量资源配置创新,由于数字化反映了科技和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成为新发展格局下最关键的创新资源;②参见张吉昌、龙静《数字技术应用如何驱动企业突破式创新》,《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第69-83页。以企业执行二职合一衡量企业家创新,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二职由同一人担任,致使企业家权力比较集中,使得企业的执行和决策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意愿易被激发,引致创新水平提升。
模型设计借鉴王桂军和卢潇潇的研究思路,本文首先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分别对三个中介效应Sub、Dit和Ct的显著性,然后分别检验三个中介效应对因变量的显著性,检验模型设计如下:
公式(2)至(6)中,Sub、Dit和Ct分别代表制度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企业家创新的中介变量;μ为随机扰动项,其他变量含义同模型(1)。若不进行Sobel 检验,即中介效应显著,则需要δ3、γ4、δ3、ε4、δ3、ρ4分别全部显著;若δ3、γ4,δ3、ε4,δ3、ρ4三组中各自有一个不显著,则需进行Sobel 检验,Sobel检验显著,则说明中介效应显著。本文Sub、Dit和Ct三个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分别用δ3×γ4、δ3×ε4以及δ3×ρ4衡量。
就机制检验来看,由于模型(2)与模型(1)表达式一样,估算结果也是一样的,回归结果表明,交互项系数β3为0.127,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即“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为0.127。依据Sobel 检验的程序进一步验证模型系数δ3、ρ4,δ3、γ4和δ3、ε4的显著性。
首先,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制度创新(Sub)的影响,在对模型(3)的回归中,交互项Treat×Policy 系数δ3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影响传统制造业企业制度创新。然后通过模型(4)检验“一带一路”倡议是否通过制度创新影响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从回归结果看,中介变量Sub 的系数γ4为0.000 012,并且在10%的水平上表现出显著性,根据Sobel 检验程序,在β3显著的前提下,系数δ3和γ4都在常规性水平上表现出了显著性,因此不需要再进行Sobel 检验。根据前文分析,制度创新对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行为产生的中介效应为δ3×γ(45×10-7),占总效应β(30.127)的0.000 4%,具体见表8第(1)和(2)列,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利用制度创新促进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的中介作用是显著的。
表8 作用机制检验:企业家精神、制度创新和资源配置创新的中介效应
同理,通过模型(3)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资源配置创新(Dit)的影响,交互项Treat×Policy 的系数δ3为0.064 4,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传统制造业的资源配置创新有促进效应。继而通过模型(5)估计“一带一路”倡议是否通过制度创新对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产生影响,回归结果中,中介变量Dit的系数ε4为0.055 9,并且在10%的水平上表现出显著性。根据Sobel 检验程序,在β3显著的前提下,系数δ3和γ4均在常规性水平上显著,无需进行Sobel 检验。依据前文分析结果,资源配置创新对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行为的中介效应为δ3×ε4(0.003 6),占总效应β3(0.127)的2.83%,具体见表8第(3)和(4)列,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利用优化资源配置持续促进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的中介作用是显著的。我国传统制造业目前承担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作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坚实基础的重要使命。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应抓住发展数字经济的机会,通过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弥合国家间经济合作与发展不同层面的鸿沟,为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配置保障。③参见邢劭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合作研究》,《经济纵横》,2022年第1期,第46-51页。
最后,通过模型(3)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家创新(Ct)的影响,交互项Treat×Policy的系数δ3为0.048 8,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传统制造业企业家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继而通过模型(6)估计“一带一路”倡议是否通过企业家创新对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产生影响。回归结果中,中介变量企业家创新的系数ρ4为0.100,在10%的水平上表现出正向效应。根据Sobel 检验程序,在β3显著的前提下,系数δ3和ρ4都在常规性水平上表现出了显著性,同理无需进行Sobel 检验。依据前文的分析结果,企业家创新对传统制造业企业行为产生的中介效应为δ3×ρ4(0.004 88),占总效应β3(0.127)的3.84%,具体见表8 第(5)和(6)列,这一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企业家创新促进了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中介作用是显著的。
顺承以上分析,不能从统计上拒绝假设H2,说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制度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企业家创新三者独具特色地显著促进了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行为。值得注意的是,通过γ4、ε4和ρ4的回归系数以及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占比可以判明,“一带一路”倡议还通过其它途径促进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
2.“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制度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企业家创新三者的协同创新促进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
