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裕丰
紫砂壶发展到如今已经有了五百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从一件实用的茶具变成了一件集艺术、文雅、文化为一身的手工艺品,给人们带来无数身心上的愉悦与惬意。在岁月的沉淀下,紫砂壶更是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特色,成为陶艺作品中自成一派的艺术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紫砂艺术有着很多的发展阶段,在早期的供春时代,紫砂壶从自然景物中提取灵感,展现出自然风貌,同时茶壶的器型也以大和实用为主,展现出当时人们的务实主义。在明清时期,人们的审美也是朝着精致、精美的方向发展。因此紫砂壶也更加的小而精致。如今的紫砂艺术更像是一座华丽而美好的百花园,紫砂艺人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创作出一把又一把精美而与众不同的作品,带给人们截然不同的视觉体验。如今,人们对传统文化也是愈发重视,并且紫砂艺术也与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体现人文与艺术的结合。
紫砂壶具有丰富的造型设计,方器、圆器、花器等造型各有各的风味,在作品《六方僧帽壶》中,笔者采用了方器的器型,利用线条的排列组合来展现出方器的独特魅力。这件作品是在经典器型“僧帽壶”的基础上,融入笔者自己的构思改造而成,其具有着传承经典的理念,在时代中也有着一定的传承意义。作品之所以叫“僧帽壶”,是因为其壶盖类似于古代僧人头上的帽子。相传,僧帽壶是明代紫砂巨匠时大彬和李茂林所创作,其通过对僧帽壶的创作,将紫砂壶的形式发扬光大,让紫砂艺人创作紫砂作品的时候也更为大胆,更为丰富。
从作品《六方僧帽壶》来看,其融古纳新,将传承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泥料的选择上,此壶选用了十分经典的底槽清泥料,质地清纯,颜色醇厚,细腻光滑,将紫砂壶的质感十分卓越地表现出来。紫砂泥料奠定着紫砂壶成型的基础,同时一款泥料也决定着紫砂壶的风格呈现。作品《六方僧帽壶》洋溢着一种淡淡的禅意,这是以佛学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因此作品在紫砂泥的选择上选用了较为低调内敛的底槽清,让人们能够静下心来感受禅文化的奥秘。
从造型上来看,作品以直线为主,曲线为辅助,刚柔并济,展现方壶气魄的同时还展现出圆器柔美的一面。六方的造型形成了明显的块面感,线条张弛有度,给人一种宽容平和之感。作品在器型上有着明显的上下收敛之势,壶腹自然鼓出,流露出一种完美的线条变化之势。婉转流连的线条变化就仿佛是少女曼妙的身姿,让人在光影流动之间浮想联翩。此壶最具设计感的部分就是壶盖。六片帽沿从壶的顶部延展而出,似帽沿,又似莲,一股禅意悠然顿生。在帽沿的设计上同样充满了巧思,曲线与直线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了大块面带来的视觉疲劳,增强端庄稳重之感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壶中呈现出的俏皮活泼之意。壶钮的设计也别出心裁,是一朵莲花的花蕊。莲花也有着天然的佛学意义,代表着圣洁与纯净,是世间至纯之物。莲花与僧帽的结合,无疑强化了作品中所蕴含的禅意,也让作品的文学意味更为突出。在壶钮的设计上,笔者采用了雕刻的手法,将花蕊的纹理生动地呈现出来,使其更为逼真同时也更有活力。
看似简简单单的紫砂作品,其中其实也蕴含着丰富的工艺技巧。方器的制作需要先用泥条拍打出厚度一致的泥片,最后再镶嵌在一起,形成对称、连贯、自然的壶身。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无数的基本功技巧,才能让作品最终得到完美的呈现。在作品《六方僧帽壶》中,每一个块面大小相等、厚度一致,将传统美学当中的对称美演绎得淋漓尽致,也足见作品《六方僧帽壶》的精美之处。
在主题表现上,笔者主要是想通过作品传达出一种浑然天成的禅意。紫砂艺术与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在茶文化中又有着“茶禅一味”的说法,因此紫砂艺术与禅意也产生了一丝奇妙的联系。笔者将作品中的禅意通过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其实也是想要通过具象的东西引起人们对禅意的向往。让人们得以在喧嚣的世界中去享受些许的宁静。
僧帽壶是紫砂艺术中名副其实的经典之作,而《六方僧帽壶》正是通过传承与创新,将佛教传统从无帽到有帽、从帽子到法器的演变。通过对佛教文化中禅意的表现,带给人们身心的宁静与反思,也是这件作品的价值所在。