顺承前文分析模式,进一步地检验制度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企业家创新三个中介变量对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协同创新促进作用,检验模型设计如下:
公式(7)中各项含义与前面模型各项含义均相同。
检验结果表明,系数σ3为0.131,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制度创新(Sub)、资源配置创新(Dit)、企业家创新(Ct)三个中介变量对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行为的回归结果分别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见表9。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制度创新(Sub)、资源配置创新(Dit)、企业家创新(Ct)三者的协同作用促进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具体地,三个变量的总中介效应为δ3×γ4+δ3×ε4+δ3×ρ4=0.008 5,通过三个中介变量同时产生的总效应为σ4+σ5+σ6=0.213,即三个因素同时产生的中介效应要远大于三个因素单独中介变量的加总。
表9 作用机制检验:三种机制的协同作用
综上,不能从统计上拒绝假设H3,且三个中介变量的协同创新作用存在。故制度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企业家创新三者协同促进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行为这一假设成立。
通过对企业所有制类别、人力资本投入占比、行业类别、持股比例和资本密集度的实证分析,探明“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传统制造业不同类型企业创新水平的作用。
1.不同所有制类别的分样本分析
将匹配后的样本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企业,实证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传统制造业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创新的作用,如表10所示。“一带一路”倡议对传统制造业国有企业创新水平的回归中,交互项系数在10%的水平上正向显著;对传统制造业非国有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常规性水平上未表现显著性。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传统制造业国有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对非国有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一带一路”以建设互联互通的一体化基础设施为主导,并且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有企业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显著地促进中国传统制造业国有企业的创新水平提升。
表10 分样本回归:不同所有制传统制造业企业
2.不同的行业类别分样本分析
参考证监会2012 版行业分类,本文将中国传统制造业分为重度污染和非重度污染两类。从回归结果看,“一带一路”倡议对传统制造业中非重度污染行业企业回归的交互项Treat×Policy 系数为正,在1%的水平上显著;对传统制造业重度污染行业企业回归的交互项Treat×Policy 的系数在常规水平上未表现出显著性,见表11。
表11 分样本回归:不同行业类别传统制造业企业
据此,“一带一路”倡议显著地促进了传统制造业非重度污染行业企业创新,但对重度污染行业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这是由于,“一带一路”倡议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为目标,致力于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形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带,为传统制造业中非重度污染行业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3.不同资本密集度分样本分析
以传统制造业企业资本密集度的均值作为临界点,将高于平均水平的传统制造业企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企业,低于平均水平的作为非资本密集型企业,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传统制造业不同资本密集度企业创新水平。回归结果显示,对中国传统制造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回归中Treat×Policy 的系数为正,且在常规水平上表现出显著性;对中国传统制造业非资本密集型企业回归中Treat×Policy的系数不显著,见表12。研究结果说明,“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明显地促进传统制造业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创新。这是由于传统制造业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创新都是建立在资产之上,而在发展中国家,则更是依赖于资本密集型企业的资产来进行持续的工业升级。综上,“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可以促进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行为,而且还可能通过对传统制造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创新行为的激励政策效应进一步助力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的产业升级。
表12 分样本回归:不同资本密集度传统制造业企业
4.不同人力资本占比的分样本分析
以传统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本占比的均值作为分界点,将人力资本占比大于均值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当作创新型企业,人力资本占比小于均值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当作非创新型企业,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传统制造业不同人力资本占比企业创新的作用。从回归结果看,“一带一路”倡议对传统制造业创新型企业回归的交互项Treat×Policy 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对传统制造业非资本密集型企业回归的交互项Treat×Policy 的系数在常规水平上不显著,但系数亦为正,见表13。
表13 分样本回归:不同人力资本占比传统制造业企业
上述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有效推动中国传统制造业创新型企业创新。原因在于,在传统制造业中,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将促进企业创造性提升,并且传统制造业企业会将高层次人力资本投入到更高质量的创新活动中去,传统制造业企业高层次人力资本投入得越多,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质量越高,①参见卿陶《人力资本投入与企业创新——来自中国微观企业数据的证据》,《人口与经济》,2021年第3期,第108-127页。要真正发挥提高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行为的作用,人力资本的投入占据重要地位。
5.不同持股比例的分样本分析
以传统制造业企业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均值作为分界点,将高于平均水平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当作高持股比例型企业,低于平均水平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当作低持股比例型企业,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传统制造业不同持股比例企业创新水平的作用效果。从回归结果看,“一带一路”倡议对传统制造业高持股比例型企业回归的交互项Treat×Policy 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对传统制造业低持股比例型企业回归的交互项Treat×Policy 的系数在常规水平上不显著,但系数亦为正,见表14。上述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传统制造业高持股比例型企业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于传统制造业低持股比例型企业的创新促进效应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当传统制造业持股比例较高时,意味着企业家的权力集中程度比较高,权力集中程度反映个人实现自身意愿的能力大小。①See Finkelstein S.Power in top management teams:Dimensions,measurement,and valida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Vol.35,Iss.3,pp.505-538.在权力集中背景下,有利于企业家采用权力影响团队战略决策过程,从而推动企业的创新行为。
表14 分样本回归:不同持股比例传统制造业企业
本文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19 年中国A 股传统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应用双重差分模型探明“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影响及背后的作用机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从基准回归分析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对规划重点圈定18省份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具有明显的创新促进效应,但对于非重点影响地区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促进效应并不显著,该结论在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二,机制检验部分,对“制度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企业家创新”三重机制的检验,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不仅通过制度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企业家创新三重机制独具特色地促进了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三者协同效应亦发挥了显著的创新促进作用;第三,从传统制造业企业的所有制类别、人力资本投入占比、资本密集度、持股比例、行业类别五个层面进行分样本回归,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传统制造业中的国有企业、创新型企业、高持股比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非重度污染型企业具有显著的创新促进作用。这一检验结果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推进对于沿线国家共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实实在在的推进作用。
基于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得到以下有益的启示:第一,根据本文机制研究结果,“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具有制度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企业家创新三重机制,成为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的三条重要途径。政策层面,一方面,需要加大传统制造业研发投入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中国传统制造业自主创新水平,更好地将创新理念融入传统制造业企业发展战略层面,为传统制造业产业内的企业升级输入可持续的强劲动力;另一方面,需要辅以行之有效的政策干预,夯实并强化国有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让国有企业有足够的动能以“领头羊”身份借力“一带一路”倡议带动我国传统制造业企业优化升级,更加快速高效地“走出去”。与此同时,多措并举调动国有传统制造业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使其具备足够资源优势攻关技术难题,彻底打通传统制造业企业优化升级的“痛点”和“堵点”。企业层面,鼓励传统制造业企业打破常规,接受新鲜事物,优化传统制造业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适应新发展格局,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努力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创新制造”方向发展,实现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为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动力。
第二,根据本文异质性分析结果,“一带一路”倡议虽然显著地提高了创新型企业、非重污染型企业、国有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高持股比例型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水平,但对在此之外的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创新激励效果并不显著。因此,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与“一带一路”倡议相辅相成的政策,用来鼓励非国有企业、重污染型企业、非资本密集型企业、非创新型企业以及低持股比例企业的企业家创新、制度创新或资源配置创新,推动中国传统制造行业转型与升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政府政策的出台需对传统制造业企业产权属性的差异给予更多关注,例如,充分考虑国有传统制造业企业和非国有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差异,国有传统制造业企业相对付出更多,但是在享受政策利益时,国有传统制造业企业却因其政治属性,尤其是在减少风险投资方面,面临投资风险降低程度比非国有传统制造业企业低的困境。为此,可以给国有传统制造业企业更多的市场机会,放手让其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不断提升可持续竞争优势,推进国有传统制造业企业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从而反过来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推进,在协同推进中向更高水平方向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